跳转到内容

卢浮宫博物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卢浮宫博物馆
Musée de Louvre
羅浮宮博物館:從杜樂麗花園望去的花神閣、2018年航拍圖
卢浮宫博物馆
成立日期1793年8月10日,​232年前​(1793-08-10
地址法國巴黎第一区
類型美術館古蹟
馆藏规模615,797件(2019年)
(35,000件用于展览)[1]
参观人數890万(2023年)[2]
建立者拿破崙
館長洛朗丝·德卡尔英语Laurence des Cars
策展人Marie-Laure de Rochebrune
所有者法國文化部
公共交通
網站louvre.fr
地图
地图

羅浮宮博物館(法語:Musée du Louvre發音:[myze dy luvʁ] )是位於法國巴黎的國立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座落於塞納河右岸的第一区,收藏了大量西方藝術經典作品,包括《蒙娜麗莎》、《米洛的维纳斯》以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等。

羅浮宮博物館位於歷史悠久的羅浮宮宮殿內。該建築最初建於12至13世紀末,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興建,作為防禦性堡壘,其地窖中至今仍保留著中世紀建築的遺跡。隨著巴黎城市發展,堡壘逐漸失去防禦功能。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將羅浮宮改建為王室主要居所,隨後經歷多次擴建與改造,逐漸形成今日的宮殿格局。[3]1682年,路易十四遷往凡爾賽宮,羅浮宮則開始陳列王室收藏的藝術品。自1692年起,館內展出古希臘與羅馬雕塑。[4]同年,法兰西文学院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進駐宮內,並於1699年舉辦首屆沙龍,兩學院在此駐留達百年之久。[5]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制憲議會決議將羅浮宮改建為國立博物館,以展示國家藝術珍品。此後,19至20世紀間宮殿及展覽空間多次擴建。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博物館正式開放,首展共展出537幅畫作,主要來自王室與教會的收藏。由於建築結構問題,博物館曾於1796年至1801年間暫時閉館。

拿破崙·波拿巴統治時期,隨著歐洲、埃及與敘利亞的戰爭與藝術掠奪,館藏大幅增加,博物館一度更名為「拿破崙博物館」。路易十八查理十世第二帝國時期,館藏持續擴充約2萬件。進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博物館透過捐贈與遺贈進一步豐富收藏。現今羅浮宮博物館分為八大部門: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希臘、伊特魯里亞與羅馬文物、伊斯蘭藝術、雕塑、裝飾藝術、繪畫,以及版畫與素描。

截至2022年,羅浮宮共藏約60萬件藝術品[6],其中35,000件為常設展品,展覽面積超過60,600 m2(652,000 sq ft)。[1] 目前館內展出自史前至21世紀的約38,000件作品,總展示面積達72,735 m2(782,910 sq ft),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博物館。2024年共接待870萬名參觀者,為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與綜合性博物館[7]

位置與參觀

[编辑]

羅浮宮博物館位於巴黎中心的羅浮宮宮殿內,毗鄰杜伊勒里花園。最近的巴黎地鐵車站為卢浮-里沃利站皇宫-卢浮宫博物馆站,後者設有直通羅浮宮卡鲁塞勒商廊英语Carrousel du Louvre的地下通道。[8]

在1980至1990年代進行的「大羅浮計畫英语Grand Louvre」整修前,博物館設有多個地面入口,但多數已封閉。自1993年起,主要入口改為位於卢浮宫金字塔下方的拿破崙大廳(Hall Napoléon),遊客可自金字塔、地下購物中心或黎塞留通道(需授權)進入。1999年,德儂館西端的獅子門增設副入口,但並非長期開放。[9]

博物館早期開放時間依訪客身分有所不同。1793年開館時,法國共和曆採用十日制週期(décades),前六日供藝術家與外國人參觀,後三日對公眾開放。[10]:8 19世紀初恢復七日週制後,民眾僅能於週六與週日下午入館。1824年起規定週日及節日對公眾開放,其餘日子僅供藝術家與外國人參觀,週一閉館。1855年起改為除週一外每日開放。1922年起開始收取門票(週日免費)。二戰後的1946年起,固定週二閉館,其餘日常開放。[11]:43

館內允許使用照相機攝影機,但禁止閃光燈攝影。[12]

音頻導覽系統

[编辑]

自2012年起,任天堂3DS掌上型遊戲機成為羅浮宮官方導覽裝置。2013年,博物館與任天堂合作,推出基於3DS的視聽導覽系統,名為《Nintendo 3DS Guide: Louvre》,包含超過30小時音頻內容及1000多張藝術品與博物館建築的照片,並提供3D立體影像。[13][14]

館內設有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發射器,以輔助遊客定位與導覽。[15]2013年升級版導覽亦於任天堂直面會公開,由岩田聰宮本茂在羅浮宮現場展示。博物館亦提供預載導覽內容的3DS XL供遊客租用。[16][17]

該3DS導覽系統預定於2025年9月退役,屆時將以全新導覽系統取代。[18][19]

歷史

[编辑]

博物館成立前

[编辑]
羅浮宮中仍可見中古時期羅浮宮的地底遺構。[20]:32

現今收藏羅浮宮博物館的羅浮宮最早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於12世紀末興建,原本用於防禦來自西方的攻擊,當時英格蘭王國仍掌控諾曼第公國。目前地窖內仍可見中世紀羅浮宮英语Medieval Louvre的遺跡。[21]關於該地最初是否已有建築,尚存爭議,也可能是腓力二世在既有塔樓基礎上改建而成。

「羅浮宮」(Louvre)名稱的起源尚無定論。《大拉魯斯百科全書英语Grand Larousse encyclopédique》認為,該名稱可能源自「狩狼場」之意(拉丁語 lupus,中古晚期演化為 lupara)。[21]另有傳說稱,7世紀時位於莫城(Meaux)的修女院院長布艮多法拉英语Burgundofara將名為「盧夫拉莊園」(Villa called Luvra,位於巴黎地區)的一部分贈予修道院,但該地是否位於今日羅浮宮所在位置仍存疑。[22]

羅浮宮宮殿自建成以來歷經多次改建。14世紀,國王查理五世將其由防禦堡壘改為王室居所。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將宮殿重建為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築英语French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風格。[23] 1682年,路易十四將王室遷往凡爾賽後,羅浮宮工程停滯,宮殿轉為收容受王室資助的藝術家居住之所。[23]例如,布爾家族(Boulle family)四代皆居於羅浮宮,並獲王室資助。[24]

同時,羅浮宮的藝術收藏起源於卡佩家族歷代君主的蒐集。弗朗索瓦一世在楓丹白露宮收藏了大量畫作與藝術品,其中包括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後來納入羅浮宮藏品。[25]改建後的小畫廊(Petite Galerie)上層、阿波罗画廊西側設有國王內閣(Cabinet du Roi),共有七間展室。1673年,部分王室畫作在此展出,對部分藝術愛好者開放,可視為早期博物館形式。1681年,王室遷往凡爾賽後,26幅畫作隨之移走,但自1684年起已被巴黎旅遊指南收錄,1686年接待來自暹羅的使節參觀。[26]

18世紀中葉,公開美術館的構想逐漸形成。1747年,藝術評論家艾蒂安·拉豐·德·聖耶納英语Étienne La Font de Saint-Yenne呼籲王室公開收藏。1750年10月14日,路易十五決定在卢森堡宫開設「{皇家繪畫長廊(Galerie royale de peinture)」,展出王室藏品中的96件作品,由夏爾·弗朗索瓦·保羅·勒諾爾芒·德圖爾內姆英语Charles François Paul Le Normant de Tournehem阿貝爾-弗朗索瓦·普瓦松·德·旺迪埃英语Abel-François Poisson de Vandières主持,每週三、週六開放公眾參觀。展品包括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拉斐爾提香保罗·委罗内塞倫勃朗尼古拉·普桑安东尼·范戴克等名家之作。1778年,盧森堡宮贈予普羅旺斯伯爵(未來路易十八),畫廊於1780年關閉。[27]

路易十六時期,羅浮宮設立「皇家博物館」的構想逐步形成。1776年,夏爾·克洛德·弗拉奧·德拉比亞爾德里英语Charles Claude Flahaut de La Billarderie伯爵擴充收藏,提議將浮雕模型博物館英语Musée des Plans-Reliefs所在的大長廊(Grande Galerie)改建為「法蘭西博物館」。雖提出多種方案,但最終未有定案,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博物館計畫未完成。[27]

革命時期的開放

[编辑]
安东尼奥·卡诺瓦於1787年受委託創作的《普西莎与爱神,1824年捐贈予羅浮宮。[28]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最終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1791年5月,国民制宪议会宣告羅浮宮將成為「匯集所有科學與藝術紀念物的場所」。[27] 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被囚禁,王室收藏成為國有財產。8月19日,國民議會宣布籌備博物館作為緊急事務,同年10月成立委員會整理藏品以供展示。[29]

博物館於1793年8月10日正式開幕,名稱為「共和國中央藝術博物館」(Musé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épublique),這一天也是君主制垮台一週年。公眾每週可在三天免費參觀,廣受讚賞。[30]開館時展示537幅繪畫與184件藝術品,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王室收藏,其餘來自沒收的流亡分子天主教會財產(國有財產)。[31][20]:68-69

為擴充與整理館藏,法蘭西共和國每年撥款100,000圖爾貨幣里弗爾英语Livre tournois[27]1794年起,革命軍從北歐攜回藝術品,1797年簽訂《托倫蒂諾條約》後,包括《拉奥孔与儿子们》與《观景殿的阿波罗》等梵蒂岡珍藏被納入羅浮宮,以彰顯博物館作為「人民主權象徵」的地位。[31][32]

博物館初期運作混亂,部分享有特權的藝術家仍居館內,畫作「從地板到天花板密集懸掛」。[31]1796年5月因建築問題暫時閉館,1801年巴士底日開放,依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增設照明與柱廊。[31] 1797年8月15日,阿波罗画廊舉辦素描展正式啟用;1800年11月,古物博物館區(古物博物館(musée des Antiques))於阿波羅長廊正下方一樓開放,展示自佛羅倫斯與梵蒂岡運來的雕塑文物。

拿破崙時期

[编辑]

1802年11月19日,拿破崙一世任命曾參與法國入侵埃及與敘利亞的學者與博學家维旺·德农為羅浮宮首任館長。德農擊敗其他候選人,包括古物學家恩尼奧·基里諾·維斯孔蒂英语Ennio Quirino Visconti、畫家雅克-路易·大卫、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以及建築師萊昂·迪富爾尼英语Léon Dufourny皮埃爾-弗朗索瓦-萊昂納爾·方丹英语Pierre-François-Léonard Fontaine等人。[33]在德農建議下,1803年7月,羅浮宮正式更名為「拿破崙博物館」(Musée Napoléon)。[34]:79

拿破崙時期,館藏因軍事征服迅速擴充。[20]:52 大量來自西班牙奧地利荷蘭義大利的藝術品,經由戰爭掠奪英语war looting或條約(如《托連蒂諾條約英语Treaty of Tolentino》)納入羅浮宮。1797年,拿破崙結束第一次義大利遠征後,與哈布斯堡君主國外交官菲利普·馮·科本茨爾英语Philipp von Cobenzl伯爵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義大利各城依條約貢獻藝術與文物,這些戰利品在巴黎遊行展示後納入羅浮宮收藏。[35]

1797年,自1204年被劫掠後安置於聖馬可大教堂的「圣马尔谷之马」運至巴黎,安置於拿破崙建造的卡鲁塞尔凯旋门之上。根據《托連蒂諾條約》,同年自梵蒂岡運至巴黎的「尼羅河神」與「台伯河神」雕像也收藏於羅浮宮,其中「尼羅河神」後歸還羅馬,而「台伯河神」至今仍留於羅浮宮。義大利教堂與宮殿的掠奪行為引發當地民眾與文化界的強烈反彈。[36]

滑鐵盧戰役後,法軍戰敗,原屬各國的作品要求歸還。館長德農因缺乏正式條約而不願歸還,最終各國派遣使節前往倫敦協商,部分藝術品被返還,但仍有許多未返。[37][20]:69 例如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受難》、保羅·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礼》及罗希尔·范德魏登的《天使報喜》等作品未返還。1815年,路易十八奧地利帝國達成協議,保留部分作品[38][39],如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宴》,並以夏爾·勒·布朗的巨幅作品交換,或購回亞歷山德羅·阿爾巴尼英语Alessandro Albani收藏部分作品。

1815年至1852年

[编辑]
在位時加入羅浮宮收藏。

19世紀大部分時間,羅浮宮及其他國立博物館隸屬於君主的民事清單制度英语civil list管理,因此運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君主個人參與。雖然大畫廊的繪畫收藏最具代表性,但羅浮宮內多個以獨立博物館命名的單位逐步成立,實際仍歸同一行政體系管理。因此,當時羅浮宮建築群常以複數形式稱為「羅浮宮諸博物館」(les musées du Louvre)。[40]

法国波旁复辟(1814–1830)期間,路易十八查理十世為館藏增添新作品。位於中央廣場西南翼底層的希臘與羅馬雕塑陳列室依佩西耶與方丹英语Percier and Fontaine設計完工。1819年,中央廣場南翼一樓舉辦工藝製品展,展出持續至1820年代中期。[34]:87

1826年,查理十世創設埃及博物館,並於1827年將其納入更宏大的查理十世博物館(Musée Charles X),位於中央廣場南翼一樓一系列展廳內。埃及館藏由尚-弗朗索瓦·商博良英语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策展,為今日羅浮宮埃及文物部門前身。藏品主要來自埃德梅-安托萬·迪朗英语Edmé-Antoine Durand亨利·索尔特貝爾納迪諾·德羅韋蒂英语Bernardino Drovetti的第二批收藏,第一批則被撒丁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一世購得,成為今日都靈埃及博物館的核心館藏。

1824年,復辟時期開設昂古萊姆畫廊(Galerie d'Angoulême),位於中央廣場西北翼底層,展示以法國雕塑為主的作品,許多來自凡爾賽宮亞歷山大·勒努瓦英语Alexandre Lenoir法國古蹟博物館英语Musée des Monuments français (1795–1816)

1827年12月,法國海軍於羅浮宮設立艦船模型展覽,以紀念昂古萊姆公爵路易-安托萬[41]。該館承襲18世紀亨利-路易·迪阿梅爾·迪蒙索英语Henri-Louis Duhamel du Monceau的構想,1833年更名為海軍博物館(musée naval),後發展為巴黎國立海洋博物館。最初位於中央廣場北翼一樓,1838年遷至二樓閣樓,並維持展出逾百年。[42]

菲利克斯·杜班英语Félix Duban於19世紀40年代末設計的廣場休息室(Salon Carré、左)與七煙囪房間(Salle des Sept-Cheminées、右)天花板裝飾
朱塞佩·卡斯蒂廖內(1829–1908)英语Giuseppe Castiglione (1829–1908)於1861年繪製的Salon Carré畫室情景。畫面左側可見保羅·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宴英语The Wedding at Cana (Veronese)》,右側為《西門家之宴》(現藏於凡爾賽宮)。

七月革命後,路易-菲利普一世將主要精力投入凡爾賽宮改建計畫,將其打造為法國歷史博物館法语Musée de l'Histoire de France (Versailles),象徵「民族和解」。相較之下,羅浮宮的地位被置於次要位置。然而,路易-菲利普仍資助建立亞述博物館(musée assyrien),以展示保羅-埃米爾·博塔自東方運回巴黎的亞述浮雕與雕塑。亞述博物館設於中央廣場東入口北側底層長廊,並於1847年5月1日正式開幕。[43]

此外,1838年1月7日,路易-菲利普在中央廣場東翼一樓開設「西班牙畫廊」(Galerie espagnole),展出其個人收藏的西班牙畫作。[44] 由於這些作品屬於王室私人財產,1848年路易-菲利普被推翻後,收藏被撤出並於1853年拍賣。短暫存在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對羅浮宮則有更宏大的計畫。共和政府推動修繕工程,完成阿波罗画廊與七煙囪房間的建設,並整修方形沙龍英语Salon Carré(原年度巴黎沙龍展覽地)及大畫廊。[20]:52

1848年,位於中央廣場閣樓的海軍博物館被納入羅浮宮統一管理體系,[42]但此安排於1920年再次取消。1850年,在館長阿德里安·普雷沃斯特·德·隆佩里耶英语Adrien Prévost de Longpérier領導下,墨西哥博物館於羅浮宮開幕,成為歐洲第一座專門展示前哥倫布藝術的博物館。[45]

第二帝國時期

[编辑]

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對羅浮宮影響深遠,無論在建築還是博物館發展上皆如此。1852年,他於羅浮宮柱廊英语Louvre Colonnade翼內創建君主博物館英语Musée des Souverains,旨在強化其政治合法性。1861年,他購得坎帕納收藏英语Campana collection中的11,835件藝術品,包括641幅畫作、希臘黃金及各類古文物。為展示這些藏品,他另設立拿破崙三世博物館(Musée Napoléon III),分布於館內多個展區。1852年至1870年間,羅浮宮新增藏品約20,000件。[46]

在建築方面,1850年代,建築師路易·維斯孔蒂英语Louis Visconti埃克托爾·勒菲埃爾設計了圍繞今日拿破崙庭院英语Cour Napoléon的大型新建築群,其中南翼(今德農翼)部分納入博物館使用。1860年代,勒菲埃爾主持建造會議館與新的州政廳,使其更靠近皇帝於杜伊勒里宫的寓所,但大畫廊因此縮短約三分之一。

1870年至1981年

[编辑]
紀念1871年5月羅浮宮守衛者的銘牌

1871年巴黎公社鎮壓期間,羅浮宮險些遭受嚴重破壞。5月23日,隨著法國軍隊進入巴黎,由儒勒·貝爾熱雷法语Jules Bergeret領導的「公社軍」縱火焚燒毗鄰的杜伊勒里宫,大火燃燒四十八小時,摧毀杜樂麗宮內部並蔓延至博物館西北翼。羅浮宮圖書館(Bibliothèque du Louvre)及部分展廳受損,但在館長亨利·巴爾貝·德·儒伊英语Henry Barbet de Jouy及博物館員工努力下,博物館主體獲得保護。[47]

君主制結束後,羅浮宮南翼多個空間納入博物館管理。马内日大厅於1879年轉入博物館,並於1928年成為主要入口。[48]愛德蒙·紀尧姆法语Edmond Guillaume接任羅浮宮建築師勒福伊後,1886年重新裝飾大畫廊與德農翼英语Pavillon Denon之間的國務廳英语Salle des États,將其開放為寬敞展廳。[49][50]紀尧姆還裝飾了中央廣場西北角的一樓展廳,並於1890年安置卡羅呂斯-迪朗英语Carolus-Duran1879年創作的巨幅畫作《瑪麗·德·美第奇的凱旋英语The Triumph of Marie de' Medici》。[50]

羅浮宮的達魯階梯英语Escalier Daru,樓梯頂端為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其現今外觀形成於1930年代初期。

在第三共和國期間,羅浮宮透過捐贈、贈品及海外考古成果擴充藏品。1869年,路易·拉卡茲英语Louis La Caze捐贈583件拉卡茲收藏英语Collection La Caze,包含夏爾丹弗拉戈納爾英语Alexandre-Évariste Fragonard伦勃朗华托作品。[20]:70-71 1883年,1863年於愛琴海出土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被置於達魯階梯英语Escalier Daru視覺焦點位置。1880年代,伊朗蘇薩出土重要文物(如阿帕達納柱頭英语Apadana capital及彩釉磚裝飾)被納入近東古物部門。1897年成立的羅浮宮之友協會英语Société des amis du Louvre捐贈重要作品,如維勒訥夫聖母哀悼像英语Pietà of Villeneuve-lès-Avignon。不過,一戰後博物館擴張與收藏增長趨緩,儘管仍有顯著收藏,如乔治·德·拉·图尔的《聖多馬》(Saint Thomas)及1935年埃德蒙·德·罗斯柴尔德捐贈的4,000幅版畫、3,000幅素描及500本插圖書。

自19世紀末,羅浮宮逐漸偏離追求博物館「普遍性」的方向,轉向以法國、西方及近東藝術為主。墨西哥博物館於1887年移至特羅卡德羅民族學博物館法语Musée d'Ethnographie du Trocadéro,海軍博物館北翼閣樓的非西方文物於1905年轉移至特羅卡德羅民族學博物館、法國國家考古博物館枫丹白露中國博物館英语Chinese Museum (Fontainebleau)[51] 海軍博物館於1943年遷至夏乐宫,羅浮宮大量亞洲藝術藏品則於1945年移至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然而,羅浮宮首個伊斯蘭藝術展廳於1893年開放。[52]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於1940年10月7日參觀羅浮宮時,與維納斯·德·米洛英语Venus de Milo石膏模型合影,館長為阿爾弗雷德·梅蘭英语Alfred Merlin[53]
1960年代末,皮埃爾·波林英语Pierre Paulin設計的大畫廊座椅
1972年,馬克·薩爾泰為卡雷畫廊英语Salon Carré設計的展示布局,座椅於1967年由皮埃爾·波林英语Pierre Paulin設計,採「背靠背」形式

1920年代末,館長亨利·韋爾納英语Henri Verne制定展覽規劃藍圖,部分於1930年代實施。1932–1934年間,建築師(英文)阿爾貝·費朗英语Albert Ferran重建達魯樓梯至現今樣貌。1934年,南翼獅身人面庭院英语Cour du Sphinx加蓋玻璃屋頂,北翼一樓裝飾藝術展廳擴張,並設置法國最早的時期房間展示。拉卡茲收藏移至改造後的拉卡茲廳(Salle La Caze),展廳高度降低以增加二樓空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羅浮宮實施了周密的藏品撤離計畫,以保護館內珍貴文物免受戰火威脅。隨著德國佔領蘇台德地區,包括《蒙娜麗莎》在內的重要作品首先被暫時移往香波尔城堡。戰爭全面爆發後,大部分繪畫亦被運往該地;部分雕塑則被送至瓦朗赛城堡保存。[54]1939年8月27日,博物館開始對藏品裝箱,28日由專車運離巴黎。除了一些過重或被視為次要的作品外,絕大部分藝術品已安全撤離。[55] 1945年法國解放後,這些藏品陸續返回羅浮宮。[56]

戰後的新安排反映出羅浮宮對藝術品展示風格的偏好逐漸脫離19世紀末的奢華裝飾。1947年,國務廳的天花板裝飾由愛德蒙·紀尧姆英语Edmond Guillaume拆除,《蒙娜麗莎》於1966年首次在此展示。[57]約1950年,建築師讓-雅克·哈夫納法语Jean-Jacques Haffner簡化了大畫廊的內部裝飾。[50] 1953年,亨利二世廳英语Salle Henri II啟用喬治·布拉克的新天花板,位於拉卡茲廳旁。[58]

1960年代末,皮埃爾·波林英语Pierre Paulin設計的座椅安置於大畫廊英语Grande Galerie[59] 1972年,卡雷畫廊英语Salon Carré的展示布局重新設計,由建築師馬克·薩爾泰英语Marc Sautet規劃懸掛式燈管箱,協助設計的還有安德烈·蒙波瓦(André Monpoix)、約瑟夫-安德烈·莫特英语Joseph-André Motte及波林。[60]

1961年,法國財政部接受將羅浮宮西南端佛洛爾館保留給博物館的建議,此計畫源自韋爾納在1920年代的規劃。1960年代晚期,該館開設新展廳,底層展示雕塑,一樓展示繪畫,設計由政府建築師奧利維耶·拉阿勒(Olivier Lahalle)完成。[61]

大羅浮計畫

[编辑]

1981年,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了「大羅浮計畫」,作為其密特朗大計畫英语Grands Projets of François Mitterrand之一。該計畫旨在遷出原位於羅浮宮北翼的法國經濟財政部,將羅浮宮幾乎整個建築(除位於西北角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英语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專門用作博物館,並對博物館進行全面重組。

1984年,密特朗親自選定建築師貝聿銘提出總體規劃方案,其中包括在羅浮宮中央拿破崙庭院英语Cour Napoléon設置一座卢浮宫金字塔,作為地下入口空間。[20]:66金字塔周圍的開放空間於1988年10月15日啟用,其地下大廳則於1989年3月30日開放。位於中央廣場二樓的早期現代法國繪畫新展廳(規劃工作始於大羅浮計畫之前)亦於1989年開放。

1993年11月18日,密特朗啟用了大羅浮計畫的下一主要階段:北翼(里雪留翼英语Richelieu Wing)翻新完成,原經濟與財政部所在地成為博物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單次擴建,由貝聿銘及法國同事米歇爾·馬卡里(Michel Macary)與讓-米歇爾·維爾莫特英语Jean-Michel Wilmotte設計。地下空間羅浮宮卡鲁塞勒商廊英语Carrousel du Louvre(以倒金字塔英语Louvre Inverted Pyramid為中心)於1993年10月開放,由貝聿銘與Macary設計。其他翻新展廳,如義大利雕塑與埃及文物,於1994年開放。計畫的第三主要階段自1997年起展開,包括蘇利翼與迪農翼的新翻修展廳。獅門入口英语porte des Lions於1998年啟用。

截至2002年,羅浮宮參觀人數已較大羅浮計畫前翻了一番。[62]

21世紀

[编辑]
賽‧通布利英语Cy Twombly於2010年在Salle des Bronzes完成的天花板作品,2021年房間重新設計前

總統雅克·希拉克於1995年繼任密特朗後,在朋友、藝術收藏家兼經銷商雅克·凱爾沙什法语Jacques Kerchache建議下,強調將非西方藝術回歸羅浮宮。原本預定納入吉美博物館的部分精選收藏於2000年提前六年,在會議館一樓展出。

大羅浮計畫之後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希拉克於2003年8月1日以行政命令設立伊斯蘭藝術新部門,將原先位於里雪留翼地下的收藏移至迪農翼更顯眼位置。新部門於2012年9月22日開放,同時展示羅馬時代東地中海收藏,由馬里奧·貝利尼英语Mario Bellini魯迪·里喬蒂英语Rudy Ricciotti設計,部分資金由阿爾瓦利德慈善基金會英语Alwaleed Philanthropies提供。[63][64][65]

2007年,德國畫家安塞尔姆·基弗受邀在羅浮宮柱廊北側樓梯創作作品《Athanor》,宣告羅浮宮在亨利·卢瓦雷特英语Henri Loyrette指導下重新啟動當代藝術委託,距上一次委託當代藝術家喬治·布拉克已逾50年。[66]

2010年,美國畫家賽‧通布利英语Cy Twombly完成青銅器室的新天花板,呼應1953年喬治·布拉克在毗鄰亨利二世廳英语Salle Henri II的作品。房間地板與牆面於2021年由羅浮宮建築師米歇爾·古塔爾(Michel Goutal)重新設計,以回復前任阿爾貝·費朗(Albert Ferran)1930年代末的改動,引發賽‧通布利基金會(Cy Twombly Foundation)的抗議。[67]同年,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莫爾萊英语François Morellet受委託為羅浮宮樓梯創作作品《L'esprit d'escalier》,重新設計樓梯窗戶,保留原有結構但進行變形,營造光學錯覺效果。[68]

2014年6月6日,中央廣場北翼一樓的裝飾藝術展廳完成全面翻新後重新開放。[69]

2020年1月,在让-吕克·马蒂内指導下,博物館啟用新當代藝術作品委託,由委內瑞拉動態藝術家埃利亞斯·克萊斯平英语Elias Crespin創作《L'Onde du Midi》,作品懸掛於羅浮宮柱廊南側樓梯下方。[70]

與其他博物館一樣,羅浮宮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博物館於2020年2月29日閉館,直至7月6日重新開放[71][72]。博物館在有限容量下運營至2020年10月29日,再因COVID-19病例增加而關閉,直至2021年5月19日重新開放。[73][74] 2020年參觀人數僅270萬人,低於2019年的960萬人及2018年的1020萬人紀錄。[75]

為籌備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羅浮宮策展展示奧運歷史,將古代起源與現代連結。[76]2023年參觀人數達890萬人,比2022年增加14%,但仍低於2018年的1020萬人紀錄。[77]

2025年1月,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宣布羅浮宮將進行翻新與擴建,其中包括為《蒙娜麗莎》設立專屬展室,原因為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持續增加。[78]2025年6月16日,羅浮宮員工發動罷工,抗議博物館過度擁擠、員工不足,以及工作條件「無法忍受」。[79][80][81][82][83]

2025年10月19日,羅浮宮遭遇搶劫,竊賊從阿波羅畫廊強行打開窗戶入內,並偷走珠寶後騎摩托逃離。[84][85][86][87][88][89][90][91]

收藏品

[编辑]

截至目前,羅浮宮收藏共有615,797件物品[92],其中482,943件自2021年3月24日起可透過線上平台查閱[93]。博物館實際展出約35,000件藝術品,並劃分為八個策展部門。[1]

羅浮宮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藝術收藏之一,涵蓋多元文化與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品,包括古埃及、希臘與羅馬藝術。館內同時收藏大量裝飾藝術、伊斯蘭藝術與雕塑作品。[94]

古埃及文物部

[编辑]

埃及文物部門擁有超過50,000件藏品[20]:74,涵蓋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4世紀的尼罗河流域文明[95]。該收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之一,呈現古埃及中王國新王國科普特藝術,以及羅馬、托勒密與拜占庭時期的生活與文化。[95]

該部門源於法國皇室收藏,後因拿破崙於1798年的埃及遠征以及未來羅浮宮館長多米尼克·維旺的參與而擴展[20]:76-77。在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成功破譯羅塞塔石碑後,查理十世 (法兰西)下令建立埃及文物部門。商博良建議購買由埃德梅-安托萬·迪朗英语Edmé-Antoine Durand亨利·索尔特貝納爾迪諾·德羅維蒂英语Bernardino Drovetti組成的三個收藏,新增約7,000件作品。此後,開羅埃及博物館創始人奧古斯特·馬里埃特亦透過考古挖掘持續增加藏品,並將孟菲斯遺址出土的文物寄回羅浮宮[20]:76-77[96]

埃及文物部門的藏品以塔尼斯的大狮身人面像為起點,分布於二十多個展廳,包括雕像、紙草書卷、木乃伊、日常用品、服飾、珠寶、遊戲器具、樂器及武器[20]:76-77[95] 古代時期代表作品包括公元前3400年的阿拉克山燧石刀英语Gebel el-Arak Knife書記坐像雷吉德夫首像。中王國藝術以黃金製品與雕像聞名,從寫實風格逐漸轉向理想化,如阿梅内姆哈坦克英语Amenemhatankh的頁岩雕像以及木製供品持者英语Offering Bearer。新王國及科普特埃及的收藏同樣豐富,其中奈芙蒂斯雕像與哈索尔石灰石浮雕展示了新王國的藝術風格與財富。[95][96]


近東文物部

[编辑]

近東文物部門為羅浮宮第二個設立的部門,始於1881年,主要展示伊斯蘭文化興起前的早期近東文明及最早定居的概況。該部門按地理區域分為三個部分: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以及波斯(現今伊朗)。其收藏的形成與考古發掘密切相關,例如保羅-埃米爾·博塔於1843年在科薩巴德的考察,以及薩爾貢二世宮殿的發現[95][20]:119,這些發現奠定了亞述博物館的基礎,為今日近東部門的前身。[95]

該部門收藏了來自蘇美與阿卡德城的文物,例如公元前2450年的禿鷲碑英语Stele of the Vultures,以及阿卡德國王納拉姆-辛英语Naram-Sin of Akkad為慶祝擊敗扎格羅斯山野蠻人而豎立的勝利石碑。其他重要文物包括公元前18世紀的齊姆里林加冕壁畫英语Investiture of Zimrilim與公元前25世紀的埃比赫-伊爾雕像英语Statue of Ebih-Il。1901年出土的汉谟拉比法典則反映巴比倫法律體系,強調「不得以不知法律為由辯護」的原則。[97]

近東部門的重要收藏還包括黎凡特地區文物,如1855年發現的埃什穆納扎爾二世石棺英语Sarcophagus of Eshmunazar II,促成歐內斯特·雷南英语Ernest Renan於1860年的腓尼基考察英语Mission de Phénicie。該部門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迦南語及亞蘭語銘文收藏之一,也涵蓋北非的腓尼基文物,如1843年出土的艾因-內什馬銘文英语Ain Nechma inscriptions。 羅浮宮波斯文物則包括古代重要作品,例如葬頭雕像英语Funerary Head大流士一世射手英语Archers of Darius I[95][98],並收藏來自波斯波利斯的珍稀物品。[99]

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和古羅馬文物部

[编辑]

希臘、伊特魯里亞與羅馬文物部門展示了來自地中海盆地的新石器時代至公元6世紀的文物[100]。其收藏範圍涵蓋從[[基克拉泽斯文明]到羅馬帝國衰落的各個階段,為博物館最古老的部門之一,其中包含由弗朗索瓦一世所收藏的作品[95][20]:155-58

最初的收藏以大理石雕塑為主,例如米洛的维纳斯。部分作品如貝爾維德雷的阿波羅英语Apollo Belvedere於拿破崙戰爭期間進入收藏,部分在拿破崙一世於1815年倒台後被歸還;其他作品如博爾蓋塞花瓶英语Borghese Vase則由拿破崙購得。19世紀晚期,羅浮宮又收購了杜朗收藏的花瓶及青銅雕塑等作品[20]:92[100]

古風時期的收藏包括首飾及石灰石雕像,如奧塞爾夫人像英语Lady of Auxerre(約公元前640年)與圓柱形薩摩的赫拉像英语Hera of Samos(約公元前570–560年)[95][101]。公元前4世紀以後,對人體形態的關注增加,例如波爾蓋塞角鬥士像英语Borghese Gladiator。羅浮宮亦收藏許多希臘化時期傑作,包括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公元前190年)和米洛的维纳斯,象徵古典藝術的典範[20]:155

長達的坎帕納長廊英语Galerie Campana展示了超過一千件優秀的希臘陶器英语Greek potteries收藏。在沿塞納河的展廳中,大部分羅馬雕塑得以完整展示。羅馬肖像畫包括阿格里帕像英语Agrippa安尼烏斯·韋魯斯像英语Annius Verus等代表作;青銅雕塑則包括希臘皮翁比諾的阿波羅英语Apollo of Piombino

伊斯蘭藝術

[编辑]

伊斯蘭藝術收藏是羅浮宮最晚成立的收藏部門之一,涵蓋「十三個世紀與三大洲」[102]。該部門展品包括陶瓷、玻璃器、金屬器、木雕、象牙、地毯、紡織品與迷你畫等,總計超過5,000件完整作品及1,000片碎片(Ahlund, p. 24)。該收藏原隸屬裝飾藝術部門,自2003年起成為獨立部門。

著名作品包括來自安達盧西亞的10世紀象牙盒穆吉拉象牙盒英语Pyxide d'al-Mughira、13至14世紀馬木留克蘇丹國時期雕刻銅盆聖路易洗禮盆英语Baptistery of Saint-Louis,以及10世紀伊朗製的聖喬斯裹布英语Shroud of Saint-Josse[20]:119-121

收藏中亦包括波斯詩人菲爾多西史詩《列王紀》的三頁,以及一件敘利亞金屬工藝品巴貝里尼花瓶英语Barberini Vase。2019年9月,沙特公主拉米亞·本特·馬吉德·阿爾沙特英语Lamia bint Majed Al Saud為羅浮宮伊斯蘭藝術部門開設了新的展區,新部門展示了3,000件作品,涵蓋7至19世紀,地域從阿拉伯半島延伸至西班牙與印度[103]

雕塑部門

[编辑]
羅浮宮的馬利庭院英语Cour Marly,展示了大量法國雕塑作品

雕塑部門收藏1850年前創作、且不屬於希臘、伊特魯里亞及羅馬古物部的作品[104]。羅浮宮自作為宮殿以來即收藏雕塑作品,但直到1824年前,除垂死的奴隸反叛的奴隸英语Rebellious Slave外,主要展示古代建築雕刻[20]:397-401。最初收藏僅有100件,其餘皇家雕塑則置於凡爾賽宮。1847年,列昂·拉博德(Léon Laborde)接管部門後,收藏逐漸擴大,發展中世紀雕塑部分,並購得部門首批中世紀雕像與雕塑作品,包括《希尔德贝特一世》與《斯坦加門》[20]:397-401

雕塑部門原屬古物部,1871年在路易·庫拉若(Louis Courajod)主持下獲得自治,他組織了更廣泛的法國作品展示[20]:397-401。1986年,所有1850年後作品移至新設立的奧賽美術館大羅浮計畫英语Grand Louvre project將部門分為兩個展覽空間:法國雕塑收藏展示於黎塞留翼廂英语Richelieu Wing,外國作品展示於德農翼廂英语Denon Wing

法國雕塑收藏涵蓋羅曼式藝術英语Romanesque作品,如11世紀的丹尼爾入獅穴英语Daniel in the Lions' Den及12世紀的奧弗涅聖母像英语Virgin of Auvergne。16世紀受文藝復興影響,法國雕塑風格趨於克制,如讓·古戎英语Jean Goujon的浮雕,以及熱爾曼·皮隆英语Germain Pilon十字架降下英语Descent from the Cross基督復活。17至18世紀代表作包括吉安·洛伦佐·贝尼尼1640–1641年的黎塞留樞機主教胸像英语Bust of Cardinal Richelieu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沐浴的女人英语Woman Bathing威脅之愛英语Amour menaçant,以及安吉耶兄弟的方尖碑。新古典主義作品包括安东尼奥·卡诺瓦的普西莎与爱神(1787年)。18至19世紀則由法國雕塑家如阿尔弗雷德·巴里埃米尔·吉耶曼代表。[20]:397-401

裝飾藝術部門

[编辑]

裝飾藝術部(Objets d'art英语藝術物件)收藏從中世紀至19世紀中期的作品。該部門最初作為雕塑部的一個子集設立,其核心藏品來自皇家財產,以及從圣但尼圣殿法國君主墓地轉入的作品,其中包括法國國王加冕之劍英语Coronation_of_the_French_monarch[105][20]:451-454。在初期收藏中最珍貴的作品包括硬石嵌花花瓶英语pietre dure vases與青銅器。1825年收購的迪朗收藏英语Edmé-Antoine Durand增加了「陶瓷、琺瑯和彩繪玻璃」作品,皮埃爾·雷瓦爾英语Pierre Révoil捐贈了800件作品。隨著浪漫主義興起,對文藝復興及中世紀藝術的興趣重新增強,亞歷山大-夏爾·索瓦若英语Alexandre-Charles Sauvageot的捐贈又擴充了部門,新增1,500件中世紀與彩釉陶器作品。1862年,坎帕納收藏英语Campana collection加入15至16世紀的金飾珠寶與瑪利亞卡瓷器[20]:451-454[106]

作品陳列於黎塞留翼廂英语Richelieu Wing一樓及阿波羅畫廊。畫廊名稱來自畫家夏尔·勒布伦,其受路易十四委託,以太陽主題裝飾該空間。中世紀收藏包括路易十五加冕冠英语coronation crown of Louis XV查理五世權杖英语Charles V's sceptre及12世紀紫紅色花瓶英语porphyry vase[107]。文藝復興藏品則包括詹博洛尼亚的青銅雕塑尼索斯與黛安娜拉英语Nessus and Deianira及掛毯馬克西米連狩獵圖英语Maximillian's Hunt[105]。後期亮點包括龐巴度夫人的塞夫爾瓷花瓶收藏及拿破崙三世公寓英语Napoleon III's apartments[105]

2000年9月,羅浮宮成立吉爾伯特英语Gilbert Chagoury與羅絲-瑪麗·沙古里畫廊,展示沙古里夫婦捐贈的掛毯,包括一套16世紀六件組掛毯,採金銀線縫製,描繪海洋神祇,由巴黎為海軍國務卿讓-巴蒂斯特·柯爾貝爾·德·塞涅萊英语Jean-Baptiste Colbert de Seignelay訂製。

繪畫

[编辑]
《蒙娜麗莎》;作者列奧納多·達文西,约1503–1506,或延續至约1517;木板油畫;77 cm × 53 cm

羅浮宮的繪畫收藏擁有超過7,500件作品[11]:229,涵蓋13世紀至1848年,並由12名策展人負責展覽管理。近三分之二為法國藝術家作品,超過1,200件為北歐作品。意大利畫作主要來自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的收藏,其餘包括拿破崙時期未歸還的作品及部分購藏品[111][20]:199-201, 272–273, 333–335。收藏始於弗朗索瓦一世,他從意大利畫家如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收購作品;據乔尔乔·瓦萨里記載,米開朗基羅的《莉達與天鵝》(現已失傳)曾被弗朗索瓦一世收藏,並將列奧納多·達文西帶至其宮廷。

法國大革命後,皇家收藏成為羅浮宮的核心。1986年奧賽火車站英语Gare d'Orsay改建為奧賽博物館時,1848年革命後完成的作品移至新博物館。法國及北歐畫作展示於黎塞留翼廂及中央廣場,西班牙與意大利畫作則位於德農翼樓一樓[20]:199

法國畫派代表作包括昂蓋朗·卡爾東英语Enguerrand Quarton的早期作品《阿維尼翁哀悼聖母英语Pietà of Villeneuve-lès-Avignon》;匿名畫作《好人约翰二世肖像法语Portrait de Jean II le Bon》(约1360),可能是後古典時期西方最早存世的獨立肖像;亚森特·里戈的《路易十四》;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崙加冕》;特奧多爾·熱里科英语Théodore Géricault的《梅杜薩之筏》;以及歐仁·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尼古拉·普桑勒南兄弟英语Le Nain brothers菲利普·德·尚帕涅英语Philippe de Champaigne夏尔·勒布伦乔治·德·拉·图尔让-安托万·华托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洛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亦在館內廣為展示。

北歐作品包括扬·弗美尔的《花邊女工英语The Lacemaker》與《天文學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烏鴉之樹英语The Tree of Crows》;倫勃朗的《以馬忤斯的晚餐》《沐浴的拔示巴》及《屠牛圖》。

意大利收藏尤為重要,特別是文藝復興系列[112]。收藏包括安德烈亞·曼特尼亞乔瓦尼·贝利尼的《受難》,[113]。高文藝復興作品包括列奧納多·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聖母與聖安妮英语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洗者聖約翰英语St. John the Baptist》及《岩間聖母》。巴洛克時期作品包括詹巴蒂斯塔·皮托尼的《西庇阿仁愛英语The Continence of Scipio》、《蘇珊娜與長老英语Susanna and the Elders》、《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英语Bacchus and Ariadne》《火星與維納斯英语Mars and Venus》,與卡拉瓦乔的《算命女英语The Fortune Teller》《聖母之死》。16世紀威尼斯作品包括提香的《田園音樂會》《The Entombment》《荊棘加冕英语The Crowning with Thorns[20]:378[114]

拉·卡茲收藏英语La Caze Collection於1869年由路易·拉·卡茲英语Louis La Caze遺贈羅浮宮,為博物館歷史上個人捐贈規模最大的一次。拉·卡茲將其個人收藏的584幅畫作捐贈給博物館,包括让-安托万·华托的《Pierrot ("Gilles")》[115]。2007年,以此收藏為主題舉辦展覽「1869: Watteau, Chardin... entrent au Louvre. La collection La Caze」。

博物館部分著名畫作已由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英语Centre for Research and Restoration of Museums of France進行高解析度數位化[116]

印刷品和圖紙

[编辑]

版畫與素描部門收藏紙上藝術作品[20]:496。該收藏起源於皇家收藏(國王收藏櫃英语Cabinet du Roi)中的8,600件作品,後續透過國家徵用、購買(如1806年收購菲利波·巴爾迪努奇英语Fillipo Baldinucci收藏的1,200件作品)及捐贈而增加[20]:92[117]

該部門於1797年8月5日開放,當時在阿波羅畫廊展出415件作品。收藏分為三個部分:核心的國王收藏櫃英语Cabinet du Roi、14,000片皇家銅版印刷版,以及愛德蒙·德·羅斯柴爾德英语Edmond de Rothschild的捐贈收藏[118]。其中包括40,000件版畫、3,000件素描以及5,000本插圖書籍。

現藏品展示於花神閣英语Pavillon de Flore;由於紙本作品易受損,每次僅展示部分藏品[20]:496

管理、行政與合作關係

[编辑]
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是羅浮宮最受歡迎的展品。
羅浮宮的文物修復工作室

羅浮宮隸屬於法國政府所有,自1990年代起,其管理與治理逐漸獲得更多自主權。[119][120][121][122] 自2003年起,博物館被要求為其專案籌措經費。[121] 到2006年,政府補助已從總預算的75%下降至62%。如今,羅浮宮每年籌得的資金幾乎與國家撥款相當,約為1億2200萬歐元。政府負責營運開支(如員工薪資、安全與維護),而新館翼、整修與藏品收購等項目則由博物館自籌資金支付。[123] 此外,羅浮宮每年亦透過為其他博物館策劃展覽獲得約300萬至500萬歐元的收益,而展覽主辦方則保留門票收入。[123]

隨著小說《達文西密碼》及其2006年電影改編作品使羅浮宮聲名大噪,該館亦因允許在館內取景拍攝而獲得約250萬美元報酬。[124][125]2008年,法國政府為羅浮宮提供3.5億美元年度預算中的1.8億美元,其餘部分則由私人贊助及門票收入補足。[120]

羅浮宮現有員工約2,000人,館長職位需向法國文化與通訊部報告。让-吕克·马蒂内於2013年4月接替亨利·盧瓦雷特英语Henri Loyrette出任館長。盧瓦雷特自2001年接任皮耶·羅森柏格英语Pierre Rosenberg以來,推行一系列政策,使館方能更自由地借展及外借藏品。[119][121]2006年,羅浮宮外借1,300件作品,得以換取更多國際藝術品借展。2006年至2009年間,館方亦將部分藏品借予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英语High Museum of Art,並因此獲得690萬美元報酬,用以進行館內翻修。[121]

2009年,法國文化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英语Frédéric Mitterrand批准建立一座距巴黎西北約30公里的儲藏設施,以存放羅浮宮及位於塞納河洪泛區的其他國家博物館(凱布朗利博物館英语Musée du Quai Branly奧賽博物館)藏品,惟該計畫後遭擱置。2013年,其繼任者奧雷莉·菲利佩蒂宣布羅浮宮將把25萬件以上的藏品[126] 移至列文一座面積達20,000平方米的地下典藏中心。該項目耗資6,000萬歐元,由地區政府與羅浮宮分別負擔49%與51%。[127] 該設施由羅浮宮單獨擁有與管理。[126] 2015年7月,英國建築事務所RSHP英语RSHP領銜設計該建築群,特色為覆蓋大片綠色屋頂的採光工作空間。[126][128]

2012年,羅浮宮與舊金山美術館聯盟英语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宣布開展為期五年的合作計畫,內容包括展覽、出版、藝術保存及教育項目。[129][130]2012年啟用的伊斯蘭藝術館擴建工程耗資9,850萬歐元,其中3,100萬歐元由法國政府提供,1,700萬歐元來自瓦利德·本·塔拉爾基金會英语Alwaleed Bin Talal Foundation,其餘2,600萬歐元則由亞塞拜然共和國、科威特埃米爾、阿曼蘇丹及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捐助。此外,阿布達比羅浮宮的開館協議預計在30年間為品牌授權帶來4億歐元收益。[63]盧瓦雷特亦藉借展與收益改善館藏薄弱部分,並規定「每年將門票收入的20%用於新收購」。[121] 他進一步提升館方行政自主權,使開放畫廊比例自80%提高至90%,並推行週五夜間延長開放及免費入場政策,同時將年度收購預算自450萬美元提高至3,600萬美元。[120][121]

2018年3月,羅浮宮依據2016年法伊兩國總統達成的文化協議,在德黑蘭開設展覽,展出多件法國館藏藝術品與文物。[131] 羅浮宮的兩個古物部門專責伊朗文明文物管理,其代表亦親赴德黑蘭籌備。展品除古埃及、羅馬及美索不達米亞文物外,亦包括法國皇室藏品。[132][133][134]

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館舍由法國建築師安德烈·戈達爾英语André Godard設計與建造。[135] 該展於德黑蘭結束後,預定於2018年6月移師伊朗東北部馬什哈德呼羅珊大博物館英语Khorasan Grand Museum展出。[136]

2019年10月24日至2020年2月24日,羅浮宮舉辦史上最大規模的達文西回顧展,以紀念其逝世500週年。[137][138] 展覽共展出逾百件作品,包括繪畫、素描與筆記手稿,其中11幅為達文西一生不足20幅的現存畫作。[139] 雖然羅浮宮擁有其中5幅,但由於《蒙娜麗莎》需求極高,該畫仍維持原展廳展示,未納入特展。此外,《救世主》亦因藏家拒絕出借而缺席;不過,《维特鲁威人》經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的法律訴訟後最終成功展出。[140][141]

2021年,館方追回1983年自館中遭竊的一頂文藝復興時期頭盔與胸甲。羅浮宮指出,當年竊案「對全體員工造成深切震撼」,但有關案件的公開細節甚少。[142][143]

現任羅浮宮館長為洛朗丝·德卡尔英语Laurence des Cars,由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於2021年任命,她亦為該職位首位女性。[144]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羅浮宮推出線上數位平台,展示館藏中包括未展出的作品,現已收錄超過482,000項附圖記錄,約佔總藏品數的75%。[145] 2022年,羅浮宮接待超過760萬名訪客,較2021年成長170%,但仍低於疫情前2018年的1,080萬人次。[146]

2022年,羅浮宮接待超過760萬名訪客,較2021年成長170%,但仍低於疫情前2018年的1,080萬人次。[147]

2023年,羅浮宮宣布自2017年以來首度調整票價政策。[148] 票價上調30%,以支援奧運期間的免費入場政策並有效管控人流。館長德卡亦實施每日訪客上限3萬人與新入口規劃等措施,以確保在奧運期間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良好參觀體驗。館方預計該年接待約870萬名訪客,其中約80%為觀賞《蒙娜麗莎》而來。

考古研究

[编辑]
受益於羅浮宮的挖掘列表(阿波羅圓廳英语Rotonde d'Apollon

羅浮宮的古代藝術收藏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各種考古挖掘,其中部分由博物館在不同法律體制下資助,經常與法國的外交和/或殖民行動相關。在阿波羅圓廳英语Rotonde d'Apollon中,一塊雕刻的大理石板列出了多次考古行動,領導者包括:

其餘大理石板列出了許多考古物品捐贈者,其中許多人本身也是考古學家,以及其他對羅浮宮收藏有貢獻的考古學家:

衛星館與分支

[编辑]

位於法國境內外的多個博物館,曾經或目前都在羅浮宮的行政管轄之下,或透過專屬合作與其相關聯,但不位於羅浮宮宮殿內。自2019年起,羅浮宮亦在列萬設立了一個大型藝術存放與研究設施,即羅浮宮保存中心法语Centre de conservation du Louvre,該中心不對公眾開放。[149]

國立中世紀博物館(1926–1977)

[编辑]

國立中世紀博物館}的創立可追溯至19世紀,1926年2月被納入羅浮宮裝飾藝術部(藝術品部英语Objets d'Art)的管理之下。[150] 該隸屬關係於1977年終止。[151]

琴藝館(1947–1986)

[编辑]

位於杜樂麗花園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建築,原為運動場地,自1909年起改作藝術畫廊。1947年,作為羅浮宮晚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畫作收藏的展覽空間,尤其以印象派為主,由於羅浮宮宮殿空間不足,故直接納入羅浮宮|繪畫部管理。1986年,這些收藏移至新設立的奧賽博物館[152]

小宫博物馆(亞維儂,1976年至今)

[编辑]

小宫博物馆英语Musée du Petit Palais於1976年在亞維儂天主教總教區英语Roman Catholic Archdiocese of Avignon主教宅邸開放,鄰近教皇宮殿。此項計畫由亞維儂市長亨利·杜福法语Henri Duffaut與羅浮宮館長米歇爾·拉克洛特英语Michel Laclotte主導,部分永久收藏來自坎帕納收藏法语Collection Campana,由羅浮宮寄存。2024年4月,亞維儂市與羅浮宮簽署新協議,正式將博物館命名為小宫博物馆 – 羅浮宮亞維儂分館|Musée du Petit Palais – Louvre en Avignon}}。[153]

羅浮宮石膏館(2001年至今)

[编辑]

石膏館為羅浮宮的石膏鑄像收藏,由1970年羅浮宮、巴黎美術學院索邦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英语Art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the Sorbonne University的對應藏品合併而成,後兩者在五月風暴學運期間藏品受損。初名古代紀念碑博物館英语Musée des Monuments Antiques(1970–1978年),該計畫未完成,直至2001年經部級決定納入羅浮宮管理後才得以落實。[154] 位於凡爾賽小馬廄英语Petite Écurie,自2012年起對公眾開放。[155]

德拉克羅瓦博物館(2004年至今)

[编辑]

位於巴黎市中心欧仁·德拉克罗瓦舊作坊的小型博物館,創建於1930年代,自2004年起納入羅浮宮管理。[156]

羅浮宮朗斯分館(2012年至今)

[编辑]

朗斯分館的設立源自2003年5月時文化部長讓-雅克·阿亞貢英语Jean-Jacques Aillagon提出的文化項目,旨在將巴黎大型機構的藝術資源向全法國更廣泛的公眾開放,包括羅浮宮的衛星館(分館英语antenne)。[157] 經過多輪競標,最終選定位於朗斯的前礦場,由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於2004年11月29日正式宣布。日本建築師SANAA與景觀設計師凱瑟琳·莫斯巴赫英语Catherine Mosbach分別於2005年9月被選定設計博物館建築與周邊花園。該館由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於2012年12月4日主持落成典禮,並由上法蘭西大區依據與羅浮宮簽訂的藝術品借展及品牌使用合同(科學與文化協議英语convention scientifique et culturelle)進行管理。

館內主要展品為約200件羅浮宮藏品,按照時間順序在單一大展廳示,打破了巴黎羅浮宮按地理區域或藝術類別陳列的傳統方式。開館前疫情期間,該館每年約吸引50萬參觀人次。[158]

阿布達比羅浮宮(2017年至今)

[编辑]

阿布達比羅浮宮為獨立於羅浮宮的機構,但兩者透過多層面的合同關係合作,使阿布達比博物館得以使用「羅浮宮」名稱至2037年,並可展示羅浮宮藏品至2027年。[159] 該館於2017年11月8日舉行落成典禮,並於三天後向公眾開放。

早在2007年初,法國文化部長雷諾·多納迪厄·德·瓦布雷英语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與謝赫蘇丹·本·塔赫努恩·阿勒納哈揚英语Sultan bin Tahnoon Al Nahyan簽署了為期30年的協議,阿布達比支付8.32億歐元(約13億美元),以換取使用羅浮宮名稱、管理諮詢、藝術品借展及特展權利。[160]

阿布達比羅浮宮位於薩迪亞特島,由法國建築師让·努维尔與工程公司标赫設計。[161] 博物館佔地約24,000平方米(260,000平方英尺),屋頂由標誌性金屬穹頂覆蓋,其光線投射效果模擬棕櫚樹葉下的陽光。

在首10年期間,法國將提供約200至300件藝術品借展,來源包括羅浮宮、龐畢度中心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羅丹博物館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等。[162]

爭議

[编辑]

羅浮宮歷史上涉及多起文化財產爭議,包括拿破崙掠奪藝術品英语Napoleonic looting of art時期由拿破崙一世所奪取的藝術品[163][页码请求],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納粹掠奪的藝術品。[164][165]

此外,2010年代初,關於羅浮宮阿布達比建設工程中的勞工權益問題,也一度成為輿論焦點。[166]

拿破崙時期的藝術品掠奪

[编辑]

拿破崙在歐洲各地的軍事遠征中,透過條約、戰爭賠償與戰利品等方式獲得大量義大利及北歐藝術品,亦包含部分埃及出土古物。不過,多數埃及文物後來被英軍視為戰爭賠償帶回英國,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丹德拉黃道帶英语Dendera zodiac羅塞塔石碑則為埃及長期要求返還的文物。羅浮宮方面主張,丹德拉黃道帶於1821年取得,早於埃及1835年頒布的文物出口禁令,因此持有具有合法性。博物館亦參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旗下「促進文化財產返還原屬國委員會」的仲裁會議。[167]

2009年,羅浮宮歸還五件埃及壁畫殘片(每件約30公分×15公分),來源墓室於2008年才被埃及當局確認。這些文物原自兩個私人收藏,以善意購得,並依程序完成法國公立博物館藏品「除籍」(déclassement)手續,由法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科學委員會批准歸還。[168]

納粹時期的藝術品掠奪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法國期間,數以千計的藝術品遭納粹掠奪。[169] 戰後約15萬件被奪藝術品中,有61,233件返還法國,由私人財產局(Office des Biens Privés)管理。[170]

1949年,該機構將其中2,130件無人認領的作品(含1,001幅畫作)交由法國博物館管理局(Direction des Musées de France),暫列為「MNR」(Musées Nationaux Récupération,國家博物館回收藝術品),以保存並待日後返還合法所有人。約10%至35%的藏品源自猶太家庭被掠事件。[171] 這些藏品自1946年起展出,1950年至1954年間對外開放四年,讓潛在權利人辨認。之後部分作品依其重要性分別典藏於多座法國博物館,包括羅浮宮。

1951年至1965年間,共約37件作品被歸還。1996年11月起,1947至1949年間製作的部分圖錄數位化上線。1997年,時任總理阿蘭·朱佩成立由讓·馬特奧利英语Jean Mattéoli領導的「馬特奧利委員會」調查此事。官方資料顯示,羅浮宮目前仍保管678件尚未尋獲合法繼承人的作品。[172]1990年代後期,隨美國戰時檔案首次與法德資料庫比對,以及詹蒂利·迪·朱塞佩英语Federico Gentili Di Giuseppe與羅森伯格家族的訴訟定讞,使追查工作更精確。自1996年以來,羅浮宮已陸續歸還47件作品(含26幅畫作)。

羅浮宮阿布達比的建設爭議

[编辑]

2011年,超過130名國際藝術家聯合呼籲抵制新建的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與羅浮宮阿布達比,指控自2009年起,位於薩迪亞特島(Saadiyat Island)的外籍建築工人遭受不當待遇,包括任意扣留薪資、工作環境惡劣,以及雇主拒絕償還高額仲介費等情況。[173][174]

根據《建築紀錄英语Architectural Record》報導,雖然阿布達比設有完整勞工保護法,但執行不力。[175]

2010年,古根漢基金會與阿布達比旅遊發展投資公司(TDIC)共同發布聲明,承諾改善工人健康與安全、歸還被雇主沒收的護照、確保總承包商遵守勞工法、設立獨立監督單位,並終止波斯灣地區普遍存在的「工人自行支付招聘費」制度。[176]

2013年,《觀察家報》報導指出,羅浮宮及紐約大學在薩迪亞特島施工現場的勞動條件形同「現代奴役」。[177][178]

2014年,古根漢博物館館長理查德·阿姆斯特朗英语Richard Armstrong表示,羅浮宮工程的工人居住環境已有明顯改善,護照被扣留的情況「大幅減少」,惟招聘費問題仍待解決。[179][180]

同年底,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表示,與阿布達比當局合作落實改善措施「是一種道德責任」,並建議承包商負擔工人招聘費用及興建額外宿舍。自2012年起,TDIC委託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獨立監督,每季發布勞動條件報告。勞動法專家Scott Horton認為,該計畫可作為波斯灣地區改善工人待遇的範例。[175][181]

参考文献

[编辑]

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Louvre Museum. museums.eu. 
  2. ^ En 2023, le Louvre a retrouvé une fréquentation pré-Covid avec près de 9 millions de visiteurs. Franceinfo. 2024-01-03 [202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7) (法语). 
  3. ^ Louvre Museum. Inexhibit. [2016-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4. ^ Louvre Website – Chateau to Museum, 1672 and 1692. Louvre.fr. [2011-08-21]. 
  5. ^ Louvre Website – Chateau to Museum 1692. Louvre.fr. [2011-08-21]. 
  6. ^ Rapport d'activité 2022. Louvre. 
  7. ^ "The Art Newspaper", 2025年3月
  8. ^ How to get here. Louvre Museum. [200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9. ^ Menon, Lakshmi. Which Louvre Entrance Suits You Best. 2019-07-22 [202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17). 
  10. ^ Philippe Malgouyres. Le Musée Napoléon.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1999. 
  11. ^ 11.0 11.1 Pierre Rosenberg. Dictionnaire amoureux du Louvre. Paris: Plon. 2007. 
  12. ^ Museum rules. Le Louvre. [202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7). 
  13. ^ Editor-in-Chief, Tom Phillips Former. Nintendo's 3DS Louvre guide released on eShop. Eurogamer.net. 2013-11-27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31) (英语). 
  14. ^ The Louvre Guide for Nintendo 3DS. Nintend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0). 
  15. ^ X; Email. How the Louvre and Nintendo are reinventing the museum audio tour. Los Angeles Times. 2012-04-16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30) (美国英语). 
  16. ^ Life, Nintendo. Nintendo 3DS Guide: Louvre App Released Alongside Mini Nintendo Direct. Nintendo Life. 2013-11-27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9) (英国英语). 
  17. ^ Nintendo 3DS Louvre guide escapes region locking (Wired UK). Wired UK.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英语). 
  18. ^ Life, Nintendo. Louvre Says Au Revoir To Nintendo 3DS Audio Guides. Nintendo Life. 2025-05-02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8) (英国英语). 
  19. ^ Prada, Luis. The Louvre Is Saying Goodbye to Its Nintendo 3DS Tour Guides. VICE. 2025-05-09 [2025-10-21] (美国英语).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Claude Mignot. The Pocket Louvre: A Visitor's Guide to 500 Works.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1999. ISBN 0-7892-0578-5. OCLC 40762767. 
  21. ^ 21.0 21.1 Edwards, pp. 193–94
  22. ^ Lebeuf, Abbé & Bournon, Fernand, 1883, vol.2, p.296
  23. ^ 23.0 23.1 Edwards, p.198
  24. ^ Jean Philippe Boulle, Son of André-Charles Boulle. V&A. 2019-07-21. 
  25. ^ Chaundy, Bob. Faces of the Week. 英國廣播公司. 2006-09-29 [200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26. ^ Robert W. Berger. Public Access to Art in Paris: A Documentary History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1800.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83–86. 
  27. ^ 27.0 27.1 27.2 27.3 Nora,p.278
  28. ^ Monaghan, Sean M.; Rodgers, Michael. French Sculpture 1800–1825, Canova. 19th Century Paris Project.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2000 [200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0). 
  29. ^ Oliver,pp.21–22
  30. ^ Oliver,p.35
  31. ^ 31.0 31.1 31.2 31.3 Alderson,pp.24,25
  32. ^ McClellan,p.7
  33. ^ Vivien Richard, Quand Bonaparte nomme Denon, Grande Galerie – le Journal du Louvre, 2021-06-01, 55: 74 
  34. ^ 34.0 34.1 Geneviève Bresc. Mémoires du Louvre. Paris: Gallimard. 1989. 
  35. ^ Plant, p. 36
  36. ^ Popkin, p. 88
  37. ^ Alderson, p.25
  38. ^ Paolo Veronese.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No. December 1867 (A. Dodd and A. Smith). 1867: 741. 
  39. ^ Johns, Christopher M. S. Antonio Canova and the Politics of Patronage in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Euro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190. ISBN 978-0520212015. 
  40. ^ Marcy, Pierre. Guide populaire dans les Musées du Louvre. Paris: Librairie du Petit Journal. 1867 [2024-06-14]. 
  41. ^ Geneviève Lacambre. Les collections chinoises et japonaises du musée de la Marine avant 1878 : un cas marginal pour l'ethnographie ?. Le rôle des voyages dans la constitution des collections ethnographiques, historiques et scientifiques. Actes du 130e Congrès national des sociétés historiques et scientifiques, « Voyages et voyageurs », La Rochelle, 2005. Paris: Editions du CTHS: 94–109. 2008-01-01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42. ^ 42.0 42.1 Géraldine Barron, Le musée de Marine du Louvre : un musée des techniques ?, Artefact, 2021-04-01, 5 (5): 143–162, doi:10.4000/artefact.695可免费查阅 
  43. ^ The opening of the Assyrian museum at the Louvre. Grands sites archéologiques: Khorsabad.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44. ^ Jeannine Baticle; Cristina Marinas, La galerie espagnole de Louis-Philippe au Louvre: 1838–1848, Paris: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1981-01-01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6) 
  45. ^ 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 v. 56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ww.metmuseum.org. [2024-06-14] (英语). 
  46. ^ What is the Louvre? | Hobble Creek. hobblecreek.us.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5). 
  47. ^ René Heron de Villefosse. Histoire de Paris. Bernard Grasset. 1959. 
  48. ^ Frédéric Lewino; Anne-Sophie Jahn. Visite interdite du Louvre #4 : la magnifique rampe en fer à cheval de la cour des Écuries. Le Point. 2015-05-16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49. ^ Olivia Tolede. Guillaume, Edmond (24 juin 1826, Valenciennes – 20 juillet 1894, Paris). INHA Institut 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 2010-02-09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50. ^ 50.0 50.1 50.2 Geneviève Bresc-Bautier. The Louvre, a Tale of a Palace. Paris: Louvre éditions. 2008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51. ^ Max Charles Emmanuel Champion de Nansouty. Actualites scientifiques, Volume 3. 1906: 282. 
  52. ^ An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Art – The Cour Visconti. Le Louvre. [202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3) (英语). 
  53. ^ Life 1940-11-04, p. 39.
  54. ^ Alan Riding, And the Show Went On: Cultural Life in Nazi-Occupied Paris.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2010. p. 34.
  55. ^ Matila Simon, "The battle of the Louvre;: The struggle to save French art in World War II". Hawthorn Books, 1971. p. 23.
  56. ^ Simon, p. 177
  57. ^ Vincent Delieuvin. Les accrochages de la Joconde de 1797 à nos jour (PDF). Louvre. [2021-05-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1). 
  58. ^ Devorah Lauter. Hitting the Louvre ceiling. Los Angeles Times. 2010-03-27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6). 
  59. ^ Rita Salerno. Pierre Paulin, the man who made design an art. Elle Decor. 2019-05-30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2). 
  60. ^ Michel Conil Lacoste. Le "salon Carré", prestigieux vestibule à la Grande Galerie. Le Monde. 1972-02-09. 
  61. ^ Pierre Mazars. 1964 : Le Louvre sera le plus beau musée du monde. Le Figaro. 1964-11-18. 
  62. ^ Online Extra: Q&A with the Louvre's Henri Loyrette. Business Week Online. 2002-06-17 [2015-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0). 
  63. ^ 63.0 63.1 Client Challenge. www.ft.com.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64. ^ The Louvre’s New Islamic Galleries Bring Riches to Light (Published 2012). 2012-09-19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英语). 
  65. ^ Denis Bocquet. Struc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Stakes of Heritage: The Bellini-Ricciotti Louvre Dpt of Islamic Arts. Academia.edu. 2013-02-20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66. ^ Serafin, Amy. The Louvre Now Accepts the Liv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0-21 [2023-01-1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4) (美国英语). 
  67. ^ Doreen Carvajal. Palace Intrigue at the Louvre, as a Paint Job Leads to a Lawsuit. New York Times. 2021-03-05. (原始内容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存档于2021-12-28). 
  68. ^ "L'esprit d'escalier", François Morellet | Cnap. www.cnap.fr. [2023-01-16]. 
  69. ^ Didier Rykner. La réouverture des salles d'objets d'art du Louvre, de Louis XIV à Louis XVI. La Tribune de l'Art. 2014-06-08. 
  70. ^ Elias Crespin, l'art de la ligne au Louvre. LEFIGARO. 2020-01-20 [2023-01-16] (法语). 
  71. ^ Yan, Holly. "Paris' famed Louvre Museum is closed as France deals with at least 100 cases of novel coronavir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NN, 2020-03-01. Retrieved 2025-10-19.
  72. ^ "Louvre reopens after four-month closing due to coronavirus", Associated Press, via CBS News, 2020-07-06. Retrieved 2025-10-19.
  73. ^ 閉館逾三月,法國羅浮宮預計7月重新開放. 典藏ARTouch.com. 2020-06-02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7) (中文(臺灣)). 
  74. ^ Makoni, Abbianca. Bienvenu! Louvre museum reopens after six month shutdown. Evening Standard. 2021-05-19 [202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19) (英语). 
  75. ^ Louvre museum visitors dropped more than 70% in virus-wracked 2020. France 24. 2021-01-08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英语). 
  76. ^ LaBarge, Emily. At the Louvre, the Olympics Are More French Than You Might Think. The New York Times. 2024-04-26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8). 
  77. ^ En 2023, le Louvre a retrouvé une fréquentation pré-Covid avec près de 9 millions de visiteurs. 2024-01-03 [2024-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7). 
  78. ^ Francis, Ellen. Mona Lisa to get a room of her own in Louvre museum renova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25-01-28 [202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9). 
  79. ^ The world's most-visited museum shuts down, sounding the alarm on overtourism. AP News. 2025-06-16 [2025-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28). 
  80. ^ The Louvre in Paris closes unexpectedly as staff protest conditions - CBS News. www.cbsnews.com. 2025-06-16 [202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7) (美国英语). 
  81. ^ 游沛駿. 法羅浮宮2024年迎870萬遊客 員工集體罷工抗議過勞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2025-06-17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8) (中文(繁體)). 
  82. ^ PopLady. 別再來了!蒙娜麗莎也想放假:人流過載讓藝術殿堂也難以承受,「羅浮宮罷工閉館事件」看見觀光業的反噬. PopLady.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18) (中文(香港)). 
  83. ^ 張涵語. 法國羅浮宮因罷工罕見閉館 過多遊客致員工不堪重負 參觀成折磨. 香港01. 2025-06-17 [2025-10-21] (中文(香港)). 
  84. ^ Musée du Louvre closed due to robbery. Attractions Daily. 2025-10-19 [2025-10-19] (英国英语). 
  85. ^ Spectaculaire cambriolage au Louvre, des bijoux "inestimables" dérobés. Boursorama. 2025-10-19 [2025-10-19] (法语). 
  86. ^ 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the Louvre jewellery heist. www.bbc.com. 2025-10-19 [2025-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19) (英国英语). 
  87. ^ 'Priceless' jewellery stolen from Louvre museum in Paris - as authorities reveal details of daring raid. Sky News. [2025-10-19] (英语). 
  88. ^ Bajos, Par Sandrine; à 13h43, avec J.-M. D. Le 19 octobre 2025. Musée du Louvre cambriolé : quels sont les bijoux exposés dans la galerie d'Apollon visée par les voleurs ?. leparisien.fr. 2025-10-19 [2025-10-19] (fr-FR). 
  89. ^ Schechner, Sam. Brazen Heist at Louvre Museum Snatches Priceless Royal Jewel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10-19 [2025-10-19] (美国英语). 
  90. ^ 盧浮宮竊案:失竊的珍寶等已知所有細節,法國藝術品安防遭嚴重質疑. BBC News 中文. 2025-10-20 [2025-10-21] (中文(繁體)). 
  91. ^ 巴黎羅浮宮驚傳珠寶竊案 八件皇室珠寶失竊、價值難以估算. 典藏ARTouch.com. 2025-10-20 [2025-10-21] (中文(臺灣)). 
  92. ^ Rapport d'activité 2019 du musée du Louv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 29, website www.louvre.fr.
  93. ^ Le Louvre lance un site Internet plus immersif et une base publique recensant ses collections. lejdd.fr. 2021-03-24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法语). 
  94. ^ Louvre.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95. ^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Nave, pp. 42–43
  96. ^ 96.0 96.1 Egyptian Antiquities. Musée du Louvre. [30 April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rch 2008). 
  97. ^ Caubet, Annie. The Louvre : Near Eastern antiquities. Internet Archive. Paris : Ed. Sca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1991. ISBN 978-2-7118-2477-9. 
  98. ^ Decorative Arts. Musée du Louvre. [200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0). 
  99. ^ Forgotten Empire: The World of Ancient Per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200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100. ^ 100.0 100.1 Greek, Etruscan, and Roman Antiquities. Musée du Louvre. [200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4). 
  101. ^ Hannan, p. 252
  102. ^ Islamic Art. Musée du Louvre. [30 April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November 2007). 
  103. ^ Saudi Arabia's Princess Lamia opens new and improved Islamic art space at Louvre in Paris. Arab News. 2019-09-10 [2019-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英语). 
  104. ^ Sculptures. Musée du Louvre. [200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7). 
  105. ^ 105.0 105.1 105.2 Nave, p. 130
  106. ^ Decorative Arts. Musée du Louvre. [200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3). 
  107. ^ Lasko, p. 242
  108. ^ Barbier Muriel. Armoire said to be by Hugues Sambin. louvre.fr.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09. ^ Barbier Muriel. Commode of Madame du Barry. louvre.fr.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10. ^ Catherine Voiriot. Barometer-thermometer. louvre.fr.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11. ^ Hannan, p. 262
  112. ^ At the Heart of the Renaissance Palace. Le Louvre.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5) (英语). 
  113. ^ Hannan, p. 267
  114. ^ Hannan, pp. 270–78
  115. ^ Musée du Louvre – Exhibitions – Past Exhibitions – The La Caze Collection..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7). 
  116. ^ Galerie de tableaux en très haute définition. c2rmf.fr. [201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2). 
  117. ^ Prints and Drawings. Musée du Louvre. [23 April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December 2008). 
  118. ^ Edmond de Rothschild Collection at the Louvre. www.edmondderothschildfoundations.org. [2022-12-07]. 
  119. ^ 119.0 119.1 New Boss at Louvre's helm. BBC News. 2002-06-17 [2008-09-25]. 
  120. ^ 120.0 120.1 120.2 Gumbel, Peter. Sacre Bleu! It's the Louvre Inc.. Time Magazine. 2008-07-31 [200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9). 
  121. ^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Baum, Geraldine. Cracking the Louvre's code. Los Angeles Times. 2006-05-14 [200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6). 
  122. ^ Louvre, Organization Chart. Louvre.fr Official Site. [200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0). 
  123. ^ 123.0 123.1 Farah Nayeri(2009-01-20),Banks compete to manage Louvre's endow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際先驅論壇報》。
  124. ^ Matlack, Carol. The Business of Art: Welcome to The Louvre Inc.. Der Spiegel Online. 2008-07-28 [200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9). 
  125. ^ Lunn,第137頁。
  126. ^ 126.0 126.1 126.2 Vincent Noce(2015-07-13),Louvre's superstore to go ahead despite protes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7-15.,《藝術報英语The Art Newspaper》。
  127. ^ Victoria Stapley-Brown(2014-11-10),Designers chosen for Louvre's €60m storage outpost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11-11.,《藝術報英语The Art Newspaper》。
  128.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Breaks Ground on Green Roof Topped Louvre Storage Facility. ArchDaily. 2017-12-15 [2022-12-07] (美国英语). 
  129. ^ Scarlet Cheng(2012-11-15),Louvre and San Francisco museums sign five-year deal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6-16.,《藝術報英语The Art Newspaper》。
  130. ^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and the Musée du Louvre Sign Accord. www.artforum.com. 2012-11-15 [2022-12-07] (美国英语). 
  131. ^ Louvre show opens in Tehran as cultural diplomacy thrives. The Guardian. 2018-03-06 [2022-12-07] (英语). 
  132. ^ Noce, Vincent. Against the odds, Louvre exhibition opens in Tehran in historic deal. The Art Newspaper - International art news and events. 2018-03-05 [2025-10-21] (英语). 
  133. ^ Louvre lends art to Tehran for 'unprecedented' show. France 24. 2018-03-05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英语). 
  134. ^ louvre-Auteur. The Louvre at Tehran. Espace presse du musée du Louvre. 2018-02-26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en-EN). 
  135. ^ Exhibition of Louvre Museum's Items Opens in Tehran. IFP News (Iran Front Page).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5). 
  136. ^ Mashhad to Host Louvre Exhibit after End of Tehran Show. 2018-04-16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137. ^ Prisco, Jacopo. Louvre debuts its biggest ever Leonardo exhibition. CNN. 2019-10-18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5) (英语). 
  138. ^ Decoding da Vinci: Inside the largest Leonardo exhibition ever assembled. The Irish Times.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1) (英语). 
  139. ^ Greenberger, Alex. A Guide to the Louvre's Gargantuan Leonardo da Vinci Retrospective. ARTnews.com. 2019-10-23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26) (美国英语). 
  140. ^ Leonardo da Vinci's Unexamined Life as a Painter. The Atlantic. 2019-12-01 [201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141. ^ Louvre exhibit has most da Vinci paintings ever assembled. Aleteia. 2019-12-01 [201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142. ^ The Louvre Recovers Armor Pieces Stolen Nearly 40 Years Ago,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3-06 [2021-03-07], (原始内容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存档于2021-03-06) 
  143. ^ Paris Louvre recovers 16th-century armour stolen nearly 40 years ago. The Guardian. 2021-03-03 [2022-12-07] (英语). 
  144. ^ Latest news from around the world | The Guardian. www.theguardian.com.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6). 
  145. ^ Fernando da Silva, Alexandre. O Louvre ao alcance de todos! [羅浮宮觸手可及!]. O Maringá. Jornal O Maringá. 2021-04-08 [2021-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Portuguese). 
  146. ^ La fréquentation des musées parisiens en nette hausse en 2022, un retour à la normale d'avant pandémie se profile. Franceinfo. 2023-01-05 [2025-10-21] (fr-FR). 
  147. ^ La fréquentation des musées parisiens en nette hausse en 2022, un retour à la normale d'avant pandémie se profile. Franceinfo. 2023-01-05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4) (fr-FR). 
  148. ^ Bennet, Oliver. Louvre Museum Implements 30% Ticket Price Increase Ahead of Olympics Year. THESPORTSHEAVEN. 2023-12-13 [202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美国英语). 
  149. ^ A New, Safe Home for the Louvre's Unseen Treasures.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2-12 [2023-01-17].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150. ^ Hélène Brossier. Archives des musées nationaux, musée de cluny (Série J) – répertoire numérique n° 20144783. French National Archives: 7. 2014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7). 
  151. ^ Sophie Jugie, Alain Erlande-Brandebourg, l'homme des cathédrales, Grande Galerie – le Journal du Louvre, 2020-秋, 52: 12 
  152. ^ Le Jeu de Paume en 10 dates. Jeu de Paume.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153. ^ Valérie Coudin, Louvre en Avignon, Acte 2 : Rencontre entre Laurence des Cars, présidente-directrice du musée du Louvre, et Cécile Helle, maire d'Avignon, Grande Galerie – le Journal du Louvre, 2024-夏, 67: 14 
  154. ^ Jean-Luc Martinez. La gypsothèque du musée du Louvre à Versailles. Comptes 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2009, 153 (3): 1127–1152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5). 
  155. ^ Benoît Lafay. La gypsothèque du Louvre rouvre à Versailles. Connaissance des Arts. 2012-10-17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7). 
  156. ^ The musée national Eugène-Delacroix. Louvre.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0). 
  157. ^ Jean-Jacques Aillagon dévoile son plan de décentralisation culturelle. LaDepeche.fr. 2003-05-27. 
  158. ^ Claire Mesureur. 2019 a été un excellent millésime pour le Louvre-Lens avec plus de 530 000 visiteurs. France Bleu. 2020-01-10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2). 
  159. ^ The Louvre Abu Dhabi. Le Louvre. [2022-12-09] (英语). 
  160. ^ Louvre to build branch in Abu Dhabi. NBC News. 2007-03-06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4) (英语). 
  161. ^ Louvre Abu Dhabi. Ateliers Jean Nouvel.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29) (美国英语). 
  162. ^ Riding, Alan. The Louvre's Art: Priceless. The Louvre's Name: Expensiv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3-06 [200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163. ^ Savoy, Bénédicte. Patrimoine annexé. Les biens culturel saisis par la France en Allemagne autour de 1800. Paris: É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2003 [2025-10-21]. ISBN 978-2-7351-098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7) (法语). 
  164. ^ Napoleon plundered Europe's art to bring prestige home to Franc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24-05-15]. ISSN 0882-7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3). 
  165. ^ Riding, Alan. Art Looted by Nazis Goes on Show in Paris, Seeking Its Owners. The New York Times. 1994-10-25 [2024-05-15].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4) (美国英语). 
  166. ^ The Louvre Abu Dhabi's Unlovely Back Story | Human Rights Watch. 2017-11-08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2) (英语). 
  167. ^ Merryman, abstract
  168. ^ Le Louvre se dit "satisfait" de la restitution des fresques égyptiennes Culture. Tempsreel.nouvelobs.com. 2009-10-09 [201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169. ^ Breeden, Aurelien. Art Looted by Nazis Gets a New Space at the Louvre. But Is It Really Home?.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2-08 [2022-12-0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 (美国英语). 
  170. ^ National Museums Recovery, MNR works at the musée du Louv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site louvre.fr.
  171. ^ Rapport Matteoli, Le pillage de l'art en France pendant l'occupation et la situation des 2000 oeuvres confiées aux Musées nationaux, pp. 50, 60, 69 (PDF). [2011-08-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3). 
  172. ^ Rickman, p. 294
  173. ^ Nicolai Ouroussoff. Abu Dhabi Guggenheim Faces Protest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3-16 [201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174. ^ Artists urge Guggenheim boycott. Al Jazeera. 2011-04-03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175. ^ 175.0 175.1 Fixsen, Anna. :What Is Frank Gehry Doing About Labor Conditions in Abu Dhab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建築紀錄英语Architectural Record, 2014-09-25
  176. ^ Joint Statement on Workers' Rights.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2010-09-22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177. ^ Batty, David; Carrick, Glenn. In Abu Dhabi, they call it Happiness Island. But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it is a place of misery. The Guardian. 2013-12-22 [2025-10-21].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国英语). 
  178. ^ Guardian Exposé: Substandard Conditions Reportedly Persist for Some Abu Dhabi Construction Workers (plus Guggenheim’s, TDIC’s reactions) UPDATED. CultureGrrl. 2013-12-24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5) (美国英语). 
  179. ^ “Satellite Museums” Panel: My Interchange with Guggenheim’s Richard Armstrong on Abu Dhabi Human-Rights Concerns. CultureGrrl. 2014-04-24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11) (美国英语). 
  180. ^ Workers at N.Y.U.’s Abu Dhabi Site Faced Harsh Conditions (Published 2014). 2014-05-19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9) (英语). 
  181. ^ Guggenheim Abu Dhabi Still Stalled, as Monitoring Report is Issued on Saadiyat Island Labor Conditions. CultureGrrl. 2016-02-05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8) (美国英语). 

書籍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