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外观
32°59′29″N 120°48′58″E / 32.991415°N 120.816137°E
| 世界遗产 | |
|---|---|
| 官方名稱 | Migratory Bird Habitat in the South of Yancheng, Jiangsu |
| 隸屬 |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
| 標準 | 自然:(x) |
| 参考编码 | 1606bis-001 |
| 登录年份 | 2019年(第43次會議) |
| 面积 | 144,839公顷 |
| 緩衝區 | 28,271公顷 |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面积3000公顷。1997年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麋鹿及其生态环境。 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称为中国第一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1]
保护区位于黄海西岸,区内有大面积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自然植被主要有白茅、芦苇等,维管束植物共有223种;动物有兽类20多种,鸟类18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27种,鱼类150种、棘皮动物10种,环节动物62种,腔肠动物8种、浮游动物98种,具有典型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198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合作从英国伦敦的七家动物园引种39头麋鹿到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之前,麋鹿繁殖到268头。保护区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河鹿等19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95种,是候鸟重要越冬地。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廖冰清.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华网. 新华社. 2019年7月5日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