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殖民地時期歷史
| 本條目屬於 |
| 美国历史系列 |
|---|
美國的殖民地時期歷史始於15世紀末歐洲對北美洲的殖民活動,一直延續到1776年英屬十三殖民地宣佈獨立,脫離大英帝國統治,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標誌著美國革命戰爭的開始。這段歷史涵蓋了歐洲多國在北美建立各個殖民地,以及這些殖民地最終形成一個獨立國家的歷程。從16世紀末開始,英格蘭、法國、西班牙、瑞典和荷蘭等國家相繼在北美展開殖民活動[1]。早期移民的死亡率極高,許多初次嘗試甚至完全失敗,例如英格蘭在羅阿諾克建立的「失落殖民地」。儘管如此,在數十年內仍有若干成功的殖民地逐漸建立起來,例如維珍尼亞的詹姆斯敦(1607年)和麻薩諸塞的普利茅斯(1620年)。
殖民活動對北美原住民人口造成重大影響,主要由於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天花與麻疹等歐亞傳染病在缺乏免疫力的原住民中迅速傳播,導致人口急劇下降,許多部落因疾病瓦解[2]。殖民者與原住民的關係複雜,早期有貿易合作,但土地爭奪引發衝突,如1675年至1676年的菲利普國王戰爭,造成雙方重大損失。殖民地時期也發生武裝叛亂,如1676年維珍尼亞的培根叛亂,邊疆農民因不滿政府對原住民政策而反抗;以及1689年至1691年紐約的萊斯勒叛亂,與英國光榮革命相關,反映荷蘭裔對英國統治的抗拒。這些叛亂均迅速失敗。隨著時間推移,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非英國殖民地逐漸被英國接管,荷蘭的新尼德蘭(1664年更名紐約)和瑞典的新瑞典(1655年被荷蘭吞併,後被英國接管)居民大多被同化。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英國與法國為爭奪北美土地、貿易和原住民聯盟反覆交戰,這些衝突統稱為北美殖民地戰爭。1754年至1763年的英法北美戰爭尤為關鍵,英國迫使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的數千法裔阿卡迪亞人遷往法屬路易斯安那,史稱1755年「大驅逐」。1763年的《巴黎條約》結束戰爭,英國奪取法國在北美的大部分領土,確立主導地位。
在東部沿海地區,英國殖民地分為四個獨特的區域:新英格蘭殖民地、中部殖民地、切薩皮克殖民地(上南部)和南部殖民地(下南部)。新英格蘭(馬薩諸塞)以清教徒文化和商業著稱。中部殖民地(紐約、紐澤西、賓夕法尼亞、特拉華)以多元族群和糧食生產聞名。切薩皮克灣殖民地(馬里蘭、維珍尼亞)依賴烟草種植園。南部殖民地(卡羅來納、喬治亞)依賴大西洋奴隸貿易,建立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3],種植稻米和靛藍等作物,數十萬非洲人被販運至北美,支撐了切薩皮克和南部殖民地的經濟。
來到十三個殖民地的歐洲移民來自不同的社會和宗教背景,包括冒險家、農民、契約僕人、工匠,以及少數貴族。他們擁有各種出身,包括新尼德蘭的荷蘭人、新瑞典的瑞典人和芬蘭人、賓夕法尼亞省的英國貴格會成員、新英格蘭的英國清教徒、維珍尼亞殖民地的騎士黨成員、馬里蘭省的英國天主教徒與非國教派成員、佐治亞省的「貧苦者」移民、中大西洋殖民地的德意志人,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阿爾斯特蘇格蘭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殖民者,建立了具有獨特社會、宗教、政治和經濟特色的殖民地。這些群體在1776年美國獨立時,共同成為新國家的一部分。
1776年,十三殖民地聯合宣佈獨立,組成美利堅合眾國。革命期間及之後,原新法蘭西的部分地區被納入美國,如西北領地。新西班牙的領土(如佛羅里達)通過1783年《巴黎條約》和後續協定分階段併入。俄屬美洲(阿拉斯加)則於1867年被美國購買。殖民地時期的遺產在現代美國隨處可見,地名如紐約、波士頓、查爾斯頓,節日如感恩節,以及地方自治與宗教自由的傳統,均源於此時期。這些多元文化與歷史記憶,塑造了美國的國家認同。
早期殖民的嘗試
[编辑]自16世紀初以來,多個歐洲國家陸續嘗試在今日美國領土上建立殖民地,但多數早期嘗試以失敗告終。當時的殖民者所面臨的環境極為艱困,他們必須承受疾病肆虐、糧食短缺、水源污染與補給不足等挑戰,同時也時常遭遇原住民的抵抗與敵對歐洲勢力的襲擊。這些因素導致殖民者的死亡率極高,許多定居計畫在短時間內便走向瓦解。然而,這些探索與嘗試卻也奠定了歐洲人持續進入美洲的基礎,他們不僅將馬、牛、豬等牲畜引入,還在無意間重塑了當地的生態與農業。同時,歐洲人也將玉米、番茄、烟草、火雞、豆類和南瓜等美洲作物帶回本土,為歐洲的飲食結構與經濟資源注入新的元素。
西班牙帝國是最早在北美展開殖民嘗試的國家之一,但其多次行動皆以失敗告終。1513年,胡安·龐塞·德萊昂發現並登陸佛羅里達半島[4]。1526年,西班牙人在今日南卡羅來納建立了聖米格爾-德瓜爾達佩殖民地,但很快便因糧食短缺與疾病而放棄。1528年至1536年間,潘菲洛·德·納爾瓦埃斯率領遠征隊試圖在今日佛羅里達州坦帕灣一帶建立據點,結果因補給不足與環境險惡而全軍覆沒。1559年至1561年間,西班牙人嘗試在西佛羅里達的彭薩科拉建立殖民地,但僅維持兩年被迫放棄。隨後的1567年至1568年間,他們在北卡羅來納修建聖胡安堡,最終亦遭當地原住民攻擊而失敗。1570年至1571年間,西班牙人在維珍尼亞建立阿哈坎傳教站,但傳教士遭遇原住民反抗而全數遇害。
法國在北美的早期殖民嘗試同樣困難重重。1540年代,法國胡格諾派在今日佛羅里達的傑克遜維爾附近建立卡羅琳堡,成為法國最早的北美殖民據點之一。1562年至1563年間,他們在南卡羅來納的帕利斯島建立殖民點,卻因內部分裂與補給困難而迅速瓦解。1564年至1565年間,卡羅琳堡遭到西班牙攻擊並徹底毀滅。在北部地區,法國於1604年至1605年間在緬因的聖克羅伊島設立據點,卻因嚴寒與疾病造成大量殖民者死亡而被放棄。1685年至1689年間,法國又在德克薩斯建立聖路易堡,但因與當地原住民衝突及內部困難而最終消亡。
英格蘭的早期殖民亦充滿挫折,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卡羅來納的羅阿諾克「失落的殖民地」。從1583年到1590年間,英格蘭人在該地建立定居點,並迎來了維珍尼亞·戴爾──第一位在美洲出生的英格蘭嬰兒[1][5]。然而,殖民地最終毫無蹤跡地消失,其居民下落至今不明,成為歷史懸案。另一個失敗的嘗試是1607年至1608年間在緬因州建立的波普漢殖民地,因嚴冬與資源不足而迅速被廢棄。這些失敗並未阻止英格蘭繼續嘗試,反而成為後來成功建立詹姆斯敦與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前奏。
西班牙殖民地:西屬美洲
[编辑]西班牙帝國在16世紀擊敗阿茲特克帝國並控制加勒比海與南美地區後,逐步將其勢力版圖擴展至北方,涵蓋今日美國境內的廣大土地。透過探險與遠征,西班牙意圖在北美建立宗教與經濟上的據點,進一步鞏固帝國的霸權。然而,這一進程充滿挑戰,許多早期的嘗試並未成功,殖民地往往因環境惡劣、資源不足或與原住民衝突而難以持續。
隨著殖民秩序逐漸成形,西班牙在新大陸設立了新西班牙總督轄區,其範圍極為廣闊,不僅包括今日墨西哥與中美洲地區,還延伸至北美洲的佛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以及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新西班牙的版圖亦涵蓋加勒比的波多黎各,以及西太平洋的西屬東印度群島,其中包括關島與北馬里亞納群島。經由1762年的《楓丹白露條約》,路易斯安那地區也歸屬於西班牙,不過在1800年的《第三次聖伊德方索條約》中又歸還法國。
隨著美國在1776年獨立後的擴張,大量原屬西班牙的領地逐步成為美國版圖。這一過程主要透過戰爭與條約實現,包括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1819年的《亞當斯—奧尼斯條約》、1846年至1848年的美墨戰爭,以及1898年的美西戰爭。在這些事件之後,美國逐步將新西班牙的舊有領土納入自己的國家版圖。
在殖民活動中,西班牙亦曾派遣探險隊前往太平洋西北地區,試圖擴大在北美的勢力範圍。然而,根據《亞當斯-奧尼斯條約》,西班牙最終放棄了對太平洋西北的主張,將相關權益交予美國。另一方面,在新墨西哥與加利福尼亞等地,已有數千西班牙移民家庭於1848年後直接成為美國公民[6][7][8],其餘地區雖殖民人口不多,但其語言、宗教與文化的影響已深植於美國西南部,並在今日的地名、社會風俗與傳統中留下了顯著的印記。
佛羅里達
[编辑]西班牙在16世紀初期開始於佛羅里達展開殖民活動,試圖在北美東南角建立據點,以鞏固帝國在新大陸的勢力。1559年,特里斯坦·德·盧納·亞雷亞諾率領遠征隊在彭薩科拉建立首個殖民地,但因補給困難與環境惡劣而迅速失敗。然而,1565年建立的聖奧古斯丁卻成為西班牙在佛羅里達最重要的據點。它最初以「天主聖名傳教站」的名義設立,後來發展為美洲大陸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的歐洲殖民城市。儘管如此,聖奧古斯丁在數百年間屢遭海盜、私掠者與英國軍隊的襲擊與焚毀。1763年《巴黎條約》簽訂後,西班牙將佛羅里達割讓給大英帝國,幾乎所有西班牙居民都隨之撤離。今日佛羅里達仍留存一些「第一西班牙時期」的建築,其中以當地特有的貝殼石灰岩(coquina)建造的建築最爲明顯。
英西之間的對抗使佛羅里達成為戰略要地。早在1687年,西班牙政府便開始向英屬殖民地的逃亡奴隸提供庇護,並在1693年由西班牙王室正式頒布法令,宣布逃往佛羅里達的奴隸只要改信天主教並服役四年,便可獲得自由。這一政策不僅成為西班牙對抗英國北方殖民地的重要戰略工具,也吸引了大批逃亡黑人聚集於聖奧古斯丁附近,形成以莫塞堡為核心的自由黑人社區。這個社區既是英西衝突前線的防禦據點,也是西班牙意圖動搖英國南部種植園經濟的一種方式[9]。1702年,南卡羅來納總督詹姆斯·摩爾率領英軍襲擊聖奧古斯丁,雖未能徹底奪取該地,但對西班牙殖民者造成重大破壞。1740年,佐治亞殖民地的創建者詹姆士·奧格爾索普率軍再度圍攻聖奧古斯丁,雖然持續數週,但最終未能攻下該城。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以哈瓦那的控制權換取佛羅里達的割讓。當時佛羅里達約有3000名西班牙居民,他們幾乎全數撤離。英國接管後並未大規模移民至當地,但卻在1768年嘗試由安德魯·特恩布爾於新士麥那建立殖民地。該計畫因勞動條件惡劣而失敗,不過1777年部分梅諾卡人、希臘人與義大利人移居至聖奧古斯丁,並在當地留下持續影響。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東佛羅里達與西佛羅里達均保持對英王的忠誠,成為保皇派的避風港。
1783年,《巴黎和約》結束美國獨立戰爭,西班牙重新獲得佛羅里達的控制權,這段時期被稱為「第二西班牙時期」。然而,西班牙並未再派遣新的移民或傳教士前往當地。1810年,西佛羅里達的居民起義,建立「西佛羅里達共和國」,不久即被美國迅速吞併。最終,美國與西班牙於1819年簽署《亞當斯-奧尼斯條約》,並於1821年正式接管東佛羅里達[10][11]。
亞利桑那與新墨西哥
[编辑]16世紀,西班牙從墨西哥出發,開啟了對北美西南地區的探索與殖民活動。1538年,埃斯特萬尼科(Estevanico)等早期探險者已進入該地區,為後續殖民奠定基礎。1539年至1542年,弗朗西斯科·瓦斯克斯·德·科羅納多率領一支大規模遠征隊,從墨西哥北上,深入今日的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地區。1540年,他的隊伍抵達新墨西哥,探索了普韋布洛人居住的村落,並尋找傳說中的「黃金七城」。雖然未找到傳說中的財富,這次遠征標誌著西班牙對該地區持續探索與影響的開端。
隨著探索的推進,西班牙人逐步在格蘭德河上游流域建立聚落。1598年,胡安·德·奧尼亞特帶領殖民團在新墨西哥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定居點聖胡安。1610年,西班牙人在聖達非創建了殖民首府,作為行政和宗教中心。聖達非至今仍是美國西南最古老的歐洲人持續居住城市之一,其聖達非}等建築見證了西班牙殖民的深遠影響。與此同時,西班牙在亞利桑那的殖民活動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由傳教士埃烏西比奧·金諾推動。他在現今亞利桑那南部建立了多個傳教站,例如位於圖森的聖哈維爾傳教站,促進了當地原住民與西班牙文化的接觸。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並非一帆風順。當地普韋布洛人因宗教強制改宗、勞役剝削和土地侵占等壓迫,於1680年發動了普韋布洛起義。這場由領袖波·依組織的起義成功將西班牙人驅逐出新墨西哥,殖民者被迫撤至格蘭德河南岸的埃爾帕索。直到1692年,西班牙在迭戈·德·瓦爾加斯領導下,通過一場幾乎未流血的行動重新控制聖菲[12]。此後,西班牙加強了對新墨西哥的統治,並逐漸恢復與普韋布洛人的關係,允許一定程度的宗教與文化自主。
西班牙對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的統治從1598年持續至1821年墨西哥獨立,共約223年。墨西哥獨立後,該地區由墨西哥統治約25年,直到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西部軍團在戰爭中進入並接管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1848年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正式將這些領土納入美國,結束了西班牙和墨西哥的統治。
如今,西班牙殖民遺產在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仍清晰可見。當地許多居民為西班牙殖民者的後裔[1],西班牙語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宗教方面,天主教傳統通過節慶如聖達非節(Fiesta de Santa Fe)得以延續。建築方面,聖菲的總督府和亞利桑那的聖哈維爾傳教站等歷史遺跡展現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特色。此外,西班牙殖民影響還融入當地飲食、藝術和社會習俗,與原住民和後來的美國文化交融,形成美國西南部獨特的多元文化。
加利福尼亞
[编辑]16世紀初,西班牙開始探索北美西海岸,開啟了對今日加利福尼亞的殖民歷程。1542至1543年,胡安·羅德里格斯·卡布里略(Juan Rodríguez Cabrillo)率領船隊沿加利福尼亞海岸航行,成為首位系統勘察該地區的歐洲人。他探索了聖地牙哥灣等地,並為多個地點命名,但因濃霧和崎嶇海岸未深入內陸[13]。從1565年至1815年,西班牙的馬尼拉大帆船定期從菲律賓航行至加利福尼亞海岸,通常在門多西諾角或更南地區靠岸,然後沿海岸南下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14]。由於海岸地形複雜和濃霧籠罩,船隊往往避免登陸,未能發現如舊金山灣等天然良港.[13]。
後續探險進一步擴展了對加利福尼亞的認識。1585年,弗朗西斯科·加利(Francisco de Gali)繪製了舊金山灣以南的海岸地圖[15][16]。1587年,佩德羅·德·烏納穆諾(Pedro de Unamuno)探索了蒙特雷灣[13]。1594年,塞巴斯蒂昂·羅德里格斯·索羅門霍(Sebastião Rodrigues Soromenho)在德雷克灣遭遇船難,隨後乘小船南下,途經半月灣和蒙特雷灣,並與當地原住民交易食物[13]。1602年,塞巴斯蒂安·維斯卡伊諾(Sebastián Vizcaíno)進行了最全面的勘察,繪製了從下加利福尼亞到門多西諾角的海岸地圖,並深入內陸考察。他高度推薦蒙特雷作為定居點,但西班牙王室因優先考慮將資源投放到菲律賓周邊的殖民和貿易,推遲了加利福尼亞的定居[13]。
直到1769年,西班牙才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建立永久定居點,部分動機是為了對抗俄國和英國在北美西海岸的擴張。從1769年至1820年墨西哥獨立,西班牙派遣傳教士和士兵進入上加利福尼亞,建立了由方濟各會修士管理的傳教站系統。胡尼佩羅·塞拉(Junípero Serra)神父於1769年創建了第一個傳教站——聖地牙哥德阿爾卡拉傳教站(Mission San Diego de Alcalá),標誌著殖民活動的開端。最終,西班牙建立了21個傳教站,通過「皇家大道」(El Camino Real)連接,涵蓋加利福尼亞南部和中部海岸。
除了教堂外,每個傳教站通常包括要塞(presidios)、定居點(pueblos)和牧場(ranchos),旨在傳播天主教、鞏固西班牙領土主張,並引進歐洲的農業技術、牲畜和作物。傳教站的主要目的是將當地原住民轉化為天主教徒,同時為西班牙殖民提供勞動力。傳教站的強制勞動和文化同化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印第安人集中化政策將原住民轉化為傳教站印第安人團體,他們在在傳教站和牧場從事農業和手工業。此外,西班牙還建立了軍事要塞如舊金山要塞、平民定居點如洛杉磯,這些設施支撐了殖民經濟,並吸引了少量來自墨西哥和其他地區的移民。
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加利福尼亞成為墨西哥的一部分。1830年代,墨西哥政府推行世俗化政策,解散傳教站,將土地分配給加利福尼奧人(Californios)。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班牙殖民活動對加利福尼亞原住民造成深遠影響,他們帶來的疾病如天花導致原住民人口急劇下降,世俗化政策令許多原住民失去土地,淪為牧場的勞工。據歷史學家估計,1769年至1830年間,加利福尼亞原住民人口從約15萬減少至5至7萬[17]。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占領加利福尼亞,1848年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將加利福尼亞正式納入美國,結束了西班牙和墨西哥的統治。如今加州所見的許多地名如聖地牙哥、洛杉磯和舊金山均源自西班牙時期,當地還保存了不少西班牙建築風格的傳教站建築如聖塔芭芭拉修道院,成為著名歷史地標。
波多黎各
[编辑]1493年9月,基斯杜化·哥倫布自西班牙加的斯率領17艘船展開第二次遠航,並於11月19日抵達波多黎各島。他將該島命名為「聖胡安·包蒂斯塔」(San Juan Bautista),以紀念施洗者聖約翰[18]。1508年8月8日,哥倫布的副手胡安·龐塞·德萊昂建立了首個歐洲殖民據點——卡帕拉,當時他受到了泰諾族首領阿圭班納一世的接待。龐塞·德·萊昂後來成為島上的首任總督,並曾於1503年參與波多黎各的哈拉瓜大屠殺行動。1508年,西班牙王室授權他領導對泰諾人的征服與奴役,以推動黃金採掘的殖民事業[19]。
1509年後,卡帕拉因地勢不利而被廢棄,殖民者轉移至沿海一處更適合停泊的港口地區,將其命名為「波多黎各」(Puerto Rico),意為「富饒的港口」。隨後整座島嶼逐漸被稱為波多黎各,而港口本身則改名為聖胡安。1511年,西班牙人在島的西南部建立了第二個重要定居點聖赫爾曼。由於殖民拓展與開發的需要,1513年非洲奴隸被引入波多黎各,以補充勞動力。隨著泰諾人因疾病與勞役而大幅減少,非洲奴隸逐步成為勞動支柱。然而,相較於加勒比其他島嶼,波多黎各的奴隸人數並不算多。1514年與1521年,加勒比的加勒比人部族沿達瓜奧河與馬里考河對西班牙殖民據點發動襲擊,但由於西班牙掌握火器優勢,攻擊均被擊退。隨著歐洲列強逐漸意識到加勒比尚未被完全殖民的土地潛力,波多黎各的地位愈加凸顯,成為西班牙殖民網絡中的一個關鍵據點。自16世紀至19世紀,波多黎各始終維持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
進入19世紀後半葉,波多黎各社會開始出現日益高漲的自治與主權訴求。186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島上人口達583,308人,其中白人約300,406人,占51.5%;有色人種約282,775人,占48.5%,包括非洲裔、混血與印歐混血人口[20]。當時大多數居民處於文盲狀態,文盲率高達83.7%,並普遍生活在貧困之中。農業仍是主要經濟來源,但因道路基礎設施不足、工具與設備落後,以及颶風與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限制[21]。另一方面,西班牙王室對波多黎各徵收的關稅與稅負日益增加,進一步壓縮了島上的經濟空間。同時,西班牙當局對支持自由改革的人士進行流放或監禁,加劇了社會的不滿情緒。
1898年,美西戰爭因緬因號戰艦在哈瓦那港爆炸事件而爆發。隨著戰爭迅速結束,美國於同年擊敗西班牙,並根據戰後的和平條約取得對波多黎各的控制權。此舉結束了長達四個世紀的西班牙統治。1900年,美國國會通過《福瑞克法》,確立波多黎各作為美國「未合併領地」的法律地位。
法國殖民地:新法蘭西
[编辑]16世紀以來,歐洲列強相繼踏足美洲大陸,展開殖民活動。西班牙早期成功掠奪中南美洲的資源,引起法國等其他強權的關注。法國雖受宗教改革及內部戰爭困擾,仍積極投入對新世界的探索與經營。法國在美國歷史上的殖民活動,主要集中於聖勞倫斯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及其他主要支流為中心的廣大區域,統稱為「新法蘭西」(Nouvelle-France)。自17世紀初期起,法國探險家、商人與傳教士沿著這些湖泊和河流展開探索與開拓,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殖民網絡。這一體系包含北美洲的阿卡迪亞、加拿大、紐芬蘭島、路易斯安那、皇家島(即今日布雷頓角島)與聖讓島(即今日愛德華王子島)等殖民地,並在巔峰時期成為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的一部分[22][23]。
上游地方
[编辑]新法蘭西的起點可追溯至1608年,當薩繆爾·德·尚普蘭建立魁北克城時,法國正式在北美紮根。隨後,毛皮貿易成為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來自蒙特利爾的法國毛皮獵人和傳教士沿著大湖西進,逐漸進入所謂的「上游地方」(Pays d'en Haut)。至1660年,法國人在綠灣、聖伊尼亞斯、蘇聖瑪麗及密西根湖附近建立前哨站。1701 年,凱迪拉克爵士安托萬·德·拉·莫特創建底特律,進一步鞏固法國在內陸的據點[24]。這些地區後來在英法北美戰爭期間(1754年—1763年)被英軍佔領,隨著1763年《巴黎條約》的簽訂,法國將加拿大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領地割讓給英國,僅在加勒比海保留小部分島嶼。
阿肯色與伊利諾
[编辑]在美國中西部的伊利諾與阿肯色,同樣留下法國探險活動的印記。義大利裔探險家昂里科·托蒂(Henri de Tonti)作為拉薩爾的重要同伴,參與了對大湖區與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探索。1679年,他協助建立伊利諾地區的首個歐洲人定居點,並於1683年在阿肯色建立「阿肯色堡壘」(Poste de Arkansea),因此被譽為「阿肯色之父」[25][26]。托蒂也參與沿伊利諾河與密西西比河的探險,協助法國正式宣示對整條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主權[27]。他在卡斯卡斯基亞、卡霍基亞和聖熱訥維耶沃等地的定居推動,使得到1752年伊利諾地區已有約2500名法國殖民者,成為重要的農業與貿易中心[28]。
路易斯安那
[编辑]路易斯安那是新法蘭西最廣闊的部分。拉薩爾於1682年率探險隊抵達密西西比河口,並以法王路易十四之名將整個流域命名為「路易斯安那」。這片領地範圍自今日路易斯安那州一路向北延伸至中西部,並向西達落磯山脈。最初的定居始於1700年前後的莫比爾與比洛克西,隨後在1718年創建紐奧良,逐漸發展成為密西西比河的重要港口。然而,由於缺乏富庶的腹地,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移民人數至法國統治末期僅有數千人[29]。
隨著七年戰爭的結束,法國於1763年將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割讓給西班牙,密西西比以東的地區則歸屬英國。美國獨立後,其疆域於1783年的《巴黎條約》中確立至密西西比河東岸[30]。1790年代,美國與西班牙簽署協議,獲得密西西比河的航行權。然而情勢在1800年出現逆轉,因拿破崙迫使西班牙歸還路易斯安那給法國,並有意限制美國船隻航行,引起美方不安。1803年,拿破崙因需要資金對抗英國,決定放棄這塊難以防守的廣大領土,遂將整個路易斯安那以1500萬美元售予美國[31]。這筆「路易斯安那購地」使美國的國土面積倍增,徹底改變了其未來的發展格局,也使法國在北美的殖民時代走向終結。
除了上述主要領地外,法國在大西洋沿岸亦曾控制過紐芬蘭與阿卡迪亞。阿卡迪亞地區涵蓋今日加拿大新斯科舍與新不倫瑞克一帶,原本由法國漁民與農民定居,但在1713年《烏得勒支和約》後轉入英國之手。法國居民中有部分被強行驅逐,史稱「阿卡迪亞大遷徙」,後裔部分南下路易斯安那,成為今日卡津人(Cajuns)的祖先。至今,法國文化在路易斯安那與美國中西部仍留有痕跡。
荷蘭殖民地:新尼德蘭
[编辑]荷蘭帝國在美國歷史上的殖民活動集中在在「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的建立與發展。自17世紀初期起,荷蘭探險家與商人便在北美東岸展開探索,並逐漸形成殖民據點,對今日美國紐約、新澤西、康乃狄克與特拉華等地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32]。
1602年,七省聯合共和國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主要負責亞洲貿易。然而在尋找通往亞洲新航道的過程中,公司僱用英國探險家亨利·哈德遜進行航行。1609年,他駛入現今紐約灣,溯河而上,探索了後來以他命名的哈德遜河,並為荷蘭宣稱對該地的主權。這一發現為日後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奠定基礎。
1614年,荷蘭議會頒布特許狀,鼓勵國民自由探索與開發新大陸。同年,探險家阿德里安·布洛克航行東河與長島灣,成為第一位進入該水域的歐洲人。布洛克繪製的新地圖首次使用「新尼德蘭」一名,並確立荷蘭在英屬維珍尼亞與法屬加拿大之間的勢力範圍。1615 年,荷蘭人在哈德遜河上游建立拿騷堡,作為毛皮貿易前哨站。雖然該堡不久因水患而被放棄,但其後的奧蘭治堡(即今奧爾巴尼)成為殖民的重要據點。
1621年,荷蘭政府另行成立荷蘭西印度公司(GWC),獲得負責在美洲與西非殖民與貿易的壟斷權。1624年,首批殖民者抵達,主要是來自現今比利時瓦隆地區的移民。他們分散到奧蘭治堡、哈德遜河下游以及康涅狄格河口的據點。1626年,殖民地總督彼得·米紐伊特(Peter Minuit)自當地的蒙西族人手中「購買」了曼哈頓島,並建立阿姆斯特丹堡,成為新尼德蘭的首府。
殖民地的範圍隨後向外擴展,涵蓋今日布魯克林、布朗克斯、長島與新澤西沿岸。1633年,荷蘭人在康涅狄格河畔建立好望堡,但很快遭到新英格蘭殖民者的壓力。1650年《哈特福條約》確認邊界,使荷蘭勢力被限制在康涅狄格西部。在特拉華河流域,荷蘭起初在此設立了拿騷堡與比弗瑞德堡。1638年,瑞典人在此建立克里斯蒂娜堡,形成新瑞典殖民地。1655年,新阿姆斯特丹總督彼得·斯泰弗森特特率兵攻下該地,將其納入荷蘭殖民地版圖,並改名阿爾特納堡(Fort Altena),新尼德蘭的疆域因此擴大。
然而,荷蘭的殖民統治並未持久。1664年,英國艦隊進入新阿姆斯特丹港口,迫使斯泰弗森特投降。殖民地隨即被英國以約克公爵詹姆斯二世改名為紐約。奧蘭治堡亦改稱奧爾巴尼,哈德遜與特拉華之間的地區則被劃為新澤西。這一損失引發第二次英荷戰爭,1667年《布雷達條約》最終確認荷蘭放棄新尼德蘭,換取南美洲的蘇里南。
1673 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荷蘭短暫收復新尼德蘭,改名新奧蘭治(New Orange)。但翌年《威斯敏斯特條約》再度將其歸還英國,荷蘭從此徹底失去在北美的殖民據點[33][34]。雖然新尼德蘭僅存在數十年,其影響卻延續至今。新阿姆斯特丹的規劃成為紐約市的雛形,荷蘭法律、宗教寬容與多語環境塑造了當地社會的特色,許多地名如哈林、布魯克林與揚克斯等皆源自荷蘭語。
瑞典殖民地:新瑞典
[编辑]17世紀的歐洲正值海外擴張的時代,西班牙、英格蘭、荷蘭與法國等強權相繼在新大陸建立殖民地,追求貿易利益與國際聲望。瑞典帝國國力在此時期因參與三十年戰爭而達到高峰,也渴望在大西洋彼岸分得一席之地。1637年,瑞典、荷蘭與德意志商人共同組成「新瑞典公司」,獲得瑞典王室的特許,開始籌劃前往北美建立殖民據點。
1638年3月,由前新尼德蘭總督彼得·米紐伊特率領的探險隊抵達特拉華河口。他們在今日特拉華州威明頓附近建立了一座木製堡壘,以當時年僅十二歲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命名為克里斯蒂娜堡。這是瑞典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據點,也是歐洲人在特拉華河流域最早的穩固殖民設施。隨後數年間,瑞典與芬蘭移民陸續抵達,共有約六百人來到新大陸,在特拉華河兩岸建立了農場與聚落,範圍涵蓋今日的特拉華州、賓夕凡尼亞州、新澤西州及部分馬里蘭地區。瑞典移民除了帶來北歐的生活習俗,也引入了實用的木屋建築技術。這種由整根原木堆疊而成的小木屋,既堅固又便於建造,很快成為北美拓荒者的典型住宅,對美國後來的邊疆文化影響深遠。此外,瑞典殖民者與當地原住民部族保持相對和平的關係,並與蘇斯克哈諾克人建立了盟友關係,在其與馬里蘭殖民者的衝突中提供支援。
1643年,約翰·比約恩松·普林茨(Johan Björnsson Printz)被任命為新瑞典的總督。在他十年的統治下,殖民地達到發展高峰。他強化軍備,在特拉華河南岸建造了新埃爾夫斯堡堡,用以封鎖英國與荷蘭商船。他還推動殖民地向北拓展,建立更多農莊與小聚落。普林茨時期的新瑞典,社會生活逐漸穩定,並與周邊的荷蘭殖民者及萊納佩人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然而,他專制的統治方式也引發了部分殖民者的不滿,最終選擇辭職返回瑞典。
1654年,約翰·瑞辛(Johan Risingh)接任總督。他上任後即採取強硬政策,驅逐荷蘭在特拉華河的勢力,並成功奪取位於今日特拉華州紐卡素的卡西米爾堡,將其改名為三一堡(Fort Trinity)。這一舉動激怒了荷蘭新阿姆斯特丹的總督彼得·斯泰弗森特。翌年夏天,斯泰弗森特率領七艘戰艦與三百多名士兵沿河進攻,瑞典殖民地兵力有限,難以抵抗。克里斯蒂娜堡與三一堡相繼陷落,瑞典在北美的殖民活動至此結束。
雖然新瑞典僅維持十七年,但其影響仍持續存在。當1664年英格蘭征服新尼德蘭時,新瑞典的聚落也一併納入英國統治。然而,當地的瑞典與芬蘭移民仍被允許繼續居住,並保留其宗教、語言與建築傳統。許多移民逐漸融入英屬殖民地社會,但仍對當地文化留下印記。新瑞典傳統的木屋建築,最終演變成美國象徵性的拓荒者小屋。
俄國殖民地:阿拉斯加
[编辑]俄羅斯帝國在美洲的殖民活動主要集中於阿拉斯加及太平洋北岸地區。自16世紀中葉開始,俄國不斷向西伯利亞擴張,最終到達太平洋海岸。彼得大帝在1725年下令展開太平洋航行,以尋找新領土與資源。由丹麥裔航海家維圖斯·白令率領的遠征隊進行了兩次航行。第一次因惡劣天候無法發現美洲大陸。1741年第二次遠征則抵達阿拉斯加海岸與阿留申群島,並代表俄羅斯帝國宣告主權。俄國人與當地原住民接觸後,開始使用來自阿留申語的「阿拉斯加」(Аляска)來稱呼這片地域。18世紀下半葉,俄國的商人與獵人開始活躍於阿留申群島及阿拉斯加沿岸。他們主要從事毛皮貿易,大規模捕獵海獺與其他毛皮獸類。由於當時西伯利亞毛皮資源已近枯竭,阿拉斯加的新資源被視為極具經濟價值。然而,俄國人與當地原住民的關係並不穩定,1760年代起俄羅斯人與阿留特人之間多次爆發衝突。
1784年,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支持下,商人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舍利霍夫於科迪亞克島建立了「三聖徒灣」定居點,成為俄羅斯在阿拉斯加的第一個殖民據點[35]。1790年代,第一批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士抵達,開始向阿拉斯加原住民傳教。此後數十年間,成千上萬的原住民皈依東正教。1799年,俄羅斯皇室頒布詔令,將北緯55度線定為俄屬美洲南界,並授予新成立的俄美公司壟斷經營權。這家公司同時兼具商業與殖民管理功能,負責毛皮貿易、建立殖民據點,以及推動原住民的「俄羅斯化」政策。俄美公司的首府最初設於科迪亞克,但隨著特林吉特族在1802年攻陷聖米迦勒堡等據點,俄羅斯決定轉移重心。1804年,經過錫特卡之戰後,俄羅斯重新控制當地,並在此建立「新阿爾漢格爾斯克」,成為俄屬美洲的首府,即今日的錫特卡。
除阿拉斯加外,俄羅斯亦一度嘗試向南擴張。1812年,俄美公司在今日加州北部索諾馬縣建立「羅斯堡」。此地既是毛皮貿易據點,也是供應阿拉斯加殖民地糧食的重要基地。然而,當地毛皮資源有限,加之與墨西哥殖民地的矛盾,羅斯堡的發展並不順利。最終在1841年,俄羅斯將其出售給瑞士移民約翰·薩特。
進入19世紀中葉,俄羅斯在美洲的殖民逐漸走向衰退。過度捕獵導致毛皮動物大幅減少。與英國哈德遜灣公司的競爭,使俄羅斯殖民地的經濟壓力更為沉重。同時,原住民反抗、克里米亞戰爭的軍事消耗,以及俄羅斯本土難以持續投入大量資源,使得維持北美殖民地的代價過於高昂。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決定撤出美洲。1867年,美國國務卿威廉·亨利·西華德與俄國簽署協議,以720萬美元購得阿拉斯加,史稱「阿拉斯加購地」[36]。交易完成後,俄羅斯在美洲的殖民歷史正式結束。
英國殖民地:英屬美洲
[编辑]殖民之動機及目標
[编辑]英格蘭在北美的殖民活動,根源於16世紀後期國內外多重因素的交織。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登基後,英格蘭進入所謂的「黃金時代」,國力逐漸鞏固。當時的英格蘭政府奉行重商主義政策,強調藉由國家與商人的合作,壟斷貿易並增加國庫收入[37]。在西班牙壟斷美洲財富的背景下,英格蘭積極探索海外市場,私掠活動和探險航行得到王室特許,這些行為逐漸成為日後殖民事業的基礎。
殖民動力不僅來自經濟考量。16世紀末的英格蘭,貴族財富增加但社會矛盾尖銳,無地農民與失業人口問題日益嚴重。殖民倡議者將美洲描繪成一片能吸收過剩人口的樂土,認為可以為貧困者提供新的生計。1584年,李察·哈克盧伊特在《西方殖民論》(Discourse Concerning Western Planting)中,具體闡述了英格蘭應該投身殖民事業的理由。他指出殖民活動可彰顯新教的榮耀,對抗西班牙在新世界的天主教霸權;同時藉「黑色傳說」強調西班牙的殘暴,將英格蘭描繪為帶來文明與正義的力量。除了宗教與道德訴求外,殖民還可以帶來資源開採、貿易拓展與發展海軍的實際利益。
在伊麗莎白時代,英格蘭並未形成完整的殖民帝國體系,但王室亦曾經頒發特許狀,支持沃爾特·羅利等人嘗試建立殖民據點。雖然早期的羅阿諾克殖民計畫以失敗告終,但它象徵著英格蘭在北美立足的初步嘗試。進入17世紀,英格蘭與西班牙的競爭更為激烈。在成功抵禦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英格蘭的民族意識與新教自信心大幅提升,這進一步推動海外拓展。早期的殖民活動呈現多元動機,並非統一由政府主導,而是由不同團體基於各自需求發起。例如,商業公司尋求獲利機會,農村人口希望擺脫貧困,宗教少數群體則渴望自由信仰。
17世紀的殖民浪潮中,許多清教徒因逃避迫害而遠赴美洲。1620年,分離派清教徒在普利茅斯建立據點;隨後二十年間,大批清教徒在查理一世的統治下遷往新英格蘭。同時,1630年代建立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逐漸成為清教文化的中心。而馬里蘭殖民地則由天主教貴族建立,部分目的在於為英格蘭天主教徒提供避難之所[38]。
在殖民活動的社會背景中,契約勞工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跨大西洋航行費用高昂,許多無力負擔的年輕人以勞務契約換取前往新世界的機會。他們在殖民地工作數年,以抵償船費,之後獲得自由[39]。經濟史學者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因資本市場不完善而產生的制度性解決方案,使移民得以憑藉未來勞動力換取當下的遷徙機會[40]。此外,從1610年代至美國獨立前,英國估計流放了五萬至十二萬名罪犯至美洲,這些流放者與契約僕役共同構成殖民地早期勞動力的重要部分[41][42]。
隨着殖民規模的擴張,英國逐步在經濟政策上加強控制。1660年代開始,《航海法案》和其他貿易規定確立了重商主義框架,殖民地成為英格蘭輸出的市場與原料供應地。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受到限制,英格蘭商人享有壟斷地位,殖民地的經濟利益往往被納入大英帝國整體利益之中。
切薩皮克殖民地
[编辑]英國在美洲的切薩皮克殖民地以維珍尼亞與馬里蘭為核心,其歷史始於1607年詹姆斯敦的建立。當時,維珍尼亞公司獲得國王詹姆斯一世的特許狀,組織殖民探險,企圖在新世界尋找黃金與貴重資源。然而,最初的定居並不順利。疾病、糧食短缺與與原住民的衝突,使詹姆斯敦初期死亡率極高,殖民地一度瀕臨崩潰[43]。直到殖民者轉向種植烟草,才逐漸找到經濟支柱。烟草在歐洲需求殷切,成為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至17世紀末,維珍尼亞與馬里蘭的經濟已高度依賴烟草種植與對英貿易。這種經濟模式促成大型莊園的出現,富裕移民佔有廣闊土地,並引進契約勞工與非洲奴隸,形成以勞動力密集型農業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1676年的培根叛亂是殖民地早期的重要事件。許多貧困移民與邊境居民不滿殖民政府對印第安人政策與土地分配,追隨納撒尼爾·培根起事,短暫控制詹姆斯敦。叛亂最終被王室任命的官員鎮壓,但其影響深遠。此後,殖民地精英更傾向依賴非洲奴隸,因為奴隸被視為更穩定且無限期的勞動力來源,而契約勞工逐漸式微[44][43]。在政治制度方面,切薩皮克殖民地實行代議與王權共存的結構。維珍尼亞眾議院作為殖民議會,與國王派任的總督共同掌握立法與行政權。地方層級則由縣法院負責,其成員通常由當地菁英自我補充,並未透過普選產生。在社會階層方面,殖民地缺乏歐洲傳統的世襲貴族,社會結構整體上以地主菁英而非貴族爵位為主。
切薩皮克地區河流縱橫,使莊園能直接利用水運出口烟草,殖民者無須依靠港口城鎮,因此殖民地缺乏大型城市,社會生活分散於各地莊園之中。這種模式雖便利於貿易,但限制了城鎮與工商業的發展。至18世紀,烟草種植與奴隸制已經成為切薩皮克殖民地最具代表性的經濟與社會特色。
新英格蘭殖民地
[编辑]17世紀初,英國在北美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開啟了殖民活動,以清教徒為主要移民群體,建立了宗教虔誠與地方自治的文化,對後來的美國產生深遠影響。朝聖先輩是一小群清教分離派,認為英格蘭教會無法徹底改革,尋求完全脫離其影響。他們於1608年遷往荷蘭,尋求宗教自由,但因文化差異和經濟困難,決定前往美洲建立新家園。1620年,約100名朝聖者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在現今麻薩諸塞州普利茅斯登陸。他們制定《五月花號公約》,確立自治原則,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由威廉·布拉德福領導。隨後,更多英格蘭移民加入,殖民地逐漸穩固[45]。
與朝聖者相比,非分離派清教徒規模更大,於1629年創建麻薩諸塞灣殖民地,首批約400人抵達。他們希望在新世界建立純淨的教會,作為英格蘭的榜樣。1630年代的「大遷徙」帶來約2萬移民,儘管早期因疾病和嚴酷環境導致高死亡率,倖存者適應了當地氣候,並受益於充足的食物供應。麻薩諸塞灣殖民地以波士頓為中心,孕育了其他清教徒殖民地,包括紐黑文、塞布魯克和康涅狄格殖民地。17世紀中葉,紐黑文和塞布魯克被康乃狄克合并,形成更大的區域影響力[46]。清教徒致力打造「山巔之城」,一個宗教虔誠、道德高尚的社區,成為歐洲的典範。他們建立了地方自治議會制度和哈佛學院(1636年創建),奠定了民主與教育傳統。
新英格蘭的經濟以自給農場為基礎,農戶生產糧食和日常用品,與切薩皮克地區的烟草種植園形成對比[47]。殖民地居民從事農業、漁業、伐木和造船,波士頓和塞勒姆成為重要的商業與造船中心。新英格蘭的漁業以鱈魚出口為主,與南部殖民地和歐洲的貿易形成三角貿易網絡,促進了經濟繁榮[48]。相較於切薩皮克地區,新英格蘭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吸引了更多家庭移民。
1636年,羅傑·威廉斯因主張宗教自由和政教分離被逐出麻薩諸塞灣殖民地。他在納拉甘西特部落領袖卡諾尼卡斯提供的土地上創建普羅維登斯種植園,制定平等憲法,保障宗教自由和公民事務的多數決原則[49]。1637年,安妮·哈欽森因宗教爭議被驅逐,與他人共同創建了阿奎德內克島定居點,即後來的羅德島。1663年,羅德島獲得皇家特許狀,成為宗教寬容的典範,吸引了不同信仰的移民。
其他殖民者向北遷移,與冒險家和商業移民混合,建立了新罕布什爾和緬因等較多元化的殖民地。但在1640和1650年代,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的大規模領土主張使其影響擴大,這些小型定居點先後并入麻薩諸塞。後來,新罕布什爾於1679年獲得獨立特許狀,緬因則直到1820年才成為獨立的州。清教徒與原住民的關係複雜,早期與萬帕諾亞格人合作確保了普利茅斯的生存,但後來因土地爭奪引發一系列衝突,如1675年至1676年的菲利普國王戰爭,導致雙方重大損失。
1686年,英王詹姆斯二世將新英格蘭殖民地、紐約和澤西合併為新英格蘭自治領,由埃德蒙·安德羅斯爵士治理。安德羅斯取消地方議會、撤銷土地所有權,引發殖民者不滿。1689年,英國光榮革命推翻詹姆斯二世,波士頓居民受此啟發發動起義,逮捕安德羅斯及自治領官員,恢復原有特許狀[50]。1684年,麻薩諸塞特許狀被撤銷,1691年新特許狀將麻薩諸塞與普利茅斯合併為麻薩諸塞灣省。威廉三世試圖通過任命貝洛蒙特伯爵同時治理多個殖民地並統領康涅狄格和羅德島的軍事,但統一管理計劃因殖民地自治傳統而失敗。
新英格蘭的清教徒文化對現代美國影響深遠[51]。其地方自治傳統奠定了民主基礎,哈佛等教育機構促進了知識傳播。地名如波士頓、普利茅斯,以及感恩節等節日,均承載了清教徒的歷史記憶。
中部殖民地
[编辑]中部殖民地包括今日的紐約、紐澤西、賓夕法尼亞和特拉華,以其宗教、政治、經濟和族群的多樣性在北美殖民地中獨樹一幟[52]。這些殖民地受益於溫和氣候和肥沃土壤,薩斯奎哈納河、特拉華河和哈德遜河等可通航河流促進了貿易與定居,使其成為英國在北美的重要據點。
17世紀初,該地區首先由荷蘭和瑞典人開拓。1625年,荷蘭西印度公司為控制毛皮貿易,在曼哈頓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作為新尼德蘭殖民地的核心。雖然荷蘭政府採取宗教寬容政策,吸引了來自歐洲的多元移民,但人口增長緩慢。同時,瑞典人於1638年在特拉華河畔創建新瑞典,專注於農業與貿易。1655年,新瑞典被新尼德蘭吞併,但荷蘭殖民地本身在1664年被英國奪取。英國將其更名為紐約,以紀念約克公爵詹姆斯(後為詹姆斯二世)。1667年,荷蘭短暫奪回該地,但最終於1674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條約》確認英國統治。荷蘭裔居民繼續主導紐約市與奧爾巴尼之間的農村地區,而紐約市則吸引了包括英國人、德國移民和新英格蘭「洋基人」在內的多元人口,以及大量非洲奴隸,成為族群混合的商業中心[53]。紐約的族群與階級緊張關係在1688年至1689年的光榮革命期間顯露無遺。萊斯勒叛亂由荷蘭裔商人雅各布·萊斯勒領導,反抗英國當局的統治,反映了殖民者對英國同化的抗拒。英國聖公會成員甚至抱怨紐約「更像被征服的外國省分」。儘管如此,紐約逐漸融入英國殖民體系,成為中部殖民地的經濟與政治中心。
紐澤西最初為紐約的一部分,1664年,約克公爵將哈德遜河與特拉華河之間的土地授予兩位英國貴族,分為東澤西和西澤西兩個專屬殖民地[54]。東澤西吸引了清教徒和蘇格蘭移民,西澤西則由貴格會成員主導,包括威廉·佩恩。1702年,兩地合併為紐澤西皇家殖民地,直接受英國王室管轄。特拉華作為賓夕法尼亞的下屬地區,在殖民時期由費城管理,但於1704年獲得自己的議會,保持一定自治。
賓夕法尼亞於1681年由貴格會領袖威廉·佩恩創建,作為宗教異見者的避難所,包括貴格會、衛理公會和阿米什人。佩恩以宗教自由和平等原則治理,吸引了大量移民。首府費城憑藉優越的港口和地理位置,迅速發展為殖民地最大的城市,18世紀中葉人口已達3萬[55]。賓夕法尼亞的族群結構多元,費城以貴格會為主,內陸地區有大量德意志移民(後稱「賓夕法尼亞德意志人」),西部邊疆則由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開拓[56][57]。
中部殖民地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肥沃土壤使其成為北美的小麥、玉米和其他穀物出口中心,被譽為「美洲糧倉」。茂密的森林資源支持了木材和造船業,費城和紐約成為重要的造船與貿易港口,與加勒比海和歐洲形成活躍的貿易網絡。賓夕法尼亞的紡織和鐵器製造業也蓬勃發展。殖民者與原住民如萊納佩人,早期通過毛皮貿易合作,但土地爭奪逐漸引發衝突,影響了地區穩定。
南部殖民地
[编辑]自17紀初期開始,來自英格蘭的殖民者陸續抵達大西洋沿岸,逐漸在切薩皮克灣及其以南地區建立據點。他們的社會結構、經濟制度與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後來美國南方的發展。在最初的定居過程中,大多數殖民者並非富裕人士,而是以契約勞工的身分前來。他們與殖民地的地主簽訂契約,以若干年的勞役換取橫渡大西洋的船費。完成勞役後,契約僕人可獲得自由,並在某些情況下取得土地。然而,能自行負擔航費的富裕者,則可憑藉「頭權制」獲得土地獎勵,成為莊園主[58]。這種制度推動了大莊園經濟的形成,並逐漸導向社會階層分化。
在經濟發展上,烟草成為最早的重要經濟作物。尤其在維珍尼亞和馬里蘭,烟草種植推動了殖民地的出口貿易,帶來龐大利潤。但烟草種植極度耗損土壤,迫使莊園主不斷開墾新地,導致土地需求持續擴張[59]。隨著18世紀來自英國的契約勞工減少,莊園主轉而大量引進非洲奴隸,成為主要勞動力來源。自此,奴隸制度深深扎根於南部社會,並與經濟結構緊密結合。除烟草外,南卡羅來納的稻米種植也成為另一大出口產業。許多學者認為,來自西非低地的奴隸攜帶了稻作技術與經驗,對殖民地的水利工程與稻田管理作出一定貢獻。英國殖民者對稻米種植方式知之甚少,而奴隸的專業知識使得南卡稻米種植能在18世紀迅速擴展,並成為殖民地財富的來源之一[60]。
18世紀中後期,來自蘇格蘭與北愛爾蘭的移民大量湧入[61]。他們大多定居於阿帕拉契山區與皮埃蒙特地帶,形成與沿海種植園社會不同的文化環境。這些蘇格蘭-愛爾蘭移民以務農、打獵及邊境貿易為生,並與切羅基、喬克托及穆斯科吉等原住民族有接觸與交流。他們在邊境地區的存在,不僅促進了文化互動,也造成更多的衝突[62]。在教育與政治方面,位於維珍尼亞的威廉與瑪麗學院創建於1693年,是南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有重要貢獻,並培養了衆多傑出的政治人物,包括日後的美國總統湯瑪斯·傑弗遜、詹姆斯·門羅與約翰·泰勒。此外,佐治亞大學於1785年獲得設立憲章,為美國最早的公立大學之一,而北卡羅來納大學則於1795年正式創立。
殖民地的社會與政治文化逐漸形成鮮明的區域特徵。切薩皮克地區(上南方),包括維珍尼亞與馬里蘭(按某些分類或包括特拉華),以烟草經濟和奴隸勞動為基礎,社會結構呈現莊園主與奴隸的強烈分化。更南方的卡羅來納與佐治亞(下南方),則以稻米與後來的棉花種植為主,延續了高度依賴奴隸的經濟模式。這些殖民地雖在地理與作物上有所不同,但皆共同奠定了南方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基礎。此外,南部殖民地在美國早期政治舞台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建國初期的五位總統中,有四位來自維珍尼亞。南部在第一政黨體系時期的政治影響力尤為突出,成為新興國家的權力核心之一。
維珍尼亞與馬里蘭
[编辑]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南部殖民地中,維珍尼亞與馬里蘭是最早建立的據點。在經濟發展上,兩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63],烟草是維珍尼亞與馬里蘭最早的重要經濟作物。它為殖民地帶來了巨額出口收入,但也造成土地迅速貧瘠,迫使不斷開墾新地。隨著18世紀契約勞工減少,非洲奴隸逐漸取代成為主要勞動力來源,奴隸制度因此在兩地深深紮根。在社會結構上,到18世紀中葉,維珍尼亞與馬里蘭的白人社會形成了鮮明的社會階層分化。約百分之五的白人屬於種植園主,他們掌握大量土地與奴隸,擁有日益增長的財富,並在政治與宗教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這些莊園主控制地方聖公會的運作,負責選擇牧師、管理教會財產與分配慈善資源。他們亦積極參與政治,競選殖民地議會的下議院——維珍尼亞的市民院,或爭取被任命為治安官與地方司法官,以鞏固社會影響力[64]。
廣大的中層群體佔人口的六成左右,多為擁有中等規模農場的農民[65]。隨著殖民地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逐漸穩定,當地的死亡率因衛生環境改善而下降,家庭結構趨於穩固,這使得農民能夠建立較為長久的家族經營基礎。這一層群體成為殖民地社會的支柱,既不是貧困者,但也無法與種植園主的權勢相比。而在社會底層,約三分之一的白人並無土地,多數接近貧困。他們之中不少人是剛剛獲得自由的契約勞工,或是剛自英國遠道而來的新移民。在靠近現今華盛頓特區一帶,土地集中尤為明顯,少數家族掌握多數土地,導致大部分白人無力擁有農地。許多貧困人口向内陸地區遷徙,與來自愛爾蘭及德國的新教移民一起,發展出以大麻、穀物、畜牧及鐵礦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這與沿海地區依賴烟草種植的經濟模式有所不同[66]。
娛樂與體育活動在殖民社會中同樣扮演重要角色。與英格蘭不同,美洲土地廣闊,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狩獵成為各階層普遍參與的活動。無論是莊園主還是僕人與奴隸,都能透過射擊展現技藝。1691年,總督弗朗西斯·尼科爾森甚至專為維珍尼亞的青年紳士舉辦競技比賽,項目包括射擊、摔跤、劍術與賽跑[67]。賽馬則是殖民地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它主要屬於紳士階層的活動,透過昂貴的馬匹飼養與公開賭注,展現種植園主的財富與地位[68]。觀賽群眾則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賽馬活動因而成為公共娛樂與社交的重要場合[69]。
至1700年,維珍尼亞的人口已達七萬,並因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來自加勒比的奴隸輸入,以及來自英格蘭、德意志與賓夕凡尼亞的移民持續快速增長。馬里蘭則在宗教方面有其特殊性。最初它由巴爾的摩家族建立,作為英國天主教徒的避風港,但隨著英格蘭國內宗教與政治變局,馬里蘭逐漸轉向由聖公會掌控,最終在制度與社會結構上與維珍尼亞趨於一致。
卡羅來納
[编辑]17世紀中葉,英格蘭逐步將勢力向北美南部擴張。1663年,查理二世將維珍尼亞以南的廣大土地賜予八位貴族,作為償還政治與財務債務的獎賞,這些人被稱為卡羅來納的領主(Lords Proprietors of Carolina)。他們獲得建立殖民地的專有權,期望能仿效維珍尼亞的成功,並開發出新的貿易與農業收益。
雖然1663年即獲得特許狀,但直到1670年才真正建立定居點。最初的一批殖民者多來自巴巴多斯,他們熟悉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種植園制度,並將此模式引入北美大陸。他們選擇在阿什利河與庫珀河口附近建立據點,命名為查理二世之城(Charles Town)。這一選址兼具防禦與交通優勢,也公然挑戰了西班牙對佛羅里達北部的主權聲索。1680年,定居點遷至現今查爾斯頓所在之處,逐漸發展為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南卡羅來納的經濟起初主要依賴向加勒比海諸島輸出糧食與木材,為當地的甘蔗種植園提供補給。然而自1690年代起,隨著水稻的引入與成功種植,稻米迅速成為殖民地的主要出口作物[70]。18世紀初,靛藍染料的推廣進一步擴大了出口收益。查爾斯頓港因而成為南方對外貿易的樞紐,與大西洋世界緊密相連。這一經濟模式高度依賴非洲奴隸的勞動力,而來自巴巴多斯的定居者攜帶大量奴隸,確立了種植園經濟的基礎。與南卡相比,北卡羅來納的發展較為緩慢。由於缺乏良港,且地形以丘陵與森林為主,該地難以形成大規模商業與城市。北卡羅來納上層精英規模很小,最富有的一成白人僅擁有約四成土地,與維珍尼亞及南卡羅來納相比明顯偏低,大多數居民為自給自足的小農,而四分之一白人則完全沒有土地[71][72]。北卡羅來納社會以分散的農莊與鄉村為主,城市化程度極低,缺乏壯大的商人階級。
社會結構上,卡羅來納除英格蘭移民與巴巴多斯來的殖民者外,還有法國胡格諾派新教徒,他們逃避歐洲的宗教迫害,在當地建立社群並積極參與商業與農業。殖民地內部也充滿矛盾:商人與種植園主之間因戰爭與利益分配產生裂痕。1715年爆發的亞馬西戰爭更使殖民地陷入危機,大量定居點遭到攻擊,殖民者幾近撤離。這場戰爭後,領主的統治威信大大受損,引發長達十餘年的政治混亂。最終在1729年,卡羅來納的領主將殖民地割讓給王室,南北卡羅來納由此確立為王室直轄殖民地。1712年,卡羅來納因行政管理困難而出現分治,北卡與南卡分別設有總督,雖然名義上仍屬同一殖民地,但運作上已呈現獨立狀態。直到1729年,英國王室正式接管,將其劃分為王室直轄的北卡羅來納省與南卡羅來納省。
佐治亞
[编辑]1732年,英王喬治二世頒布憲章,將位於美洲殖民地南方邊境的一片土地授予一群受信託人管理,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是下議院議員詹姆士·奧格爾索普。次年,奧格爾索普率領首批移民抵達薩凡納,正式展開殖民事業。佐治亞的設立兼具戰略與社會實驗的雙重目的:一方面,它作為英屬卡羅來納與西屬佛羅里達之間的緩衝區,以鞏固英國在北美東南部的勢力;另一方面,它原本被構想為一處安置貧困人口與債務囚犯的殖民地,藉此減輕英國本土監獄的壓力。然而,實際抵達的移民大多並非真正的債務犯,而是來自英格蘭及其他歐洲地區的移民。
在最初的規劃中,佐治亞以道德與人道原則為核心。殖民地禁止奴隸制度,亦禁止酒精與其他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安排旨在建立一個自給自足、勤勉節制的社會,同時避免重蹈加勒比與卡羅來納種植園的覆轍。然而,這些理想在實踐中面臨挑戰。由於勞動力不足,殖民地無法與鄰近南卡羅來納的稻米與靛藍種植園競爭,經濟長期停滯不前。許多移民對嚴格的限制感到不滿,並強烈要求引入奴隸制度與商業活動的自由。到1750年代,殖民地的禁令陸續被撤銷。奴隸制度正式引入,佐治亞逐步轉型為以種植園為核心的經濟體系,並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依賴非洲奴隸。與此同時,殖民地原本的社會改革理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南方典型的社會結構:莊園主掌握經濟與政治優勢,而奴隸人口比例不斷上升,成為勞動力的基礎。
在宗教方面,佐治亞並未像新英格蘭殖民地那樣設立單一國教,而是容納了多種宗教群體[73]。雖然英格蘭國教在政治與社會層面仍享有優勢,但殖民地內亦出現了路德宗、摩拉維亞弟兄會、蘇格蘭長老會的社群,甚至還有早期的猶太移民。這種多元信仰的格局,使佐治亞成為南部殖民地中宗教環境較為開放的地區之一。
東佛羅里達與西佛羅里達
[编辑]1762年,七年戰爭期間,英軍攻佔西班牙的重要據點哈瓦那。次年,西班牙為換回古巴,不得不依據《巴黎條約》將佛羅里達割讓給大不列顛。英國在接收後,將該地依阿巴拉契科拉河分為兩個殖民地:東佛羅里達以聖奧古斯丁為首府,涵蓋佛羅里達半島大部分;西佛羅里達以彭薩科拉為首府,領土範圍不僅包括原屬西班牙的地區,還擴展至原法屬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隨着政權更替,部分西班牙殖民者與依附的印第安人遷往古巴,但佛羅里達人口基數本就有限,遷離規模相對不大。
英國接管後,積極推動移民與開發。政府將土地授予曾參與北美戰爭的軍官與士兵,並在英格蘭宣傳佛羅里達的資源優勢,以吸引定居者。移民來源以英格蘭本土、南卡羅來納、佐治亞以及百慕達為主,他們成為今日佛州東北部最早的英語居民群體。殖民地經濟以木材出口為基礎,同時引入甘蔗、靛藍與水果種植。英國還修建国王之路,使聖奧古斯丁與佐治亞相連,促進了交通與軍事防禦。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東、西佛羅里達始終效忠英國,並接納大量保皇黨難民。兩地未加入反叛的十三殖民地,而是成為英國在北美南方的重要據點。隨着戰爭結束,英國於1783年與美國簽署《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並在附帶的《凡爾賽條約》中將東、西佛羅里達歸還給西班牙。此後,多數英國移民離開佛羅里達,返回加勒比或北美其他殖民地。西班牙重新接管後,對佛羅里達治理相對消極。雖然佛羅里達再度納入西班牙領土,但人口稀少,西班牙殖民者有限,發展緩慢。另一方面,條約未清楚規定西佛羅里達的北界,引發美國與西班牙之間的領土爭議。直至1795年簽署《平克尼條約》,才確立以北緯31度線為美國與西屬佛羅里達的邊界,結束了雙方多年爭執。
註釋
[编辑]- ^ 1.0 1.1 1.2 Cooke. Cooke , 编. North America in Colonial Times. Unknown. 1998.
- ^ Feinstein, Stephen. God, Greed, and Genocide: The Holocaust Through the Centuries, by Arthur Grenke
.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2006, 41 (1): 197–199. ISSN 0008-4107. doi:10.3138/cjh.41.1.197. For the most part, however, the diseases that decimated the Natives were caused by natural contact. These Native peoples were greatly weakened, and as a result, they were less able to resist the Europeans.
- ^ Wiecek, William M. The Statutory Law of Slavery and Race in the Thirteen Mainland Colonies of British America.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77, 34 (2): 258–280. JSTOR 1925316. doi:10.2307/1925316.
- ^ Greenberger, Robert. Juan Ponce de León: the exploration of Florida and the search for the Fountain of Youth. 2003.
- ^ Morison, Samuel Eliot. The European Discovery of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 Weber, David J. The Spanish Frontier in North America. OAH Magazine of History. 2000, 14 (4): 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 Weber, David J. The Spanish Borderlands, Historiography Redux. History Teacher. 2005, 39 (1): 43–56. JSTOR 30036743. (原始内容使用
|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帮助)存档于2022-09-27). - ^ Weber, David J. The Spanish Legacy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PDF). 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1992, 23 (1): 4–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9-27).
- ^ Linebaugh, Peter; Rediker, Marcus. The Many-Headed Hydra: Sailors, Slaves, Commoners and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Atlantic
. United States: Beacon Press. 2001. ISBN 978-0-8070-5007-1.
- ^ Tebeau, Charlton W. A History of Florida
. Coral Gables, Florida: 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 1971: 114–118. ISBN 9780870241499.
- ^ Gannon, Michael. The New History of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6: xx. ISBN 9780813014159.
- ^ Noble, David Grant. 3–5. Santa Fe: History of an Ancient City 2nd. SAR Press. 2008. ISBN 9781934691045.
- ^ 13.0 13.1 13.2 13.3 13.4 Schurz, William Lytle. Manila Galleon and California (PDF). South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1917, 21 (2): 107–126. JSTOR 30234744.
- ^ Hayes, Derek.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maps of discovery and scientific exploration 1500-2000. Vancouver. 2001. ISBN 1-55054-865-4. OCLC 46623718.
- ^ Development of Spanish Ports and Fleets on West Coast. San Diego History Center.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4).
- ^ Etext of Spanish Exploration of West Coast, Including Diari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4).
- ^ Chapman, Charles E. Chapter XXVII: The Aftermath; Chapter XXVIII: Junípero Serra; Chapter XXIX: Fermín Francisco de Lasuén; Chapter XXX: Spanish Californian Institutions; Chapter XXXI: The Romantic Period, 1782–1810. A History of California: The Spanish Period. Macmillan. 19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Brau, Salvador. Puerto Rico y su historia: Investigaciones críticas. Valencia, Spain: Francisco Vives Moras. 1894: 96–97 (Spanish).
- ^ Rouse, Irving. The Tainos-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People Who Greeted Columbu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55. ISBN 978-0-300-05181-0.
- ^ Grose, Howard B. Advance in the Antilles: The New Era in Cuba and Porto Rico. Young People's Missionary Mov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1910. OCLC 1445643.
- ^ Dietz, James L. Economic History of Puerto Ric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978-0-691-02248-2.
- ^ Western colonialism - European expansion since 176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1-08-20].
- ^ Havard, Gilles; Vidal, Cécile. Histoire de L’Amérique française. Flammarion. 2003: 67. ISBN 9782082100458.
- ^ Peterson, Jacqueline; Brown, Jennifer S. H. The New Peoples: Being and Becoming Métis in North Americ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Press. 2001: 69. ISBN 9780887556457 请检查
|isbn=值 (帮助). - ^ Henri de Tonti (1649–1704). Encyclopedia of Arkansas. 2011 [2019-12-06].
- ^ Henri de Tonti Historical Marker. Natchitoches Parish, Louisiana: Historical Marker Database. 1965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On Feb. 17, 1690, Henri de Tonti, a trader and French army officer known as the Iron Hand, arrived in this area to search for LaSalle’s lost colony. While here, he helped arrange a treaty between the Taensa and Natchitoches Indians.
- ^ Henri de Tonti.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25-08-28 [202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8).
Henri de Tonti (1650?–1704), Italian-born explorer and companion of La Salle, helped establish Fort St. Louis and led expeditions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 ^ Lippincott, Isaac. Industry Among the French in the Illinois Count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10, 18 (2): 114–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 ^ John Garretson Clark. New Orleans, 1718–1812: An Economic History. Pelican Publishing. 1970: 23. ISBN 9781455609291.
- ^ Louisiana Purchase – Thomas Jefferson's Monticello. www.monticello.org.
- ^ Rodriguez, Junius P. The Louisiana Purchase: A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2: xx. ISBN 9781576071885.
- ^ Jacobs, Jaap. The Colony of New Netherland: A Dutch Settlement in Seventeenth-Century Ameri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801447649 请检查
|isbn=值 (帮助). - ^ Kammen, Michael G. Colonial New York: A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5107791.
- ^ Doyle, John Andrew. Chapter I. English Colonies in America: Volume IV, The Middle Colonies. Henry Holt. 1907.
- ^ Meeting of Frontiers: Alaska – The Russian Colonization of Alaska. Library of Congress. 2003 [201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Bancroft, Hubert Howe. The Works of Hubert Howe Bancroft, Vol. 33: History of Alaska, 1730–1885. History Company. 18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Nester, William R. The Great Frontier War: Britain, France, and the Imperial Struggle for North America, 1607–1755. Praeger. 2000: 54. ISBN 9780275966489 请检查
|isbn=值 (帮助). - ^ Sheils, William Joseph. Matthew, Tobie (1544?–1628).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 Moller, Herbert. Sex Composition and Correlated Culture Patterns of Colonial America.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45, 2 (2): 114–153. JSTOR 1923515. doi:10.2307/1923515.
- ^ Whaples, Robert. Where Is There Consensus Among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ian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n Forty Propositions (PDF).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March 1995, 55 (1): 139–154. JSTOR 2123771. S2CID 145691938. doi:10.1017/S0022050700040602.
...[the] vast majority [of economic historians and economists] accept the view that indentured servitude was an economic arrangement designed to iron out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 ^ Butler, James Davie. British Convicts Shipped to American Colonie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896-10, 2: 12–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Keneally, Thomas. The Commonwealth of Thieves. Random House Australia. 2005. ISBN 9781740513371.
- ^ 43.0 43.1 Heinemann, Ronald L.; Kolp, John G.; Parent, Anthony S. Jr.; Shade, William G. Old Dominion, New Commonwealth: A History of Virginia, 1607–2007.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8: xx. ISBN 9780813927695.
- ^ Taylor, Alan. American Colonies: The Settling of North America. Viking. 2001. ISBN 9780670872828 请检查
|isbn=值 (帮助). - ^ Philbrick, Nathaniel. Mayflower: A Story of Courage, Community, and War. Viking Press. 2006. ISBN 9780670037609 请检查
|isbn=值 (帮助). - ^ Bremer, Francis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 Bradford to Edward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5. ISBN 9780874517286.
- ^ Mackin, Anne. Americans and Their Land: The House Built on Abunda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 29. ISBN 9780472115563.
- ^ Ciment, James (编). Colonial America: A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History. Routledge: xx. 2006. ISBN 9780765680655.
- ^ Labaree, Benjamin Woods. Colonial Massachusetts: A History. KTO Press. 1979. ISBN 9780527187149.
- ^ Adams, James Truslow. The Founding of New England.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921: 398–4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Tuveson, Ernest Lee. Redeemer Nation: The Idea of America's Millennial Ro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ISBN 9780226819211.
- ^ Bodle, Wayne. Themes and Directions in Middle Colonies Historiography, 1980–1994.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94, 51 (3): 355–388. JSTOR 2947435. doi:10.2307/2947435.
- ^ Kammen, Michael G. Colonial New York: A Histor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5. ISBN 97805271871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Pomfret, John E. Colonial New Jersey: A History. Scribner. 1973. ISBN 9780684133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Weigley, Russell F. (编). Philadelphia: A 300-Year History. Barra Foundation. 1982: xx. ISBN 9780393016109.
- ^ Illick, Joseph E. Colonial Pennsylvania: A History. Scribner. 1976. ISBN 97806841456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Rossiter, Clinton. Seedtime of the Republic: The Origin of the American Tradition of Political Liberty.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53: 106. ISBN 97801518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Barker, Deanna. Indentured Servitude in Colonial America. [200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2).
One half to two thirds of all immigrants to Colonial America arrived as indentured servants. Even on the frontier, according to the 1790 U.S. Census, 6% of Kentucky’s population was indentured.
- ^ Isaac, Rhys.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rginia 1740–1790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2: 22–23. ISBN 978-0-8078-4814-2.
- ^ Meinig, D.W. The Shaping of Americ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500 Years of History, Volume 1: Atlantic America, 1492–1800.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75–176. ISBN 978-0-300-03548-3.
- ^ Fischer, David Hackett. Albion's Seed: 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61–368. ISBN 97801950690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Population by Selected Ancestry Group and Region: 2005. U.S. Census Bureau. [2006-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5).
Table 51 provides regional breakdowns of self-reported ancestry group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German, Irish, African American, and Mexican origins.
- ^ Heinemann, Ronald H.; Kolp, John G.; Parent, Anthony S. Jr.; Shade, William G. Old Dominion, New Commonwealth: A History of Virginia, 1607–2007.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7: 83–90. ISBN 97808139260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Albert H. Tillson. Gentry and Common Folk: Political Culture on a Virginia Frontier, 1740–1789. UP of Kentucky. 1991: 20ff. ISBN 978-0813117492.
- ^ Taylor, Alan. American Colonies: The Settling of North America. Penguin Books. 2002: 157. ISBN 9780142002100.
- ^ Selby, John E. The Revolution in Virginia, 1775–1783. Colonial Williamsburg Foundation. 1988: 24–25. ISBN 97808793507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Struna, Nancy L. The Formalizing of Sport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Elite: The Chesapeake Gentry, 1650–1720s (PDF).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 1986, 13 (3): 2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22).
- ^ Struna, Nancy L. The Formalizing of Sport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Elite: The Chesapeake Gentry, 1650–1720s (PDF).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 1986, 13 (3): 212–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987-08-22).
- ^ Breen, Timothy H. Horses and Gentleme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Gambling Among the Gentry of Virginia (PDF).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77, 34 (2): 239–257.
- ^ Weir, Robert M. Colonial South Carolina: A History. Krau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83. ISBN 9780527187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Jackson Turner Main. Social Structure of Revolutionary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9. ISBN 9781400879045.
- ^ Lefler, Hugh Talmage; Powell, William Stevens. Colonial North Carolina: A Histor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3. ISBN 97806841353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 ^ Coleman, Kenneth. Colonial Georgia: A History. Scribner. 1976. ISBN 97806841455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延申閲讀
[编辑]書目
[编辑]-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iment, James (编). Colonial America: A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History. Armonk, NY: Sharpe Reference. 2005. ISBN 9780765680655.
- Cooke, Jacob Ernest (编). Encyclopedia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lonie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3. ISBN 9780684192697.
- Cooke, Jacob Ernest (编). North America in Colonial Times: An Encyclopedia for Student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8. ISBN 9780684805382.
- Faragher, John Mack. The Encyclopedia of Colonial and Revolutionary America.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6. ISBN 9780306806872.
- Gallay, Alan (编). Colonial Wars of North America, 1512–1763: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6. ISBN 0824072081.
- Gipson, Lawrence H. The British Empire Befor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aldwell, ID / New York: Caxton Printers / Alfred A. Knopf. 1936–1970.
- Pencak, Willia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Colonial America.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11: 492. ISBN 9780810875272.
- Taylor, Dale. The Writer's Guide to Everyday Life in Colonial America, 1607–1783. Cincinnati, OH: Writer's Digest Books. 2002. ISBN 9781582971773.
- Vickers, Daniel (编). A Companion to Colonial America.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06: 578. ISBN 9781405149853.
調查
[编辑]- Adams, James Truslow. The Founding of New England (1921). online
- Andrews, Charles M. The Colonial Period of American History. 1934–1938. (the standard overview in four volumes)
- Barck, Jr., and Hugh Talmage Lefler. Colonial America (2nd ed. Macmillan, 1968) online
- Bonomi, Patricia U. Under the Cope of Heaven: Religion,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Colonial America. 2003. (online at ACLS History e-book project; also online
- Butler, Jon. Religion in Colonial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online
- Canny, Nicholas, ed. The Origins of Empire: British Overseas Enterprise to the Clos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88), passim; vol 1 of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 Conforti, Joseph A. Saints and Strangers: New England in British North America (2006). 236pp; the latest scholarly history of New England
- Greene, Evarts Boutelle. Provincial America, 1690–1740 (1905) old, comprehensive overview by scholar online
- Hoffer, Peter Charles. The Brave New World: A History of Early America (2nd ed. 2006).
- Kupperman, Karen Ordahl, ed.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Colonial History: Documents and Essays (1999) short excerpts from scholars and primary sources
- McNeese, Tim. Colonial America 1543–1763 (2010), short survey for secondary schools online
- Marshall, P.J. and Alaine Low, eds.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 2: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xford UP, 1998), passim.
- Middleton, Richard and Anne Lombard. Colonial America: A History, 1565–1776 (4th ed 2011), 624pp
- Nettels Curtis P. Roots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1940) online 800pp; a major surve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nline
- Rose, Holland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 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1929) online
- Savelle, Max. Seeds of Liberty: The Genesis of the American Mind (1965)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online
- Taylor, Alan. American Colonies, (2001) survey by leading scholar; [Taylor, Alan. excerpt]
- Taylor, Alan. Colonial America: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12) 168pp
專題
[编辑]- Andrews, Charles M. Colonial Commerc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October 1914, 20 (1): 43–63. JSTOR 1836116. doi:10.2307/1836116.
- Andrews, Charles M. Colonial Self-Government, 1652–1689. 1904. online
- Barth, Jonathan Edward. 'A Peculiar Stampe of Our Owne': The Massachusetts Mint and the Battle over Sovereignty, 1652–1691.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2014, 87 (3): 490–525. JSTOR 43285101. S2CID 57571000. doi:10.1162/TNEQ_a_00396. hdl:2286/R.I.26592
. - Beeman, Richard R. The Varieties of Political Experie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2006)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Beer, George Louis.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1754–1765,"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22 (March 1907) pp 1–48;
- Berkin, Carol. First Generations: Women in Colonial America (1997) 276pp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Bonomi, Patricia U. A Factious People: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Colonial New York. 1971.
- Breen, T. H. Puritans and Adventurers: Change and Persistence in Early America
. 1980. - Bradburn, Douglas M., and John C. Coombs. "Smoke and Mirrors: Reinterpreting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f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hesapeake." Atlantic Studies 3.2 (2006): 131–157; argues need to study regional tobacco cultures, trade with Caribbean, trade with the Indians, internal markets, shipbuilding, and western land development.
- Bremer, Francis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 Bradford to Edwards (1995).
- Brown, Kathleen M. Good Wives, Nasty Wenches, and Anxious Patriarchs: Gender, Race, and Power in Colonial Virginia (1996) 512pp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Brown-Pérez, Kathleen A. (2017). By Whatever Means Necessary: The U.S. Government’s Ongoing Attempts to Remove Indigenous Peoples During an Era of Self-(De)termination. New Diversities, 19(2), 7–23.
- Bruce, Philip A. Economic History of Virgini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 Inquiry into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Based on Original and Contemporaneous Records. (1896), very old fashioned history
- Carr, Lois Green and Philip D. Morgan. Colonial Chesapeake Society (1991), 524pp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Crane, Verner W. The Southern Frontier, 1670–1732. 1920.
- Crane, Verner W. The Southern Frontier in Queen Anne's War.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pril 1919, 24 (3): 379–395. JSTOR 1835775. doi:10.2307/1835775.
- Curran, Robert Emmett. Papist Devils: Catholics in British America, 1574–1783 (2014)
- Daniels, Bruce 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lonial and Revolutionary Connecticut: An Overview,"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80) 37#3 pp. 429–450
- Daniel, Bruce. Puritans at Play: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Colonial New England (1996) excerpt
- Fischer, David Hackett. Albion's Seed: 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 (1989), comprehensive look at major ethnic groups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Fogleman, Aaron. Hopeful Journeys: German Im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Colonial America, 1717–177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6)
- Games, Alison. Migr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nglish Atlantic World (Harvard UP, 1999).
- Hatfield, April Lee. Atlantic Virginia: Intercolonial Relation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2007)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Illick, Joseph E. Colonial Pennsylvania: A History, (1976) online
- Kammen, Michael. Colonial New York: A History, (1975) online
- Katz, Stanley, et al. eds. Colonial America: Essays in Poli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6th ed. 2010), 606pp; essays by 28 leading scholars table of contents
- Kidd, Thomas S. The Great Awakening: The Roots of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in Colonial America (2009)
- Kulikoff, Allan. From British Peasants to Colonial American Farmers. 2000.
- Labaree, Benjamin Woods. Colonial Massachusetts: A History, (1979)
- Mancall, Peter C. "Pigs for Historians: Changes in the Land and Beyond"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2010) 67#2 pp. 347–375, covers historiography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 Morgan, Edmund S. American Slavery, American Freedom: The Ordeal of Colonial Virginia (1975) Pulitzer Prize
- Nagl, Dominik. No Part of the Mother Country, but Distinct Dominions – Law, State Formation and Governance in England, Massachusetts und South Carolina, 1630–1769 (2013).online edition
- Norton, Mary Beth. 1774: The Long Year of Revolution (2020)
- Rohrer, S. Scott. Wandering souls : Protestant migrations in America, 1630–1865 (2010)
- Savelle, Max. Empires to nations : expansion in America, 1713–1824 (1974) online
- Savelle, Max.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Diplomacy: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Anglo-America, 1492–1763 (1968) online free to borrow
- Struna, Nancy L. People of Prowess Sport Leisure and Labor in Early Anglo-America (1996) excerpt
- Tate, Thad W. Chesapeak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80)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 Wilson, Thomas D. The Ashley Cooper Plan: The Founding of Carolina and the Origins of Southern Political Culture (U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6).
- Wood, Betty. Slavery in Colonial America, 1619–1776 (2005)
軍事史
[编辑]- Anderson, Fred. The War That Made America: A Short History of 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6. ISBN 9780143038047.
- Anderson, Fred. A People's Army: Provincial Military Service in Massachusetts during the Seven Years' War.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83, 40 (4): 500–527. JSTOR 1921806.
- Chartrand, René. Colonial American Troops 1610–1774.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2. ISBN 9781841763248.
- Ferling, John E. Struggle for a Continent: The Wars of Early America. Arlington Heights, IL: Harlan Davidson. 1993. ISBN 9780882958965.
- Gallay, Alan. Colonial Wars of North America, 1512–1763: An Encyclopedia. Oxon: Routledge. 2015. ISBN 9781317487197.
- Grenier, John. Bradford, James C. , 编. Warfare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1607–1765: A Companion to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9–21.
- Leach, Douglas Edward. Roots of Conflict: British Armed Forces and Colonial Americans, 1677–1763.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9. ISBN 9780807842584.
- LePore, Jill. In the Name of War: King Philip's War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dentity. New York: Knopf. 1998. ISBN 9780679446866.
- Pargellis, Stanley McCrory. Braddock’s Defeat.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36, 41: 253–269. JSTOR 1850292.
- Peckham, Howard H. The Colonial Wars, 1689–176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ISBN 9780226653143.
參考文獻
[编辑]- Kavenagh, W. Keith (编). Foundations of Colonial America: A Documentary History.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73. ISBN 0835206246.
- Phillips, Ulrich Bonnell. Plantation and Frontier Documents, 1649–1863: Illustrative of Industrial History in the Colonial and Antebellum South. Cleveland, OH: A.H. Clark Company. 1909.
- Rushforth, Brett; Mapp, Paul; Taylor, Alan (编). North America and the Atlantic World: A History in Documents.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8. ISBN 0132342375.
- Sarson, Steven; Greene, Jack P. (编). The American Colonies and the British Empire, 1607–1783.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2010. ISBN 9781138757707.
- Archiving Early America.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October 23, 2007 [202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3).
- Colon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yer’s Gazette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25-09-09].
- Colonial America 1600–1775, K12 Resources,存档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日期 October 23, 2007)
- Colonial North America. Harvard Library. [202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