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國占領越南北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國佔領越南北部
中國佔領越南北部下的衝突(1945-1946年)
越南內戰(1945-1949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

1945年東亞(綠色為中國),中國佔領下的越南及寮國(北印度支那),即北緯16度線以北的地區。
日期1945年8月21日 – 1946年6月15日(大約1年1個月多)
地点
越南、寮國北部(北印度支那),在北緯16度線以北。
结果
  • 中國和法國於1946年3月6日在海防爆發衝突
  •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在三六海防事件後逐步取代中國政府,在北方接受日本投降。
  • 1946年6月15日中國軍隊撤軍。
参战方

中華民國


越南國民黨
大越國民黨

越南革命同盟會

北越

指挥官与领导者
蔣中正
何應欽
盧漢
蕭文
陳修和
武鴻卿
阮祥三
張子英
阮海臣
胡志明
武元甲
长征
孙德胜
阮良邦英语Nguyễn Lương Bằng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夏爾·戴高樂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讓·塞迪爾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菲利普·勒克萊爾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喬治·蒂埃里·達讓利厄
亨利·皮埃爾·約瑟夫·瑪麗·勒布里斯
安德烈·朱布蘭法语André Jubelin
保大帝
参战单位

國民革命軍



越南國民軍

越盟

法國武裝部隊

兵力
200,000[1] 未知 未知
伤亡与损失
未知 未知 32人死亡[2]
40人受傷[2]

中國佔領越南北部(越南語:Hoa quân nhập Việt,中文:華軍入越)是中華民國國軍法屬印度支那(北緯16度線以北地區)接受日軍的投降及其之後的一段時間,南方則是英法接管,但是在南方越共也同時和英法爆發衝突

1945年7月,在德國波茨坦,二戰盟軍領導人決定將印度支那一分為二——以北緯16度線為界——讓蔣介石派部隊在北越接受日本的投降,而讓路易斯·蒙巴頓在南越接受日軍投降。盟軍一致認為法國是法屬印度支那的合法所有者,但由於二戰期間法國遭受德國佔領,國力嚴重削弱,因此派遣了一支英印聯軍協助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重新控制其前殖民地。[3]

蔣介石為了應付國共內戰,沒有派遣精銳部隊佔領越南,轉而派遣盧漢領導的來自雲南的軍閥部隊佔領北緯16度以北的越南,目的是解除日軍的武裝並迫使其投降。[4]1945年8月21日,盧漢將軍奉命率領20萬中國軍隊進入越南北部;他們於9月初進入越南。到10月份,已有9萬人抵達。國民革命軍第62軍於9月26日抵達南定海防高平被第62軍佔領,紅河三角洲地區也被來自云南省的軍隊佔領。[5]中國軍隊佔領了北緯16度以北的印度支那北部,而蒙巴頓領導的軍隊則佔領了南部。[6][7]

1946年,蔣中正希望集中精力處理中國北方的內戰,因此需要從越南撤軍。最終法國軍隊取代中國軍隊接管法屬印度支那

參考文獻

[编辑]
  1. ^ Hồ Chí Minh with appeasement,Xây dựng Đảng , 31.8.2013.
  2. ^ 2.0 2.1 Moore(2011年),第435页
  3. ^ [Joseph Buttinger], Vietnam: A Dragon Embattled (New York: Praeger, 1967, ISBN 978-9999238144.44. {{ISBN}}参数错误:ISBN无效。
  4. ^ Duiker, William J. Ho Chi Minh: A Life. Hachetten.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rs?id= (帮助)
  5. ^ Gunn, Geoffrey C. & Littlefield Rice Wars in Colonial Vietnam: The Great Famine and the Viet Minh Road to Power 请检查|url=值 (帮助). 2014: 224. ISBN 978-1442223035. 
  6. ^ Roy, Kaushik; Saha, Sourish. Armed Forces and Insurgents in Modern Asia illustustd. Routledge. 2016: 84. ISBN 978-1317231936.  已忽略文本“url; ” (帮助)
  7. ^ Miller, Edward. illustrated. John Wiley & Son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zpcCwAAQBAJ&pg=PA40. 2016: 40.  已忽略文本“ History” (帮助);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