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藤博文

文出維基大典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者,初名利助俊輔,號春畝滄浪閣主人日本明治之相。官至貴族院議長、樞密院議長、四拜內閣總理大臣從一等公。

天保十二年,生於周防國熊毛郡束荷村山口縣光市,為長州藩領。幼家貧,公門爲奴。稍長,入松下村塾,師高杉晉作

文久二年,士人尊王攘夷,焚英吉利公館,刺幕府學士塙忠寶,其名始聞於諸侯。翌年,密赴英倫,方曉西夷之勢盛,遂棄一孔之見,仰西洋之學,易名博文。學成,歸,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厚遇之,入閣,掌外交諸務,官至工部卿。

明治十一年,日本國內亂頻仍。武士紀尾井阪刺殺利通。博文臨危受命,繼任內務卿,治亂有術,政稍平。

十八年,博文引援德意志法典,倡立憲法,世謂「明治憲法之父」。十二月,設內閣。時三條實美為太政大臣,實美清慎恭順,無他才幹。明治初,實美同岩倉具視西鄉隆盛等廢幕府,因累世公卿,居首輔。博文雖能,奈身微,止賜伯爵,舊士多不齒。外務卿井上馨進言曰:「今之內閣首相,須備內外賓服之能,不通西文者不足立也。」內務卿有朋亦從之曰:「若如此,非博文君莫屬矣。」天皇詔以博文代實美為內閣總理大臣[]。實美去位,是月,轉內大臣。

博文既爲相,內用西學,改制易服;外興霸道,遠交近攻。二十七年,朝鮮東學黨舉事,進陷全羅忠清兩道,朝鮮王旋求援於北京清帝李鴻章遣兵往戡亂。事聞,博文與閣臣議,請如天津會議專條[]師進朝鮮境內,抵濟物浦,登岸,尋命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提軍北上,悉趨漢城。東學黨平,博文使外相陸奧宗光照會清廷,請留兵駐紮朝鮮,並協同清廷整飭其國政;而鴻章僅言撤兵,主緩議,相持數月,卒未定。及日清釁啟,博文命圭介亟率軍圍朝鮮王宮,勒王父大院君監國,昭示主權獨立。復遣聯合艦隊渡黃海,盡殲清水師,陷旅順威海衛,占遼東,窺指北京。清廷懼,命鴻章求和馬關。博文欲並臺灣,陳甲兵之威臨使之,鴻章氣沮,曰:「貴國何急之用?臺灣已口中之物也。」博文笑曰:「尚未下嚥,飢甚。」鴻章知勢不可挽,乃議定償銀二萬萬兩,割遼東、諸土,是為《馬關條約》。博文以開疆首勛,封侯。

當是時,俄羅斯雄據北地,覬覦中國。清廷割土遼東,不利於俄。乃結盟,揚言兵戈,逼日本還遼東。博文自度不可敵三強,從之。時日人方得志中國,遭此辱,皆罵博文國賊。民心既失,博文引辭。東瀛之士始恨俄國。

三十三年,創立「立憲政友會」,開兩黨之制。

三十七年俄羅斯國力漸微。春二月,日俄於旅順互戰,歷十八月,俄師潰敗,舉世震撼。日本始列於諸強。既定遼東,博文統監韓國。朝鮮雖臣,民心未服,韓人切齒。四十二年冬,博文會俄羅斯公使於黑龍江哈爾濱,為韓人安重根所刺,尋傷薨,年六十八。

[]
  1. 內閣『官報』第744號「叙任」明治18年12月22日
  2. 初,朝鮮內亂,開化黨恃日本為外援,思秉政,乃矯詔引日使館兵入衛王宮,挾國王,屠戮重臣。會清國援朝,遣其將吳長慶率所部平亂,迎救朝鮮王出,開化黨既敗,皆潰遁。日使竹添進一郎亦焚使館南奔,告變國內,日本遂以井上馨乘戰艦入朝鮮,護衛僑民。明治十八年,太政官命博文以全權代表出使清國,詣北洋大臣李鴻章,與議朝鮮善後諸事。四月,成約,立專條於天津,議定嗣後朝鮮有變,日清兩國凡欲撥兵至朝鮮,必先互行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