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坐标25°02′12″N 121°30′40″E / 25.036781°N 121.511075°E / 25.036781; 121.51107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湾台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Taiwan Taipei District Court
院本部位於司法新廈,與臺北地檢署法務部合署辦公
設立1896年7月15日(日治時期)
1945年(中華民國)
司法管轄權中華民國臺灣
臺北市中山區大安區中正區萬華區信義區松山區文山區
新北市新店區烏來區石碇區深坑區坪林區
所在地院本部: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31號
寶慶院區: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7號
新店辦公大樓: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一段248號
所在国中華民國(臺灣)
經緯度25°02′12″N 121°30′40″E / 25.036781°N 121.511075°E / 25.036781; 121.511075
設立法源法院組織法
上訴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智慧財產案件)
檢察機關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
網址tpd.judicial.gov.tw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院長
現任何信慶
首長上任時間2025年2月17日
院本部與臺北地檢署共用司法新廈南側
臺北地方法院院管轄區域變動圖

   1896年7月~1898年7月
 1898年7月~1904年3月
1904年3月~1909年10月
1909年10月~1938年5月
 1938年5月~1946年1月
  1946年1月~1947年2月
   1947年3月~1950年11月
    1950年12月~1990年4月
註1:日治前期行政區劃不包括番地,此外可能亦與現今略有出入,僅供參考。
註2:本圖將分院算入本院轄區。
註3:1990年4月後因與縣市界不符,茲略。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是中華民國地方法院之一,屬於普通法院,一般被簡稱為臺北地方法院臺北地院,法界人士通常更會簡稱為北院,與同在大臺北地區的新北地方法院士林地方法院合稱北三院

沿革

[编辑]
日治時期臺北地方法院

今日臺北地方法院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領有臺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臺灣。臺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臺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臺北,並於臺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由於依該職制,臺灣的審判層級一審即為終審,因此管轄當時臺北縣直轄地及基隆淡水各支廳之民事刑事案件的臺灣總督府法院或可視為臺北地方法院的濫觴。

1896年,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臺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採三級三審制,於臺灣各地普設地方法院13座,本院是其一。臺北地方法院即於該年7月15日依該條例成立,因當時無適當之辦公處所,故以臺北縣廳內的一棟做為院舍。

本院當時亦兼理基隆、淡水二地之司法事務,因此管轄區似與軍政時期的臺灣總督府法院同。其時又規定,除管轄上開約當今大臺北地區的司法案件外,亦有權管轄當時三縣一廳中的臺北縣臺中縣(總合約當今臺灣西部彰化縣以北及宜蘭縣)內的涉外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日本統治之初實行軍政,不願以「裁判所」此一日本本土審判機關之名稱呼軍事法庭,因此上開命令創設「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因此臺灣審判機關意外的早就以「法院」為名。

1898年7月19日總督府改正「臺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後,廢止高等法院,改採二級二審制,全臺地方法院僅餘本院及臺中地方法院臺南地方法院三座,原依「臺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成立的宜蘭地方法院新竹地方法院縮併入本院為出張所。

1904年3月後一度亦將臺中地方法院併入本院為出張所,惟旋於1909年10月恢復該院。同一時間花蓮港廳(今花蓮縣)及臺東廳(今臺東縣)自亦臺南地方法院改歸本院管轄。

1921年3月,於田健治郎總督在任時,日本政府以本院就在中國南部福建省廣東省雲南省之日本領事裁判案件有公判之特權,亦即當時本院相當於該等領事裁判之上級審法院。

本院於日治初期轄區遼闊,可能在1900年代時即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地區,由於範圍廣大,因此分設臺北地方法院本院與新竹支部、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

1934年,遷入已完工的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即今司法大廈)辦公,其地位於文武町六丁目。

1938年5月4日,新竹支部升格為新竹地方法院,當時的新竹州(即今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四縣市)部分改隸新成立的新竹地方法院管轄。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府接收臺灣,並在同年11月1日正式將法院之全稱改為今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946年1月10日,將花蓮港支部升格為臺灣花蓮港地方法院,今花蓮縣及臺東縣地區改隸新成立的法院管轄。

1947年3月1日,已改名為宜蘭分院的宜蘭支部升格為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宜蘭縣改隸新成立的法院管轄。

1950年12月1日,基隆市亦改隸新成立的臺灣基隆地方法院管轄。

1981年2月16日,由於轄區人口眾多,劃出臺北縣(今新北市)西半部地區成立板橋分院。

1984年8月1日,再劃出臺北市東、北部及臺北縣北半部成立士林分院。

1985年,因司法大廈擁擠,遷入新建的司法新廈辦公,即現址所在地。

1990年4月2日,板橋分院升格為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今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1995年7月1日,士林分院升格為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1998年7月1日,因臺北縣瑞芳鎮、雙溪鄉、平溪鄉及貢寮鄉(今新北市瑞芳區、雙溪區、平溪區、貢寮區)距本院院址遙遠,為免當事人長途跋涉,於是改隸屬基隆地方法院至今。

管轄範圍變更歷史

[编辑]

1896年 7月~1898年 7月: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

1898年 7月~1904年 3月:
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宜蘭縣

1904年 3月~1909年10月:
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宜蘭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1909年10月~1938年 5月:
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

1938年 5月~1946年 1月:
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

1946年 1月~1947年 2月:
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

1947年 3月~1950年11月:
今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

1950年12月~1990年 4月:
今臺北市、新北市

期間 管轄範圍
1950年12月—1990年4月 臺北市10→16行政區(全境)、臺北縣29→33→29行政區(全境)、陽明山管理局2行政區(全境、1968年併入臺北市)
1990年4月—1995年6月 臺北市12行政區(全境)、臺北縣16行政區(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雙溪平溪貢寮瑞芳八里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汐止
1995年7月—1998年6月 臺北市7行政區(中山大安松山信義中正萬華文山)、臺北縣9行政區(新店、石碇、深坑、坪林、烏來、雙溪、平溪、貢寮、瑞芳)
1998年7月至今 臺北市7行政區(中山、大安、松山、信義、中正、萬華、文山)、臺北縣→新北市5行政區(新店、石碇、深坑、坪林、烏來)

歷任院長

[编辑]
任別 姓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院長
1 廖嵃 34年11月1日 37年10月11日
2 涂懷楷 37年10月12日 40年11月30日
3 梁恒昌 40年12月1日 41年12月29日
4 趙執中 41年12月30日 46年10月17日
5 王明焱 46年10月18日 47年1月22日
6 陳宗皋 47年1月23日 52年2月17日
7 曹偉修 52年2月18日 59年8月7日
8 焦沛樹 59年8月8日 61年7月31日
9 褚劍鴻 61年8月1日 67年9月25日
10 羅萃儒 67年9月26日 70年3月22日
11 吳樹立 70年3月23日 76年5月18日
12 柴啟宸 76年5月19日 79年9月16日
13 林明德 79年9月17日 82年2月28日
14 胡致中 82年3月1日 85年2月2日
15 楊仁壽 85年2月3日 85年12月5日
16 劉瑞村 85年12月6日 86年12月19日
17 陳義雄 86年12月20日 88年11月4日
18 黃文圝 88年11月5日 90年11月4日
19 林錦芳 90年11月5日 96年11月4日
20 楊隆順 96年11月5日 99年6月28日
21 吳水木 99年6月29日 105年6月27日
22 洪兆隆 105年6月28日 107年1月16日
23 黃國忠 107年1月16日 112年12月17日
24 王梅英 112年12月18日 113年12月1日

[1][2]

管轄區域

[编辑]
本圖為大臺北地區行政區圖;紅色及桃紅色分別為本院在臺北市、新北市境內管轄區
庭區 管轄區域 備註
臺北簡易庭 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萬華區
臺北市大安區
臺北市中山區
臺北市松山區
臺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文山區
簡易庭受理第一審民、刑事訴訟簡易事件及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之審理。
新店簡易庭 新北市新店區
新北市坪林區
新北市石碇區
新北市烏來區
新北市深坑區

[3]

單位組織

[编辑]

本院

[编辑]
  • 院長
  • 行政庭長暨公共關係室發言人
  • 民事庭
  • 刑事庭
  • 家事法庭
  • 少年法庭
  • 臺北簡易庭
  • 新店簡易庭
  • 民事執行處
  • 公設辯護人室
  • 司法事務官室
  • 調查保護室
  • 公證處
  • 提存所
  • 登記處
  • 書記處
    • 民事紀錄科
      • 通譯室
    • 刑事紀錄科
      • 通譯室
      • 通緝資料室
    • 家事紀錄科
    • 少年紀錄科
    • 行政訴訟紀錄科
    • 臺北簡易庭紀錄科
    • 新店簡易庭紀錄科
    • 非訟事件處理中心
    • 民事執行紀錄科
    • 文書科
      • 閱卷室
      • 收發室
      • 監印室
      • 法院文件掃描中心
    • 研究考核科
    • 總務科
      • 贓物庫
      • 物品庫
      • 出納室
      • 收費處
      • 司機室
    • 資料科
      • 法官研究室
      • 檔卷室
    • 訴訟輔導科
    • 法警室
    • 法官助理室
  • 政風室
  • 資訊室
  • 人事室
  • 會計室
  • 統計室

[4]

特色

[编辑]

本院轄區人口為1,861,503人(2021年8月),是中華民國所轄人口第5多的地方法院。

本院位於臺北市的博愛特區內,與最高行政法院臺北地檢署法務部等司法、法務機關比鄰。

由於本院管轄區域涵蓋臺灣首善之區,是諸多中央機關及公司行號的所在地,且大部分涉外契約的管轄地也會約定在本院,故本院的案件乃全臺灣最繁雜者。

也因為諸多中央機關及重要組織所在地係在本院轄區,大部分社會矚目案件即受本院管轄,因此本院門口時常可見到SNG車及媒體記者;另外包括政治人物或柯賜海等知名人物,亦常將於本院前的造勢或抗議活動當成吸引媒體的方法。甚至本院有時本身也會成為媒體事件主角,如2006年7月間因趙建銘聲請羈押案開庭所爆發的法警與媒體衝突事件即為一例。

搬遷

[编辑]

1934-1967年12月,臺北地方法院於司法大廈內辦公。 1967年搬遷至現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庭大廈辦公。 1985年臺北地方法院搬遷至司法新廈至今。 因目前博愛路的司法新廈建築不敷使用,已規劃於臺北市中正區華山行六用地興建華山司法園區,其中包含臺北地方法院。

審理之重大案件

[编辑]

位置

[编辑]
名稱 地址 電話
臺北地方法院院本部 10048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31號 (02)2314-6871
臺北地方法院臺北簡易庭 100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6巷1號 (02)2314-3050
臺北地方法院新店簡易庭 23146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一段248號 (02)8919-3866

交通

[编辑]

台北捷運

[编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松山新店線小南門站

新店辦公大樓

 松山新店線新店區公所站(區公所旁行政街走到底,步行約六分鐘)

公車

[编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北一女中站 (243 、 262 、 304 、 627 、指南客運2紅藍 )

臺北法院站 (38 、 252 、 268 、 304 、 604 、 644)

新店辦公大樓

五峰國中站- 臺北客運:8 福和客運:綠3、647 大南客運:綠9

新店區公所站- 臺北客運:棕7、綠1

新店客運:綠5、6、7、8、10、642、643、648、650、849、923、930

指南客運:905、918

福和客運:1551

大南客運:839

新店中華路站-新店客運:909、綠13 [5]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歷任院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3-12-18
  2. ^ 現任院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3-12-18
  3. ^ 本院管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1-04-22
  4. ^ 本院組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1-04-22
  5. ^ 位置交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1-04-22

来源

[编辑]
书籍
  • 《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蔡章麟戴炎輝 纂修。
  • 《臺北市發展史(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 《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 《司法院史實紀要》,司法院 編,1985年。
  •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1997年。
  •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法律改革》,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 檢察官改革協會:《台灣檢察制度變遷史》。
官方网站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