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西行長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小西行長日文 こにし ゆきなが/Konishi Yukinaga日本肥後人也,小西其氏,行長其名。

小西行長像

父名隆佐,以販鹽為業,家資殷實。行長少穎異,性沈毅,貌儒雅,音柔和,然胸有韜略,志不在此。年弱冠,隨父販於京畿,見亂世群雄逐鹿,兵戈四起,嘆曰:「商賈雖利,終非立世之道也。」遂棄販業,習儒佛之學。

後附羽柴秀吉,時秀吉方起於織田麾下,行長以才見擢,屢獻奇策,秀吉嘉之,曰:「汝雖出商賈,然有將才。」遂授肥後半國,封為大名。行長通西語,與南蠻往來頻密,得其火器與天主之道,軍中多受裨益。每與傳教士語,旁人莫能解,秀吉亦異之。

太閤秀吉征朝鮮,欲假道以窺中華。行長奉命為先鋒,統一軍渡海。其治軍嚴整,善用兵,初戰破釜山、東萊,其用兵之道,多以詭制勝,夜襲、伏兵、火攻,無不可用。鮮人畏之,呼「西將軍」,威震三韓。又乘勝追擊,屢戰皆捷,連陷平壤開城,旬日之間,兵臨王京。朝鮮國王播遷,欲渡內附。

行長素信天主,不祭神佛,士卒多怨之。或曰:「主將不祀,恐軍神不佑。」然行長曰:「天主昭然,鬼神弗可逮也。」行長與加藤清正素不相協,清正剛猛,行長謀深,爭功屢起。

朝鮮久戰,糧道艱難,平壤之役,行長力戰李如松,不敵敗走,亡者或有萬餘。行長深知,縱舉日本國力,猶不足以抗中華。故其後戰事,多為媾和而謀,與虛與委蛇,互通款曲,意在延以時日,以期轉機。

行長屢奏秀吉,請班師,秀吉怒而不許。一日,行長入奏曰:「朝鮮地遠,民疲兵困,若不班師,恐生變。」太閤拍案曰:「懦也!吾志在征明,豈可止於此?」行長俯首曰:「臣非懦,惟憂國力不繼耳。」太閤默然,久之曰:「汝實忠矣。」

及太閤薨,政歸五大老,終不可續戰,遂籌密退而歸。行長率水軍援日師,行方朝鮮露梁海,突遭陳璘李舜臣合圍,大敗。行長見勢不妙,乘小舟脫逃,棄眾而歸。

行長與石田三成親善,共謀奪權。三成雅重行長之智,每議軍事,必先諮之。關原之役,西軍起兵,行長統肥後兵三千,與宇喜多秀家島津義弘等合軍,屯於近江。時東軍德川家康江戶起兵,勢不可擋。

行長與三成議曰:「家康狡猾,何以制之?」三成曰:「可遣島津襲其後。」行長曰:「島津好戰,恐不聽命。」三成無言。戰方酣,小早川秀秋倒戈,西軍敗績,行長力戰不退,遂被執。

家康素惡之,召而問曰:「汝奉夷狄邪說,棄祖宗之訓,何以自解?」行長對曰:「天主者,萬物之主。行長非背道也,雖死,志難移。」家康哂曰:「然汝非我之所能容也。」遂命斬於京都。臨刑,行長誦經不輟,神色自若,人皆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