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4裝甲軍團 (德意志國防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德國第4裝甲軍團
第4装甲集团军
4. Panzerarmee
1943年俄罗斯南部的德军装甲部队
存在時期1941年1月15日– 1945年5月8日
國家或地區 納粹德國
部門德国国防军
種類装甲部队
功能装甲作战
規模集团军
參與戰役

第4装甲集团军(德語:Panzerarmee)(在1941年2月15日至1942年1月1日期间编为第4装甲集群(德語:4. Panzergruppe))是二战期间德军的一个装甲编队。作为德国国防军的重要装甲部队,第4装甲集群参加了1941-45年德苏战争的关键战役,包括巴巴罗萨行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和1943年的基辅战役

第4装甲集团军的编成与巴巴罗萨行动准备

[编辑]

作为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为巴巴罗萨行动所做准备的一部分,1941年2月,大将埃里希·霍普纳被任命为第4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根据威廉·冯·李布元帅的计划,该集团军将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向列宁格勒推进。[1]1941年3月30日,希特勒在向约200名国防军高级军官发表的讲话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发动一场意识形态性“歼灭战争”(德语:Vernichtungskrieg)的计划。[2]他明确表示,他“希望即将到来的对苏战争不按照军事原则进行,而是作为一场对意识形态敌人的灭绝战争”,无论敌人是军人还是平民。包括霍普纳在内的许多国防军指挥官都呼应了这一观点。[3]作为第4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霍普纳向其部队发布了一道命令:[4]

对俄战争是德意志民族生存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是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之间的古老斗争,是欧洲文化对抗莫斯科—亚洲洪流的防御,也是对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抵御。这场战争的目标必须是摧毁当今的俄罗斯,因此必须以空前的严厉来进行。每一次军事行动在计划与执行上,都必须由一种铁一般的意志来引导,以便毫不留情、彻底地消灭敌人。尤其是,任何现今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制度的拥护者,都不得被饶恕。 ——1941年5月2日[4]

这一命令是由霍普纳主动下达给部队的,早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后来发布的为歼灭战争奠定基础的正式指令例如1941年5月13日的《巴巴罗萨法令》(英语:Barbarossa-Decree)以及其他命令。霍普纳的命令甚至早于陆军总司令部起草的《政治委员令》[5]历史学家于尔根·福斯特(德语:Jürgen Förster)写道,霍普纳的这道命令代表了一种“将希特勒的意识形态目标独立地转化为命令”的做法。[5]

参考来源

[编辑]
  1. ^ Zabecki, David T.; Van Husen, William H.; Schuster, Carl O.; Jones, Marcus O.; Showalter, Dennis Edwin. Germany at war: 400 years of military history.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14. ISBN 978-1-59884-980-6. 
  2. ^ Boog, Horst (编). The attack on the Soviet Union.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Oxford : Oxford ;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822886-8. 
  3. ^ Crowe, David. Crimes of State Past and Present: Government-Sponsored Atrocities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Responses. Routledge. 2013-09-13. ISBN 978-1-317-98682-9 (英语). 
  4. ^ 4.0 4.1 Burleigh, Michael. Ethics and extermination: reflections on Nazi genocid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521-58211-7. 
  5. ^ 5.0 5.1 Boog, Horst (编). The attack on the Soviet Union.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Oxford : Oxford ;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822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