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仁妮·德·蒙提荷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5年9月20日) |
歐仁妮·德·蒙提荷 Eugénie de Montijo | |||||
---|---|---|---|---|---|
![]() 1862年 | |||||
![]() | |||||
統治 | 1853年1月30日—1870年9月4日 | ||||
出生 | ![]() | 1826年5月5日||||
逝世 | 1920年7月11日![]() | (94歲)||||
安葬 | |||||
配偶 | 拿破仑三世 (1853年结婚—1873年丧偶) | ||||
子嗣 | 皇太子路易·拿破仑(拿破崙四世) | ||||
| |||||
王朝 | 波拿巴王朝 | ||||
父親 | 蒙提荷伯爵西普里亞諾·德·帕拉福克斯·卡雷羅 | ||||
母親 | 瑪麗亞·曼努埃拉·恩里克塔·柯克帕特里克·格里維尼 |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
簽名 | ![]() |
蒙提荷的歐仁妮(法語:Eugénie de Montijo,1826年5月5日—1920年7月11日)是法蘭西第二帝國唯一一位皇后(1853年至1870年),帝國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妻子,也是法国最后一位皇后。[1]1870年7月28日至9月4日丈夫離開巴黎於普法戰爭御駕親征期間,她是法國事實上的國家元首直到第二帝國被推翻。
早年
[编辑]
瑪麗亞·歐仁妮·伊格納西婭·奧古斯蒂娜於1826年5月5日出生於西班牙王國格拉納達。她是西普里亞諾·德·帕拉福克斯·卡雷羅最小的孩子和女兒,曾三度成為西班牙元勛,其頭銜包括第十三代佩納蘭達·德·杜羅公爵、第九代蒙提荷伯爵、第十五代特巴伯爵、第八代阿布利塔斯伯爵、第八代富恩杜尼亞伯爵、第十四代阿達萊斯侯爵、第十七代莫亞侯爵、第十三代富恩杜尼亞侯爵。[2]他和瑪麗亞·曼努埃拉·恩里克塔·柯克帕特里克·格里維尼結婚。瑪麗亞·德·格里維涅是蘇格蘭出生的克洛斯伯恩的威廉·柯克帕特里克(1764-1837年)的女兒,威廉後來成為美國駐馬拉加領事,後來成為一名葡萄酒批發商,他的妻子瑪麗·弗朗索瓦絲·德·格里維涅(生於1769年),她是列日采邑主教區出生的亨利·德·格里維涅男爵和西班牙妻子弗朗西斯卡·安東尼婭·德·加列戈斯·德爾加多(1751-1853年)的女兒。[3] 皇后晚年曾告訴海倫娜·格萊興夫人:「她出生在一場地震中,母親被人抬出屋外,放在一棵樹下。從此以後,她的家人常常嘲笑她說:『山正在分娩,生了一隻老鼠。』」[4]
歐仁妮的姐姐瑪麗亞·弗朗西斯卡·德·薩萊斯·帕拉福克斯·波託卡雷羅·伊·柯克帕特里克,綽號“帕卡”,繼承了家族的大部分榮譽,成為第十四代佩尼亞蘭達公爵夫人、西班牙貴族和第九代蒙蒂茹伯爵夫人(這個尤金妮婭)。她於1849年嫁給了第十五代阿爾巴公爵雅各布·菲茲-詹姆斯·斯圖爾特。在1853年結婚之前,歐仁妮曾使用特巴伯爵夫人或蒙提荷伯爵夫人等頭銜。然而,她的姐姐繼承了一些家族頭銜,並透過這些頭銜傳給了阿爾瓦家族。父親過世後,歐仁妮成為第九代特巴伯爵夫人,並在《哥達年鑑》(1901年版)中被如此命名。歐仁妮·去世後,蒙提荷家族的所有頭銜都歸於菲茨詹姆斯家族(阿爾巴公爵和貝里克公爵)。
1834年7月18日,瑪麗亞·曼努埃拉和她的女兒們離開馬德里前往巴黎,躲避霍亂疫情和第一次卡洛斯戰爭的危險。前一天,歐仁妮目睹了她們住所阿里薩宮外廣場上發生的騷亂和謀殺。[5]
歐仁妮·德·蒙提荷(她在法國的暱稱)主要在巴黎接受正規教育,1835年至1836年,她就讀於時尚傳統的聖心修道院。更適合她的學校是進步的師範、民事和矯形學校(Gymnase Normal, Civil et Orthosomatique)1836年至1837年,這所學校激發了歐仁妮的運動天賦(學校報告稱讚她非常熱愛體育運動,雖然她是一個冷漠的學生,但她的個性「善良、慷慨、積極、堅定」)。[6]1837年,歐仁妮和姐姐帕卡曾短暫就讀於英國布里斯托爾克利夫頓皇家約克新月街的一所女子寄宿學校[7],學習英語。歐仁妮因一頭紅髮而被戲稱為“胡蘿蔔”,她試圖逃往英屬印度,甚至爬上了布里斯托爾碼頭的一艘船。1837年8月,她們回到巴黎上學。[8]然而,姐妹們的大部分教育都在家裡進行,由英國家庭教師科爾小姐和弗勞爾斯小姐[9]以及普羅斯佩·梅里美[10]和司汤达[11]等家族朋友指導。
1839年3月,她們的父親在馬德里去世,姐妹們離開巴黎,與母親團聚。[12]在西班牙,歐仁妮長成了一個任性、勇敢的年輕女子,熱衷於騎馬和其他一系列運動。[13]她曾溺水,並在感情失意後兩度試圖自殺。[14]她對政治非常感興趣,並在路易·拿破崙(拿破崙三世)的前情婦埃莉諾·戈登[13]的影響下,傾向波拿巴主義。由於母親是一位奢華的社交名媛,歐也妮結識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二世和西班牙首相拉蒙·納爾瓦埃斯。瑪麗亞·曼努埃拉越來越急於為女兒尋找丈夫,於1849年再次帶她前往巴黎,並於1851年前往英國。[15]
和拿破崙三世結婚
[编辑]
1849年4月12日,歐仁妮與她的母親在愛麗舍宮舉行的「親王總統」招待會上首次邂逅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親王。[16]
拿破崙問:「通往您心的道路是什麼?」。她回答道:「透過教堂,閣下。」[17]
路易·拿破崙登基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後的1853年1月22日,拿破崙在一次演講中正式宣布訂婚,他說:「我更喜歡一個我深愛並尊重的女人,而不是一個我素不相識的女人,與她結盟既有好處也有犧牲。」[18]1853年1月29日,他們在杜伊勒里宫舉行了民事婚禮,1月30日,他們在巴黎聖母院舉行了更盛大的宗教婚禮。[19]
這場婚禮是在為誰是合適的姻緣而進行了大量活動之後舉行的,這些活動通常針對的是擁有爵位的王室成員,並著眼於外交政策。最終的選擇遭到多方反對。有些人認為歐仁妮的社會地位太低。[20][21]在英國,《泰晤士報》對後者的擔憂不以為然,強調暴發戶波拿巴家族正在與西班牙貴族和最重要的家族之一聯姻:「我們饒有興致地得知,法蘭西帝國歷史上這樁浪漫的事件竟然引發了最強烈的反對和極度的憤怒。」[來源請求]

歐仁妮發現生育極為困難。1853年在懷孕三個月後,她第一次流產,這讓她既害怕又沮喪。[22]1856年3月16日,經過兩天的陣痛,母子都處於危險之中,歐仁妮皇后恢復了很長時間,終於生下了唯一的兒子拿破崙·歐仁·路易·讓·約瑟夫·波拿巴(拿破崙四世)皇太子。[23][24]
婚後不久,她的丈夫就出軌了,因為歐仁妮覺得和他性交「令人作嘔」。[25][页码请求]令人懷疑的是,在她為丈夫生下繼承人後,她是否允許丈夫進一步接近他。[17]隨後,他又開始和其他女人「小題大作」。
皇后
[编辑]公眾形象
[编辑]
歐仁妮忠實地履行著皇后的職責,款待賓客,並陪同皇帝參加舞會、歌劇和戲劇表演。婚後,她的侍女由六位(後來增至十二位)宮廷女官組成,其中大多數是從皇后婚前的熟人中挑選出來的,由大女官安妮·德貝爾和榮譽女官波琳·德·巴薩諾領銜。[26]1855年,畫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創作了《歐也妮皇后被侍女簇擁》,描繪了歐仁妮皇后在鄉村場景中與八位女官坐在身旁的場景。[27]
她前往鄂圖曼帝國自治附屬國埃及,參與開通蘇伊士運河的典禮,並在丈夫出國時正式代表丈夫。1860年,她隨拿破崙訪問了法屬阿爾及利亞。[28]她積極倡導女性平等;她向國民教育部施壓,要求其將第一個學士學位授予女性,並試圖說服法蘭西學術院選舉作家喬治·桑為其首位女性院士,但未能成功。[29]
她的丈夫經常就重要問題向她請教。[來源請求]1859年、1865年和1870年,在丈夫外出期間,她擔任攝政,因為拿破崙三世經常陪同士兵上戰場,在戰爭期間激勵他們。19世紀60年代,她經常出席部長會議,甚至在1866年丈夫離開巴黎時,她短暫主持了會議。[30]身為天主教徒和保守派人士,她的影響力與皇帝政策中的任何自由主義傾向形成鮮明對比。[來源請求]她強烈支持世襲君主制,並多次表示支持陷入危機的歐洲皇室成員,例如支持西班牙波旁王朝,或試圖幫助被廢黜的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的君主。根據歷史學家南希·尼科爾斯·巴克所述,「她對政府原則的概念很不成熟,混雜了波拿巴主義和正統主義,而她似乎甚至沒有意識到兩者的不相容性。」[31]
她是羅馬教宗世俗權力和教宗至上主義的堅定捍衛者。正因如此,她極力勸阻丈夫承認新的義大利王國。義大利王國是在撒丁王國於1861年吞併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兩西西里王國以及教宗國以外的所有領土後成立的。她也支持在教宗國保留法國駐軍,以保障教宗對羅馬城的持續控制。她反對義大利統一,因此招致了首任義大利國王維多·伊曼紐二世的敵意,後者聲稱:「皇帝的權力正在明顯衰弱,皇后是我們的敵人,並且與神父勾結。如果我能掌控她,我會好好教訓她,讓她明白女人的用處,以及她應該干涉什麼。」[32]她還與法國外交大臣愛德華·德·圖維內爾就發生衝突。令歐仁妮亞惱火的是,圖維內爾與她達成了一項協議,以減少法國在羅馬的軍事存在,換取新義大利王國對教宗主權的保證。當圖維內爾被皇帝解職時,佩爾西尼公爵讓·吉爾伯特·維克多·菲亞林將責任歸咎於她的影響,並向拿破崙三世宣稱:「你像我一樣,任由妻子支配。但我只會損害我的未來……而你卻犧牲了你自己、你兒子和整個國家的利益。」[33]
她被指責為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的失敗以及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最終的死亡的主要原因。[34]然而,其他作者經常反駁她對教權主義和保守主義影響的斷言。[35][页码请求][36][页码请求]
1868年,歐仁妮皇后造訪了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多爾瑪巴赫切宮,這裡是鄂圖曼帝國第32任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的母親佩特夫尼亞爾蘇丹的住所。當歐仁妮在鄂圖曼皇太后的一個兒子帶領參觀宮殿花園時,歐仁妮竟然主動挽著他的手臂,這讓佩特夫尼亞爾非常憤怒,她拍了拍皇后的肚子,提醒他們不在法國。[37]另一份報告則稱,佩特韋尼亞爾認為,一個外國女人出現在她後宮是一種侮辱。據說,她打了歐仁妮一巴掌,差點引發國際糾紛。[38]
藝術
[编辑]
皇后擁有當時最重要的珠寶收藏之一;歷史學家凱瑟琳·格蘭傑回憶說,她購買的珠寶估價高達360萬法郎,而她個人收藏的藝術品僅花費20萬法郎。美國珠寶商查爾斯·蒂芙尼先前已購得法國皇室的珠寶,他從法國政府手中購得了皇后的大部分珠寶,並將其出售給美國上流社會的貴婦。[39]
皇后「或許是最後一位對時尚有直接影響的皇室成員」。[40]在巴黎奢侈品產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她為當代時尚樹立了標竿。[41]皇后的禮服、色彩和「皇后式」髮型在歐美被熱切地效仿。她以寬大的裙撐和全天更換服裝而聞名,早上、下午、晚上和夜晚都會穿著不同的裙子。[42][40]英國諷刺雜誌《笨拙雜誌》將她譽為「時尚女皇」、「裙撐伯爵夫人」和「裙撐女神」。[43]她從不重複穿著同一件禮服,因此她訂購併購置了一個龐大的衣櫥,每年都會將這些衣櫥出售,用於慈善事業。她最鍾愛的時裝設計師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多年來為她提供了數百件禮服,並於1869年被任命為宮廷御用裁縫。[44][45]19世紀60年代末,她摒棄裙撐,採用沃斯「新」的修身廓形,裙擺在背後收攏,並配有裙撐,從而引發了時尚界的變革。[44][41]
歐仁妮對當代美學的影響延伸到了裝飾藝術領域。她非常仰慕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並在皇后宮內裝飾了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復興風格。18世紀的法式設計風靡一時,被稱為「路易十六女王風格」。[46][47]據南希·尼科爾斯·巴克所述,歐仁妮對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仰慕「近乎痴迷」。她收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肖像和小飾品,住在聖克盧城堡的套房裡,在公園裡建造了一個小特里亚农宫的小型模型,並經常與許布納伯爵就這位殉道王后的命運進行悲情的討論。[48]
1863年,皇后在楓丹白露宮建立了一座名為「中國博物館」(musée Chinois)的亞洲藝術博物館。[49]她精心策劃了博物館的展品,這些展品包括1860年暹羅拉達那哥欣王國使館贈送的外交禮物,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軍隊從大清首都北京城外圓明園掠奪的戰利品。八里橋伯爵查爾斯·庫桑-蒙托邦將軍曾將這些戰利品裝箱送給歐仁妮,第一批貨物於1861年2月抵達。[50]藏品約有800件,其中300件來自對圓明園的洗劫。[49]
普法戰爭
[编辑]
皇后持有反普魯士的觀點,並不喜歡北德意志邦聯首相奧托·馮·俾斯麥,認為他「干涉」了西班牙事務。[51]她認為法國的大國地位正受到威脅,戰勝普魯士將確保她兒子未來的統治。[51][52][53]馬克西姆·迪康聲稱,在1866年普奧戰爭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帝國後,皇后經常說「天主教法國無法支持一個強大的新教強國的鄰國」。[53]1870年,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的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引發了外交危機,這場危機最終導致了普法戰爭。歐仁妮在推動丈夫支持她所謂的「我的戰爭」(「C'est ma guerre」)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51][53]有一次,她指著丈夫面前的兒子拿破崙四世,宣稱「除非我們彌補薩多瓦的不幸,否則這孩子永遠無法統治國家」。[52]阿道夫·梯也爾(後來成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將她、外交大臣格拉蒙公爵阿热诺尔、帝國首相埃米爾·奧利維耶以及法國軍方都歸入了主戰陣營,而皇帝本人也優柔寡斷。[51]
普法戰爭爆發後,歐仁妮留在巴黎擔任攝政,而拿破崙三世和皇太子則前往前線參戰。8月7日,法國屢戰屢敗的消息傳到巴黎,民眾對此感到難以置信和沮喪。首相埃米爾·奧利維耶和陸軍參謀長埃德蒙·勒伯夫元帥雙雙辭職,歐仁妮主動任命新政府。她選擇了74歲的八里橋伯爵查爾斯·庫桑-蒙托邦擔任新首相。蒙托邦任命洛林法軍司令弗朗索瓦·阿希爾·巴贊元帥為新的軍事總司令。拿破崙三世意識到自己對軍隊毫無益處,於是提議返回巴黎。皇后回覆電報:「除非你想發動一場可怕的革命,否則別想回來。他們會說你為了逃避危險而退伍。」皇帝同意留在軍隊,但將兒子送回了首都。[54]皇后統帥國家,巴贊統帥軍隊,皇帝不再有任何實際作用。在前線,皇帝告訴參謀長勒伯夫元帥:
「我們倆都被解職了。」[55]
法國軍隊最終被擊敗,拿破崙三世在9月2日色當會戰中向普魯士人投降。投降的消息於9月3日傳到巴黎。當皇后得知皇帝和軍隊被俘的消息時,她對皇帝的私人助理大喊:
“不!皇帝絶不應投降!他完蛋了!……他們想瞞著我。他為什麼不自殺!難道他不知道自己丟了臉嗎?!”[56]
後來,當憤怒的民眾在杜伊勒里宮附近聚集,皇宮工作人員開始逃跑時,皇后與一名隨從溜出,尋求美國牙醫托馬斯·W·埃文斯的庇護,後者將她帶到了法國北部多維爾。9月7日,她從那裡乘坐英國官員的遊艇流亡英國。同時,9月4日一群共和主義代表宣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並成立國防政府。[57]
1870年9月5日至1871年3月19日,拿破崙三世及其隨從,包括拿破崙一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的孫子路易·約瑟夫·本頓,被舒適地囚禁在德意志帝國黑森州卡塞爾附近威廉高丘的一座城堡中。歐仁妮曾微服私訪德國拜見拿破崙。[58]
晚年
[编辑]
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後,歐仁妮皇后和丈夫永久流亡於英格蘭,定居於肯特郡奇斯爾赫斯特的卡姆登莊園。她的丈夫拿破崙三世於1873年去世,她的兒子拿破崙四世於1879年在南非(祖魯王國)祖魯戰爭中陣亡,歐仁妮皇后在拿破崙三世去世一周年之際前往墓地探望。在兒子過世前,歐也妮皇后喪偶後,她試圖加入波拿巴主義者和正統主義(波旁王朝)者的政治聯盟,對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她向香波伯爵亨利(法國波旁王朝的覬覦者)示好,提議讓他收養她的兒子。但這個想法遭到了香波伯爵的拒絕。[59]1885年,她搬到了漢普郡法恩伯勒的法恩伯勒山[60],並入住了為她建造的位於芒通和尼斯之間的馬丁角的西爾諾斯別墅(Villa Cyrnos,以古希臘語中“科西嘉島”一詞命名),在那裡度過了退休生活。[61]
丈夫和兒子相繼去世後,她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她在怀特岛郡的奧斯本莊園住了一段時間;她的醫生建議她去伯恩茅斯,那裡在維多利亞時代是著名的療養勝地。1881年的一個下午,她拜訪了瑞典和挪威聯合王國國王奧斯卡二世的妻子拿騷的索菲亞,索菲亞當時住在「克拉格角」(Crag Head)的住所。[62]她的健康狀況恢復得足夠好,可以進行國際旅行;據記載,她曾在1905年春帝王谷清理工作期間參觀了尤亞和圖亞之墓(KV46)。當時,她坐在一張椅子上,但她並不知道那張椅子正是擁有3000年歷史的西塔蒙公主的寶座。[63][64]
她被廢黜的波拿巴家族與英國的友好交往始於1887年,當時她成為了巴滕貝格的維多利亞·歐珍妮(1887-1969)的教母。維多利亞·歐珍妮是維多利亞女皇的第五個女兒比阿特麗斯公主的女兒,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王后。她與俄羅斯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夫娜關係密切,後者最後一次拜訪她是在1909年,當時她與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同拜訪了她。[來源請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將自己的蒸氣遊艇「薊花號」捐給了英國皇家海軍。她資助了法恩伯勒山的一家軍事醫院,並向法國醫院捐贈了大量資金,為此,她於1919年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大十字勳章。[65]
去世
[编辑]
這位前皇后於1920年7月11日在其家鄉西班牙王国馬德里的利裡亞宮探望其親戚第十七代阿爾巴公爵期間去世,享年94歲。她與丈夫和兒子一起葬於法恩伯勒聖米迦勒修道院的皇家墓穴中。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出席了她的安魂儀式。[66]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也妮亞親眼目睹了其他歐洲君主制的崩潰,例如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她將自己的財產留給了不同的親戚:西班牙的莊園留給了姐姐帕卡的孫子們;法恩伯勒的宅邸及其所有藏品留給了維克托·波拿巴(拿破崙五世);西爾諾斯別墅留給了拿破崙五世的妹妹奧斯塔的拉蒂西亞公爵夫人。流動資產分成三部分,除了10萬法郎留給蘭斯主教座堂重建委員會外,其餘均贈予上述親屬。[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编辑]- Aubry, Octave. Eugenie: Empress of the French. London: Cobden-Sanderson. 1939.
- Du Camp, Maxime. Souvenirs d'un Demi-Siècle: Au Temps de Louis-Philippe et de Napoléon III 1830-1870. Hachette. 1949 (French).
- Duff, David. Eugenie and Napoleon III
.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78. ISBN 0688033385.
- Filon, Augustin. Recollections of the Empress Eugénie.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Ltd. 1920 [14 August 2013].
- Anthony Geraghty, The Empress Eugenie in England: Art, Architecture, Collecting, London: The Burlington Press, 2022
- Horne, Alistair. The Fall of Paris: The Siege and the Commune 1870-71.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65.
- Kurtz, Harold. The Empress Eugénie: 1826–1920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4. LCCN 64006541.
- Leroy, Alfred. The Empress Eugénie. London: Heron Books. 1969.
- McQueen, Alison. Empress Eugénie and the Arts: Politics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urlington: Ashgate. 2011. ISBN 9781409405856.
- Hôtel du Palais. Merimée. Ministry of Culture. [2013-06-10].
- Prince, Danforth; Porter, Darwin. Frommer's France 2011. John Wiley & Sons. 2010. ISBN 9780470641774.
- Sencourt, Robert. The Life of the Empress Eugénie. London: Ernest Benn. 1931.
- Seward, Desmond. Eugénie: The Empress and her Empire. Stroud: Sutton. 2004. ISBN 0-7509-29790.
- Stoddart, Jane T. The Life of the Empress Eugéni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06.
- Tschudi, Clara. Eugenie: Empress of the French. A Popular Sketch.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 Co. 1899.
- Wawro, Geoffrey.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in 1870-18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521584364.
- ^ A 40-Carat Diamond Ring with Ties to the French Royal Family Was Just Recovered by Police in Paris. Town & Country. 2019-04-08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美国英语).
- ^ Cipriano Palafox y Portocarrero, 8. conde de Montijo
. Geneall. [3 June 2017] (西班牙语).
- ^ Vizetelly, Ernest Alfred. Court Life of the Second French Empire, 1852-1870: Its Organization, Chief Personages, Splendour, Frivolity, and Downfall. C. Scribner's sons. 1908: 62–63 [6 September 2020] (英语).
- ^ Gleichen, Lady Helena. Contacts and Contrasts. Butler & Tanner Ltd. : 72.
- ^ Seward 2004,第4–5頁.
- ^ Kurtz 1964,第16–18頁.
- ^ Jones, Donald. A History of Clifton. Chichester: Phillimore. 1992: 138. ISBN 0-85033-820-4.
- ^ Seward 2004,第7頁.
- ^ Kurtz 1964,第17頁.
- ^ Kurtz 1964,第13 et seq.頁.
- ^ Kurtz 1964,第18 et seq.頁.
- ^ Seward 2004,第11–12頁.
- ^ 13.0 13.1 Seward 2004,第17–18頁.
- ^ Seward 2004,第20–22頁.
- ^ Seward 2004,第20–26頁.
- ^ Kurtz 1964,第29頁.
- ^ 17.0 17.1 Bierman, M.F.E.M. Napoleon III and His Carnival Empire
.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8. ISBN 0-312-01827-4.
- ^ Kurtz 1964,第50頁.
- ^ Kurtz 1964,第55–59頁.
- ^ Duff 1978,第83–84頁.
- ^ Kurtz 1964,第45–52頁.
- ^ Duff 1978,第104–105頁.
- ^ Duff 1978,第126–129頁.
- ^ Kurtz 1964,第90, 94頁.
- ^ Kelen, Betty. Mistresses: Domestic Scandals of 19th Century Monarchs. New York: Random Hours. 1966. LCCN 65021242. OCLC 619857. OL OL5948939M 请检查
|ol=
值 (帮助). - ^ Seward, Desmond: Eugénie. An empress and her empire. ISBN 0-7509-2979-0 (2004)
- ^ Fashion and Politics in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s Portrait of The Empress Eugénie surrounded by her Ladies-in-Waiting – Smarthistory. smarthistory.org. [2023-02-02].
- ^ Interior of Governors Palace, Algiers, Algeria. World Digital Library. 1899 [25 September 2013].
- ^ Séguin, Philippe. Louis Napoléon Le Grand. Bernard Grasset. 1990: 204–210. ISBN 978-2253061519. OCLC 1036680743. OL 1599191M (法语).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McQueen, 2011; p. 3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Barker, Nancy Nichols. Distaff Diplomacy: The Empress Eugenie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econd Empire. University of Texas. 2011: 9–10.
- ^ Dolan 1994, p. 24.
- ^ Dolan 1994, pp. 24-25.
- ^ Maximilian and Carlota by Gene Smith, ISBN 0-245-52418-5, ISBN 978-0-245-52418-9
- ^ Kurtz 1964.
- ^ Filon 1920.
- ^ Duff 1978,第191頁.
- ^ "Women in Power" 1840–1870, entry: "1861–76 Pertevniyal Valide Sultan of The Ottoman Empire"
- ^ Empress Eugenie's Bow Brooch | The Court Jeweller. [202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40.0 40.1 James Laver. Costume & Fashion. Thames & Hudson. 1995: 185.
- ^ 41.0 41.1 Alexander Fury. Impress of an empress: The influence of Eugénie on luxury style is still felt today. The Independent. 18 September 2013 [14 January 2021].
- ^ Stephane Kirkland. Paris Reborn: Napoléon III, Baron Haussmann, and the Quest to Build a Modern City. St. Martin's Press. 2013: 58=59.
- ^ Therese Dolan. The Empress's New Clothes: Fashion and Politics in Second Empire France. Woman's Art Journal. 1994, 15 (1): 23.
- ^ 44.0 44.1 Bonnie English. A Cultural History of Fashion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From Catwalk to Sidewalk. Bloomsbury. 2013: 8.
- ^ Jess Krick.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1825–1895) and the House of Worth.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0 [15 January 2021].
- ^ Madeleine Deschamps. L'Art de Vivre: Decorative Arts and Design in France 1789-1989. The Vendome Press. 1989: 116.
- ^ Cabinet ca. 1866, Alexander Roux, France. metmuseum.org. 1866 [21 January 2021].
- ^ Barker, 2011; p. 12
- ^ 49.0 49.1 Dominique Bonnet. La Musée Chinois de l'impératrice Eugénie à Fontainebleau. Paris Match. 21 March 2015 (French).
- ^ McQueen, 2011; p. 228-230
- ^ 51.0 51.1 51.2 51.3 Wawro, 2003; p. 35
- ^ 52.0 52.1 Horne, 1965; p. 36
- ^ 53.0 53.1 53.2 du Camp, 1949; p. 280
- ^ Milza, 2009, pg. 80–81
- ^ Milza, 2009, p. 81
- ^ Milza, Pierre. Napoleon III. Tempus (Paris). 2006: 711. ISBN 978-2-262-02607-3.
- ^ Milza, Pierre. Napoleon III. 2006: 711–712.
- ^ Girard, Louis. Napoleon III. Tempus (Paris). 1986: 488. ISBN 2-01-27-9098-4.
- ^ Barker 2011, p. 10.
- ^ Farnborough Hill. Winchester Heritage Open Days. [15 August 2025].
- ^ Seward 2004,第288頁.
- ^ Bournemouth Visitors Directory 2 February 1881
- ^ Smith, Joseph Lindon. Smith, Corinna Lindon , 编. Tombs, Temples & Ancient Art.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56: 41–42.
- ^ Romer, John. Valley of the Kings. London: Book Club Associates. 1981: 197–204.
- ^ Seward 2004,第293–294頁.
- ^ Guillot, Kévin. L'impératrice Eugénie et la famille royale britannique [Empress Eugénie and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Monarchie Britannique!. [27 July 2022] (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