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语川黔滇次方言
苗族蒙語 | |
---|---|
苗语川黔滇次方言、赫蒙语 | |
lus Hmoob / lug Moob / lol Hmongb / lus Hmôngz (越南) / 𖬇𖬰𖬞 𖬌𖬣𖬵 / 𞄉𞄧𞄵𞄀𞄩𞄰 | |
发音 | [m̥ɔ̃́]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 |
族群 | 苗族蒙人 |
母语使用人数 | 450万[a] (2015年)[1] |
語系 | |
文字 | 苗文(包括救世苗文、創世紀苗文及多种拉丁字母苗文) |
官方地位 | |
承认少数语言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2 | hmn Hmong, Mong (中国、老挝) |
ISO 639-3 | hmn ——囊括代码 :包括除hmf 和hmv 之外的所有核心苗语各项代码: cqd – 川黔滇苗语hea – 北黔东苗语hma – 南麻山苗语hmc – 中惠水苗语hmd – 大花苗语hme – 东惠水苗语hmf – Hmong Don (越南)hmg – 西南贵阳苗语hmh – 西南惠水苗语hmi – 北惠水苗语hmj – 𱎼家话hml – 罗泊河苗语hmm – 中麻山苗语hmp – 北麻山苗语hmq – 东黔东苗语hms – 南黔东苗语hmv – Hmong Dô (越南)hmw – 西麻山苗语hmy – 南贵阳苗语hmz – 汉苗语hnj – 青苗语hrm – 角角苗语huj – 北贵阳苗语mmr – 西湘西苗语muq – 东湘西苗语mww – 白苗语sfm – 小花苗语 |
Glottolog | firs1234 [2] |
语言瞭望站 | 48-AAA-a |
![]() 苗瑶语系地图,紫色部分为苗语川黔滇方言 | |
苗族蒙语(RPA苗文:Hmoob,越南苗文:Hmôngz,創世紀苗文:𞄀𞄩𞄰,救世苗文:𖬌𖬣𖬵,發音:[m̥ɔ̃́]),亦称苗语川黔滇次方言、赫蒙语,是苗语川黔滇方言(西部苗語)最重要的一支,主要由居住在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的苗族蒙人(仡蒙人、赫蒙人)使用。截至2013年,全球约有450万人使用各种苗族蒙语方言[3][4]。在中国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南山苗话为标准音,于1950年代创制了拉丁字母苗文,1980年后又略加修改。美国通行另一套拉丁字母苗文(RPA苗文)。本文主要介绍大南山苗话和中国国内川黔滇次方言区通行的苗文。
划分
[编辑]王辅世、毛宗武(1995)把川黔滇次方言分为三个土语。
- 第一土語,国内140万人,包含白苗、青苗等方言。王、毛(1995)认为,越南、老挝、泰国等国的苗族基本都说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海外苗族有100多万人。
- 第二土語,又称小花苗,分布在贵州省纳雍县、赫章县和水城县,8万4000人。
- 第三土语,3000人,分布在安顺市西秀区城郊。
ISO 639-3语言代码除第一、第二土语,还设有角角苗(黔滇)、汉苗(黔滇)、Hmong Dô(越南)、Hmong Don(越南)。2011年有提议把第一土语拆分为大南山、北花苗(滇)、南苗(滇西)、川西、黑苗(滇、越南)五种[5],该提议已被否决。
美国的苗族主要说白苗话和青苗话。
语音和文字
[编辑]大南山苗话的语音如下。
声母
[编辑]唇音 | 齿龈音 | 卷舌音 | 龈腭音 | 软腭音 | 小舌音 | ||||
---|---|---|---|---|---|---|---|---|---|
塞音 | 清不送气 | b /p/ | bl /pl/ | d /t/ | dl /tˡ/ | dr /ʈ/ | g /k/ | gh /q/ | |
清送气 | p /pʰ/ | pl /pʰl/ | t /tʰ/ | tl /tˡʰ/ | tr /ʈʰ/ | k /kʰ/ | kh /qʰ/ | ||
鼻冠塞音 | 清不送气 | nb /mp/ | nbl /mpl/ | nd /nt/ | ndr /ɳʈ/ | ng /ŋk/ | ngh /ɴq/ | ||
清送气 | np /mpʰ/ | npl /mpʰl/ | nt /ntʰ/ | ntr /ɳʈʰ/ | nk /ŋkʰ/ | nkh /ɴqʰ/ | |||
塞擦音 | 清不送气 | z /ʦ/ | zh /ʈʂ/ | j /ʨ/ | |||||
清送气 | c /ʦʰ/ | ch /ʈʂʰ/ | q /ʨʰ/ | ||||||
鼻冠塞擦音 | 清不送气 | nz /nʦ/ | nzh /ɳʈʂ/ | nj /nʨ/ | |||||
清送气 | nc /nʦʰ/ | nch /ɳʈʂʰ/ | nq /nʨʰ/ | ||||||
擦音和边音 | 清 | f /f/ | s /s/ | hl /ɬ/ | sh /ʂ/ | x /ɕ/ | h /x/ | ||
浊 | v /v/ | l /l/ | r /ʐ/ | y /ʑ/ | |||||
鼻音 | 浊 | m /m/ | n /n/ | ni /nʲ/ | ngg /ŋ/ | ||||
清 | hm /m̥/ | hn /n̥/ | hni /n̥ʲ/ |
另有借词声母w /w/。送气音、清擦音、清鼻音、清边音声母只能配阴调(第1、3、5、7调)。除叹词、语气词外,零声母实际是喉塞音声母/ʔ/(苗文中不标),而且只能配阴调。
韵母
[编辑]下表中加括号的韵母只用于借词。
i /i/ | u /u/ | |
e /e/ | (ie /i̯e/) | (ue /u̯e/) |
a /a/ | ua /ɒ/ | |
o /o/ | ||
(ei /ei̯/) | (ui /u̯ei̯/) | |
ai /ai̯/ | (uai /u̯ai̯/) | |
eu /eɯ̯/ | ieu /i̯eɯ̯/ | |
ao /ɑu̯/ | (iao /i̯ɑu̯/) | |
ou /əu̯/ | (iu /i̯əu̯/) | |
en /en/ | (in /i̯en/) | (un /u̯en/) |
ang /ɑŋ/ | (uang /u̯ɑŋ/) | |
ong /oŋ/ |
i在齿龈塞擦音后读/ɿ/,在卷舌音后读/ʅ/。u在颚化音后读/y/。
另外有韵母l /l̩/,用在汉语借词中,例如:lf xongt“明年”(lf来自汉语二)、tox lx sod“托儿所”。
声调
[编辑]调类 | 序号 | 字母 | 調值 |
---|---|---|---|
阴平 | 1 | b | 43 |
阳平 | 2 | x | 31 |
阴上 | 3 | d | 55 |
阳上 | 4 | l | 21 |
阴去 | 5 | t | 44 |
阳去 | 6 | s | 13 |
阴入 | 7 | k | 33 |
阳入 | 8 | f | 24 |
不送气塞音声母、塞擦音和浊音声母在第4、6调读浊送气音。
有连读变调,发生在两个实词词素够成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包括数词、量词性词组)中,现代汉语借词不发生连读变调。第一个音节是平调(第1、2调)的情况下,第二个音节第2、4、8调变第6调(原来没有浊送气成分的要增加浊送气成分),第3调变第5调,第5调变第7调。其他情况不变。连读变调在苗文中不标。例如jouf“十”读作[ʨəu̯˨˦],但是juax jouf“九十”读作[ʨɒ˧˩ ʥʱəu̯˩˧](第8调变第6调)。
現代漢語借詞一般从當地的西南官话借入。
西南官话调类和聲母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
---|---|---|---|---|---|
鼻音、邊音、濁擦音 | 塞音、塞擦音、清擦音 | ||||
借词苗語调类 | 陰平b | 陽平x | 陰平b | 陰上d | 陽入f |
参考文献
[编辑]- ^ Jarkey 2015,第11頁.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First Vernacular Hmong.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Jarkey, Nerida. Serial Verbs in White Hmong. Brill. 2015. ISBN 978-90-04-29239-0.
- ^ Hoeffel, Elizabeth M.; Rastogi, Sonya; Kim, Myoung Ouk; Shahid, Hasan. The Asian Population: 2010 (PDF). 2010 Census Brief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March 2012 [20 March 2013].
- ^ ?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川滇黔苗文和RPA对比
- 苗英词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