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夏
| 該条目屬於 |
| 中國的稱謂 |
|---|
諸夏,又稱諸華、華夏,是指中原諸侯國[1],古代亦用作對中國的泛稱[2]。周克商之後,自稱為“夏”。最初主要是和周朝王室有血緣和姻親關係或有功受封的諸侯國[3][4],後來廣義成為中原諸侯國的代稱,頻繁出現在《左傳》和《論語》等春秋戰國的典籍中。
歷史
[编辑]周人克商後,為了獲得統治合法性,亦繼承了中原地區的“夏”文化認同,以正統自居。周人自稱為「有夏」或「時夏」,在春秋戰國時代,周朝諸候們自稱為「諸夏」或「華夏」。
在周之前,在春秋戰國文獻中,相傳另有一支稱為夏的部落,建立了夏朝,後為商人所滅。公羊家認為,孔子作《春秋》,為新王,重新調整三統[5][6][7]。在《公羊傳》中,以魯為中國,魯之外的其他諸侯國為諸夏,諸夏之外為夷狄[8][9]。毛詩也有類似見解[10]。
在春秋時代,魏国被認為夏朝的故地,因此在戰國時代,魏國國君自稱夏王[11]。1987年在寶雞太公廟發現秦國銅器,約秦景公時代所做,其中秦公鐘與秦公簋中,有「虩事蠻方」和「虩事蠻夏」銘文,專家譯為「以恐懼治理蠻(方)夏」。「蠻夏」一詞就是秦國周圍的屬邦。
《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稱秦國屬邦為夏,離開屬國,稱為去夏[12]。臣邦人與秦國女子結婚,所生子女,稱為夏子[13]。張政烺認為,秦國認為自己為中國,其周圍臣屬小邦則稱為諸夏[14]。
《左傳》以諸夏為中原諸邦[15]。古文經學家說法亦近似[16]。中國在漢朝之後,大體上採用古文經學家的說法[17]。

中國學者許倬雲在2009年提出假說,意指曾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古代族群,又名華夏民族,為日後漢民族之主體。許倬雲認為,「夏」的字形是「長面的人形,有雙手環握,雙足交疊」,為夏族部落人的自稱,而不是夏的「他者」則是「夷」,字形像是背負大弓的人形[18]。夏人最早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居民,主体与来自川西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羌人部落有密切联系,后来才迁移到黄河中下游的所谓中原地区。[原創研究?]
參見
[编辑]- 華夏、漢族、中國 (消歧義)、中華 (消歧義)
- 百濮、百越、古羌人、東夷
- 京族:有出自炎帝的传说[19]。
- 鮮卑慕容氏:《晉書·卷108》載,「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
- 诸罗斯
- 刘仲敬
參考文獻
[编辑]- ^ Matti Puranen. Warring States and Harmonized Nations: Tianxia Theory as a World Political Argument(頁51) (PDF). 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2020年7月17日 [2020年1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12月14日).
- ^ 諸夏.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 《左傳.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
- ^ 許倬雲. 西周史.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
- ^ 《公羊解詁》:「孔子以春秋當新王,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因天灾中興之樂器,示周不復興,故繫宣謝於成周,使若國文,黜而新之,從為王者後者,記灾也。」
- ^ 《春秋繁露》:「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
- ^ 陳立《公羊義疏》卷49:「孔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著之實事。』故假魯以立王法,所謂春秋之魯也。以魯當新王,故新周。新周者,新黜周等王者後也。新周則故宋,合宋、周、春秋為三統,故黜杞等之小國也。」
- ^ 《公羊傳》〈成公15年〉:「《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公羊解詁》:「內其國者,假魯以為京師也。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之下土言之辭也。」
- ^ 《公羊傳》〈成公15年〉:「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公羊解詁》:「明當先正京師,乃正諸夏,諸夏正,乃正夷狄,以漸治之。」
- ^ 《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
- ^ 《戰國策》〈秦策〉〈或為六國說秦王〉:「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 ^ 《雲夢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臣邦人不安其主長而欲去夏者,勿許。何謂夏?欲去秦屬是謂夏。」
- ^ 《雲夢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何謂夏子?臣邦父,秦母是也。」
- ^ 張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關問題》:「秦與夏成為兩個相對名詞,推測這是秦襄公東進造成的局面。周餘黎民也許已經皆成為秦人,但是周圍無數小邦雖已臣屬於秦而未能變成秦,就都稱夏。他們受秦管治,奉行秦的法律,而秦夏之界限不泯。秦律大約通行於公元前三世紀,距春秋時期已二百餘年,援引於此以供參考。可見秦國也存在內中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問題。」
- ^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皥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 ^ 《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
- ^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援又為書與囂將楊廣,使曉勸於囂,曰「...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柰何欲以區區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
- ^ 許倬雲. 我者與他者: 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頁30) (PDF).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0-12-14]. ISBN 978-962-996-415-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14).
- ^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一·鴻厖氏紀》壬戌元年,初炎帝神農氏三世孫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至五嶺,接得婺仙女,生王。王聖智聰明,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王固讓其兄,不敢奉命。帝明於是立帝宜為嗣,治北方,封王為涇陽王,治南方,號赤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