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稻田中學
稻田中學肇造於民國元年,湘垣城南,天心閣側。時值鼎革之際,湘紳徐特立倡「教育匡時」之議,得朱劍凡、周震鱗諸賢襄助,擇城南古稻田(明清貢院遺址)興學。初名「稻田師範附屬小學」,立「養正祛邪」為訓。民國十三年增設初中,始稱「稻田中學」,取《周禮》「教民稼穡」之喻,寄「化育英才如培嘉禾」之志。[一]
創校之初,融匯中西:承嶽麓書院「實事求是」遺緒,授經史詞章;采東瀛西洋新學,設格致算術。徐公親定課章:「晨誦四書,午習洋文,暮練軍操」,首開湘省文武兼修之風。民國十八年始招女生,破除閨閣舊俗,時報載「稻田女學生著短襖黑裙,持《新青年》過司門口,觀者如堵」。[一]
抗日烽起,師生共赴國難。廿六年組「稻田抗敵劇團」,排演田漢《盧溝曉月》,巡演所獲盡捐購「湘育號」戰機。卅二年文夕大火,校舍盡燼,教員周世釗率眾護送《四部備要》典籍三百篋至安化,於祠堂復課,煤油燈下批註典籍,墨跡多存焦痕。[二]
校史留名者眾:首任監學田漢,授業三載,編《關漢卿》劇本於此,排演時親擊羯鼓;數學大家陳鹿萍,執教廿秋,著《幾何原本新證》,演算手稿今存校史館;生物教員辛樹幟,領學子採標本於岳麓山,後任西北農學院院長,人稱「當代徐霞客」。尤可記者,毛潤之嘗客講《農民運動》,慷慨聲震窗欞,聽課筆記現藏湖南省檔。[一]
校園營構法古今:大禮堂仿自貢院明倫堂,楠木楹柱刻左宗棠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科學館仿牛津實驗室,置德制光譜儀、法產顯微鏡。更有徐特立手植銀杏二株於儀門,至今蔭庇半畝,秋葉落時,師生以金葉製書籤,謂之「稻田金柬」。[三]
百年間桃李盈門:戊戌六君子後人譚嗣銓,畢業後投考黃埔三期;數學泰斗侯振挺,在此萌發「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論思;「民歌之王」何紀光,少時於校內古樟下習《挑擔茶葉上北京》。改革開放後,更有院士三人、社科學部委員五人出此黉門。[一]
現存民國建築三棟,列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科技樓內存徐特立銅像,底座鐫陸定一題「人民教育家」。西齋改闡校史館,展陳田漢劇本手稿、彭德懷贈軍用望遠鏡等文物百廿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