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
书记长陆法森(1949)
成立1926年 (1926)
解散1949年 (1949)
合并自三民主义青年团信宜县团部(1947年)
信宜县政治
政党 · 选举

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是中国国民党广东省信宜县的县级党部,成立于1926年,在1949年瓦解[1]

历史

[编辑]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组建

[编辑]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广东广州召开。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中国共产党三届一中全会则进一步“促进国民党改组,在全国扩大国民党组织,凡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一并加入;凡国民党无组织的地方,我党则为之建立”。会议还决定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党团性质的秘密小组在国民党内贯彻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努力争取“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2]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全國一大在廣州召開。國共合作隨之正式展開。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从革命性政党改组为苏联式的党国制组织。中国国民党改组后,由于统治范围局限(当时广东仍存在陈炯明邓本殷等反对广州政府和联俄容共的势力),广东各县市国民党党务工作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管理,中央组织部派员到各地,组织或改组党部。

1925年10月20日至26日,国民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1月19日,广州政府的南征军戴岳部和徐汉臣旅在信宜击退邓本殷部属陈家威吕春荣,进入信宜[1]。 为推动各地国民党党务工作的发展,国民革命军南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朱克清(共产党员)兼任南路党务组织主任。广东省党部还分别组建各行政区国民党特别委员会,领导各地区国民党的工作。为加强对于各县市党务工作的指导,省党部各部派出人员组织了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就近指导督察该地各县市的党务工作。这些机构工作人员中多数为共产党跨党党员。还有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特派员身份被派赴各县建立和改组国民党县党部,使国民党在广东各地的组织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25年11月22日,以潘兆銮、朱曼、林丛郁、彭刚侠、许庆之、吴武祥、谭竹山为委员,办事处附设在梅菉市党部内。南路及高、雷、 钦、廉各县市之党部,多由南路特委派员筹备。1925年12月,信宜县党部筹备处成立。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举行。1926年2月,国民政府军南征战役中基本击败邓本殷所统率的南路八属联军,将广东南路地区(包括琼崖)纳入国民政府统治范围。1926年4月,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成立,并容许共产党员参加[3][4]。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广东省逐渐由国民政府的中心变为大后方。

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在广州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6年底,国民党中央讨论迁都问题后,12月7日,廣州國民政府與國民黨中央黨部停止辦公,并於1927年1月1日由廣州遷往武漢

清党以后

[编辑]

1927年4月15日,广东国民党军政当局反共派李济深等人发动响应蒋介石四一二清党事变四一五事件,捕杀或驱逐此前加入国民党的中共跨党党员和亲共国民党左派。县长杨伟绩公开反共,逮捕信宜中学校长刘力臣和信宜小学教师3人,解散各乡农会,开除亲共学生和共青团员数十人的学籍。信宜县党部重新办理党员总报到手续,除此以外,其余党务活动甚少。当时,国民党信宜县党部第二届执监委员为周植盛、刘重明、余子昭、罗苹嘉[1]

1930年,信宜县执行委员会训练部长为梁轶曹、组织部长陆法森。1932年,信宜县国民党监察委员为李肖翰、余子昭、陆法森、林占群、梁轶曹。1934年,信宜县国民党党部常务委员为罗培基、甘雅轩、罗苹嘉、梁卿云[1]

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广东国民党主政者陈济棠下野,广东党政军进一步中央化。1937年6月,广东全省取消县党部执、监委制。

中日战争期间

[编辑]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展,共产党再次获得合法活动地位。

1943年1月24日,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执行委员会委员为陆祖光、甘雅轩、梁洪、李宗辉、罗培基,执行委员兼书记长陆祖光。同年,县党部成立“御侮救亡委员会”,国民党信宜县党部按照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的密令,普遍推行以党统政与党政联系的组织计划。按照当时行政区域,每区设区党部,乡镇设区分部,保设党小组,每甲起码有1个党员。

1944年6月23日,信宜县临时参议党团正式成立,参议会党团书记陆祖光,临时参议干事林为渠、陆法森、甘雅轩、黄天德。根据1944年统计,全县共建立区党部12个,区分部129个,党小组530个,共有党员2050人。其时国民党广东南路党务指导专员办事处发文规定:“凡是县长、区长、乡镇长、中小学校长原则上应为党员。县长或中等学校以上校长可兼任县党部书记长。区分部书记则由镇长或由小学校长兼任”[1]

在国民党信宜县党部的操纵下,信宜的“醒狮剧社”于1945年重新改组,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心腹李翼明任社长,并设立区党部,下设3个区分部,吸收国民党员29人,将该剧社改成国民党特务队组织,拟订有《特务队章程》,表示:“直接受县党部的指挥监督,不准泄露队内秘密,否则以汉奸治罪法办;协助政府清查汉奸、土匪活动,维持治安,将所侦得之情报直接向政府报告,但无直接缉捕权限;特务队设正、副队长各1人,分3个组,每组设组长1人,组员10人,队长、组长则要3人联保;4.如破获重大案件,政府发给奖励,如因公殉职,给予抚恤;每人发给特别凭证,以利工作进行;每周将情况向县党部直接呈报1次”。

战后

[编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信宜县党部监察委员会书记长为陆祖光,副书记长林为渠,常务委员陆法森, 党部秘书陆巍中。由于信宜县各区、乡党(分)部加紧发展党员,与1944年相比,在两年多时间内,区党部由原来12个增加到23个,党员也从2050人发展到5175人。7月,旨在镇压共产党活动的信宜县清乡委员会成立[1]

1947年,信宜县党部执行委员会书记长为陆法森,副书记长林泰雯。国民党信宜县党部为加强防共反共活动,分别在全县农会、同业公会、商会等37个民众团体内,秘密设立党团组织,直接纳入各区党(分)部的领导,要求其遵守政策法令,实行“新生活”,并利用党团的秘密组织暗中监视中共活动[1]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国民党信宜县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信宜县分团合并,成立党团统一委员会。6月1日,旨在镇压共产党活动的的信宜县戡乱建国委员会成立,由林树巍为主任委员。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解放军发动广东战役。10月18日,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五支队十五团通令国民党信宜县党政军警各级官员“立即停止一切作恶活动,切实保管各机关公共财物、档案”。22日,解放军进入信宜,国民党信宜县党部瓦解。

另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信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信宜县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中文). 
  2. ^ 【广东红色故事汇·第四集】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 广东英烈网. service.dva.gd.gov.cn. [2025-10-08]. 
  3. ^ 执行委员会各部工作报告.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党务月报: 5. 
  4. ^ 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茂名市志.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联书店. 1997. ISBN 978-7-108-01088-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