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吉林省党部
历史
[编辑]| 1923 | 联俄容共 | 
|---|---|
| 1924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 1925–1926 | |
| 1927 | 成立吉林省党部 | 
| 清党 | |
| 1928 | 东北易帜 | 
| 整理党务 | |
| 1929–1930 | |
| 1931 | 重建吉林省党部 | 
| 九一八事变 | |
| 1932–1946 | |
| 1947 | 与三青团合并 | 
背景
[编辑]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联俄容共和国共合作的政策。1923年的中共三大,确立了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在各地发展组织的方针。
中共长春特支成立后,在发展共产党的同时,帮助国民党筹建吉林省和长春市党部。
1925年11月,奉军将领郭松龄在滦州前线和冯玉祥国民军签订密约。郭松龄将所部奉军改编为“东北国民军”,宣布拥护“国民革命”,随后进军奉天。为支持郭松龄反奉行动,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李大钊指派东北籍国民党员朱霁青秘密回原籍组织民众武装策应郭军,并拨付经费300万元。朱军青在东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支持下,组建成“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朱任司令,中共党员陈晦生、彭守朴、任国桢和国民党员钱公来分别担任财经、交通和对苏联络等项工作的负责人。“东北国民自治军” 与郭军约定,在郭军攻入奉天城时,“国民自治军”在吉林、黑龙江境内组织暴动,与郭军相呼应夺取东北政权。国民党和共产党通过《东北早报》等新闻媒体共同开展宣传活动,策动奉军军官倒戈。
1925年底,张作霖击败郭松龄军队。“国民自治军”乃取消原定暴动计划。张作霖打败郭松龄的反奉军后,开始搜捕国共两党成员,朱霁青经苏联逃往广州,钱公来避往乡间,陈晦生、彰守朴、任国桢、李忠选等于12月下旬被捕入狱。
1926年10月10日,共产党跨党党员刘旷达、杜继曾、韩守本和国民党员谢惠侨等人,在长春第二师范学校教员、国民党员何月波家中召开会议,成立了国民党长春市临时党部,选举刘旷达等为临时市党部常委,杜继曾为青年部长,韩守本为工人部长。会议还决定创办临时市党部机关刊物《关外》月刊。10月22日,国民党临时市党部工作人员宋克恭去福文印刷局取印刷的《关外》月刊和《中国国民党党员登记证》时被张作霖的奉系政府军警抓捕,宋供出刘旷达和韩守本。长春警察厅前去搜捕,刘旷达、韩守本闻讯及时转移。此后,国民党长春市临时党部停止活动。
首次组建、国共矛盾与消亡
[编辑]1927年2月,中共北满地委派共产党员赵尚志、王寒生到长春协助韩守本,帮助国民党员董海平筹建国民党吉林省党部。1927年2月20日,国民党吉林省党部正式成立。韩守本、赵尚志、王寒生当选为执行委员,杜继曾为监察委员。韩守本兼任宣传部长和秘书,赵尚志兼任青年部长和庶务,王寒生兼任军人部长。由於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董海平独自掌握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印章。韩守本、赵尚志决定重刻印章。3月2日,因刻字店老板告密,韩守本和赵尚志被奉系当局逮捕,吉林宪兵查抄国民党吉林省党部,致使中共长春特支停止活动。
1927年4月6日,进入京津地区的奉系军警在张作霖的命令下搜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逮捕了中共创始人、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李大钊等35人,并在此后将其处决。奉系当局亦在吉林开始严厉查禁国共两党党员。
东北易帜后的重建
[编辑]1928年6月,奉系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身亡。张学良接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同时,张学良向南京国民政府秘密表示接受统一的愿望。在东北当地的国民党员试图重新建立国民党组织。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名义上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将东北地区政治按照党国体制改组。中国国民党在东北获得合法地位,重新发展党务。张学良釋放了大批關押在吉林監獄裡的國民黨人,並把某些有“赤色分子”嫌疑的人員押送南京,包括共产党员趙尚志。經過幾個月審理,1929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江蘇省高等法院最後認定趙尚志為“三民主義之忠實信徒”,得以無罪開釋。獲釋後赵返回東北,被派往中共北滿特委继续工作[2]。
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要求,东北当局必须建立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为建立新的省党部,南京政府与东北当局多次派员联络。东北当局派出人员赴关内考察党务。
张学良东北地方当局与南京国民党中央在筹备组党方面存在分歧。在中央指派的东北三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中,杨致焕、马亮、韩清沦、单成仪、刘不同5人因曾从事反对东北当局的活动而被张学良拒绝承认。为避免东北军政大权被蒋介石通过党务系统控制,张学良提出东北各省党部成员应由东北地方当局确定。中国国民党中央方面则提出省党部成员应按有关章程规定选举产生。双方难以达成一致,令组党工作进展迟缓。
1929年8月初,南京国民党中央决定撤回驻东北各省的党务特派员,组成新的东北党务指导委员会,任命张学良、王同培、彭志云、王树常、康明震、李绍沅、徐箴7人为委员。党务指导委员会以东北地方官员为主,负责筹备建立国民党东北各省党部。8月中旬,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地区党务工作暂时停止。
1930年春,国民政府与国民党内发生分裂,改组派汪精卫、晋系阎锡山、西北军冯玉祥、新桂系李宗仁联合起来反对蒋介石,成立北平国民政府,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当局起初采取中立态度。9月18日,张学良宣布东北军介入战争,支持蒋介石,反蒋联军被击败。东北系取得华北大部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中原大战结束后,东北地区组党工作开始恢复。
1930年11月12日,张学良应蒋介石特邀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会议特许东北军将领加入国民党。是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特推举张学良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
1931年3月19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改派张作相、熙洽等7人为吉林省党务指导员。4月2日, 中國国民党吉林省党部成立,张作相任党务指导员[3]。
九一八事变与满洲国时期的省外和地下活动
[编辑]1931年9月,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大举进入吉林。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国民党分裂,其成员或投降日军、撤入关内或转入地下。1931年12月,国民党中央在北平组织成立了东北党务办事处,协调对东三省内迁组织的领导工作。1932年,满洲国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持下成立,进一步镇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境内的抗日组织。
国民党中央为防止紧急情况下中断与东北地区的党务联系,于1939年9月决定成立东北党务专员办事处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党务专员办事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1月,国民党中央决定撤销东北党务办事处,分设辽、吉、黑三省党部。
1944年3月,吉林省党部书记长张涛被捕变节,将三省党部和蒙旗党部决定3月召开联席会议的时间、地点全盘供出,向日满当局提供了组织名单和活动计划,还带领日满军捕捉了国民党东北调查室主任石坚等人,致使中国国民党东北三省党部遭到日满当局重大破坏。4月,满洲国首都警察厅特务科在新京开往沈阳的火车上,逮捕了国民党吉林省党部主任委员石坚(石墨堂)和国民党长春县党部督导员袁树芳等100余人。被逮捕的人中,有国民党人,一般的反日知识分子以及共产党地下情报人员。吉林省党部主任委员石坚等人被捕后,关押在满洲国首都警察厅拘留所。石坚、张兴波、谭学融、张麟生、冯恕、张春海、吴箴等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在判决前,张兴波、冯恕、张春海等因酷刑死于狱中。这次逮捕,日满当局代号为“桃园工作”,一般称之为“东三省党部事件”[4]。
1945年初,国民党在满洲国的活动处于半公开状态。日满当局根据侦察掌握的情况,于5月23日在满洲国境内对国民党组织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大逮捕。这次事件,日满当局代号为“晓” 工作,又称为“五二三事件”。国民党地下组织经这次破坏后,其在满洲国时期有组织的活动即告终结。
战后的恢复
[编辑]1945年,苏军对满洲国发动八月风暴攻势,日本投降,满洲国瓦解。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及一些市党部方得以重新恢复。
1947-1948年,由于共产党解放军的在东北地区国共内战的逐步胜利,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及所属各级组织开始转入地下。1948年,中国共产党武装在辽沈战役中消灭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随着此后“反动党团登记”及政治运动,国民党吉林地方组织亦随之解体。
参考文献
[编辑]- ^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吉林省志 中国共产党志. 卷六.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 ^ 宋國濤. 威震敵膽十軍長: 繁体中文版. 天下书盟 (中文(臺灣)).
 - ^ 刑安臣. 试论中国国民党在东北的组建与早期活动. 中国现代史研究. 遼寧出版社. 1993.
 - ^ 长春市志 公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