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各國所用譯名列表
此列表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10月3日) |
本列表收錄关于中国历代对各国各地各族曾用的译名。
- 倭,倭人,或稱倭國、倭奴,倭又作委
《山海經》中,大約成書于漢代初年的《海内北經》[2]:10篇章中已有簡短提及“倭”這一名稱,記述稱“倭屬燕”。[3]:301將“倭”作為一個邦國或族人稱呼,不過這與後世的日本關係確切如何仍存爭議。成書于西晉初期的《三國志·倭人傳》與成書于劉宋的《後漢書·倭傳》則對“倭”“倭人”描述得更加詳細。“倭”是中國秦漢時期古人對今日本群島上族群的稱呼,不過具體此稱呼含義不詳,今仍有爭議。[4]
- 大和,或和
- 山島
- 邪馬臺
- 東瀛
- 扶桑
- 蝦蛦
- 倭面土
- 高丽和高句丽,有时称句丽。句丽(古代朝鲜人又记音为“忽”)可能是古代韩语里“城市”的意思。高丽来源于高句丽的简称,後期高句麗人如此稱呼自己並改國號。高句麗這一名字起源于西漢时期對當地民族的譯稱,漢武帝曾設高句骊县。1973年、1980年金日成建议朝韩统一后使用高丽作为国号。
秦代以前
[编辑]鬼方是西周初期周人對西北地區、約今陝西、甘肅一帶遊牧民族的通稱,即西落鬼戎,又稱翟。西周初期周康王時,曾兩度大規模進攻鬼方並勝利,商朝晚期時,時尚為商王朝屬國的周方,亦曾數次與鬼方作戰並勝利。需要注意的是,此義的“鬼方”譯名在西周使用,而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所稱鬼方,與周人在金文與傳世文獻中所稱鬼方,意義不同。周人所稱鬼方為對西北游牧民族的通稱(又稱西落鬼戎),而商人所稱鬼方是指約位於殷都以西地區、後遷至約今河北省的商王朝的屬國,為西北諸游牧民族中的其中一個部族,是專名而非如周人般屬於通稱[8]。
北狄為鬼方的後代,此譯名用於春秋時期,而西周時期的鬼方譯名則被棄用。鬼方原先主要分佈於陝甘一帶,後由於被周朝屢次征討並大敗,鬼方遂逐漸遷移至其他地區,其中一部分部族遷移到了今山西,這一部分鬼方即春秋時期的北狄。西周時鬼方已又稱為「翟」,春秋時又轉寫作同音的「狄」譯名,有時又加上方位詞稱「北狄」,而這也是現代狄姓與翟姓的得姓來源;同時,狄族中的赤狄的姓氏為「隗」姓或「媿」姓,即來自「鬼方」一名稱,而這也是現代隗姓的得姓來源。另外,春秋早期常泛稱北狄為北戎,此乃對西北游牧民族的泛稱,而並不只囊括狄族,春秋早期後此稱呼已不再使用。狄族又分為幾支部族,包括實力較強的赤狄、白狄等,部分部族情況存爭議,又每支各自下分有不同部落或族群。
- 赤狄
赤狄為春秋時期北狄諸部族的其中一支,是北狄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且影響最大的。根據不同説法,主要由五到七個氏族部落組成,包括:
其都城對應今日位置,早年常認為是約今山西省的垣曲縣、上黨區或昔陽縣三個説法的其中一個,後來不少說法認為皋落氏都城曾幾度遷徙,在不同時期分別對應約今山西省垣曲縣、上黨區、昔陽縣。皋落氏最初為成周以北的兩個部族的合稱,是春秋初期北狄諸部中最強大的部落,曾作為北狄的盟主,後來公元前611年(周惠王十六年)時被晉獻公派申生討伐並大敗,於是勢力逐漸衰亡。
- 潞氏,又作路氏
其都城對應今日位置約在今山西省潞城區。潞氏是繼皋落氏被晉國討伐衰落後,北狄諸部中最強大的部落與盟主,春秋中期時曾聯合北狄各部,在潞氏的都城立國,即潞子國,後來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被晉景公派遣荀林父攻滅,潞子國亡,潞氏勢力遂衰亡。秦朝設立郡縣制,在潞氏、潞子國的都城原址上設立潞縣,屬上黨郡管轄,兩漢因襲,今日潞城區地名即來自之,此外也是現代路姓的得姓來源。
- 留吁氏
- 甲氏
- 鐸辰氏
- 廧咎如氏,簡稱作咎如氏,一説即東山皋落氏[12]
其聚居地對應今日位置有爭議,如認為春秋初期約分佈於今山西省石樓縣以北,春秋中期遷徙至約今河北省魏縣、大名縣一帶;又或認為約分佈於今山西省太原市、晉中市一帶,等等。此外,有説法認為廧咎如氏即東山皋落氏(見上文),並是指在被晉獻公擊敗並遷徙至他處後的東山皋落氏,由於“皋落氏”與“咎如氏”二譯名音近,遂由前者改稱為後者。
- 鄋瞞[13]
其聚居地對應位置約在今山西省東南、太行山一帶。不過,鄋瞞是否為赤狄的其中一個部落族群,仍尚存爭議,不少説法認為鄋瞞是指獨立於赤狄的一支部族,即長狄(見下)的別稱。
- 罗刹(国)。清初曾用译名,但尼布楚条约已弃用此名,也作罗车。
- 今译俄罗斯,系从蒙古转译。蒙古语不习惯以“R”开头,因此在前面加了“O”音,转入汉语,即是“俄罗斯”。也作斡罗斯、鄂罗斯、峨罗斯、阿罗思、斡鲁斯、兀鲁斯、额利西、葛勒斯、缚罗答、尼罗斯。
- 莫斯哥未亚,来源于莫斯科公国。
今中國湖南省地
[编辑]在今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本是當地百越語言對蘭花的稱呼的漢語音譯,由於當地一座山盛產蘭花,於是那座山被稱為都梁山,後來該地也被稱作都梁,在秦漢時為都梁縣,屬零陵郡管轄。
今中國江蘇省地
[编辑]- 朱方[16]
用於周朝時期,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學者認為是周朝人音譯自當時的古越語,意為“堤官”,即“主管河岸的官守”。其中“朱”為“主管”之意,“方”為“河岸”之意。
- 丹徒
秦朝時期始用,改朱方為丹徒,即丹徒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學者認為是秦朝人音譯自當時的古越語,意為“河川之城關”,即“扼守江河的城關”。其中“丹”為“關”之意,“徒”為“河川”之意。此地名後世因襲,今日丹徒區地名即來自之。
唐代前,當時中國王朝已對今東南亞(包括大陸東南亞與海洋東南亞)與南亞地區有一定瞭解,並且互相往來,如孫吳曾派大臣朱應與康泰出使當地(具體時間不詳,約在公元220至250年代間),二人歸來後不久分別撰《扶南異物志》與《扶南傳》,專門詳細記載當地的風土、文化、國家、民族等情況。而最早對當地的較詳細記敘則見於東漢初期,有學者班固的《漢書》(成書時間約在公元60-90年代)以及南海(約今廣州市一帶)人楊孚的《異物志》(成書時間不詳,約在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不過,留存下來的記載仍有許多訛誤,而其中記錄的地名等細節究竟對應今天的何處或何物,目前學界尚有許多爭議。[17]
下表列出唐代(約公元7世紀)以前中國古籍中對於東南亞與南亞國家或民族的譯名、稱呼,並附大約的今日位置、名稱出處、命名原因。其中。部分古籍雖寫作于唐朝建國後初期,但所述事跡為唐朝以前者,均歸類為唐朝之前;而今日位置常有數家不同意見,僅取若干種目前學界較為多人主張的意見列出;名稱出處常記錄于先後各種古籍,僅取其中幾條較早的古籍來源;命名原因若無則缺,若有數說則取目前學界最為人認可的若干説法。[18][19][20][21][22]
較多説法認為在今泰緬一帶地
[编辑]- 都元國
古國名。今日相應位置有多種説法,較多人認同的包括,約在今蘇門答臘島北岸、婆羅洲、馬來半島東部馬來西亞龍運、越南南部瑞山、泰國中部碧武里、泰國東部巴真等説法,各有不少支持者,不分上下。見於東漢人班固《漢書》。
- 邑盧沒國
古國名。今日相應位置有多種説法,較少數説法認為約在今蘇門答臘島或斯里蘭卡等,較多説法認為在約今緬甸南部,一般説法認為約在今泰國中部或南部,然而具體位於泰國的何處仍有許多爭議,如佛統、碧武里、素攀、春蓬、叻丕等多種説法。見於東漢人班固《漢書》。
- 諶離國
古國名。今日相應位置有多種説法,較少數説法認為約在今印度西海岸,較多的説法包括認為約在今緬甸南部如丹那沙林、勃固、丹林等,約在今泰國中部或南部如萬倫、班武里、北碧等。見於東漢人班固《漢書》。
- 夫甘都盧國
古國名。較多説法認為約在今緬甸北部蒲甘,部分説法認為約在今泰國南部攀牙、卑謬、克拉地峽東岸。其中,如若約在今克拉地峽的説法為真的話,那麽學者推測其可能音譯自巴利語,即“蒲伽瑪墮羅”,意約為“作為門戶的驃人的聚居地”,為印度人對當地驃人聚居地的稱呼。[23]見於東漢人班固《漢書》。
- 金鄰國,或作金陳國,又異作金隣國,又訛作金陣國
古國名,以靠近“金鄰大灣”(即今泰國灣)而得名。一般認為約在今泰國中部,具體何處有約在今佛統、叻丕、烏通等説法,亦有認為約在今泰國東部的巴真。最早見於東漢人楊孚《異物志》,孫吳人康泰《扶南傳》、劉宋人竺枝《扶南記》、唐朝人姚思廉《梁書》等等均有記載。
- 林陽國,或作林楊國,一般認為又作嘾楊國
佛教古國名,在金鄰國以西。一般均認為約在今緬甸南部沿海地區,少數説法認為在今緬甸中部。最早見於孫吳人萬震《南州異物志》與孫吳人康泰《扶南傳》,東晉人葛洪《神丹經》、劉宋人竺枝《扶南記》等均有記載。
印度化古國名,音譯自梵語,拉丁化轉寫為Langkasuka,推測意為“快樂的璀璨土地”。對應今日位置較確定,即在今馬來半島北部,包括今屬泰國的北大年、洛坤、宋卡一帶及今屬馬來西亞的吉打一帶。“狼牙修”或“狼牙脩”最早見於唐朝人姚思廉《梁書》與《陳書》、唐朝人李延壽《南史》等,後來他書均有記載,此譯名最晚至北宋中期仍有使用,見於北宋人歐陽修等《新唐書》;“狼牙須”最早見於唐朝人魏徵等《隋書》、唐朝人李延壽《北史》。
普遍均認為在南亞的地方
[编辑]- 黃支國,後世(唐代時)其他譯名見下文
古國名。對應今日位置較確定,一般均認為在今印度南部甘吉布勒姆,亦有説法認為在今斯里蘭卡。見於東漢人班固《漢書》。
- 已程不國,後世(唐代時)其他譯名見下文
古國名。據學者推測,“已”本作“巳”,音譯自巴利語中的“斯里蘭卡”一詞發音,拉丁化轉寫為Sihala,後因形近而訛作“已”,“程不”則是上古漢語對巴利語中的“島嶼”一詞發音的音譯,拉丁化轉寫為Dvipa。對應今日位置較確定,即在今南亞斯里蘭卡,早期有少數説法稱在非洲埃塞俄比亞。見於東漢人班固《漢書》。
- 扶南國,或作夫南國,跋南國
古國名,存在于公元1世紀至6世紀,是當時此地區的强國,常被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第一個“國家”。[27]音譯自古代高棉語,拉丁化轉寫為Bnam或Vnam,即現代高棉語វ្នំ,拉丁化轉寫為Phnom,意思即“山”。不過,由於“扶南”這一名稱並不見於當地的考古出土資料,因此該國的正式國名究竟為何仍有爭議。位於今湄公河三角洲及下游、洞里薩湖周圍,強盛時國土包括今柬埔寨、今越南南部乃至今泰國南部。[28]最早見於孫吳人時期的《南州異物志》、《扶南傳》、《扶南異物志》等,從《三國志》、《梁書》至《新唐書》等前後多部正史均有記錄,西晉文學家左思在其文學作品《吳都賦》中,乃至於當時的宮廷樂曲如《章洪德》、《食舉樂東西廂歌》等亦有提及。雙方無論官方或民間均有許多互相的貿易往來,梁武帝還曾專門邀請扶南的高僧菩提拔陁來蕭梁國都建康(今南京市)弘揚佛法,後拔陁又轉至北魏國都洛陽。其中西晉《吳都賦》中作“夫南”,唐朝人義净在《南海寄歸内法傳》中作“跋南”,其餘大部分文獻均作“扶南”。直到兩宋時期,扶南國已滅,中國人仍偶有稱呼當地為“扶南”,儘管他們當時普遍也已知道扶南國已被滅這個事實。
- 都昆國,或作屈都昆國,又作屈都乾國
古國名,在扶南以南,被扶南征服,遂屬扶南。一般均認為在馬來半島東部,即今屬馬來西亞的登嘉樓龍運,早期有少數説法稱在泰國洛坤。一般認為音譯自馬來語Dungun,即今“龍運”地名,學者推測“屈”則為馬來語Kota,意即“城市”。由於都昆國地理位置極佳,東通婆羅洲,南通巽他群島,是交通樞紐,加之該地是馬來半島的主要鐵礦分佈地,因此首先即被扶南攻佔。最早見於孫吳人康泰《扶南傳》等。此外,有部分學者認為都昆國即都元國(見上文),若依據此説,則都元與都昆是指同一個地方,那麽都元國便在龍運,惟此説尚有爭議。
越南
[编辑]- 安南
679年下半年,唐高宗调露元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后遂成为中原政权册封越南古代国王的封国国号,亦为越南古代政权对外正式使用过的国号。明史用名。后阮朝与清廷交涉改为今名越南。
- 占城,又名占不劳、占婆,明史用名。
- 宾童龙,明史用名。越南称潘胧、潘郎。
- 今译柬埔寨,明史用名。
- 又译高棉。
真腊
[编辑]明史用名。
- 暹罗,明史用名。
甘马粦
[编辑]- 邦阿西楠省,今台译。
- 蜂牙丝兰省,菲律宾闽南语(咱人话)名称。
- 冯嘉施兰,明史记载名称。
- 今译苏禄,明史记载名称。
- 今译三佛齐,又称干陀利,明史用名。
马来西亚
[编辑]- 。
- 满剌加。明史记载名称。
- 麻六甲。明史记载名称。
- 今译彭亨。明史记载名称。
- 今译柔佛,又名乌丁礁林。明史记载名称。
- 。
- 咬𠺕吧,明史记载名称。
- 苏门答剌。明史记载名称。
- 须文达那。明史记载名称。
- 又译马鲁古群岛。
- 香料群岛。
- 美洛居,俗称米六合。均为明史记载名称。
- 麻叶瓮。明史记载名称。
- 又译班贾尔马辛、班遮马沁。
- 文郎马神。明史记载名称。
- 今译爪哇。明史记载名称。
- 阇婆。明史记载名称。
- 碟里。明史记载名称。
- 哑齐。明史记载名称。
- 南浡里。明史记载名称
- 婆罗。因文莱位于婆罗洲得名,明史用名。
- 浡泥。明史用名
南亞
[编辑]- 痕都斯坦。察合台语,实即莫卧儿,系清廷对印度的错误认知,然亦与今日印度人认可的国家指称(Hindustan)相似。
- 港脚。英语“country”之译,意即国家,是清末对广东一带的印度人的称呼。
- 噶哩嘎达。实即加尔各答,曾经的英属印度首府。清廷在第二次廓尔喀战役时,应战争需要对“披楞”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披楞有了另一个名字,并确认了噶哩嘎达即红毛夷,不过这个认识只被少数高层认识到,很快就又遗忘了。
琐里
[编辑]- 今译纳加帕蒂南,又译纳格伯蒂讷姆。
- 琐里。明史用名。
廓尔喀。沙阿王朝。
布鲁克巴。
- 斯里兰卡梵语古名Simhalauipa,意为“驯狮人”,因此有音译已程不(汉书)、僧伽羅(大唐西域记),意译師子洲、執師子國、狮子国。
- 斯里兰卡古阿拉伯语Sirandib,有细兰、锡兰之名。
- 由於佛陀曾在島上說楞伽經,故又名為楞伽島,楞伽一词即是今日斯里兰卡的的兰卡。
- 佛教典籍称其为赤铜鍱(部)。
中亞及西亞
[编辑]- 邊春之山、舂山、鍾山[3]:91
先秦時期用名,即今帕米爾高原。根據學者考證,其得名應源于當時帕米爾高原上面長滿了許多山葱,而當時“舂”可以指山葱。見於《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先秦文獻,《穆天子傳》中的傳説宣稱西周時期的周穆王曾前往並到達帕米爾高原一帶。
- 葱嶺
秦漢及以後用名,即今帕米爾高原。其得名來源于當時帕米爾高原上面長滿了許多葱,這種葱“細莖大葉”,即山葱。見於《漢書》《水經注》《大唐西域記》等等秦代後的不同時期古代文獻。[29]
- 波斯。旧称,源于希腊人对伊朗人的称呼。
- 巴剌西。明史用名。
欧洲
[编辑]·大秦
·拂菻(拜占庭帝國)
- 红毛夷。亦曾可用来称呼荷兰,后多特指英国。
- 披楞。同“佛郎机”一样源自波斯语farangi,即外国人,藏语将这个词转称为“pherang”或“phyigling”,并用它来指称当时征服了印度的英国人,清廷在处理西藏事务的时候由此进而将其称为披楞,但长期并未认识到其与红毛夷是一个国家。
- 英伦三岛。实际上是指三个“land”,地,即“英格之地”、“苏格之地”和“爱尔之地”。
英吉利。今有海峡仍称英吉利海峡。
- 佛朗机。据考源自波斯语farangi,意为外国人。明朝从欧洲购入的火器统称佛朗机炮,因多半从葡萄牙人手中中转之故。明史称殖民马六甲、巴西及菲律宾者为佛郎机,未辨明西班牙(菲律宾殖民者)、葡萄牙(马六甲、巴西、澳门殖民者)两国。
- 佛郎机。明史称殖民马六甲、巴西、菲律宾者及澳门为佛郎机,未辨明西班牙(菲律宾殖民者)、葡萄牙(马六甲、巴西、澳门殖民者)两国。
- 干系腊。明史记载名称。
- 日斯巴尼亚或以西巴尼亚。因此据称曾有中国官员将西班牙与日本混淆。[30]
- 士班雅。《圣经》曾用译名。
- 今译西班牙来自闽南话。
其他地区
[编辑]非洲、美洲及大洋洲
[编辑]非洲其他地区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吳曉東. 日本族名國名與日月神話. 神話研究集刊. 2024, 第10集 (第1期).
- ^ 袁珂. 山海經全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北京. 2016-10. ISBN 9787550284913.
- ^ 3.0 3.1 郝懿行; 欒保羣(點校). 山海經箋疏. 北京: 中華書局. 2019-08. ISBN 9787101139044.
- ^ 覃啟勛. 日本國名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第2期).
- ^ 段連勤. 北狄族與中山國.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叢書.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09. ISBN 9787563366439.
- ^ 史大豐. 《周易》古經所涉「伐鬼方」史事蠡測. 周易研究. 2021, (第2期).
- ^ 孫亞冰; 林歡. 第七章·第一節·十五·鬼方. 孫振豪 (编). 商代地理與方國. 商代史(卷十).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10. ISBN 9787500489245.
- ^ 羅琨. “高宗伐鬼方”史跡考辨. 胡厚宣 (编). 甲骨文與殷商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03. CSBN 11186·48.
- ^ 馬長壽. 北狄與匈奴.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叢書.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06. ISBN 7563360476.
- ^ 段連勤. 丁零、高車與鐵勒.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叢書.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12. ISBN 7563363394.
- ^ 張路瑤. 春秋時期赤狄東山皋落氏遷徙考.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2, (第2期).
- ^ 李騰. “東山皋落氏”實為“廧咎如”考.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第4期).
- ^ 沈長雲. “長狄”解. 中國史研究. 2004, (第4期).
- ^ (清)王先謙(校). 卷三十八·資水. 合校水經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2. ISBN 9787101064483.
- ^ (清)王先謙(補註). 地理志卷八上·零陵郡.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 ^ 高逸凡. 古越語視野下的“朱方”“丹徒”地名釋義. 民族語文. 2022, (第2期).
- ^ 陳佳榮. 朱應、康泰出使扶南和《吳時外國傳》考略.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8, (第4期).
- ^ 周運中. 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叢書.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5-05. ISBN 9787561554159.
- ^ 馮承鈞. 中國南洋交通史.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11. ISBN 9787100084475.
- ^ 黃重言; 余定邦 (编). 中國古籍中有關泰國資料匯編. 東方文化集成.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01. ISBN 9787301260456.
- ^ 余定邦; 黃重言 (编). 中國古籍中有關緬甸資料匯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12. ISBN 7101026648.
- ^ 陳連慶. 孫吳時期朱應、康泰的扶南之行.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6, (第4期).
- ^ 吳孺性. 由李節驥翻译. 驃王朝時期的緬甸對外關係. 東南亞. 1990, (第1期).
- ^ 史富強. 論柬埔寨民族起源及扶南王國的產生與發展.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42 (第6期).
- ^ 楊保筠. 扶南王國的興衰. 東南亞縱橫. 1982, (第3期).
- ^ 陳顯泗 (编). 中國古籍中的柬埔寨史料.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08. CSBN 10105·89.
- ^ 肯尼思·阿·霍爾. 由周中堅翻译. 馬雪樵(校). 扶南的“印度化”:東南亞第一個國家的經濟史. 東南亞縱橫. 1985, (第2期).
- ^ 克洛德·雅克. 由楊保筠翻译. “扶南”“真臘”辯. 東南亞縱橫. 1994, 61 (第1期).
- ^ 葉舒憲; 蕭兵; 鄭在書. 昆侖與相關地望. 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象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04. ISBN 7216039262.
- ^ 陈, 赣一. 睇向斋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