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原名The China Council For East Asian Studies
簡稱東亞學會
成立時間1957
創始人李濟楊聯陞
撤销1972
類型非政府组织
總部國立臺灣大學
地址
官方語言
漢語、英語
机关刊物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
上級組織
哈佛燕京學社
預算
33427美金 (1961年)[1]
目標資助研究東亞文明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活動,並促進美國東亞盟邦三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簡稱東亞學會)是1957年由美國哈佛燕京學社中華民國學者合作於台北市設立的非政府學術組織,旨在資助研究東亞文明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活動,並促進美國東亞地區盟邦中華民國日本大韓民國三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1972年,該會因經費終止而解散。

歷史

[编辑]

1957年8月,美國漢學家、時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楊聯陞訪台時,向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濟提議,由哈佛燕京學社出資,成立資助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活動的學術計劃委員會,並在中華民國日本大韓民國三國分設委員會,以資助東亞研究相關的學術、培訓計劃,促進東亞三國的跨國交流與合作。[2][3]

1957年12月,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由李濟沈剛伯董作賓凌純聲郭廷以孔德成董同龢全漢昇錢穆羅香林十位創會委員在國立臺灣大學正式成立。[2]1959年開始,在時任社長賴世和主導下,哈佛燕京學社將組織預算大幅提升至三萬美金,[4]並且在1960年於臺大森林學系(今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系館舉行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中、日、韓三國東亞學術研究委員會國際學術會議。[5][6]

東亞學會運作期間,每年經費預算約在三萬美金至四萬美金之間[7],運用方式主要有延攬學者、研究計劃、培訓計劃及出版等四種類型。該會長年資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0年代於多處安陽殷墟發掘成果的整理,以及文字學、歷史學等漢學研究活動,並將計劃成果摘要翻譯為英文發表於學會《年報》(The China Council For East Asian Studies Bulletin)。此外,該會亦多次贊助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田野調查活動,以及人類學家李亦園麻六甲馬來西亞華僑社會研究,為戰後臺灣首次海外田野研究。[8]1964年,該會資助臺灣考古學家宋文薰張光直進行海峽兩岸考古學界首次的碳十四定年法絕對年代測定研究,與耶魯大學放射性碳素研究所主任Minze Stuiver英语Minze Stuiver合作測定出圓山遺址番仔園遺址營埔遺址的絕對年代。[9][10]

東亞學會除了提供經費延攬中韓日學者跨國客座,亦延攬本籍學者歸國;如1962年至1970年間,該會即以每年1500美金專案補助薪資,延攬許倬雲在中央研究院與台大歷史學系研究任教。[4][11][12]長年主持蔣經國基金會運作的李亦園認為,李濟在東亞學會強調「尊重學人與拒絕官僚化」的學術補助模式,影響了之後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今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前身)等學術獎助機構的運作,對台灣學術補助制度有開創性的貢獻。[13]

1972年,因中美关系變化,該會補助經費終止而解散。[14]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The China Council For East Asian Studies Comparative Statement of Budget and Expenditures (1961-1962).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 1962, 2 (473-474). 
  2. ^ 2.0 2.1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簡史.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 1962, 1: 551-555. 
  3. ^ 中央社. 東亞學術研究委會 研究計劃完成兩期 李濟向學術會議提報告. 聯合報. 1960-11-02 –通过台灣新聞智慧網 (中文). 
  4. ^ 4.0 4.1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成立會議暨首屆常會會議記錄. 台北市: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 1965. 
  5. ^ 中國東亞學術硏究計劃委員會. 東亞學術硏究委員會中日韓第一次會際會議報告. 台北市: 中國東亞學術硏究計劃委員會. 1961. 
  6. ^ 中央社. 東亞學術研究會 中日韓會際會議 明起在臺北揭幕. 中央日報. 1960-10-30 (中文). 
  7. ^ 李亦園. 回首十年間. 蔣經國基金會. [2025-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6). 
  8. ^ 李亦園. 孔德成; 沈剛伯; 郭廷以; 臺靜農; 許世瑛; 許倬雲 , 编. 馬來亞社群領袖之研究.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刊. 1968, 7. 
  9. ^ 宋文薰; 張光直. 圓山文化的年代. 考古人類學刊. 1964, 23. 
  10. ^ 宋文薰. 孔德成; 沈剛伯; 郭廷以; 臺靜農; 許世瑛 , 编. 臺灣史前貝塚絕對年代之測定.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刊. 1966, 5: 84-85. 
  11. ^ 許倬雲. 留外學人返國服務獎助金報告書(1962-1963).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 1964, 3: 122. 
  12. ^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Summary Statement of Receipts and Expenditures (July 1, 1969-June 30, 1970).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 1971, 10 (77-80). 
  13. ^ 耿立群. 漢學推手二十載──李亦園院士與蔣經國基金會 (PDF). 漢學研究通訊 (國家圖書館). 2009, 28 (3): 48-53. 
  14. ^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簡史. 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 197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