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约之战
伍约之战 | |||||||
---|---|---|---|---|---|---|---|
![]() 伍约之战进程图 | |||||||
| |||||||
参战方 | |||||||
云丹派:
|
沃松派: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参战单位 | |||||||
云丹派: |
沃松派: |
伍约之战(藏語:དབུ་གྱོར་བཁྲུག་པ་བྱས,威利转写:dbu gyor 'khrug pa byas),又称中左之战,是吐蕃的一场内战。[3]:197-202参战方分别为支持王子沃松的蔡邦氏(ཚེ་སྤོངས)及其支持者、支持王子云丹的那囊氏(སྣ་ནམ)及其支持者。[4]:186-189伍约之战以朗达玛遇刺,云丹和沃松争夺赞普之位为起点,以赤德衮赞(ཁྲི་ལྡེ་མགོན་བཙན)时的奴隶起义为终局,历时数十年[5],对吐蕃社会造成极大破坏,促成了吐蕃的灭亡。[3]:207-210
内战根源及背景
[编辑]受限于蕃地社会和政治基本条件,吐蕃本质上是一个由贵族团体组成的军政联盟,赞普的集权力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限制。因此,赞普与大论的权力争夺、各贵族关于大论之位的权力争夺接连不断,成为吐蕃政治难以战胜的恶疾,是伍约之战的最根本原因[4]:231-232。
吐蕃主要有两种贵族,一种是外戚集团,以尚(ཞང)为头衔;一种是非外戚集团,以论(བློན)为头衔[4]:3-5。赞普赤都松赞在位期间,长期把持朝政的论族大臣噶尔·钦陵被治罪[6]。以此为起点,尚族与论族展开了长期的权力斗争[4]:97。最终,那囊氏(སྣ་ནམ)、蔡邦氏(ཚེ་སྤོངས)、没卢氏(འབྲོ)、琛氏(མཆིམས)四个尚族击败了以韦氏(དྦས)、朗氏(རླང)、末氏(འབལ)、属卢氏(ཆོག་རོ)为代表的论族,成功把持朝政[4]:120-123,合称“四大尚论”[2]:275。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两位赞普在位时,尝试通过提拔论族娘氏(མྱང)来打破尚族垄断朝局的情况[7],却未能获得成功。娘氏在获得提拔后,与尚族联盟,继续垄断朝政[8]。该执政联盟被称为“三尚一论”[1]:159-160,一直持续到赞普赤祖德赞被杀以前[4]:181-182。
836年,长期被打压的论族韦氏、属卢氏[4]:173-180与渴望更大权力的尚族那囊氏[4]:167弑杀赞普赤祖德贊,扶持朗达玛继位[1]:159-160并驱逐王子藏玛及其兄弟[2]:291。此后,杀死没卢·赤松杰达囊(འབྲོ་ཁྲི་གསུམ་རྗེ་སྡང)、娘·定埃增等人,终结了“三尚一论”[1]:159-160。841年,拉隆·贝吉多杰弑杀朗达玛,进一步激化了那囊氏、韦氏等与没卢氏等的矛盾[9]。至此,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已无法避免[4]:184-185。
内战经过
[编辑]朗达玛被杀后,赞普之位先是空缺了四个月[10]:111。此后,蔡邦·萨友姆雍钦赞默彭(ཚེ་སྤོངས་བཟའ་གཡོར་མོ་ཡུམ་ཆེན་བཙན་མོ་འཕན)拥立王子沃松[b],那囊·彭萨彭杰(སྣ་ནམ་འཕན་བཟའ་འཕན་རྒྱལ)拥立王子云丹,两方爆发军事冲突[1]:164,吐蕃的议事会(འདུན་མ,吐蕃的权力机关[12])于此时解散[1]:165。其中,云丹一系控制伍如,沃松一系以雅隆为统治中心,控制约如、叶如、如拉三如(即“乌斯藏三地”)和多康[10]:111,故称“伍约之战”[1]:164。
交战之初,蔡邦氏于伍如北部被击败,象征赞普王权的“十八种宝物”当中的“坚古(ཅན་དགུ)”被云丹一派夺取[2]:294[c]。沃松此后育有贝考赞(དཔལ་འཁོར་བཙན)、格考赞(དགེ་འཁོར་བཙན)和雍仲考赞(གཡུང་དྲུང་འཁོར་བཙན)三子[10]:111,于五十五岁时于雅隆旁塘(ཡར་ལུང་འཕང་དང,今乃东区颇章乡旁塘村南侧废墟[13])去世,陵号吉乌拉顿(སྐྱེའུ་ལྷ་སྟོན,该陵即琼结县藏王墓M9大墓[14])[1]:165。云丹育有云丹衮(ཡུམ་བརྟན་མགོན)和赤德衮聂(ཁྲི་ལྡེ་མགོན་སྙན)二子[2]:307。
沃松死后,其长子贝考赞继位,时年13岁[2]:294。在位初期,他的两个弟弟占据叶如发动叛乱。此后,贝考赞主持修建了娘堆孜神殿(མྱ་སྟོད་རྩིས་ཀྱི་གཙུག་ལག་ཁང,位于今江孜县热索乡一带[15]:13)等八座神殿,并重建议事会[10]:112。共有三次属民起义于其在位期间爆发[2]:294,因而贝考赞被称为“无福之王”。其中,于牛年爆发的一次起义导致边疆丢失[1]:165,贝考赞本人在此期间也被聂·托波(སྙགས་ཐོགས་པོ)弑杀,横尸山野[1]:166。贝考赞共在位18年[2]:294,育有吉德尼玛衮(ཀྱི་ལྡེ་ཉི་མ་མགོན)[1]:169和钦擦·扎西孜贝(མཆིམས་ཚ་བཀྲ་ཤིས་བརྩེགས་དཔལ)[1]:172二子。
贝考赞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逃亡后藏[1]:169。其中长子吉德尼玛衮先是逃至拉孜的扎卡尔宫(སྐུ་མཁར་ལྷ་རྩེ་བྲག་མཁར,今拉孜县拉孜宗山古堡[16])[10]:117,而后在象雄部族琼布氏、芒维尔氏、结辛氏的帮助下逃亡至普兰,建立古格王国[10]:116。次子钦擦·扎西孜贝育有白德(དཔལ་ལྡེ)、沃德(འོད་ལྡེ)和吉德(སྐྱོད་ལྡེ)三子,被称为“下部三德”,割据在叶如、如拉一带[1]:172-173。
约如围绕贝考赞的继任者人选爆发了激烈的内部冲突,贝考赞时期的大臣赤杜芒赞(ཁྲི་འདུས་མང་བཙན)、白格桑顿(དཔལ་བཟངས་དགེ་འདུན)等均被杀[1]:166。在此期间,云丹一派攻占了桑耶寺一带。最终,由江根阿奥杰波(ཅང་རྒན་ཨ་ཨོ་རྒྱལ་པོ)继承王位。然而仅仅三年后,约如的首府(即雅隆昌珠,今昌珠寺一带[17])就被云丹一派攻占[1]:166。于是,约如众人迎请赤德衮聂的玄孙[2]:307赤德衮赞为赞普[2]:295。在此之前,赤德衮赞已经征服了娘堆(今热索乡一带[15]:13)地区[1]:166,伍约之战以云丹一派的胜利告终[10]:111。
后续及影响
[编辑]持续数代人的伍约之战对吐蕃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3]:207-210,以至于在刚刚赢得内战的赤德衮赞统治期间,发生了一次规模远超以往的大起义,吐蕃由此进入分裂时期。[2]:295。
伍约之战期间,赤德衮聂的曾孙擦拉那·益西坚赞在位时,宗教事务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1]:185。他育有四子,后来割据于彭波(今林周县一带[15]:12)、洛扎和墨竹[2]:308。在赤德衮聂的玄孙赤德衮赞在位时,起义者得到了赦免,各地的小王也对他称臣[1]:166。社会相对安定,宗教事务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1]:185。
“下部三德”的后人赤琼后来与与帕瓦德色重返前藏,攻陷青瓦达孜宫,定都于此。在他治下,社会相对安定,宗教事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复苏[1]:185。因此,“下部三德”后来亦被称为“卫藏四如之赞普”[2]:304。
参战单位
[编辑]吐蕃以东岱(即“千户”)为基本军事单位,各如领有不同数目的东岱,分属不同的部族[18]。其中,参与伍约之战的主要贵族所属东岱如下:
云丹派
[编辑]- 雅仓东岱(那囊氏)[a]
- 玉邦东岱(那囊氏)[a]
- 吉堆东岱(韦氏)[2]:214-215
- 吉麦东岱(韦氏)[2]:214-215
- 迥巴东岱(属卢氏)[2]:214-215
- 支仓东岱(属卢氏)[2]:214-215
- 松丁东岱(属卢氏)[19]
沃松派
[编辑]- 雅隆东岱(蔡邦氏)[a]
- 青隆东岱(蔡邦氏)[a]
- 聂东岱(琛氏)[19]
- 聂尼东岱(琛氏)[2]:214-215
- 洛扎东岱(琛氏)[19]
- 塔波东岱(琛氏)[2]:214-215
- 娘波东岱(琛氏)[19]
- 芒噶东岱(没卢氏)[19]
- 赤松东岱(没卢氏)[19]
- 仲巴东岱(没卢氏)[19]
- 拉孜东岱(没卢氏)[19]
- 娘若东岱(没卢氏)[2]:214-215
- 错俄小东岱 (没卢氏)[2]:214-215
注释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底吾·璆赛; 阿贵. 底吾史记. 拉萨: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2024. ISBN 978-7-5700-0885-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弟吾贤者; 阿贵. 弟吾宗教源流.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1. ISBN 978-7-225-05864-1.
- ^ 3.0 3.1 3.2 林云; 张冠群. 西藏通史(吐蕃卷上).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5. ISBN 978-7-80253-824-5.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金鹏飞. 尚族与吐蕃政治关系研究 (博士论文). 兰州大学. 2021. doi:10.27204/d.cnki.glzhu.2021.000001.
- ^ 巴卧·陈拉祖瓦; 黄颢; 周润年. 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290–292. ISBN 978-7-81108-785-7.
- ^ 黄布凡,马德. 敦煌藏文吐蕃史译注.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 45. ISBN 7-5423-0969-2.
- ^ 李方桂; 柯蔚南; 王启龙. 古代西藏碑文研究.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6: 180-207. ISBN 7-223-01999-9.
- ^ 切排; 金鹏飞. 吐蕃时期僧相制度的运作机制. 青海民族研究. 2020, 31 (03): 158-165. doi:10.15899/j.cnki.1005-5681.2020.03.024.
- ^ 巴卧·陈拉祖哇; 黄颢. 《贤者喜宴》(■)译注(十五).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84, (04): 25-33. CNKI XZMZ198404003
.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 巴尔卡·阿贵. 王统日月宝串.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0. ISBN 978-7-225-05995-2.
- ^ 扎西当知. 从敦煌古藏文史料看吐蕃王朝灭亡的根源. 青海社会科学. 2019, (04): 13-18. doi:10.14154/j.cnki.qss.2019.04.003.
- ^ 张慧霞. 略论吐蕃时期的议事制度.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 (08): 51-54+155. CNKI XZMZ201905011
.
- ^ 阿贵. 吐蕃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名研究. 拉萨: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2024: 135. ISBN 978-7-5700-0898-8.
- ^ 强巴次仁; 卓玛. 关于藏王墓数目及墓主身份的重考.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04): 18-20+26+137+141. CNKI XZMZ201104003
.
- ^ 15.0 15.1 15.2 Ryavec, Karl E. A Historical Atlas of Tibet.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ISBN 978-0226732442 (英语).
- ^ 日喀则旅游. 文化拉孜,温泉名镇. 拉孜县人民政府. 2020-09-22 [2025-05-12].
- ^ 佐藤长文; 梁今知. 入蕃大道沿途诸族与中央吐蕃之五翼. 西藏研究. 1983, (01): 98–108. CNKI XZYJ198301013
.
- ^ 王尧.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二辑).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7: 49-53. CSBN 11170·51.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巴卧·陈拉祖哇; 黄颢. 《贤者喜宴■》摘译(二).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81, (01): 1–29. CNKI XZMZ19810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