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佩勒卡農戰役

坐标41°00′36″N 29°09′01″E / 41.01000°N 29.15028°E / 41.01000; 29.1502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佩勒卡农战役
拜占庭-奥斯曼战争尼西亚之围英语Siege of Nicaea (1328–1331)的一部分

奧尔汗一世治下的奥斯曼扩张图
日期1329年6月4日-6月12日
地点
结果 奥斯曼胜利[3]
参战方
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国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贝伊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東羅馬帝國 安德洛尼卡三世
東羅馬帝國 曼努埃尔·阿森
東羅馬帝國 约翰·坎塔库泽努斯
東羅馬帝國 约翰·安杰洛斯英语John Angelos (sebastokrator)
東羅馬帝國 狄奥多尔·熏纳德诺斯
東羅馬帝國 曼努埃尔·塔加里斯英语Manuel Tagaris
東羅馬帝國 埃克斯特罗霍斯(被俘)
東羅馬帝國 塞巴斯托普洛斯
東羅馬帝國 曼努埃尔·塔尔坎内欧特斯(被俘)
東羅馬帝國 尼基弗鲁斯·坎塔库泽努斯(被俘)
奥斯曼帝国 奥尔汗一世
兵力
约4,000人以下:
约2,000名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士兵,而来自色雷斯的人数则少于这个数字
约8,000人

佩勒卡农战役(1329年6月4日-6月12日),又称佩勒坎努姆战役佩勒卡农-菲洛克雷内战役,为拜占庭-奥斯曼战争尼西亚之围英语Siege of Nicaea (1328–1331)的一部分,由奥斯曼帝国奥尔汗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交战拜占庭帝国安德洛尼卡三世率領的拜占庭军队英语Byzantine army (Palaiologan era)。最终拜占庭军队战败,只好放弃解救被奥斯曼帝国包围的安纳托利亚城市。

背景

[编辑]

在1328年安德洛尼卡三世继位之初,拜占庭巴列奥略王朝安纳托利亚的领土,已萎缩至马尔马拉海沿岸的佩盖、基齐库斯等据点,安纳托利亚内陆的费拉德尔菲亚黑海沿岸的赫拉克利亚,尼科米底亚周围的一个小核心省份,而直到1326年4月6日,奥斯曼才占领了普鲁萨(今称布尔萨)。安德洛尼卡三世决心要解除尼科米底亚与尼西亚的包围,并希望让边境能够恢复平静。[4]

战役过程

[编辑]

行军

[编辑]

很快地,安德洛尼卡三世与“大统帅英语Grand domestic约翰·坎塔库泽努斯等人,一同领军约2,000人,在6月1日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登陆君士坦丁堡对岸,他们沿着尼科米底亚湾向尼科米底亚进军。

6月3日,他们抵达佩勒卡农不远处,皇帝发现了菲洛克雷内、尼刻提亚图、达基维察、雷提翁等要塞,[5]拜占庭军就此扎营,而皇帝则召集麾下,告诫他们要勇敢,同时提醒他们夺回罗马帝国失去的荣耀。[6]

两军交锋

[编辑]

6月4日早晨,这时,皇帝派出去的侦察兵告知,附近的山丘和制高点已经被奥斯曼人占据,人数四倍于己,拜占庭军遂中止行军决定撤离到海岸作进一步打算。

在此,坎塔库泽努斯表示,若奥斯曼人无意作战而固守阵地,罗马军队本可安然返回君士坦丁堡,而寻机撤退不应被视为怯懦。[7]但是,考虑到突厥人似乎有追击的意图,罗马人将阵线部署于面向山口的平坦地形,坎塔库泽努斯称此地利于骑兵机动,奥尔汗则令部队驻守于2公里外的山丘,并安排部分兵力埋伏。随后,奥尔汗以300名骑射手为先锋自两翼挑衅,诱使罗马军队失序冲锋,由此拉开战役序幕。[8]

但是,奥斯曼军的这一企图被皇帝所察觉,[9]皇帝也派出300罗马骑兵驱逐突厥人。在主力出发之前,皇帝命令他们谨慎推进,以密集队形迎击突厥军队,同时指示切勿过度追击敌人,以免精疲力竭导致阵型崩溃,陷入伏击圈套。坎塔库泽努斯在这里提到,驻扎在山口的突厥人发动过多次类似攻击,但均告失败:

第一次:皇帝派埃克斯特罗霍斯出击,击杀40余人,而罗马人无一伤亡,只损失了几匹马。[10]

第二次:奥尔汗召集300人下山,接上前一次的退兵,攻击罗马人军阵,曼努埃尔·塔加里斯主动出击,罗马人仅有1士兵丧生,许多马匹受伤,而突厥人则约有50人阵亡。

第三次:奥尔汗发现,轻骑射击袭扰未能动摇罗马军队的纪律与阵型,便命他们边攻击边撤退。然而,崎岖地形也阻碍了皇帝调遣全军实现对敌军的包围。[11]

6月4日中午,鉴于分散袭扰无法打破罗马人的阵型,奥尔汗决定发起全面进攻,突厥人分批陆续从他们驻守的高地冲下来,奔向列阵的罗马人营地。皇帝注意到山头的敌军已经结群行动起来,于是将罗马军队分为三支,让约翰·安杰洛斯指挥左翼,坎塔库泽努斯管辖右翼,自己掌握中军。结果罗马人成功击退了这一波攻势,突厥人无功而返,只能退回2公里外观望。

但是,罗马人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皇帝认为,除非突厥人选择在开阔地带决战,继续推进风险过高,坎塔库泽努斯主张当晚留在原地,第二天有序撤回君士坦丁堡。[12]而在收兵返回途中,却发生了意外,原本塞巴斯托普洛斯率领300名“装备简陋、马匹劣质”的士兵镇守军队末阵,但他竟“抛弃其余军队,仓促率军进攻波斯人”并随即被击溃。坎塔库泽努斯认为,塞巴斯托普洛斯的部队之所以溃败,恰恰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他与皇帝在战前对全军的严令,因为突厥人实则是佯装溃败假意撤退。[13]

溃败

[编辑]

此时,皇帝和坎塔库泽努斯发现阵型已经散乱,于是他们将主力部队的指挥权暂时交给一个副将(可能是曼努埃尔·塔加里斯),二人则带着小股精锐力量阻击合围而来的突厥人,但由于兵力不足,他们渐渐不支,更糟糕的是,一支箭射穿了皇帝的大腿。为避免恐慌,皇帝派熏纳德诺斯快马加鞭到岸边准备船只接应部队撤离,自己徐进至营地。[14]

夜幕降临之际,奥斯曼军的营地召开会议,奥尔汗赞扬了罗马人的强大和魅力,主张见好就收,但遭到麾下众人反对,只能继续同罗马人作战。[15]与此同时,罗马人这边,坎塔库泽努斯接管了营地的各项工作,关于皇帝已死的谣言四起,士兵要求坎塔库泽努斯撤回设防据点,即之前提到的四个要塞,但遭到拒绝,皇帝强撑身体,下令守卫营地出口,但为时已晚,逃兵已经不可遏制。[16]无奈之下,皇帝坐船前往君士坦丁堡,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坎塔库泽努斯。[17]

6月7日,坎塔库泽努斯带着军官团尝试集结分散的军队,但奥尔汗已经获悉罗马人群龙无首的情状,于是集中军队突袭大营,坎塔库泽努斯仅以身免,而军官团大多沦为俘虏(包括曼努埃尔·塔尔坎内欧特斯、尼基弗鲁斯·坎塔库泽努斯、埃克斯特罗霍斯等人),一同被掳的还有400匹马以及仍然留在大营的士兵,其余罗马人大多各自退入四个要塞之内。

组织撤离

[编辑]

6月12日黎明,菲洛克雷内,坎塔库泽努斯在付出了两名高级军官战死的代价之后,勉强将奥斯曼军队击退。随后,他将分散在各个据点中的士兵集结于克里索波利斯,然后分批运输到君士坦丁堡。在那里,皇帝对那些散播他死讯谣言的士兵进行了处罚。[18]

后果

[编辑]

佩勒卡农战役为拜占庭皇帝首次遇见奥斯曼贝伊的时候。[19][20]一场战争对军心的影响,远比战争本身还要重要,在该战役中,全副武装、纪律严明的拜占庭军队却在不正规的轻武装突厥人面前逃跑了,[20]因此导致收复运动被停止,[4]至此之后拜占庭军队再也未能夺回亚洲领土。尼科米底亚和尼西亚这两个前帝国首都之围并没有缓解,拜占庭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也因此出现部分动摇。之后奥斯曼分別于1331年与1337年占领尼西亚与尼科米底亚英语Siege of Nicomedia[19]并以安纳托利亚为基础,并最终得以横扫拜占庭帝国。两城的居民很快就融入了日益壮大的奥斯曼帝国当中,其中许多人在1340年便已改信伊斯兰教[21]随着奥斯曼占领了这些城市并于1346年左右鲸吞卡拉西王朝,奥斯曼完成了对比提尼亚和安纳托利亚西北角的征服。[21]

注脚

[编辑]
  1. ^ Pitcher, Donald Edgar.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Ottoman Empir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ll Archive, 1972, p.38.
  2. ^ Shaw, Stanford J.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15.
  3. ^ Heath, Ian and Angus McBride, Byzantine Armies 1118–1461 AD. Osprey Publishing, 1995, 8.
  4. ^ 4.0 4.1 Treadgold, p.761.
  5.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3/2.6
  6.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4~P346/2.6
  7.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3
  8.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4~345
  9. ^ Kyriakidis, Savvas. Warfare in Late Byzantium, 1204–1453. BRILL. 2011: 204. ISBN 9789004206663. 
  10.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2
  11.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2/2.6
  12.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48~353
  13.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52~354
  14.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53
  15.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56
  16.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58
  17.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60
  18. ^ 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第一卷,P362/2.8
  19. ^ 19.0 19.1 Nicol, Donald M. The Reluctant Emperor: A Biography of John Cantacuzene, Byzantine Emperor and Monk, C. 1295–138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2–33. ISBN 9780521522014. 
  20. ^ 20.0 20.1 Finlay, George.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Blackwood, Harvard University. 1854: 530. 
  21. ^ 21.0 21.1 Nicol, Donald M. The Last Centuries of Byzantium, 1261–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71. ISBN 9780521439916. 

参考文献

[编辑]
  • Bartusis, Marc C.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7.
  • Treadgold, W.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约翰·坎塔库泽努斯《历史》(波恩版)

延伸阅读

[编辑]

41°00′36″N 29°09′01″E / 41.01000°N 29.15028°E / 41.01000; 29.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