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于2009年5月在香港首次出版[1]。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六四运动的过程。作者封从德是抗议活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他每天的日记记录了抗议期间的每项活动,包括北京大学学生抗议活动的开始、主要学生领袖的活动、重要事件,以及有关学生组织极其复杂决策的未公开故事。

概要

[编辑]

本书分为九章

第一章

[编辑]

这一章简要记录了1987年元旦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学生抗议活动。一些学生对政府于1987年12月26日颁布的“十条”感到愤怒,因为“十条”限制了人们在北京示威的自由。因此,一些学生组织了抗议活动,反对“十条”。最后,约20名大学生被捕并受到警告。月底,封从德听到胡耀邦下台的消息,并意识到胡耀邦是因为同情元旦学生的抗议活动而被迫下台的。

第二章

[编辑]

1989年4月15日,学生们对胡耀邦逝世悲痛万分。北京大学的布告栏上出现了一些悼念标语和一些激进的文字,例如“有人死了,他还活著;有人活著,他已死”。这些标语表达了两种思想。一是批判那些忽视公众需要的政府官员。二是赞扬胡耀邦在政府改革方面的努力。为悼念胡耀邦,1989年4月18日,约3000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前,部分学生发表公开演讲。与此同时,一些宪兵阻止了学生们在新华门组织的悼念活动,因为大多数外国记者当时正在那里报道此事。

第三章

[编辑]

1989年4月19日,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丁小平封从德熊焱赵体国王丹等人。其中一些成员后来在1989年的学生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筹备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策划一场反对“四二零事件”的抗议活动,因为政府歪曲了事件真相,掩盖了警察殴打学生的事实。然而,由于筹备委员会成员缺乏经验,这场反对“四二零事件”的学生抗议活动缺乏组织性。

第四章

[编辑]

由于“四二零事件”的失败,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需要改进和改组。选举后,由孔庆东王赤英、封从德、沈彤、王丹五人组成的常委取代了筹备委员会。为了表达对政府的不满,许多学生发动罢课。学生们虽然罢课,但他们强调不会放弃学习,而是罢课去上课。

第五章

[编辑]

在王超华的提名下,封从德成为北高联的第三任主席。封从德透露,北高联的成员不允许参加任何个人新闻发布会。但王丹和吾尔开希却违反了规定,因此受到警察的监视。他们担心被逮捕,所以决定向北高联寻求保护。他们后来成为“挂名常委”,但在高自联的任何决策中都没有实际权力,他们开始躲藏几天。由于王丹和吾尔开希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外界人士总是误解他们的角色。他们认为王丹和吾尔开希是北高联的代表,拥有实际的决策权。

第六章

[编辑]

学生抗议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政府似乎忽视了学生的诉求,学生的士气也随之下降。为了鼓舞士气,王丹和柴玲建议以更激进的方式敦促政府,并开始绝食。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北高联的批准,因为北高联认为这是一个激进且危险的决定。尽管北高联拒绝绝食,但王丹和柴玲还是在“自由论坛”(北京大学内的一个地点,人们每晚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言和表达观点)公开提出了他们的建议,以寻求支持。最终,柴玲的“绝食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获得了群众的支持。

第七章

[编辑]

柴玲的“绝食信”公布后,1989年5月13日,约有800名学生来到广场绝食。许多绝食者晕倒,其中包括柴玲和吾尔开希等学生领袖。在学生抗议的压力下,李鹏组织与一些学生领袖进行了谈话。封从德批评这次谈话,因为谈话没有现场录像,而且所有报纸都没有完整报道。封从德还批评了吾尔开希在谈话中的表现,因为吾尔开希反复说“学生领袖和学联无能为力,广场上的学生是民主进程的衍生品”。冯指出,吾尔开希给了政府使用武力的借口,因为“学生领袖没有能力控制学生的行为”。

第八章

[编辑]

广场指挥部因账簿杂乱无章而面临财政困难。由于绝食似乎不太有效,一些学生领袖开始讨论撤离广场的问题。李录建议进行投票,让广场上的学生来决定这个问题。最终,97%的学生投票决定无限期地留在那里。不久后,传出了有关镇压的传言。因此,北高联给了学生领袖一千元人民币作为撤离费。

第九章

[编辑]

6月4日的军事镇压过程中,有人目睹11名学生被坦克碾死。然而,美国之音报道称有2700人死亡。封从德对这一数字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死亡人数是在清场后立即公布的。抗议活动结束后,冯从德和柴玲在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的资助下逃离了中国。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封從德:六四歷史地位偉大但實際結果失敗.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25-10-05] (Chines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