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概要
類型店屋、歷史建築
建築風格後期文藝復興樣式(巴洛克風格)
地點台灣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41–251號
地址南京西路241、243、245、247、249、251號
坐标25°03′13″N 121°30′36″E / 25.05366832°N 121.51007577°E / 25.05366832; 121.51007577
竣工日日治時期(約1920年代–1930年代)
所有者私有
地圖
地图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41–251號,座落於大稻埕南端、清代稱「六館街」之街廓。建物立面採後期文藝復興(巴洛克)裝飾語彙,屬洋式店屋建築群;2008年9月16日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1]

名稱由來

[编辑]

「六館」一名有不同說法:

  • 一說認為源自清末此地茶行林立,形成「六間館」之稱,後簡稱為「六館街」[2]
  • 另一說法認為名稱來自1892年清廷在此設立的「欽差行館」,為板橋林本源家族捐資興建,當地遂俗稱「六館仔」[3]

歷史

[编辑]

日治時期街名改為「港町」,1920年代後以洗石子、斬石子等材料與西式裝飾建構店屋立面,逐步形成連棟的洋式街屋景觀[4]。戰後仍多作商業用途,21世紀起因大稻埕老街再生而獲保存與再利用[5]

建築特色

[编辑]
  • 連棟店屋格局:一樓騎樓商鋪、上層作居住或倉儲使用,形成完整且連續的街屋立面[1]
  • 立面語彙:女兒牆取代山牆,採後期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之帶飾、勳章飾、改良科林斯柱頭等西式紋飾;面磚與洗石子材質常見於1920–1930年代的城市店屋[4]
  • 城市門戶意象:為迪化街南端入口的重要街景節點,具都市景觀價值[1]

保存與再利用

[编辑]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於2008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後,部分棟別經修復與活化再利用,包括作為選物店、咖啡廳與旅宿空間等,向公眾展現大稻埕的生活與建築文化[6]

其中南京西路247號為 OrigInn Space,是台北市第一間進駐歷史建築的旅館,並同時經營選物店、咖啡廳與旅宿空間的複合式場所[6]。該館的成立象徵大稻埕歷史建築活化的新模式,成為地方文化旅遊與再生利用的典範。

文化價值

[编辑]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被視為大稻埕南端的重要地標,展現了日治時期本土與西方建築樣式融合的特色。其保存不僅是歷史建築維護的成果,也是文化創意產業與旅遊再生的重要實例[4]

圖片

[编辑]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南京西路241–251號)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南京西路241、243、245、247、249、251號).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 2008-09-16 [2025-08-23] (中文(臺灣)). 
  2. ^ 1892年|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時代革命・歷史巡禮. [2025-08-23] (中文(臺灣)). 
  3. ^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淡水維基. 淡江大學數位校園在地知識平台. 2019-11-25 [2025-08-23]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南京西路241、243、245、247、249、251號)/南京西路243號. 台灣文化記憶庫. 文化部. [2025-08-23] (中文(臺灣)). 
  5. ^ 百年街屋:迪化街華麗山牆的「洋樓」,當初是如何進入台灣?. 天下雜誌・評論網. 2022-04-02 [2025-08-23] (中文(臺灣)). 
  6. ^ 6.0 6.1 古蹟真能住人! 百年洋房改建「不裝電視」藏這原因. Yahoo奇摩新聞. 2023-10-09 [2025-08-2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