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外观
39°57′34″N 116°22′06″E / 39.959455°N 116.368325°E / 39.959455; 116.368325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由此正式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沿革 |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 → 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4) →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08) →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 →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1923) → 京师大学校师范部(1927) →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1928)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29)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于1931年并入 → 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与他校合组)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与他校合组) →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39) → 北平师范学院(1946) → 北平师范大学(1948) → 北京师范大学(1949)辅仁大学主体于1952年并入 | ||||||||||||||
---|---|---|---|---|---|---|---|---|---|---|---|---|---|---|---|
北京校区 |
| ||||||||||||||
珠海校区 |
| ||||||||||||||
校长 | 张百熙(1902-1904) → 張亨嘉(1904-1906) → 李家駒(1906-1907) → 朱益藩(1907) → 劉廷琛(1908) → 陈问咸(1908-1912) → 陈宝泉(1912-1919) → 陈映璜(1919-1920) → 鄧萃英(1920-1921) → 李建勋(1921-1922) → 评议会(1922-1923) → 范源廉(1923-1924) → 陈裕光(1924-1925) → 张贻惠(1925-1928) → 黎锦熙(1928-1929) → 张贻惠(1929) → 李石曾、李蒸(1930) → 徐炳昶(1931-1932) → 李蒸(1932-1937) → 筹备委员会(1937-1938) → 李蒸(1938-1945) → 黎锦熙(1945-1947) → 黄如今(1946) → 袁敦禮(1946-1948) → 汤璪真(1948-1949) → 黎锦熙(1949-1950) → 林砺儒(1950-1952) → 陈垣(1952-1971) → 王梓坤(1984-1989) → 方福康(1989-1995) → 陆善镇(1995-1999) → 袁贵仁(1999-2001) → 钟秉林(2001-2012) → 董奇(2012-2022) → 马骏(2022-2024) → 于吉红(2024-) | ||||||||||||||
机构 |
| ||||||||||||||
相关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