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馮素弗墓
馮素弗墓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西官營鎮西官營村 |
分类 | 古墓葬 |
时代 | 十六國 |
编号 | 6-0243-2-023 |
认定时间 | 2006年5月25日 |
北燕馮素弗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西官營鎮,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宰相、開國君主馮跋之弟馮素弗及其妻屬的墓葬。2006年5月25日,獲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
[编辑]1965年時,原西官營子鄉改為西官營公社,轄下西官營子村改為西官營子大隊,大隊是當時公社所在地,位於當時管轄此地的北票縣約西北21公里處。9月12日,西官營子大隊第四小隊的十幾名社員,在當地位於村東面的一處名為“將軍山”(當地又訛稱為“姜家山”)的小山崗的東坡一片農田裏務農,並到附近俗稱“饅頭溝”的一處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小土溝的溝口休息。
休息途中,幾人忽然發現溝邊上有疑似是俗稱大條石(即大型長條塊狀石,古時常用於砌築墓葬)的一角露出,由於當地民間相傳饅頭溝在百餘年前曾發現過大條石砌築的古墓,當地村民也稱這裏叫“王墳”(一種遼西一帶民間對古貴人墓的籠統稱呼),於是便萌發盜墓之心,私下相約于當晚一同挖掘。當晚他們挖開那塊條石,進入墓内,由於害怕墓中會有民間相傳的“機關暗器”,幾人行動匆忙,除棺木外,將墓内的隨葬品盡數盜拿,有些器物因此不慎損毀,而墓中四壁石墻上畫滿的彩畫也因害怕而被他們用鈎耙亂撓,破壞了不少。[1]:3[2]:97
此事于翌日(9月13日)便被公社得知並查明,公社迅速向北票縣政府上報,同時責令社員將盜走器物上繳收回,盜墓者此時初步上交了3方鎏金銅印和幾件陶罐。而縣内收到通報後也認為兹事體大,立刻將情況轉報朝陽地區政府,地區再轉報至省。15日,遼寧省博物館派人急赴現場,當天晚上盜墓的社員答應將所有文物交還,但一件澄澈如湖水般的綠色玻璃缽因地下與地上的溫度驟變而炸裂導致有缺口等。
工作人員隨即于同月19日對該墓開展考古發掘,30日結束。之後又增派人力在周邊探查,10月2日便在墓的東南再發現了一座石槨墓,兩墓的壙限距離最近處只有0.2米,原先建成時應是共在一座墳封之下的。這座墓被編號為二號墓,先前的則名一號墓。二號墓早年曾被盜,墓内有一名年輕女性的遺骨,並有隨葬品。
同時工作人員也調查了當地民間傳説的百餘年前曾發現大條石砌築的古墓一事,並在距離第一、二號墓地東北40米、同一側的山坡上發現有少許土壙遺跡與如一號墓槨壁那樣整齊砌築的較大石塊,也就是說從前這裏確實曾有一座同類形制的墓葬存在,但現已被完全損壞。最後將這一處編為三號墓。[1]:3-7
關於墓地的全部工作于同年11月14日結束,因隨後文革的打斷,關於墓地墓葬的考古報告《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雖然已經完成,但延至1973年,才由當時負責人員以化名“黎瑤渤”在期刊《文物》上發表。[3]
1998年10月,遼寧省博物館對西官營子馮素弗墓地再發起一次勘查,補做了一些1965年未竟的工作並對當時的記錄做了一些校正。[1]:7[2]:97-98
形制
[编辑]一號墓
[编辑]一號墓位於西官營村東面一處自北而南的小山崗(即當地所稱“將軍山”或“姜家山”)的東坡上,表層是0.2-0.4米厚的農田耕土,耕土層下即是當地橙紅色的原生黏土,墓壙打入粘土中。在被埋起來的墓壙西壁的中部,挖有一個凹入的龕台,龕底大抵與槨口齊平,龕内并列有釉陶壺、灰陶大罐各一件,壺、罐口上橫置著一份牛的腿骨與兩組肋骨,本來是祭祀用的祭胙,肉質銷蝕後僅殘留骨棒。[4]:8
墓壙之中便是用灰白色砂岩砌築而成的石槨室,槨室大約等於一個長方體形狀,不過棱角較圓。石材產地應是同屬北票市、距離西官營村25公里的凉水河村。槨室的石塊厚薄略近但尺寸不一,不過封閉仍然嚴密,石縫間填滿了石塊或木炭,槨室的天花板的縫隙則草拌泥填住,可謂未留絲毫縫隙。同時又用了許多長大厚重的方體石條壓砌,使得槨室十分堅固。[4]:8-10
槨室的四壁與頂部的白灰色石壁上均繪畫了多幅彩畫,頂部主要畫著日、月、星、雲、銀河,乃至於金烏、玉兔這類瑞獸,而四壁上的彩畫則大部分在村民盜墓時被損壞,已經幾乎無法辨識。至於木棺的外壁上面塗了紅漆,同樣也畫了幾幅彩畫,主要内容是描述墓主死後被仙人接引,以及墓主親屬為其守靈的場景,有部分脫落殘損無法辨識。[4]:12-15
而在槨室南北兩壁的上方,又有釘入壁内的鐵鈎數枚,考古人員推測應是用來懸挂荒帷,荒帷也就是棺罩,是一種帳幕,一般罩于棺槨上以模仿死者生前居所佈置。不過墓室内的荒帷已然不存,鐵鈎原本兩面石壁各有3件位置南北對稱,如今也僅存4件。[4]:11
墓主尸體或人骨今天已不復存在,考古人員只在木棺旁發現了三枚兒童的乳齒。而棺木也已經散壞不全,據工作人員詢問最先入墓的盜墓者,當時他進入的時候棺木已然歪斜傾倒。[4]:12,14
而在一號墓的地面上旁邊的東面,有一道約高2米的小土崗,根據村民說,當地稱這裏叫“王墳”,就是跟這道土崗有關。考古人員推測這道土崗確實是人工造成的,是墓葬原本的封土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當初墓葬建成的時候,地上墳冢更大,只是今天已經部分殘失,因此才會除了在一號墓地面上的封土外,在其旁邊的東面還有一處封土,也便是今天的這道小土崗。同時又可知,原本一號墓和二號墓都共處在同一座封土(墳冢)之下,事實上,二號墓正是在這座小土崗西端發現的。[4]:11
二號墓
[编辑]二號墓位於一號墓一旁東邊,相距0.2米遠。墓壙與石槨室的形制均與一號墓相差無幾,但是相較之下稍微簡陋。不過二號墓在更早的時候便曾被盜,西端有一個盜洞。[5]:82
至於棺木,相較于一號墓的雖然散壞不全,但尚能辨識部分外壁彩畫,二號墓的棺木則損毀非常嚴重,整個棺木都已損壞,只有少數木質因為棺釘的鐵鏽才得以殘存下來,其餘只能找到棺木餘下的板灰。[5]:82-83
雖然棺木已經損壞,而餘下的棺灰輪廓也沒有發現任何人骨,但是在西側發現了一具有很多毀傷的人骨,應該是當時盜墓者破棺拖了出來。這具人骨屬於女性,共有28枚牙齒,根據上頜兩枚智齒未萌出,推斷死時應是青壯年。同時人骨向下俯身,肢骨也都被拗折,身下還壓著幾件殘碎的陶罐和金飾,由此可知墓被盜的時間離死者下葬時並不久,當時死者尸身還沒有完全腐爛,盜墓者反復翻動尸身搜檢隨身財物並導致骨架散脫與拗折。[5]:84
二號墓的石槨室中頂部與四壁同樣畫著不少彩畫,不過也同樣有不少已經脫落殘損無法辨識。槨室頂部畫著星漢圖,如以紅色和黃色的圓點來表示星星,又以黃色綫連綫黃點星星表示星宿等,而與一號墓直接繪畫星雲與日月不同。至於四壁上則繪有如侍女乃至黑鳥、黑犬等人物,以及家居臥室、出行儀仗、宮殿建築等場景,其中人物形態等雖有殘損,但仍栩栩如生,例如西壁和南壁中俱繪有黑犬跑動奔躍的姿勢,或張口竪耳,或回首向後,尾巴也都向上捲翹。[5]:85-90
墓主
[编辑]由於根據隨葬品與壁畫等各方面細節,如無論壁畫上以及出土的飾品均與現已知東晉十六國時期飾品特徵一致,而墓槨是東西方向、墓前埋有牛胙,則是當時東北地區的東胡一系民族的習俗。[6]:99而墓中出土的四枚印章則説明了墓主的身份,再結合史籍中相關記載,學界普遍斷定,這處墓葬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十六國之一的北燕國開國君主文成帝馮跋的長弟,同時也是北燕主要締造者、身居北燕宰相的馮素弗及其妻屬的墓葬。[7]
由此,一號墓的墓主自當是馮素弗,而二號墓的則是其妻子,兩人墓室原本共葬在一個墳冢之下,也就是說,他們是屬於夫妻合葬,不過并非同葬一個墓室,而是夫妻合葬中的“同墳異臧(藏)[8]”。
除此之外,一號墓中發現有兒童乳齒齒冠3枚,而根據出土的石硯、虎子等隨葬品均是有大小各一件來判斷,墓中除了埋葬著馮素弗本人外,還葬有一名男童,且當時地位不凡,惟無法考證究竟是誰。[6]:104
另外,根據史籍《十六國春秋》中的記載,北燕開國君主馮跋葬于當時長谷一帶[9],而馮素弗的墓葬所在地正是在當時長谷一帶附近,再根據馮素弗先于其兄馮跋而死,那麽很有可能馮跋也葬在這裏。遼寧省博物館的考古人員由此推測認為,距離馮素弗夫妻二人墓僅40米的、且規格形制又與馮素弗墓相似的、當地相傳百餘年前發現並因此遭到損毀的古墓葬,也就是現今被編為的第三號墓,很可能便是文成帝馮跋的陵墓。[6]:105
文物
[编辑]北燕國馮姓皇室,本是來自長樂郡(今河北省衡水市一帶)的漢人,後來開國君主馮跋的父親馮安徙居昌黎郡(今遼寧省朝陽市一帶),於是吸收了許多當地慕容部鮮卑人的習俗,也因此家族變得漢、鮮卑習俗混雜(鮮卑是起源自今中國東北地區乃至今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的民族,而慕容部則是鮮卑其中一個主要部落與支系)[10]。這在北燕國皇室與主要締造者馮素弗墓裏,體現得十分明顯,除了墓葬的規格與葬制融合了包括漢、慕容鮮卑乃至其他民族如高句麗人的風俗之外,隨葬器物也同時帶有不同民族的特點與風俗。而這也是馮素弗墓的其中一個珍貴與特別之處。[6]:107
意義
[编辑]參考
[编辑]- ^ 1.0 1.1 1.2 遼寧省博物館 (编). 壹《概況》. 北燕馮素弗墓(上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
- ^ 2.0 2.1 遼寧省博物館 (编). 肆《第二次清理簡記》. 北燕馮素弗墓(上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
- ^ 黎瑤渤. 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 文物. 1973, (第3期).
- ^ 4.0 4.1 4.2 4.3 4.4 4.5 遼寧省博物館 (编). 貳《第一號墓》. 北燕馮素弗墓(上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
- ^ 5.0 5.1 5.2 5.3 遼寧省博物館 (编). 叁《第二號墓》. 北燕馮素弗墓(上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
- ^ 6.0 6.1 6.2 6.3 遼寧省博物館 (编). 伍《結語》. 北燕馮素弗墓(上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
- ^ (唐)房玄齡. 卷一百二十五《馮跋載記附馮素弗傳》. 晉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 p3133-3134.
- ^ (劉宋)范曄. 《樊宏傳》. 後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年: p1121.
與夫人同墳異臧
- ^ (北魏)崔鴻. 北魏錄二《馮跋》. 十六國春秋輯補. (清)湯球(輯補). 濟南: 齊魯書社. 2000年: p676.
葬跋于長谷陵
- ^ (北齊)魏收. 《海夷馮跋傳》. 魏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 p2126.
本出長樂信都...東徙昌黎,家于長谷...既家昌黎,遂同夷俗。
延伸閲讀
[编辑]- 《北燕馮素弗墓》. 遼寧省博物館(編、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 ISBN 97875010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