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京大学校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介绍南京大学的历史。

概覽

[编辑]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1][2]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径称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仅保留文理學院,并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调整为文理多科性大學。工科院系划出成立南京工学院,即现东南大学[3]。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發展為新的綜合大學。[來源請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1949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國立中央大學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62年中華民國在臺灣另行重建國立中央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徑稱南京大學。校長周鴻經去職,梁希潘菽先后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

1952年7月進行的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院係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院校以及組建有關院校相關係科 [注 1];保留文理學院,主要併入原私立金陵大學文理學院,遷至原金陵大學鼓樓校址,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原有四牌楼校区由南京工学院使用[4]。 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校名、校印不变,法人地位或校长均无调整,完整保留前身学校校印,保留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肄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学校档案部分在“文革”期间转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移交南大[5]

南京大学南大门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係師生遷到北京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長,1963年匡亞明任校長。1966年文革爆發,南京大学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當時南京大學被稱為曾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高等學府」、「國民黨的文化中心」。[注 2]1976年,在校師生率先發起旨在反對和結束「文化大革命」的被當局稱為「南京事件」的南京反文革運動;1978年5月,哲學系青年教师胡福明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全國范围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1978年5月,匡亞明復任校長,1984年8月,曲欽岳任校長。1978年以來,重建、新建多個系科,逐步恢復為融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大學。[來源請求]

校区建设方面,浦口校区于1993年投入使用,2009年南京大学整体搬出浦口校区并移交给金陵学院,同时仙林校区建成开学。仙林校区按规划将和鼓楼校区协作分工,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來源請求]

注释

[编辑]
  1. ^ 南京大學科系及衍生院校歷史變遷情況參見「國立南京大學」條目。
  2. ^ *「南京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老巢,南京大學的前身又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高等學府,是牛鬼蛇神、社會渣滓成堆的地方。中國最大的走資派劉鄧陶的黑手,早在戰爭年代就伸進了江蘇,並培植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親信。」見:〈在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和慶祝大會許司令員的講話〉,1968年3月20日。
    • 以前民國時期,「南京大學是國民黨的文化中心」;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內一小撮走資派孫叔平、郭影秋、匡亞明招降納叛,把南京大學變成了一個資產階級的頑固堡壘。」 見:1968年4月16日在南大召开的「向阶级敌人发动猛烈进攻誓师大会」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南京大学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 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1982-04: 1. 
  2. ^ 南大校史. 南京大学. [202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05). 
  3. ^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金陵大学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56-567.
  4. ^ 潘宁堡,陈绍英. 我们心中的父亲——潘菽.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网站. 2010-06-28 [201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中文(简体)). 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这是我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30年前,我主持院系调整时,想到的外事活动只是社会主义阵营内各高等学校间的往来,没想到会有开放的一天,要接待从台湾乃至海外各地的校友回归母校。在这些老校友心中的母校是四牌楼,是那座建造时打算开国民大会的大礼堂,是给他们留下深深烙印的校内建筑和风光。这些因素我都没有考虑,只想到南京工学院的仪器设备大型笨重,搬到天津路的金陵大学找不到地方安置。这固然是时代造成的错误,但我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5. ^ 珍贵档案“回家”接续南大“家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移交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历史档案. 南京大学新闻网. 2012-05-16 [201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