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厄瓜多世界遺產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是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常見文化遺產包括古蹟(如建築、雕塑、題字)、建築群、遺址(如考古遺址);自然遺產通常是具備特殊物質和生物價值的自然地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如瀕危動植物棲息地),或在科學、保育、自然美角度極具價值[2][3]厄瓜多尔於1975年6月16日批准公約,該國自然和文化遺蹟因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1978年9月,在美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屆會議上,厄瓜多爾首批共兩項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基多舊城加拉帕戈斯群岛[4]

截至2025年,厄瓜多爾共有5項世界遺產入選,包括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4]。其中,印加路网屬跨國遺產,與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哥伦比亚秘鲁共有[5]。該國亦有5項遺產入選預備名單[4]。該國曾於1976年至1980年以及1995年至2001年出任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4]

世界遺產

[编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項目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则称为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6]

  * 跨國遺產
名稱 圖像 地點 入選年份 教科文數據 簡介
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省 1978 1bis;vii、viii、ix、x(自然) 加拉帕戈斯群島由19個島嶼及周邊海洋保護區組成,地處南美大陸約1,000公里外的太平洋,被譽為獨特的「活體生物進化博物館及陳列室」。群島坐落在三大洋流交匯處,堪稱海洋物種的「大熔爐」。持續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印證著島嶼形成的地質過程。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加上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催生了眾多奇特動物,例如海鬣蜥加拉帕戈斯象龜加岛企鹅,以及多種達爾文雀。這些物種啟發了1835年到訪此地的查尔斯·达尔文,進而提出了著名的演化論。[7]
基多舊城 皮欽查省 1978 2;ii、iv(文化) 厄瓜多爾首都基多由西班牙人建於1534年,坐落在印加古城的廢墟之上,海拔高達2,850米。這座城市是前哥倫布文化的搖籃,也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重要見證。儘管經歷了1917年的大地震,它仍擁有拉丁美洲保存最完好、改動最少的歷史中心區。它也建有多座巴洛克教堂及修道院,例如聖方濟各聖殿耶穌會教堂。這些建築融合了西班牙、意大利、摩爾弗拉芒以及本土印第安文化的藝術精髓,配以其華麗的內部裝飾,發展出獨特的「基多巴洛克風格」。[8]
桑蓋國家公園 钦博拉索省莫罗纳-圣地亚哥省通古拉瓦省 1983 260;vii、viii、ix、x(自然) 桑蓋國家公園海拔跨度從900米至5319米,以其壯麗的自然景觀和兩座活火山——桑蓋火山通古拉瓦火山——為特色。在27萬公頃的廣闊土地上,這座公園完整地展現了厄瓜多爾全境生態系統:從冰川、火山帶、云雾森林亞馬遜雨林、濕地、湖泊,到脆弱的泥炭沼地與草原。這樣獨特孤立的生態環境,對當地特有的受威脅動物而言是絕佳的天然庇護所,諸如山貘安第斯神鹫等得以倖存。[9]
昆卡的洛斯-里奧斯的聖安娜歷史中心 阿苏艾省 1999 863;ii、iv、v(文化) 昆卡,全稱「昆卡的洛斯里奧斯的聖安娜」,是座位於厄瓜多爾南部安地斯山脈山谷之中的城市。它建於1557年,是典型的內陸殖民地城鎮,現今是厄瓜多爾第三大城市。城市的建造嚴格遵循查理五世頒佈的規劃綱要,自建城以來,其規整的方格網狀佈局已完整保存了四個多世紀。城市大多數建築建於18至19世紀。尤其在19世紀,城市因奎寧草帽暢銷而經濟繁榮,建築物改建得更為考究,從而形成了一種融合本土與歐陸風格的特殊建築樣式,同時推動城市建築現代化。作為這個地區的農業和行政中心之一,該歷史中心是當地居民和外來移民的大熔爐,見證了拉丁美洲不同社會與文化成功融合的歷史進程。[10]
印加路网* 多處地點[註 3] 2014 1459;ii、iii、iv、vi(文化) 印加路網是印加帝國大規模的交通、貿易、防禦道路系統,覆蓋超過30,000公里。此道路網由安第斯印第安人在前西班牙時期逐漸建立,經過數個世紀的擴張,在15世紀達到最大規模,遍及安第斯山脈全長全寬。道路網的規模和品質堪稱非比尋常,能夠把海拔6,600多公尺的山峰與海岸連接起來,配合靈活的道路建設技術,解決途中由熱帶雨林、肥沃山谷及沙漠等地形環境所帶來的無數挑戰。這項遺產包括273個遺址,綿延超過6,000公里,旨在突出該道路網的社會、政治、建築、工程成就,其貿易、住宿、儲存等相關基礎設施,以及具宗教意義的場所。[5]

預備名單

[编辑]

除了已入選項目外,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成員國還可以把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任何遺產在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前都必須入選預備名單[12]。截至2025年,厄瓜多爾的預備名單共有5項遺產[4]

名稱 圖像 地點 列入年份 編號和對應標準 簡介
馬查利亞國家公園 马纳比省 1998 1080;(複合) 馬查利亞國家公園設立於1979年7月,坐落於厄瓜多爾中部海岸的馬納比省,佔地約750平方公里,被譽為沿海地區風景最為秀麗的鄉野之地。公園大部分區域被原始森林覆蓋,屬於所謂的「熱帶旱生阔叶林」,還涵蓋海岸線、海灘以及島嶼群。園內孕育了超過270種鳥類,犰狳、美洲豹大翅鲸等也不時在園內現蹤。公園蘊藏著重要的文化遺存——境內分佈著多處考古遺址,其中大部分屬於馬查利亞文化英语Machalilla culture。最具代表性的遺址包括拉普拉塔岛薩朗戈島英语Salango Island等。[13][14]
普揚戈石化林英语Puyango Petrified Forest 埃爾奧羅省洛哈省 1998 1081;viii、ix(自然) 普揚戈石化林位於厄瓜多爾南部,佔地至少2,568公頃,是南美州最大型的石化林。這片區域蘊藏著數十根距今1.2億年的巨型樹幹化石,不少是碎片狀,但也有數根保存近乎完整,當中最大者長達11米、直徑達1.6米。該地區還棲息著120多種鳥類,例如紅臉鸚鵡(Red-masked Parakeet)。[15][16]
薩魯馬礦城英语Zaruma 埃爾奧羅省 2016 6089;iv、v(文化) 薩魯馬坐落於厄瓜多爾南部安第斯山脈亞熱帶山區,其礦業史可追溯至前哥倫布時期、殖民時代以及厄瓜多爾獨立後的共和時期。它摒棄了同期殖民地典型的棋盤式城市規劃,發展出與崎嶇地形完美契合的區域建築範式。城中的木構建築延續了前哥倫布時期的傳統,同時融合了殖民時代與19世紀的正式建築規範,加上古老礦巷的存在,使該城在19世紀和20世紀前三十年成為城市發展與人類活動的傑出範例,也展現了人類適應山地環境的非凡創造力。[17]
厄瓜多爾跨安第斯鐵路文化線路 钦博拉索省瓜亚斯省 2016 6090;ii、iv、v(文化) 厄瓜多爾跨安第斯鐵路長450公里,屬窄軌鐵路,建於1873年至1908年間,連接了高地和沿海地區。它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程技術的典範,其穿越雄偉安第斯山脈(從瓜亞基爾基多)的建造難度,當時被譽為「世界最難修建的鐵路」。以阿勞西英语Alausí布凱英语Bucay, Ecuador一段為例,該處坡度下降幅度高達5.5%,途中須穿過名為「魔鬼之鼻」(Devil’s Nose)的玄武安山岩。鐵路不僅促進了區域間貿易與習俗傳統的深度融合,更通過瓜亞基爾港口加強了國際聯繫。當約4,000名牙買加工人參與熱帶路段建設時,它更成為了種族、文化、語言、宗教交融的熔爐。[18]
馬由-欽奇佩-馬拉尼翁考古景觀 萨莫拉省 2016 6091;iii、v(文化) 馬由-欽奇佩-馬拉尼翁英语Mayo-Chinchipe文化存在於西元前5,500年至西元前1,700年之間,發展於亞馬遜上游地區的厄瓜多爾高地。根據考古發現,原住民會與沿海的其他部落交易,進口貝殼等物品,同時出口木薯和可可等植物。聖塔安納佛羅里達英语Santa Ana (La Florida)的考古遺址內有保存完好的古老聚落和儀式中心,以及石器瓷器碎片。研究也表明,早在數千年前當地人便以人工培植方式種植可可,並出口至中美洲。這項文化的物質遺存證明,在數千年前該社會已在亞馬遜極其多樣的環境中發展壯大,與自然環境互動共生,充分利用資源,並創造出高度象徵性的文明體系。[19]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印加路网未顯示在此地圖上,詳情請見該遺產地點說明。
  2. ^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於厄瓜多爾本土以西外海約1000公里。
  3. ^ 印加路網橫跨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祕魯六國,分布於137個地點,其中有24個地點(1459-060至1459-083)位於厄瓜多爾。[1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2.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PDF).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25-07-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3) (中文(简体)). 
  3. ^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4. ^ 4.0 4.1 4.2 4.3 4.4 4.5 Ecuador.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3) (英语). 
  5. ^ 5.0 5.1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1) (英语). 
  6. ^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7. ^ Galápagos Island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6) (英语). 
  8. ^ City of Quit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1) (英语). 
  9. ^ Sangay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02) (英语). 
  10. ^ Historic Centre of Santa Ana de los Ríos de Cuenc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14) (英语). 
  11. ^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 Multiple Location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9) (英语). 
  12. ^ Tentative List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13. ^ Parque Nacional Machalill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4) (英语). 
  14. ^ Machalilla National Park. Global Alliance of National Parks.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0) (英语). 
  15. ^ Bosque petrificado de Puyang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6) (英语). 
  16. ^ Humphreys, Sara; Küffner, Stephan. The Rough Guide to Ecuador & the Galápagos Island 6th. Rough Guides. 2016: 315–316. ISBN 0241245745 (英语). 
  17. ^ Zaruma ciudad miner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3) (英语). 
  18. ^ Cultural Itinerary of Ecuador's Trans-Andean Trai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15) (英语). 
  19. ^ Mayo Chinchipe - Marañón archaeological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