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可判定性問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判定性問題(德語:Entscheidungsproblem,意為「決策問題」)是數學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和威廉·阿克曼於1928年提出。此問題為是否存在一個通用的方法,能在有限步驟內,判定一個數學命題的真假。[1]

语言的可判定性

[编辑]

一个语言,是一个集合,且其补集
图灵机可识别时,语言则称为半可判定。
当语言不是图灵机可识别,则为不可判定语言。
当且仅当都是图灵机可识别的时候,L才能称为可判定语言。

一般意义上的可判定性

[编辑]

指一个询问真 / 假的问题是否可被回答。若不论一个问题答案为真或为假时均能得出该答案,则称这个问题、或解决该问题时所用的算法为可判定的;若只能在答案为真时得出、但在答案为假时不能做出判断,那么称为半可判定的;若根本不能得出为真或为假的结论,那么称为不可判定的。

參考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David Hilbert and Wilhelm Ackermann. Grundzüge der Theoretischen Logik. Springer, Berlin, Germany, 1928. English translation: David Hilbert and Wilhelm Ackermann.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Logic. AMS Chelsea Publishing,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USA,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