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周伯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伯琦在杭州飞来峰青龙洞留下的题刻《理公巖記》[1],大幅篆书。
至正戊戌(1358)周伯琦在杭州下天竺三生石的题名,隶书。

周伯琦(1298年—1369年)[2]伯温饶州人,周应极之子。元代官员、书法家。曾任南海县主簿,后升为翰林院修撰。[3]元顺帝至正元年,由修撰特例拜為宣文閣授經郎、鉴书博士,轉经筵官、崇文監丞,[4][5]以南人出身而于至正十二年四月[6]由翰林直学士、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陪同皇帝巡幸上都[7]其升转的原由则是当年二月下达的圣旨,禁止任官时的种族歧视现象。[8]根据《平吴录》记载,周伯琦于至正十七年(1357)时任江浙廉访使、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受达识帖睦迩之命劝降张士诚,但遭士诚拘留。他为周伯琦建造宅第,使其与文士流连于文墨。[9]伯琦特别擅长篆书,为当时篆书名家。曾在元仁宗时期的宣文阁供职,受到书法家康里巙巙的赞扬。據楊士奇的記載,巙巙稱:“周伯琦篆書,今世無過之者。”[10]其篆书作品《相鹤经》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2][3]

著作

[编辑]

著《六书正譌》五卷,是一部阐述《说文》,辨证俗字的字书。列小篆为主,先注制之义,再列隶字,俗字。对许书中的两千多个常用字所做的补正研究,在很多文字的形义分析中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六書正譌》成书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凡5卷,共收2000余字,均为“字书之常用而疑似者”。正字是周伯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本书以《礼部韵略》韵部为序,分辖诸字;释字方式是以小篆为字头,下列正字、反切及造字本义和字形结构,最后指出所谓俗字之失,有些字还列出古文字形以资佐证。[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 歷代石刻史料彙編: 第4編, 遼金元.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0: 4 [2022-01-02]. ISBN 97875013151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2. ^ 2.0 2.1 傅申. 海外书迹研究. 紫禁城出版社. 1987 [2022-01-02]. ISBN 97878004702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3. ^ 3.0 3.1 冯亦吾. 书法故事.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 232 [2022-01-02]. ISBN 97872000046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4. ^ 黄惇. 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022-01-02]. ISBN 9787534336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5. ^ 楊樹藩. 元代中央政治制度.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 [202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6. ^ 杨镰. 元诗史.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501 [2022-01-02]. ISBN 97870200423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7. ^ 邱江宁. 元代文人群体的地理分布与文学格局(下). 北京: 中华书局. 2021 [2022-01-02]. ISBN 97879992104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8. ^ 周良霄, 顾菊英. 元代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671 [2022-01-02]. ISBN 9787208013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9. ^ 吴宽《皇明平吴录》:“达识以其反复不许完者固劝乃承制假江浙廉访使周伯琦参知政事招谕之士诚始要王爵达识不许及请爵为三公曰三公非有司所定亦不许完者又力劝达识外虽拒之实幸其降又恐忤完者意八月遂授士诚太尉士德淮南平章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党皆授官有差而元以达识有招安功亦加太尉伯琦被留于吴士诚为造第宅于乘鱼桥北厚其廪给伯琦日与诸文士以文墨流连因亦忘归”
  10. ^ 張小莊. 明代笔记日记书法史料汇编.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0 [2022-01-02]. ISBN 97875479199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11. ^ 六书正讹–书格(旧版).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元史·卷187》,出自宋濂元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元史/卷211》,出自柯劭忞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