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和林
47°11′53″N 102°49′16″E / 47.19806°N 102.82111°E
哈拉和林 | |
---|---|
Хархорум ᠬᠠᠷᠠᠬᠣᠷᠣᠮ Qaraqorum | |
![]() 位於哈拉和林的光顯寺 | |
类型 | 首都遺址 |
位置 | ![]() |
建立时间 | 1220年 |


哈拉和林(蒙古语:ᠬᠠᠷᠠᠬᠣᠷᠣᠮ,鲍培转写:Qaraqorum,西里尔字母:Хархорум),又称哈剌和林,簡稱和林[1][2],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爱省西北角的哈尔和林苏木,在忽必烈建元帝國、遷都至大都之前,是蒙古帝國的首都。
歷史
[编辑]蒙古帝国自成吉思汗时期的1220年从曲雕阿兰迁都至此并兴建新都,但直到1235年,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周围筑起防御性的城墙,它才成为新帝国真正的都城。1260年爆发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中,该城市一度遭受破坏。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并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哈拉和林成为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所,仍為漠北最重要的都市。1277年蒙古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在反叛的战争中一度攻占和林,元军直到次年才将窝阔台汗国军队逐出。不过,14世纪以来该城市得以恢复发展。大德十一年(1307年),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将和林等处行中书省改名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并将和林路改名为和宁路。现今和林还保存有《兴元阁碑》,刻于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
元朝灭亡后北元政權以此地為首都。但是由于失去汉地的经济支持,城市已大不如前。[3]1372年明朝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北伐,期间攻入哈拉和林,[4]并烧毁城墙。[5]1380年明军再次攻入和林(不知是漠北的泛称和林,还是指古城哈拉和林)。[6]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后不久,北元彻底灭亡,哈拉和林也逐漸沒落。[3]蒙古各部摆脱黄金家族的统治自立後,逐渐裂解为鞑靼和瓦剌,之後该地一度被四卫拉特佔據。16世紀初蒙古本部在達延汗治下再度兴盛,曾將哈拉和林訂為首都。

都城近况
[编辑]哈拉和林作为都城经历大蒙古国时期的繁荣,元朝时成为岭北行省的中心,北元的宣光、天元两朝又作为都城,直至鞑靼和瓦剌并起,在此后和林古城荒廢。清代喀尔喀蒙古的重要寺庙額爾德尼召的建築材料就取自哈拉和林城的遺址。
2023年,蒙古国总统乌赫那·呼日勒苏赫宣布计划在哈拉和林建设新城区[7]。
参考文献
[编辑]- ^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丁酉,治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营图苏胡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诸王叛兵侵轶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淇阳王月赤察兒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为左丞相,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并和林屯田入五条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新元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一》记载:“岭北等处行中书省,领和宁路。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亦名哈剌和林。本乃蛮故地。太祖灭乃蛮,建四大斡儿朵于其地。二十年,分封诸子,以哈剌和林之地与少子拖雷。太宗始定都于此。七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九年,营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十年,营图苏胡迎驾殿,在和林北三十余里。鲁卜鲁克和林纪行书:宪宗三年,奉命至和林,为哈剌阙栾之都。有大街二:其一撒剌先人所住,中为市场;其一支那人居之,皆工匠。二街之外,为朝贵之大邸第。又佛堂十二,回回教寺二,基都教寺一。四围以土为城,开四门。傍城外有大离官,内有殿,又有仓廪库。定宗、宪宗皆都之。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又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复置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二年,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四年,以都元帅府并行宣慰司事。十一年,罢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皇庆元年,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新元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曹永年. 关于北元宣光、天元朝的都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1年2月, 第30卷 (第1期).
- ^ 〔明〕高岱《鸿猷录》(卷6 北征沙漠):“(洪武五年)二月李文忠捣应昌取和林虏遁去文忠留辎重自率轻兵兼程进与华云龙夹河击虏众虏一健将跃出鬪文忠引弓一矢而毙文忠马中矢步战复得他马益奋大破虏众俘斩以万计畧地至驴驹河朵颜等处顾时深入迷失道乏食兵疲遇虏奋击破之得其辎重兵乃益振曹良臣以孤军深入战死”。
- ^ Timothy May. Karakorum.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2023-11-22.
- ^
《明史·卷327》. 维基文库: p. 列傳第二百十五 外國八 鞑靼 (中文).
- ^ Adiya, Amar. Revitalizing Mongolia's Heritage: President Announces Plans to Rebuild Karakorum. Mongolia Weekly. 2023-01-24 [2023-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英语).
外部鏈接
[编辑]- Silk Road Seattle – Karakor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Cities along the Silk Ro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華盛頓大學展示,2004.
- Treasures of Mongolia – Karakorum, Mongolia, UNESCO Courier, by Namsrain Ser-Odjav, 1986-03
- William of Rubruck's Account of the Mongo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ongolian-German excavations (德語)
- Karakoru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