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安陵
宋陵 | |
---|---|
永安陵 | |
![]() 永安陵陵台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巩义市 |
坐标 | 34°39′50.040″N 112°57′42.444″E / 34.66390000°N 112.96179000°E |
分类 | 古墓葬 |
时代 | 北宋 |
编号 | 2-58 |
认定时间 | 1982年 |
![]() |
永安陵,史料记录中称安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父亲宋宣祖趙弘殷于昭宪杜太后的合葬墓,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始建于乾德元年(963年),为宋陵中最早修建的一座,成为北宋皇陵的营建之始[1][2]。
历史
[编辑]
永安陵为赵弘殷与妻昭宪太后杜氏的合葬墓。赵弘殷为五代时期的武将,后周时官至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赵匡胤分掌禁军。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弘殷去世,追赠武清节度使、太尉[3]。赵弘殷最初葬在汴京东南。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追尊其为帝,庙号宣祖,并称其墓为安陵[4]。赵弘殷的妻子昭宪杜太后崩于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同年十月与合葬于安陵[5]。
乾德元年(963年),安陵改卜于河南府巩县西南四十里訾乡邓封村的新陵,是为目前的陵址[1][2]。
布局
[编辑]永安陵为宋陵中最早修建的一座,由上宫、下宫和祔葬陵组成[6]:21,之后的七座帝陵均大致沿用其制度[7]。
上宫
[编辑]上宫目前仅存陵台和四件石像生。据《宋史·礼志》记载,永安陵陵台为正方形,下层每面长九十尺,共三层。陵台下为地宫,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四周有神墙,高九尺五寸,周长四百六十步。神墙四面正中设神门,四角置角阙。南神门以南为神道,南侧依次为乳台、鹊台。乳台高二十五尺,鹊台高二十九尺。南神门距乳台、乳台距鹊台均为九十五步[8]。据20世纪60年代实测,永安陵的南神门至乳台的距离为151米,乳台至鹊台的距离为141米,神墙东西宽230米,南北长227米,陵台底边长22.5米,上边长8.5米,高6.4米。其后的七座帝陵都大体遵循了这个制度[7]。
永安陵的神道两侧原有两排石像生,目前仅有数件遗存,与其他零散石像一起集中保存于永定陵内。永安陵的石像形体较小,不注重细节刻画,石雕动物的腹部不做透雕,保留较多唐末和五代时期石刻的特点[6]:456。
下宫
[编辑]永安陵下宫为供奉墓主饮食起居的宫室,在地面上现已无遗迹。通过考古发掘,确定其位于上宫西北,祔葬的孝惠賀皇后陵以西,淑德尹皇后陵东南一带。下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5米,东西长约130米。在下宫西南部的地表下70厘米处,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地面和地砖等遗迹[6]:29-33。
祔葬陵
[编辑]

永安陵祔葬四座皇后陵,分别为宋太祖的孝明王皇后和孝惠賀皇后陵,以及宋太宗的懿德符皇后和淑德尹皇后陵。其中孝明王皇后和孝惠贺皇后于乾德二年(964年)安陵改卜时祔葬,其制度据记载为地宫深四十五尺,陵台高三十尺,底边长七十五尺,四周神墙高七尺五寸,边长六十五步,南神门至乳台为四十五步[9]。懿德符皇后薨于开宝八年(975年),葬于安陵西北[10]。太宗即位后,懿德符皇后和淑德尹皇后均被追封为皇后,同时将淑德尹皇后葬于孝明王皇后陵的西北[11]。
这四座后陵中,孝明王皇后陵和懿德符皇后陵已无任何地面遗存,孝惠贺皇后陵位于永安陵上宫西北约200米处,原址现存陵台、一根石望柱和一件东神门石狮。现存陵台底部南北长11米,东西宽9米,高3.2米。陵台以南58米处、以北及以西50米处皆有田埂,大致确定为神墙的位置,由此可推断该后陵神墙的边长约为105米,符合《宋史·礼志》中“四面各长六十五步”的记载[6]:26。淑德尹皇后陵位于孝惠贺皇后陵西北约260米处,20世纪80年代时尚存陵台和16件石像。当时陵台边长10米,高4.8米[6]:26-29。陵园现已被夷平,仅存部分陵台,石像生也被从原址集中至他处保管[12]。
参见
[编辑]宋陵被称作“七帝八陵”,除永安陵外,还包括以下陵墓: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脱脱等. 宋史·卷一百二十二.
安陵在京城東南隅,乾德初,改卜河南府鞏縣西南四十里訾鄉鄧封村
- ^ 2.0 2.1 脱脱等. 宋史·卷一.
(乾德元年閏月)辛未,卜安陵于鞏縣
- ^ 脱脱等. 宋史·卷一.
累官檢校司徒、天水縣男,與太祖分典禁兵,一時榮之。卒,贈武清軍節度使、太尉
- ^ 脱脱等. 宋史·卷一百二十二.
太祖建國,號僖祖曰欽陵,順祖曰康陵,翼祖曰定陵,宣祖曰安陵
- ^ 脱脱等. 宋史·卷一.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於滋德殿……冬十月癸巳,南唐遣其臣韓熙載、田霖來會皇太后葬。丙申,遣樞密承旨王仁贍賜南唐禮物。戊戌,禁邊民盜塞外馬。辛丑,丹州大雨、雹。丙午,葬明憲皇太后於安陵
- ^ 6.0 6.1 6.2 6.3 6.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宋皇陵.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08. ISBN 9787534815348.
- ^ 7.0 7.1 刘毅. 宋代皇陵制度研究.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9.
- ^ 脱脱等. 宋史·卷一百二十二.
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尺。南神门至乳台,乳台至鹊台,皆九十五步,乳台高二十五尺,鹊台增四尺。神墙高九尺五寸,环四百六十步,各置神门、角阙
- ^ 脱脱等. 宋史·卷一百二十三.
太祖孝明、孝惠二後。乾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皇后王氏崩。二十五日,命樞密承旨王仁贍為園陵使。時議改卜安陵于鞏,並以二後陪葬焉。皇堂之制,下深四十五尺,上高三十尺。陵台再成,四面各長七十五尺。神牆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長六十五步。南神門至乳台四十五步,高二丈三尺。吉仗用中宮鹵簿,凶仗名物悉如安陵而差減其數,孝惠又減孝明焉
- ^ 脱脱等.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
開寶八年薨,年三十四。葬安陵西北。帝即位,追冊為皇后,諡懿德,享於別廟
- ^ 脱脱等.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
及帝即位,詔追冊為皇后,並諡,葬孝明陵西北
- ^ 淑德尹皇后陵文物保护单位标示牌背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