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寇连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寇连材(?—1896年),中国清朝末年宦官,直隶省昌平州人。

15岁净身入宫,为慈禧太后梳头房太监。被慈禧太后喜爱,室内会计都交给他掌握。之后屡次劝谏太后,太后不快,但是没有治罪於他。历任奏事处太监、会计房太监。甲午战争失败後,对宫内腐败现象更加痛心。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十太后没有起床,他就哭谏:“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被太后喝斥出去。他上折十条死谏。太后将他囚禁在内务府慎刑司,次年下令移交刑部二月十六,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梁启超曾经在其所著《戊戌政变记》给他专门立传,附在戊戌六君子后面。

值得一提的,是寇被处死当天,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文廷式,导致文第二天被革职。日后文在其所著《闻尘偶記》如此提及寇连材的[1]——

丙申二月十六日,上在颐和园。是日午刻诛太监一人于菜市。闻其罪坐私递封奏、语言悖谬云。后乃知太监名寇连才,昌平州人。其奏乃谏游行,请建储,停铁路,练乡兵。又请勿听用李鸿章张荫桓等共十条云。又闻寇连材言事折跪进于太后手,阅至半,震怒。是日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怀塔布以祭龙神路经颐和园,太后召见。命承旨交刑部正法。怀塔布为连才跪求稍宽。不允。故此事不由军机处。恭亲王告翁尚书云:“吾等为旷官矣!”

御史恽毓鼎在二月十七日记里写道[2]——

十七日晴。西城内外拜客。昨日菜市杀太监一名,姓寇,名连瑞,通州人,素娴文墨,为两宫所赏。十二日请假五日,既销假,即进条陈凡十事: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三条不得其详。奏上,太后震怒,谓祖制宦官不许干预国政,立予斩决。至市,索袍褂著就,向东拜别祖茔及老母,云:「我虽系内监,然所陈诸事皆忠君爱国之心,即骈首市曹,亦可见祖宗于地下。」帖然就戮。

質疑

[编辑]

民初以来不少学人对寇连材案有所留意,诸如徐一士黄浚朱德裳罗继祖彭长卿都曾搜罗材料,予以分析,并以随笔、札记的形式提出见解。但是,他们大多对寇氏事迹鲜有怀疑。萧公权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认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引用寇连材之言称慈禧虐待光绪之事,其实无人能够证实。1980年代初,历史学家戚其章发现了一份抄本《寇连材死谏折》,进而对梁启超所撰寇太监传提出了更大的质疑,认为寇的思想与康、梁差距甚大,他是被梁氏硬“拉到维新派队伍里去的”。历史学家唐益年则利用清宫档案,对寇连材入宫时间、当差过程以及与慈禧、光绪的关系进行了考订,力矫讹说,并对抄本《寇连材死谏折》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大约同时,又有学者亲赴寇连材的家乡北京昌平县南七家庄进行实地访问,对寇氏的身世经历进行订正,力图更多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3][4]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資料

[编辑]
  • 《奴才小史》
  • 《中国皇室宫廷辞典》
  1. ^ 《闻尘偶記》 (PDF). 《近代史资料》总第44号,1981年6月出版,第24页。
  2. ^ 《澄斋日记》卷五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条(第34条). 恽毓鼎《澄斋日记》,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
  3. ^ 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 《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马忠文作;中华文史网2013年11月14日转载。
  4. ^ 来源:搜狐网. 清末“烈宦”寇连材形象是如何炼成的?. 搜狐网>历史>正文. 2016年8月31日 [2016年8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0日)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