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巴解组织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英文名称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简称巴解组织
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
成立1964年5月28日[1]
总部约旦河西岸比雷赫[2][3]
武装组织巴勒斯坦解放军(1964年—1994年)
意識形態巴勒斯坦民族主義
阿拉伯民族主义
泛阿拉伯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
世俗主义
反帝国主义
两国方案(1993年至今)
派系
反犹太复国主义
巴勒斯坦統一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主义
政治立場左翼极左翼
国际组织联合国大会观察员
官方色彩橙色
立法委员会
50 / 132
成员
选举标志
党旗
官方网站
www.plo.ps/ar
巴勒斯坦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阿拉伯语:منظمة التحرير الفلسطينية,英語: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簡稱巴解组织巴解,是巴勒斯坦政治軍事混合组织,由10支不同的世俗阿拉伯政党派系所構成。目前,該組織內部最大的成员为世俗主义左翼政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通称“法塔赫”),其領導人並長期位居組織領導核心,如亚西尔·阿拉法特马哈茂德·阿巴斯即先後擔任该组织的领导人。

巴解组织早期採行武裝鬥爭路線,而近年來則更倾向通過與以色列谈判的手段落實「兩國方案」,建立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使得它与主张用武力全面消灭以色列的哈马斯常有冲突。目前,巴解组织領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並被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以及超過150个联合国会员国承认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歷史

[编辑]
曾活跃于约旦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员

1964年1月,第一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会议决定组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5月28日,400多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代表在耶路撒冷举行「巴勒斯坦国民大会」,宣布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首任主席為艾哈迈德·舒凯里。1968年,巴解组织与其他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协商通过了《巴勒斯坦国民宪章》,该《宪章》规定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各种力量的代表,

巴解组织在成立初期受到了约旦国王侯赛因·本·塔拉勒保护,並以之為基地攻擊以色列。不過,因前者試圖奪取约旦统治权,雙方關係日益惡化。1967年,巴解组织企图刺杀约旦国王侯赛因·本·塔拉勒,但国王被保镖用身体压住而幸免于难;之后,约旦军队出动坦克,飞机围剿只有轻武器的巴解组织,阿拉伯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第一次发生历史性的战争。巴解组织力战不敌,一年后被迫撤出约旦,转战黎巴嫩。1967年试图刺杀约旦国王未遂,以及1970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去世等事件,使得泛阿拉伯主义情绪受到极大削弱,而阿拉伯国家对巴解组织支持亦一度大为减少。

1974年10月,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的第七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上,巴解组织被确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相当于流亡政府)。1974年11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邀请巴解组织以常驻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其他机构发起的所有国际会议[4]

巴解组织进入黎巴嫩后,受到黎巴嫩天主教马龙派势力的强烈排斥。1972年慕尼黑慘案爆发,以色列为了报复而入侵黎巴嫩,攻擊涉嫌的巴解组织领导人。黎巴嫩的巴解组织上街游行,抗议以色列的清除行动,导致黎巴嫩天主教势力的强烈不满,黎巴嫩內戰随后爆发,而該國首都、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贝鲁特瞬间变成火炮下的炼狱。得到以色列武器支援的天主教民兵和得到叙利亚武器支援的巴解组织,一直作战到1981年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武装干涉黎巴嫩前,双方共有4万准军事人员战死,平民死伤则不计其数。黎巴嫩由昔日中东地區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变成1990年代满目疮痍的贫穷国家。

由于巴解组织内部各派別分别受不同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加上其他外部因素,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時任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領導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多数派,更加明确地主张在坚持武装斗争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其他反对派仍坚持要消灭以色列,主张在巴勒斯坦地区全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认为武装斗争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而反对阿拉法特的政治和外交努力,並拒绝“里根方案”、“非斯方案”等各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於是导致组织分裂。1983年5月,部分法塔赫军官脱离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运动”,形成法塔赫反对派。随后,法塔赫反对派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人阵总部”)、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闪电突击队(“闪电”)、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人鬥阵”)组成“民族联盟”,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民阵”)、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巴解阵”)和巴勒斯坦共产党則组成“民主联盟”。1985年3月,“人阵”、“人阵总部”、“闪电”、“人鬥阵”、“巴解阵”和法塔赫中的反对派又宣布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阵线”,纲领强调反对阿拉法特路线,但并不打算取代巴解组织本身。

位于东耶路撒冷东方宫曾为巴解组织1993年至2001年間在耶路撒冷的办事处址

经过与以色列政府的秘密谈判,1993年8月20日,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挪威首都奥斯陆经过会晤后达成了一些共识。當年9月13日,双方在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又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1994年5月12日,由巴解组织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1994年到1995年,以色列国防军撤出了加沙地带69%和约旦河西岸90%以上地区[5]。但1995年拉宾遇刺身亡,以及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对以色列发动的恐怖袭击,使得有關协议无限期推迟落實,雙方和平進程至今趨於停滯。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逝世後,马哈茂德·阿巴斯接任巴解组织主席。2005年,以色列进一步从加沙地带撤军,但是依然控制其海岸线,以及該地与埃及之间的狭长緩衝区域。2007年6月,巴解组织在加沙之战中被哈马斯夺走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

組織

[编辑]

歷任主席

[编辑]

成员

[编辑]

现成员

[编辑]

前成员

[编辑]

武裝

[编辑]

手枪

[编辑]

步枪

[编辑]

冲锋枪

[编辑]

机枪

[编辑]

手榴弹

[编辑]

反坦克

[编辑]

大炮、火箭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rabs Create Organization For Recovery of Palest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纽约时报; 1964年5月28日; "JERUSALEM, (Jordanian Sector) 28 May (Reuters) -The creation of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was announced today..."
  2. ^ In West Bank, Ramallah looks ever more like capit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bas opened new Ramallah headquarters for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LO), which was headquartered in East Jerusalem in the years between its establishment in 1964 and Israel's capture of the land in 1967. "God willing,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PLO will return to Jerusalem soon," Abbas said at the 23 November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uilding, which the PLO is renting."
  3. ^ Abbas: Referendum law is ‘obstacle to pe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bas told reporters in Ramallah, where he inaugurated a new headquarters for the PLO."
  4. ^ 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 [2013年12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3日). 
  5. ^ 新华网 - 背景资料:巴以和谈进程. [2013-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