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塞普西翁战役
康塞普西翁战役 | |||||||
---|---|---|---|---|---|---|---|
得克萨斯革命的一部分 | |||||||
战斗发生在康塞普西翁宣教所内 | |||||||
| |||||||
参战方 | |||||||
得克萨斯叛军 | 墨西哥中央集權主義共和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詹姆士·鮑依 詹姆斯·范宁 | 多明戈·乌加特切亚 | ||||||
兵力 | |||||||
民兵90人 |
步兵和骑兵共275人 大炮2门 | ||||||
伤亡与损失 | |||||||
1人死亡 1人受伤 |
14–76人死亡 39人受伤 |
康塞普西翁战役爆发于1835年10月28日,交战双方为多明戈·乌加特切亚上校率领的墨西哥军与詹姆斯·鲍伊和詹姆斯·范宁领导的得克萨斯爱国者。这场持续三十分钟的战斗被历史学家J·R·埃德蒙森称为“得克萨斯革命的首次主要战役”,地点位于康塞普西翁宣教所,即今天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中心以南3.2公里(2英里)处。
10月13日,斯蒂芬·F·奥斯汀统率的新组建得克萨斯军向贝尔进军,当时由马丁·佩费克托·德科斯将军指挥驻守得克萨斯的墨西哥残余部队。10月27日,奥斯汀派鲍伊与范宁率90名士兵,在贝尔附近寻找一处可供得克萨斯军休整的易守难攻之地。他们选定康塞普西翁宣教所附近作为营地,当夜扎营并派信使告知奥斯汀。科斯得知得克萨斯军分散后,遂遣乌加特切亚率275人进攻康塞普西翁。得克萨斯军依托马蹄形沟壑固守,凭险要地势多次击退墨军,迫使其在大军抵达前30分钟撤退。历史学家估计墨军死伤14至76人,而得克萨斯军仅一人阵亡。
背景
[编辑]1835年10月13日,新组建的得克萨斯军决心彻底终结墨西哥对得克萨斯的统治,开始向圣安东尼奥贝尔进军。[1]几天前,墨西哥总统的妹夫马丁·佩费克托·德科斯将军已抵达贝尔并接管得克萨斯全部墨军。[2]至10月20日,由首位将英语移民引入得克萨斯的Empresario斯蒂芬·F·奥斯汀[a]所率得克萨斯军抵达萨拉多溪,并对贝尔发起围攻。[5][6]为防得克萨斯军侦察防御工事,墨军试图限制人员出入城池,但仍有人得以离家投奔得克萨斯军。[7]其中包括以骁勇著称的詹姆士·鮑依,他在“沙洲决斗”中的事迹早已广为流传。[8]
10月22日,奥斯汀任命鲍伊为上校,并与詹姆斯·W·范宁上尉共同指挥第一营。[8][9]他们在入夜前展开侦察行动,考察圣安东尼奥周边的旧宣教所作为潜在宿营地。[8]当地熟悉地形的胡安·塞金及其得克萨斯军部下沿河为其引路。在勘察完三处宣教所后,鲍伊与范宁选定劍之聖弗朗西斯科差會为最理想营地。[10]10月27日清晨,得克萨斯军其余部队亦在此与之会合。奥斯汀急于靠近贝尔,便立即派鲍伊和范宁去寻找一个良好的防守地点,以供军队当晚休息。[11]
序幕
[编辑]
鲍伊与范宁率九十名士兵同行,分为四个连,分别由安德鲁·布里斯科、罗伯特·科尔曼、迈克尔·戈欣和瓦伦泰恩·贝内特上尉指挥。[11][12]他们沿圣安东尼奥河北上,途经圣胡安与圣何塞宣教所。[11]途中遭遇一小股墨军侦察兵,墨军在短暂交火后退回贝尔。[11]
康塞普西翁宣教所距圣安东尼奥贝尔约3.2公里(2英里),距得克萨斯军在埃斯帕达的营地约9.7公里(6英里)[13],得克萨斯军侦察队便在此驻足。[14]宣教所以西约460米(500碼)处,圣安东尼奥河形成一个小马蹄形弯道,两侧相距约91米(100碼)。[14]据历史学家阿尔文·巴尔所述“宽阔的河谷比起伏的草原低约六英尺,两岸林木成荫。”[11]鲍伊与范宁并未依命立即回报奥斯汀,而是派信使送告诉奥斯汀前往康塞普西翁的方向。次日,愤怒的奥斯汀发表声明,威胁不遵从命令的军官将受军事法庭审判。[11]
得克萨斯军侦察队分为两处扎营,其中范宁率49人驻守马蹄形河湾南端[15],鲍伊与其余士兵驻扎于北端。[11]若墨军来犯,必陷于其交火之中。[15]哨兵分布在周边及宣教所塔楼上,以便居高望远。[11]傍晚安营时,得克萨斯军惊见一发自贝尔教堂塔楼的墨军炮弹落在营地之外。[11]许多士兵怀疑是宣教所的神父将他们的位置告知了墨军。[14]
战斗
[编辑]
为在得克萨斯军主力抵达前先歼康塞普西翁之敌,科斯于10月28日命多明戈·乌加特切亚上校率军清晨突袭。上午六时,乌加特切亚率275名墨军与两门火炮自贝尔出发。[13][16]由于浓雾迟滞行军,他们直到上午八点或下午两点才抵康塞普西翁。[16]一名墨军骑兵侦察兵向哨兵亨利·卡恩斯开火,卡恩斯还击后沮丧地奔回本部,说道“伙计们,那些杂种打光了我的火药筒。”[17]得克萨斯军随即退入沟壑,他们先于壑沿射击,再纵身下至1.8米(6英尺)深的河谷装填弹药。[12]其余哨兵急奔主力部队时,佩恩·贾维斯中弹跌下河岸,所幸子弹击中其腰刀致使其仅受擦伤。[16][17]
得克萨斯军阵地林木环绕,使墨军骑兵无处施展。两百骑兵遂留于河西岸,在得克萨斯军背后阻其逃遁。[17]何塞·马里亚·门多萨中校率步兵与炮队渡河,占据得克萨斯军下方阵地。得克萨斯军则清理灌木以利观察,并在河堤挖出台阶,便于登临射击。双方断续交火达两小时,直至雾渐散去。此时五六十名墨军步兵越过草原,企图包围得克萨斯军。[16]鲍伊高呼:“弟兄们,掩蔽好,节省火力,我们没人可以浪费!”[16]距得克萨斯军270米(300碼)处,墨军步兵停下布阵,以火炮居中,一边推进一边开火,却收效甚微,多数弹雨皆越过得克萨斯军头顶。[16]得克萨斯军士兵诺亚·史密斯威克回忆道:“葡萄弹与霰弹劈啪穿过头顶的山核桃林,把熟果打得纷纷落下,士兵们随手捡起便吃,毫不在意,仿佛只是被北风摇落一般。”鲍伊在致奥斯汀的正式报告中亦称“敌军火力连绵不断,而我方射击虽较缓慢,却瞄准精确,杀伤显著。”[18]
墨军军官下令冲击范宁所守南端时,鲍伊派科尔曼连支援。大多数援军自河岸下方迂回至新阵地,但亦有数人离开掩体冲过草原。[16]其中理查德·安德鲁斯被葡萄弹击中腰侧[19],战后数小时殒命。[20]
援军抵达马蹄形河湾南端时,墨军步兵后撤,炮位距得克萨斯军仅91米(100碼)。得克萨斯军遂将火力转向炮手[19][21],三批炮手相继伤亡,火炮遂被弃。[22]墨军步兵三度冲击,皆被击退。号手吹响撤退号角,步兵退至火枪射程之外。墨军骑兵奉命收拢伤员与火炮,然骑兵逼近时鲍伊率众突入草原[19][21],迅速夺炮反击溃逃之敌。葡萄弹杀死了其中一名骡夫,导致他的炮车失控并“在溃散的墨西哥队伍中横冲直撞”。[21]整场战斗仅历时三十分钟。[19]
余波
[编辑]
奥斯汀原拟于10月28日清晨合并两路军队,但驻扎在埃斯帕达宣教所的部队因追逐一支逃散部队而延误启程,且未能得手。[19]威廉·巴雷特·特拉维斯中校率骑兵先于主力部队行进,至康塞普西翁时远处仍可见墨军踪影。小股得克萨斯军骑兵紧追不舍,但墨军终安然抵达贝尔。[23]
在战斗结束后不到三十分钟,得克萨斯军其余部队抵达。[19]奥斯汀认为墨军士气大挫,欲即刻进军贝尔,然鲍伊与诸军官以贝尔防御坚固为由拒绝。[19]得克萨斯军遂在战场搜寻墨军撤退时遗弃的装备,找到数箱弹药。由于嫌墨军火药“比捣碎的木炭好不了多少”,他们倒掉药料但保留了子弹。[20]
当晚,奥斯汀允许一名当地神父及贝哈尔居民收殓墨军遗体。[24]巴尔估计至少14名墨军阵亡,另有39人受伤,其中数人后来不治。[24]《阿拉莫资料汇编》作者蒂莫西·托迪什等人则推算阵亡数为60人[12],而史家斯蒂芬·哈丁则称达76人。[20]得克萨斯军方面仅安德鲁斯一人阵亡[b],贾维斯为唯一负伤者。[24]
这场战斗被历史学家J·R·埃德蒙森称为“得克萨斯革命的首次主要战役”[26],这也是科斯下令对得克萨斯人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27]巴尔认为得克萨斯军取胜源于“出色的指挥、坚固的阵地以及更强的火力”。[24]墨军骑兵在林木密布的河谷地形中无法有效作战,而其步兵武器射程也远逊于得克萨斯军。[24]巴尔还指出,此战“应该让……墨西哥人懂得勇气和良好防御阵地的价值”。[28]哈丁则认为,“康塞普西翁的轻易胜利使得克萨斯军过于依赖长步枪,并轻视敌人”。[29]一名后来在范宁麾下服役的士兵抱怨,范宁因“在康塞普西翁的既往作战经验,使其忽视了必要的防备”,这可能是导致他在1836年3月的科莱托战役中惨败的原因之一。 [28]
2023年,历史研究者借助计算机程序推测战场可能位于康塞普西翁公园(战役纪念碑所在之地)以北约两千英尺处。[30]在该区域虽已出土火枪弹丸及其他遗物,但冲突的确切地点在考古上尚未得到确认。[30]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Barr 1990,第6頁.
- ^ Barr 1990,第12頁.
- ^ Edmondson 2000,第6頁.
- ^ Menchaca 2001,第172-173頁.
- ^ Barr 1990,第15頁.
- ^ Hardin 1994,第53頁.
- ^ Barr 1990,第17頁.
- ^ 8.0 8.1 8.2 Hardin 1994,第29頁.
- ^ Barr 1990,第18頁.
- ^ Barr 1990,第19頁.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Barr 1990,第22頁.
- ^ 12.0 12.1 12.2 Todish et al. 1998,第23頁.
- ^ 13.0 13.1 Barr 1990,第23頁.
- ^ 14.0 14.1 14.2 Hardin 1994,第30頁.
- ^ 15.0 15.1 Edmondson 2000,第221頁.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Barr 1990,第24頁.
- ^ 17.0 17.1 17.2 Edmondson 2000,第222頁.
- ^ Edmondson 2000,第222-223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Barr 1990,第25頁.
- ^ 20.0 20.1 20.2 Hardin 1994,第34頁.
- ^ 21.0 21.1 21.2 Hardin 1994,第33頁.
- ^ Hardin 1994,第32頁.
- ^ Edmondson 2000,第223頁.
- ^ 24.0 24.1 24.2 24.3 24.4 Barr 1990,第26頁.
- ^ Richard Andrews: A Key Figure in the Texas Revolution.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025-08-17] (英语).
- ^ Edmondson 2000,第224頁.
- ^ Barr 1990,第27頁.
- ^ 28.0 28.1 Barr 1990,第60頁.
- ^ Hardin 1994,第35頁.
- ^ 30.0 30.1 Huddleston, Scott. Historical researcher used computer program to re-create 1835 San Antonio. San Antonio Express-News. 2023-11-01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9) (美国英语).
引用著作
[编辑]- Barr, Alwyn. Texans in Revolt: the Battle for San Antonio, 1835. Austi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0. ISBN 0-292-77042-1. OCLC 20354408.
- Edmondson, J.R. The Alamo Story-From History to Current Conflicts. Plano, Texas: Republic of Texas Press. 2000. ISBN 1-55622-678-0. OCLC 42842410.
- Groneman, Bill. Battlefields of Texas. Plano, Texas: Republic of Texas Press. 1998. ISBN 978-1-55622-571-0. OCLC 37935129.
- Hardin, Stephen L. Texian Iliad –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Texas Revolution. Austi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ISBN 0-292-73086-1. OCLC 29704011.
- Menchaca, Martha. Recovering History, Constructing Race: The Indian, Black, and White Roots of Mexican Americans
. The Joe R. and Teresa Lozano Long Series in Latin American and Latino Art and Culture. Austi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1. ISBN 0-292-75253-9. OCLC 46872371.
- Todish, Timothy J.; Todish, Terry; Spring, Ted. Alamo Sourcebook, 1836: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Battle of the Alamo and the Texas Revolution. Austin, TX: Eakin Press. 1998. ISBN 978-1-57168-152-2. OCLC 3678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