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B·赫希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B·赫希爵士 Sir Peter B. Hirsch | |
---|---|
出生 | (1925-01-16)1925年1月16日 柏林 |
逝世 | 2025年9月12日 |
母校 | 剑桥大学 |
知名于 | 透射电子显微镜 物理学 |
奖项 | 富蘭克林獎章 (1970) 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3/4) 俄罗斯科学院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2005)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材料科学 |
机构 | 牛津大学 |
彼得·B·赫希爵士 FRS (英語:Sir Peter Bernhard Hirsch,1925年1月16日—2025年9月12日),英国材料科学家,对电子显微镜和差排理論的发展作出了根本性贡献。[1]
生平
[编辑]彼得爵士毕业于Sloane School以及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1946年他加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晶体部门。他的博士指導教授為W. H. Taylor 和Lawrence Bragg,論文研究對煤炭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50年代他创新地将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应用于金属,发展了详细的扫描技术理论。在1965年他和Archibald Howie, M.J. Whelan, Pashley and Nicholson,发表了透過电子显微鏡來分析晶體缺陷的文章。[2]
后来彼得爵士在牛津大学材料系擔任Issac Wolfson冶金讲席教授直到1992年退休,他總共擔任牛津材料系系主任共26年(1966~1992)。
因为他促进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以研究晶体物质的结构,以及透過差排動力學模擬材料韌脆轉換和塑性變形[3]。彼得爵士於2005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1983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1963年当选皇家学会院士,1975年封为骑士。彼得爵士也是牛津大學聖艾德蒙學堂成員之一。
彼得爵士於100歲高齡在2025年9月12日逝世。
参考
[编辑]- ^ Oxford Materials - Personal Homepages.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4).
- ^ P. Hirsch, A. Howie, R. Nicholson, D. W. Pashley and M. J. Whelan (1965/1977)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in crystals (Butterworths/Krieger, London/Malabar FL) ISBN 0-88275-376-2
- ^ Chapman, S. J.; Elliott, C. M.; Head, A. K.; Howison, S. D.; Leslie, F. M.; Ockendon, J. R.; Hirsch, P. B.; Roberts, S. G. Modelling plastic zones and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997-10-15, 355 (1731) [2025-09-16]. doi:10.1098/rsta.1997.0101.
沃尔夫物理奖得主 |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分类:
隐藏分类:
- 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和维基数据均无相关图片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