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情報分析管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情報分析管理(英語:Intelligence Analysis Management)是指管理與組織原始情報資料分析處理的過程。術語如「分析」、「產製」及「處理」意指對原始情報進行組織與評估,此階段在情報界常稱為「串連線索」(connecting the dots),進而形成所謂的「情報鑲嵌圖」(intelligence mosaic)。同一批情報資料經分析後,可能產出多種不同安全等級、時效與細節程度的分析成果。情報分析自古即有,雪曼·肯特(Sherman Kent)常被視為現代情報分析之父,其著作包括1947年出版的《美國世界政策的戰略情報》。[1]

雪曼·肯特任職於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期間,奠定了現代情報分析的多項規範與應用。肯特反對「分析人員只提供建議,不建議政策」的理念,認為分析應與決策者形成夥伴關係,但分析師不應推銷個人觀點。[2]

近年來,受知識社會學影響的學者批評肯特過於實證主義,未重視分析單位身分與文化在假設建立、接受與拒絕過程中的作用。[3]

前處理

[编辑]
情報流程或循環圖。分析是其中一環。

部分情報領域(特別是技術情報)會針對相同原始資料進行多重分析,以獲取不同面向的結論。例如:一組電子訊號資料,電子情報(ELINT)專家關注雷達用途與覆蓋範圍,測量與特徵情報(MASINT)專家則尋找雷達非預期頻譜或雜訊特徵;通訊情報(COMINT)專家關心語音內容,聲學MASINT專家則可能進行聲紋比對。以莫斯電碼為例,老練攔截員可透過操作員的獨特「手感」判斷身分,偵破電台欺敵。

最基本的前處理是將原始資料翻譯為分析師熟悉語言,或直接由精通外語的分析人員處理原文。

基礎情報與參考圖書服務

[编辑]

CIA 圖書館員每日接收大量文件(電報、新聞、摘要、期刊、書籍、地圖等)。這些資料來自不同單位、格式不一、等級不一,需篩選分發給逾150個部門或個人。參考部門管理各類資料庫(如專家名錄、照片、工廠數據),常見查詢包括:

  • 指定文件(已知編號或出處);
  • 回答特定問題所需資料;
  • 某主題下所有相關資料(最複雜,需文獻檢索)。

參考服務可採主動(協助編輯目錄、預篩、摘要、尋求外部協助、提供參考工具等),或被動(僅維護圖書館,供研究員自取)方式。現代協作技術有助於減少資訊落差。

建立獨立參考服務後,常根據需求出版研究或參考用出版品(如情報報告彙編、主題書單等),主動讓分析人員知悉現有資源。

情報人員及用戶亦需參考書與百科全書。美國稱之為「基礎情報」(basic intelligence),歐洲稱「文獻情報」(documentary intelligence)。多數內容雖可公開,但索引、交叉引用涉及機密時,目錄本身即為機密。

美國軍事情報界常用縮寫 BEST MAPS 來組織基礎情報:[4]

  • B—傳記情報(Biographic)
  • E—經濟情報(Economic)
  • S—社會情報(Sociological)
  • T—運輸與電信情報(Transportation & Telecommunications)
  • M—軍事地理情報(Military Geographic)
  • A—武裝力量情報(Armed Forces)
  • P—政治情報(Political)
  • S—科學技術情報(Scientific & Technical)

同時也包括:

  • 地圖(底圖、疊加圖等)
  • 傳記資料庫(英國稱 registry)
  • 圖像資料
  • 攻擊目標資料

這些可能以各種分類製作成國家手冊、主題手冊(如國際恐怖組織),機密等級各異。現今大多數以網頁形式保存。

國家手冊

[编辑]

非機密版本如《CIA世界概況》、英國外交部「國家與地區」資料、美國國務院背景說明等。[5][6] 類似情報社群內部參考書的有「外國區域手冊」(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編輯),原為美軍需求所製,涵蓋易於出兵地區,分為公開版及機密補充版。

傳記資料

[编辑]

傳記登錄最大價值在於完整索引。姓名的拼音與別名為最大難題。Soundex 技術可助於不同語言下之拼音搜尋。社會網絡分析中,「接線圖」是描述關係索引的術語。[7] [8]

地理基礎情報

[编辑]

地圖為典型產品,內容可包括政區、民族語言、地形等。現今如 Google Earth 已普及至一般應用,地理資訊系統中地圖索引則因投影、座標系統多元而複雜。

作戰序列情報

[编辑]

作戰序列(order of battle)指敵方部隊組成、主要人員、裝備與戰力等。也可泛指敵方組織架構、裝備等,如電子作戰序列就包括敵方電子設備位置與特性。

即時情報

[编辑]

「即時情報」涵蓋多種業務。基本運作是:接收原始(或初步處理)報告、整合現有資訊,並根據任務需求支援:

  • 戰術警報(如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揮中心)
  • 行動中心(如海軍戰情中心、空中預警系統)
  • 戰略預警協調(如美國國務院作戰中心)
  • 慣例監控(如二戰英國潛艇跟蹤室)
  • 政策決策輔助(如美國白宮戰情室

某些情資中心(如戰情中心)需監控感測器運作狀態,以防疏漏(如珍珠港事件因監控失職造成警戒失靈)。現代即時情報設施常用電話會議、視訊會議(如美國NOIWON)連結各主要情報單位。英國則有「COBRA」會議室實體設置。

某些突發事件(如大規模監獄暴動)可由單一情資中心協調;如劫機事件,聯邦航空管理局可與相關單位協調。若發生如卡崔娜颶風等重大災害,美國「事件指揮系統」會連動至全國層級。

大型軍事指揮部設有作戰中心,下級情報單位回報現況,高層則保持資訊流通。美俄有互派聯絡團駐航空預警中心,國際「熱線」通信系統亦常用於危機管理。

預警檢查清單

[编辑]

「跡象與警報」編製成國別/系統化檢查表。例如某國常態編隊起飛訓練屬例行,另國則罕見,出現時或有特殊意圖。部分自家行動(如核事故、重大災害)亦會觸發警戒。

情勢情報

[编辑]

「情勢情報」介於即時與中期情報之間,整合參考資料、即時情報及相關背景。可為決策者提供大局與背景。加拿大安全情報局常發表公開情勢研究,如《第70號評論:跨國犯罪威脅》。[9] 另有恐怖組織實體資料庫。美國國會研究處(CRS)報告亦常被引用。

資訊科技

[编辑]

2001至2002年間,雪曼·肯特情報分析中心邀請學者研究情報分析流程,尤其是資訊科技(IT)的應用情形。[10] 結論指出分析師資質優異,但對新IT技術認識不足。雖能於桌面直接查詢CIA資料庫,FBI分析人員卻難以跨部門或跨網絡存取敏感資訊。

內部資料庫雖不斷改進,但多數仍遜於商用搜尋引擎。分析人員往往靠非正式人脈取得關鍵資訊;商業領域則有專用CRM或ERM軟體支援。

政策與程序造成五大類IT取得障礙,2008年美國情報社群A-Space平台推出,期望打破部分限制。

資安與IT

[编辑]

安全是IT推廣最大障礙。許多高安全設施禁止隨身裝置,部分單位則以加密儲存、指紋認證等方式解決。[11]

嚴格規定使分析師傾向遠離IT。理想上,資安團隊應熟悉分析員工作流程,提供易用安全的解決方案。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Kent, Sherman.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0. ISBN 0-691-02160-0. 
  2. ^ Davis, Jack. Occasional Papers: Volume 1, Number 5: Sherman Kent and the Profession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PDF). The Sherman Kent Center for Intelligence Analysis.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June 12, 2007). 
  3. ^ Pages 234-252 Jones, Milo L. and; Silberzahn, Philippe. Constructing Cassandra, Reframing Intelligence Failure at the CIA, 1947-200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804793360. 
  4. ^ U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2-22.3 (FM 34-52) Human Intelligence Collector Operations (PDF). September 2006 [2007-10-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11). 
  5. ^ UK Foreign & Commonwealth Office. Countries & Regions. [202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6.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ackground Notes. [202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1). 
  7. ^ Tourison, Sedgwick Jr. Conversations with Victor Charlie, an Interrogator's Story.. Ballantine Books. 1990. ISBN 0-8041-0726-2. 
  8. ^ Borel, Paul. On Processing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1959 [202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9). 
  9. ^ Porteous, Gregory F. The Threat from Transnational Crime: An Intelligence Perspective. Winter 1996 [202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3). 
  10. ^ Berkowitz, Bruce. The DI and "IT": Failing to Keep Up With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202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11. ^ Zyskowski, John. Thumb drives are too often the victims of convenience: USB flash drives can be a data security nightmare. Government Computer News. [2025-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