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攻擊指數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1年5月26日) |
整體攻擊指數,又稱上壘加長打率(英語:OPS, On-base Plus Slugging),是棒球統計裡,上壘率(OBP)與長打率(SLG)的總和。[1]在這個數據裡,一位擊球員的上壘與長打能力被加在一起衡量,代表他的攻擊能力。以一般的職業聯賽來說,聯盟平均的OPS大約會在0.75上下,OPS在0.9以上的球員就會被認為擁有極佳的攻擊能力。在這個數據排行榜的前幾名球員,通常擁有超過1.000的OPS。
由於每個聯盟或聯賽的狀況不同,可能有投手較具優勢或打者較具優勢的情況(以上情況在美國大聯盟比較常見,因為球場形狀不同導致一些極端的對投手有利或對打者有利的情形)。因此如果要讓球員個人數據與聯盟平均值進行比較,則宜參考OPS+。OPS+ = 100為聯盟平均,OPS+ > 100為優於聯盟平均,OPS+ < 100為劣於聯盟平均,OPS+亦可能為負值,最低可以到-100。
舉例來說,名人堂外野手沃克生涯的OPS是0.965,而他退休前在紅雀隊的隊友普荷斯生涯的OPS是0.918,但沃克生涯OPS+是141,普荷斯卻是145。因為沃克生涯剛好遇到禁藥問題最氾濫的年代,而且他待最久的博覽會隊和洛磯隊的主場都是知名的打者天堂;而普荷斯在投手稍微有利的天使隊主場待了很多年(普荷斯生涯待過最多年的紅雀隊主場是屬於投打表現比較平均的那一群),所以生涯OPS比較低的普荷斯其OPS+反而稍高於沃克。
除此之外,因為上壘率與長打率的分母不同,上壘率分母為四死球+打數+犧牲飛球,長打率分母為打數,所以也有棒球研究者質疑此數據之計算方式。另外此數據將上壘率與長打率視為一樣重要,也是被質疑的原因之一。
計算式
[编辑]OPS的基本計算程式是:
和
在這裡:
而OPS+的計算方式如下:
在這裡:
- lgOBP = 聯盟平均上壘率
- lgSLG = 聯盟平均長打率
因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各個球場差異比較顯著,所以不能直接用這種方式計算,解決的方法是先算出一個球員在每個球場的OPS+,然後再依照打席數去加權。要注意的是,在計算一個球員在每個球場分別的OPS+時,lgOBP和lgSLG只採計聯盟所有球員在本球場的表現,這樣才能盡可能消除球場環境帶來的影響。
舉例來說,一個選手在A球場有200打席,在這個球場的OPS+為150,在B球場和C球場各有100打席,在後兩個球場的OPS+分別為120和100,那這名打者的OPS+會是(150*200+120*100+100*100)/(200+100+100)=130。
參考文獻
[编辑]- ^ 見www.baseballprospectu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或rec.sport.basebal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8-10..
![]() | 这是一篇與棒球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