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儒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儒家(英語:New Confucianism),又稱當代新儒家現代新儒家,為現代儒家學派,起源於20世紀初的中華民國早期,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活動於臺灣香港美國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之後,當代新儒家在中國大陸也重新發展。

概況

[编辑]

當代新儒家指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擴大,一批學者認為中國傳統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對中國仍有價值,並謀求发展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

1921年學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學衡雜誌的創刊,以純學術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國文化的精粹,同時也引發了新儒家哲學思辨的興起。如方東美便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

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道、釋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科學等現代思想,嘗試完成中西哲學會通的工作。

1949年前後,新儒家學者如唐君毅等因時勢動蕩而移居香港,並在香港設立新亞書院,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作出不少貢獻。

1958年1月,由唐君毅起草,經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修改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以四人名義聯署發表於《民主評論》,學術界通稱之為「當代新儒家」宣言[1]

1984年,由湯一介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等共同发起,联合海内外数十位教授,建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邀请新儒家相關學者公开讲学,举办了梁漱溟、冯友兰思想国际学术会议[2]

根據新儒家學者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成報》發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他認為新儒家有表述心性義理、發揮外王大義、疏導中國哲學、消納西方哲學、會通中西哲學的貢獻。

代表人物

[编辑]

代际划分

[编辑]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四代[3][4]

不過需要一提的是,所謂劃分并不完全以活躍時間為區間,如第一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便一直到1960年代尚有活躍,而第二代代表人物錢穆也活躍于6、70年代。在活躍時間之外,同時也以思想之異同來做區分。

三聖

[编辑]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被弟子尊稱為新儒家“三聖”。[6]

八大家

[编辑]
  • 熊十力
  • 梁漱溟
  • 张君劢
  • 冯友兰
  • 方东美
  • 唐君毅
  • 牟宗三
  • 徐复观

以上八人被美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關於部分人物是否新儒家的爭論

[编辑]

常被外界認為是第四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余英时本人并不認為自己是新儒家,同時又不認同其師錢穆應被列入新儒家[7]。对于钱穆余英时能否列入新儒家,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刘述先则认为余英时不属于新儒家,但钱穆仍可被認為属于这一流派[2]

派別

[编辑]

新儒家可被分為港台新儒家、海外新儒家及大陸新儒家,港台新儒家把政治視作心性的副产品,其不太關注社會狀況,它已因在政治方面上對台湾民主化進程所作的贡献有限一事而在政治上被边缘化,海外新儒家則致力在海外传播儒家思想,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大陆新儒家關注政治方面上的事宜[8]。大陸新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蔣慶最早對港台新儒家展開激烈的批判[9]

相關理論

[编辑]

關於對於儒學的分期的不同説法

[编辑]

江剛認為對於儒學的分期對新儒家來説是很重要的,學者沈有鼎、牟宗三、杜維明、李澤厚及干春松等都對儒學作出了分期。

沈有鼎把中國思想文化分為三期: 第一期是從起初直至秦漢時期,文化上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第二期是從魏晉時期直至明清時期,文化上表面上屬於儒家但實際上屬於道家的玄思精神,第三期是現今時期,文化上是在第二期的基礎上對第一期儒家的回歸[10]

牟宗三提出了三期説: 第一期是從孔三人到董仲舒,第二期是程顥程頤二人、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第三期是現今時期[10]

李澤厚批駁了三期説,他反對新儒家以心性論道統並此基礎上對儒學發展史作出概括,他提出了四期説: 第一期是先秦時期,以禮樂論為代表,第二期是漢朝時期,以天人論為代表,第三期是宋明理學時期,以心性論為代表,第四期是在心性論所造成的困境的基礎上的,其以所謂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為代表[10]

江剛又認為,儘管干春松沒有明確地作出分期,不過其作品可以衍生出不同於上述説法的另一説法,他表示干春松把孔子與經典之間的關係視為儒學史的一個核心問題[10]

闡釋民主

[编辑]

熊十力認為孔子大道之業為真正的民主的思想,並闡述了大同之治,群龍無首,天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是最高的民主政治[11]

蔡仁厚則認為,儒家是從民本到民主。首先,民本是順著「修德愛民」而來,而民主一直沒能實現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政治的三大問題:一、朝代更替,二、君位繼承,三、宰相地位。與此同時,中國自古政道與治道並未分離。皇帝即代表整個政權,並沒有想出一個法制來安排。因民主政治是屬於「公天下」,而中國社會「家天下」由來已久,故此政權轉移沒有一個制度化。而中國傳統政權轉移只有兩種:一為革命,二為打天下。兩者都屬於非理性。雖然傳統社會有禪讓,但是它並沒有制度化、規範化,故此牟宗三才說中國傳統政治有治道而沒有政道[12]

康德哲學

[编辑]

牟宗三融合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思想並于其作品《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的序言宣稱“你以為中國這一套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是因為你不解中國這一套之本義、實義,與深遠義故......我以為真能懂中國儒學者還是康德。”

實用主義

[编辑]

安樂哲郝大維等學者認為,儒家應當在中國哲學思維的特殊性中去理解,而不應當附會到西方的思維框架中去。同時,他們又認為儒家學說的內容和關注社群共同生活的约翰杜威民主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新儒家學者通過儒家思想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的會通,構建出關注社群生活的儒家民主主義[13]

相關質疑

[编辑]

對於新儒家理念的質疑

[编辑]

學者邓晓芒认为,新儒家要想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良传统,也要批判和超越儒学的局限和弊端,不仅要尊重和保护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也要开放和融合世界文化的多样和财富,不仅要坚持和实践儒学的道德和和谐的理想,也要关注和解决儒学的理性自由的问题[14][15][16][17]

學者傅偉勳在各方面上對新儒家作出了抨擊,他聲稱新儒家在面對西方思想的時候,「目的无非是要指责西方思想的局限性,籍以标榜中国儒学的优位,或是在借用西方思想及其方法论,当作补充中国儒家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泛道德主义的注脚罢了」,屬於新儒家的學者缺乏创造力、在理论建构方面上有着各種失敗、過份重視道德主体性的挺立而忽視對一般知识的开发、一味排斥大乘佛学而不能領會部份佛學思想的精妙之處、缺乏宗教学的视野及意识等等[18]

思想家韋政通表示他認為新儒家所提出的中國的傳統中有很多民主思想的重要種子這一説法是主觀的和武斷的,他也表示自己反對新儒家所認可的中國民主會從傳統中自然地生長出來這一説法,並且表達了對於關於「良知的自我坎陷」的學説的不滿,他聲稱「這是在玩概念的遊戲」[19]

一部分哲学界探讨了二十世纪新儒学运动的发展[20],并且质疑它实际上是一场全新的思想运动还是一场主要是回顾性创建的运动。试图回答有关这一新保守主义哲学运动的问题,包括:

  • “儒家思想的共同话语使中国和海外的中国学者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
  • “这种话语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地理、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知识分子将儒家思想等同于中国文化认同?”;
  • “20世纪90年代儒家在中国和台湾的复兴是否代表了真正的哲学复兴,还是基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兴趣复兴?”。

對於新儒家理論的批駁

[编辑]

陳忠信在一篇論文中批駁了新儒家所認可的民主開出論,他講解了牟宗三所提出的論證方法及其基礎,並且探討了結構馬克思主義者阿圖色黑格爾所持有的一些觀點所提出的批判意見,陳忠信聲稱 牟宗三所創立的關於歷史總體性的理論是一種唯心主義本質論,其把諸多問題都歸因於心性這一所謂的本源形態,並且認為歷史會遵循特定軌道,但其實歷史構造或社會構造是極其複雜的,歷史是沒有目的及主體的過程,新儒家所認可的這一理論缺乏堅實的基礎,也無法解答 如果結局早已被註定,人的自主性還有甚麼意義 這個問題,對於民主政治必定會出現一説的信念使新儒家忽視了相關的實踐問題,新儒家在這方面上無法為儒家關於政治的理想創造出在社會上的新的和具體的展現方式[21]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瑞麟在一篇論文中批駁了新儒家所發展出來的科學開出論,其探討了關於「良知的自我坎陷」的學説,陳瑞麟聲稱 牟宗三所認可的哲學理論認為無限心是終極實在,這一學説被一些學者稱為「徹底的唯心論」, 其認為「先驗的道德界」及「經驗的現象界」均是由所謂的無限心所開出的,相關學説認為道德主體通過自我否定來轉出認識主體,「民主與科學開出論」是牟宗三新儒學理論體系的核心, 然而,陳瑞麟聲稱 認識主體並不一定需要通過自我否定才能夠被轉出,道德主體及認識主體可以被視為主體的不同的功能或面向,而且現代西方科學建基於「主客平行架構」,其預設了一個可知可及的、無法被化約到經驗現象界的客體世界,以儒家思想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雖開出了傳統中國科學,但不能夠開出現代科學,牟宗三使用康德式架構所重建的儒家思想無法開出現代經驗科學,他把物自身理解為道德主體的無限心,導致事實領域的存有論被消除,科學開出論面臨着根本的困難[22]

對於新儒家人士的批評

[编辑]

學者葛兆光曾經撰文嚴厲地批評了大陸新儒家人士,他指控大陸新儒家人士想要令儒家思想成為人民絶對的宗教信仰和激進地反對普世價值觀等等[2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白彤东則撰文對此作出回擊[24]

獨立作家蕭三匝在一篇文章中區分了港台新儒家所重視的心性儒学和大陆新儒家所重視的政治儒学,並在文章中對大陆新儒家人士作出了批評,並且提出了“儒家复兴三议”,聲稱現今的新儒家過份固守儒家的一切教條、缺乏开放心态,他勸告當代大陸新儒家説:「要紧扣孔子"仁者爱人"的宗旨,爱活着的中国人。不要担心中华性的丧失,文化是一个动态构建的过程,不要试图用自己理解的具体教条强迫人削足适履。」[25]

萧三匝又聲稱蒋庆是大陆新儒家的“精神领袖”,並且對蒋庆所提出的對於自由民主制的抨擊意見作出了回應,另外,他批駁了蒋庆所宣揚的關於所謂的王道政治的理論、 聲稱其十分荒唐,此外,他對蔣庆所持有的觀點提出了一系列質疑[26]

参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余健文. 握天樞以爭剝復 ──讀「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香港人文學會.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2. ^ 2.0 2.1 郭齐勇.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中華文史網. [2025-01-21]. 
  3. ^ 劉述先.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 臺灣: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5-12-01. ISBN 9789570172720 (中文(繁體)). 
  4. ^ 鄭家棟. 現代新儒學概論.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5. ^ 霍韜晦. 世紀之思. 香港: 法住出版社. 1999年: 83–93. 
  6. ^ 郭齊勇. 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与马一浮(郭齐勇). 武汉大学国学院 《民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2015-04-30 [202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17) –通过《光明日报》. 
  7. ^ 方克立教授和李锦全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于1990-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两辑、《现代新儒家学案》一种(三巨册,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11人的学案)。方克立先生主编“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14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分别辑录了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方东美、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成中英等14位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论著。
  8. ^ 干春松. 大陆儒家回应批评:港台新儒家未必切近大陆现实. 澎湃. 2015-01-26. 
  9. ^ 張旭. 大陸新儒家與新康有為主義的興起. 中華藝術網. 2017-06-20 [2025-08-26]. 
  10. ^ 10.0 10.1 10.2 10.3 江剛. 當代新儒家與儒學的分期丨江剛. 香港01. 2018-03-25 [2025-08-14] (中文(香港)). 
  11. ^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
  12. ^ 蔡仁厚. 儒家思想與中國現代化.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初版二冊. 臺灣. 1999-03: 13. ISBN 9576685362 (繁體中文). 
  13. ^ 安樂哲 郝大維:儒家民主主義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3-07.
  14. ^ 邓晓芒, 儒家伦理新批判,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0384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邓晓芒:论康德哲学对儒家伦理的救赎,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2期, https://www.sohu.com/a/250037397_252534
  16. ^ 卢楚函, 邓晓芒,与新儒家论战30年, 《 环球人物 》(2015年第13期,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15-05/16/content_1632300.htm
  17. ^ 邓晓芒,我是批判儒家的儒家, 《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4期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361424
  18. ^ 景海峰. 傅伟勋对当代新儒家的批判性超越. 中國孔子網. 2007-07-28 [2025-08-26] –通过中國儒學網. 
  19. ^ 鳳凰網國學. 两面摄取、双向批判:韦政通对新儒家和自由主义的反省. 鳳凰網. 2019-02-11 [2025-08-26] (中文). 
  20. ^ Editors: John Makeham, New Confucianism: A Critical Examination,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57/97814039824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陳忠信. 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認識論層次的批判.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988-12-01, 1 (4) [2025-08-14]. doi:10.29816/TARQSS.198812.0003 –通过華藝線上圖書館. 
  22. ^ 陳瑞麟. 牟宗三「科學開出論」的形上學困難─以儒家思想為本的中國文化可以開出現代科學嗎?.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011, (42): 43-78 –通过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 
  23. ^ 葛兆光. 陈冬冬 , 编. 葛兆光:异想天开——近年来大陆新儒学的政治诉求.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2017-07-03 [2025-08-14] –通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24. ^ 白彤东. 葛兆光连逻辑一贯都做不到,对大陆新儒家何谈批评. 儒家网. 2018-02-23 [2025-08-14]. 
  25. ^ 肖强. 当代大陆新儒家批判——以蒋庆、康晓光、余东海、陈明、秋风为例. 儒家网. 2017-01-09 [2025-08-14]. 
  26. ^ editor. 萧三匝:新儒家"精神领袖"蒋庆批判. 独立中文笔会. 2016-07-23 [2025-08-26] –通过思想者博客 (中文(简体)). 

相關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