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加坡日佔時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昭南特別市
昭南特別市
1942年—1945年
1945年新加坡版圖
1945年新加坡版圖
地位大日本帝国军事占领
首都新加坡
常用语言日语华语福建话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
政府占领军政权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 太平洋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8日
• 英国投降
1942年
2月15日
1944年11月-1945年5月
1945年8月15日
• 新加坡由英属马来亚军政府接收
1945年
9月12日
• 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

1946年4月1日
货币香蕉票
前身
继承
海峡殖民地
英国军事管制区 (马来亚)
新加坡殖民地
今属于 新加坡
 澳大利亞 圣诞岛
新加坡日佔時期
日语名称
汉字昭南特別市
日語別稱
汉字昭南島

新加坡日佔時期[1](英文:Japanese occupation of Singapore),又稱新加坡日據時期、新加坡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新加坡的時期,由1942年2月15日海峽殖民地政府投降起,至1945年9月12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厦舉行日军無條件投降儀式为止。日本佔領新加坡後,日军將領「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將之改名為昭南島(意指南方光明之島,或昭和天皇南洋获取的領土)。在行政上,日军将新加坡稱為「昭南特別市」,是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因此,新加坡日據时期也称为昭南時代[2][3]

日军攻占新加坡

[编辑]

1941年12月8日,整个马来亚遭到日军首轮空袭,新加坡的莱佛士坊被严重炸毁。日本侵略軍此後集中兵力進攻馬來半島,且在55天內完成佔領。1942年1月31日,日軍佔領新山,節節敗退的英軍被被迫撤退至新加坡並炸毀新柔長堤[4]

新加坡作为英国在东南亚重要的军事基地港口,在战间期的防御战略中具有核心地位。丘吉尔首相曾命令英军陆军中将白思华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尽管白思华指挥着8.5万盟军部队,但多数单位建制不全且缺乏实战经验。虽然英军在人数上超过日军,但新加坡岛的供水系统主要依赖半岛水库这一致命弱点严重制约了防御能力。[5]

1942年2月8日,新加坡战役打响。日军从防御薄弱的西北部渡海峡突袭,白思华因误判主攻方向而指挥失当。在武吉知马巴西班让激战后,盟军物资耗尽,日军制造了屠杀200余人的亚历山大医院惨案,震惊全岛的同时亦使大量市民蜂拥逃入盟军控制区。最终百万惧怕日军的平民被困于仅占全岛面积1%的盟军控制区,日军持续轰炸民用供水系统,水源将断。同样面临补给危机的日军为降低损失,主将山下奉文决定劝说英军无条件投降[6]

英军主将白思华认为抵抗无望,故于1942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一华人新年当天率部投降。约8万名来自英国英属印度澳大利亚及当地士兵沦为战俘,与此前在马来亚被俘的5万人共同遭受囚禁。包括白思华在内,部分战俘被关押在樟宜监狱[7],而其他战俘则被押送至缅甸北婆罗洲朝鲜满洲国充当苦力。其中多数人因虐待、死亡行军或强制劳役而丧生[8][9]

英军投降三日后,日军发动新加坡大屠杀,数以万计平民遇害。新加坡直至战争结束都处于日军占领之下,丘吉尔称此为“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和最大规模的投降”[10]

1942年2月17日,日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发出布告,宣布新加坡正式更名为昭南岛(日语:昭南島しょうなんとう[11]

1942年3月7日,「昭南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由大達茂雄担任第一任昭南特别市市长,内藤宽一日语內藤寬一是第二任市长。

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為期70天的戰役中,盟軍一共有8,708人陣亡或受傷,130,000人被俘,日軍一共有9,824人傷亡。[12]

星华义勇军

[编辑]

占领时期

[编辑]

肅清

[编辑]

日軍佔領新加坡後,第25軍被分配到菲律賓新幾內亞等其它戰線,留守新加坡的主要軍事機構是日軍憲兵隊。當時因為中日兩國正在交戰,日軍認為新加坡和馬來亞一帶的華人對其統治構成威脅,同時也想對之前參加過抗日活動的華人以及任何持有反日情緒的人進行報復,因此大量地集中了當地華人,「檢證」其中的親英反日人士,在肅清大屠殺中殺害了25,000至55,000名年齡介於18歲至50歲之間的男性華人。[13][14]因为台湾人通晓闽南语华语,「檢證」期间,来自殖民地的台籍日本兵亦扮演翻译、讯问的角色,协助日军迫害华人。[15]

由于华侨领袖陈嘉庚曾大力支持抗日活动,因此日军在「檢證」过程中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认识陈嘉庚吗?”。[16]「檢證」过程相当随意,日军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情决定某人是否顺利通过。[17]未通过「檢證」的遇害者被日軍帶到島上的荒蕪地點和偏遠地區,如樟宜海灘(Changi Beach)、榜鵝(Punggol)和實乞納(Siglap),用機關槍或步槍系統化地射殺,新加坡的其它種族也未能倖免。[18]

此外,日本宪兵队在新加坡全岛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网络,用以甄别所谓“反日分子”。这些受高额报酬驱使的线人,在宪兵队设立的审查中心协助指认嫌疑人,被指控者往往遭处决。日军官兵与宪兵队员频繁巡逻街头,规定所有路遇平民必须鞠躬致礼,违者会遭受掌掴、殴打,甚至被羁押或处决。[19]

勒索与奴役

[编辑]

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及马来亚各地后,为惩罚当地华侨商人中国抗战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援,决定课以重金。[20]日军当局胁迫侨领林文庆组建了“昭南岛华侨协会”,作为其向华侨社群传达命令与实施勒索的执行机构[21]。日军最初向新加坡华侨勒索5000万元叻币奉纳金,“华侨协会”一再恳求减少,但日军表示必须凑够5000万元且需要于1942年4月20日之前上交。[20]

由于英国殖民者在投降前烧毁了1亿元叻币钞票,导致市面银根短缺,筹资过程变得极为困难。[20]征收过程中,日军采取了高压政策。对于未能按时缴纳或表示抗拒的华侨,日方会进行扣押、恐吓甚至处以极刑,迫使华侨社群就范。为凑足这笔巨款,华侨社群被迫动用大量积蓄,甚至变卖产业、借取高利贷。[22]经“华侨协会”一再筹集,最终数额亦只有2800万元叻币,在日军要求下,华侨协会被迫向横滨正金银行贷款2200万叻币[23]。1942年6月25日,林文庆代表新马华人向山下奉文献上5千万叻币奉纳金。

日军利用华侨协会的影响力,组织新加坡华人到兴楼开垦荒地,但农产所得却全部归日军所有[24]。不少华人因不事生产,被日军强行编入“奉侍队”,充当免费苦力[25]。大量新加坡各民族的年轻女子被日军掳走,成为慰安妇

1942年下半年,樟宜监狱开始成为日军关押东南亚地区战俘的中转站,而被囚禁于樟宜监狱的战俘也被日军征用作为免费劳动力。由于日军虐待战俘,到了战争后期,部分美军战俘甚至需要翻捡自己的粪便以试图获取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26]痢疾白喉病在战俘中广泛传播。

同化

[编辑]

为彻底消除西方影响,日军在新加坡推行系统的文化改造:建立日语学校并强制民众学习日语,所有教材及语言手册均采用日文编写,广播与电影也全面使用日语播出。每日清晨,各民族学童必须面向日本方向(新加坡为东北方)肃立高唱日本国歌《君之代》。街头遍布日本宣传标语与海报,众多重要建筑上方均悬挂起象征大日本帝国旭日旗[27]

1943年7月1日起,日軍為加強日語普及,禁止英語的各類通信,包含明信片書信,僅軍方認可的書可以使用英文。[28]阮斐娜在她的著作《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南方殖民地文學》中提到日軍在東南亞的日語推廣,新加坡最為成功[29]。此外,日軍亦設立「昭南第一日本人學校」[30](日語:昭南第一日本人学校,今新加坡日僑學校[31])。

物资短缺

[编辑]

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发行了不具备准备金香蕉票(因纸币上印有香蕉树图案而得名),规定1香蕉票可兑换1叻币。由于日军可随意增发货币,新加坡的货币市场被彻底破坏。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在三年半内飞涨,以大米为例,每百斤(约60公斤)价格从战前到战后飙升了1000余倍。

由于战争,新加坡本土工厂大都陷入停摆,加之与原主要粮食与资源供应地澳大利亚英属印度的补给线被切断,全岛从食品到药品等基本物资极度匮乏。为控制物资分配,日本当局发行称为“安居证”的配给卡,成人每月只可购买5公斤大米,儿童为2公斤[32]。随着战事推进,由于稀缺的粮食优先供应日军,成人配给量又被削减25%[33]。日军还进行了严格的统制经济,规定民众必须将自家生产的农产品交到管制中心,才可换取少量的生活必需品[34]

随着战事发展,食品供应量与质量急剧恶化。由于价格远低于大米且易于在庭院快速种植,红薯木薯山药成为多数新加坡人的主食。虽然其营养有限,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荒。[34]此外,易于在水源附近生长的空心菜也成为新加坡民众主要的食用蔬菜。

十元面额的香蕉票

印度国民军

[编辑]

盟军反击与敌后活动

[编辑]

新加坡日占时期,盟军为破坏日军军事行动策划了多次特种作战

林谋盛与136部队

[编辑]

林谋盛福建人,早年在新马经商。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加尔各答组建了代号136部队的秘密组织,旨在马来半岛全域建立情报网络。鉴于白种人难以在马来民众中隐蔽行动,当时驻重庆马来亚华侨林谋盛被招募为潜入部队指挥官。[35]林谋盛在中国大陆招募了一批马来亚华侨同胞,其中包含陈崇智等志同道合之士[36]。所有成员均接受过专业训练,熟练掌握无线电通讯与情报搜集技能。1943年5月23日,这支代号“古斯塔夫”的特别行动队搭乘从荷属东印度撤退的荷兰潜艇,自英属锡兰出发,最终在霹雳州沿岸的邦咯岛登陆。

该部队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等组织合作,直至1944年3月暴露前,“古斯塔夫”始终以合法商号作掩护,成功构建起运作良好的地下情报体系。然而,由于组织成员误将日军潜艇认作盟军船只,行动网络遭到破坏(亦有研究指出存在成员叛变的可能)。林谋盛陈崇智等抵抗组织成员相继被捕。[37]据陈崇智战后披露,林谋盛在狱中严正拒绝与日本宪兵队合作,甚至将配给的红薯转赠其他被捕同志,自己坚持绝食抗争[38]。在受尽日军3个月的折磨后,他于1944年6月29日壮烈牺牲。

林谋盛被视为新加坡民族英雄华人抗日英雄。新加坡重光后,殖民地政府在政府大厦为林谋盛举行葬礼,中华民国政府也追封林谋盛少将军衔。[39]

伊万·里昂与Z部队

[编辑]

英国陆军军官伊万·里昂英语Ivan Lyon少校指挥的Z部队英语Z Special Unit于1943年9月26日实施杰维克行动英语Operation Jaywick,日方称昭南港爆破事件日语昭南港爆破事件[40]。该部队成功潜入新加坡港,击沉或重创7艘日本舰船,总吨位超过4万公吨。在完成任务后,Z部队顺利躲过日本海军的追逐,平安返回澳大利亚

约一年后,里昂再度率领突击队执行马来虎行动英语Operation Rimau,又击沉3艘日舰。在长达4个月的水上游击战后,里昂与13名队员阵亡,其余10名被俘队员经日军非法审讯后皆被斩首处决。[41]

战后,伊万·里昂少校的遗骸被寻获,并迁葬至新加坡岛上的克兰芝阵亡军人公墓。其妻加布里埃尔与儿子克莱夫在战争期间曾被日本囚禁,最终幸免于难

新加坡重光

[编辑]

1945年,英軍原计划在9月發動急潮行動英语Operation Tiderace[42],但日本在遭受兩顆原子彈打擊後于8月15日无条件投降,故計畫作罷。

隨著日本的投降,佔領結束。战后新加坡陷入短暂无政府状态:英军尚未接管,日军的控制力急剧衰退,抢劫与针对效力于日军的“汉奸”进行的仇杀事件频发。当英军部队最终抵达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呼与热烈欢迎。

9月12日,新加坡政府大厦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板垣征四郎代表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元帅向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蒙巴顿勋爵投降。然而,由于英国本土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加之印度独立运动高涨,英国无力向新加坡派遣正规军及警察部队。根据日英双方达成的协议,直至1946年3月期间,已投降的日本士兵被留用作当地治安维持力量。英军将双十节事件泰缅铁路战俘虐待事件及肃清大屠杀列为三大重点战犯审判案件,自1946年1月起组建军事法庭,传召当地相关人员及来自日本的证人、嫌疑人与辩护律师参与诉讼[43]

戰後,隨著非殖民化運動民族主義的發展,當地居民政治情緒日益高漲。由于新加坡战役中英军贪生怕死的糟糕表现,有些人開始認為英國殖民地政府不再有能力管轄和保衛海峽殖民地[44]

爭議

[编辑]

2017年2月,新加坡的一個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展覽館,因名稱使用了日本占領期間稱呼新加坡的名稱「昭南」(Syonan),引發公眾抗議。新加坡新闻及通信部长雅國指出「這絕非我們的用意(引發傷痛),我為名稱帶來的傷痛道歉;我們必須尊重曾於日本占領期間遭逢不幸、失去親屬者的感受。」,而將名稱改為「日據」(Japanese Occupation)。[45]

影视作品

[编辑]
电视剧
电影:
  • (日語)南十字星(1982年)日本與澳大利亞合制

纪念建筑与历史遗址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林立. 亦詩亦史:描述新加坡日佔時期的舊體詩集《血海》 (PDF). 清華學報. 2017-09, 47 (3): 547 [2021-1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8). 
  2. ^ Abshire, Jean.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ABC-CLIO. 2011: 104 [2023-12-18]. ISBN 978-03133774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1). 
  3. ^ Giggidy, Kevin; Hack, Karl. Did Singapore Have to Fall?: Churchill and the Impregnable Fortress. Routledge. 2004: 132 [2023-12-18]. ISBN 0203404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1). 
  4. ^ 【新舊對照】新柔長堤被炸燬的一件往事 - 地方 - 人文足迹 - 新旧对照. 星洲网 Sin Chew Daily Malaysia Latest News and Headlines. 2024-05-09 [2025-10-21] (中文(中国大陆)). 
  5. ^ 二战中的新加坡战役:五万华侨上了日军屠杀名单 - 综合资料 - 抗日战争纪念网. m.krzzjn.com. [2025-10-21]. 
  6. ^ 日军80年前攻进新加坡秘辛(上)——暴露战役中几个弱点. www.zaobao.com.sg. [2025-10-21] (中文(简体)). 
  7. ^ 新加坡二战历史遗迹:静悄悄的历史记忆_新加坡频道_新华网. sg.xinhuanet.com. [2025-10-21]. 
  8. ^ Dennis, Peter; Grey, Jeffrey; Morris, Ewan; Prior, Robin; Bou, Jea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Military History 2n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6, 431–434. ISBN 978-0-19-551784-2. 
  9. ^ Kinvig, Clifford. River Kwai Railway: The Story of the Burma-Siam Railroad. London: Conway. 2005: 39. ISBN 978-1-84486-021-0. 
  10. ^ sina_mobile. 英国史上五大惨败:正规军难敌民兵 遭土著欺骗围歼. news.sina.cn. 2014-12-03 [2025-10-21]. 
  11. ^ 大日本軍司令官佈告 本坡改稱昭南島 吾僑今後應照此稱呼. 昭南日报. 1942-02-21. 
  12. ^ Wigmore, Lionel. The Japanese Thrust.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Series 1 – Army IV.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57: 382 [13 July 2015]. OCLC 3134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5). 
  13. ^ Hall 1983,第211–212頁.
  14. ^ WaiKeng Essa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 February 2015. 'Justice Done? Crimina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Issues in the Chinese Massacres Trial Singapore, 1947’ Genocide Studies Program. Working Paper No. 18, 2001. Wai Keng Kwok, Branford College/ Yale university
  15. ^ 二戰中的台灣與南洋:從小人物故事重新審視大時代. 独立评论. 
  16. ^ 交流站:居安思危拉响历史警报. www.zaobao.com.sg. [2025-10-21] (中文(简体)). 
  17. ^ 华侨检证大屠杀:18至50岁的新加坡华人华侨被日军以“检证”为由,肆意杀害. www.peopleapp.com. [2025-10-21] (中文). 
  18. ^ Church, Peter (编). A Short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5th.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2012. ISBN 978-1-118-35044-7.  已忽略未知参数|loc= (帮助)
  19. ^ 这是一个以新加坡百万人的血、泪和尊严为巨大代价的惨痛教训. h5.ifeng.com. [2025-10-21]. 
  20. ^ 20.0 20.1 20.2 日军勒索奉纳金始末 · 和平纪念馆. 和平纪念馆. [2025-10-21] (美国英语). 
  21. ^ 从国家图书馆文献窥看日本占领时期的新加坡华社. biblioasia.nlb.gov.sg. [2025-10-21] (英语). 
  22. ^ 奉纳金. 新国志. [2025-10-21] (中文(中国大陆)). 
  23. ^ 日本侵略者对南洋华侨的暴行及华侨的抗日运动 - 华侨抗战 - 抗日战争纪念网. m.krzzjn.com. [2025-10-21]. 
  24. ^ 区如柏. 华侨协会的燃烧岁月.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2025-10-21] (中文(中国大陆)). 
  25. ^ 李叶明. 1942,华人新年的那场战争.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2025-10-21] (中文(中国大陆)). 
  26. ^ 樟宜战俘营 - 华侨抗战 - 抗日战争纪念网. www.krzzjn.com. [2025-10-21]. 
  27. ^ “南洋之光”昭南岛——新加坡日占时期(1942-1945). history.ifeng.com. [2025-10-21] (中文). 
  28. ^ 英語通信禁止,台灣日日新報,1943年1月15日
  29. ^ Kleeman, Faye Yuan. Under an Imperial Sun: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of Taiwan and the South.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09-30: 43 [2022-02-15]. ISBN 978-0-8248-25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英语). The most successful was the Japanese school in Singapore. A month after the British surrendered (February 15, 1942), Japan renamed the island Shonan (literally "illuminating the south") and founded the famous Shonan Japanese School (Shōnan Nihon Gakuen 昭南日本学園) 
  30. ^ シンガポール日本人学校-A BRIEF HISTORY.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2). 
  31. ^ シンガポール日本人学校 - The Japanese School Singapore. www.sjs.edu.sg.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2. ^ PEACE LIVING CERTIFICATE ISSUED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www.nas.gov.sg. [2025-10-21]. 
  33. ^ Japanese Occupation. ourstory.asia1.com.sg.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9). 
  34. ^ 34.0 34.1 吃木薯饭的日子 ——追忆日治时期. www.zaobao.com.sg. [2025-10-21] (中文(简体)). 
  35. ^ Force 136 Historic Marker | Lim Bo Seng's Burial Site. www.roots.sg. [202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英语). 
  36. ^ 新加坡九旬抗日功臣忆华侨守备军. www.chinaqw.com. [2025-10-21]. 
  37. ^ 通讯:从商界精英到抗日英雄——新加坡华侨林谋盛的故事-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5-10-21]. 
  38. ^ 二战故事:谁是国家英雄?. 新国志. 2024-07-03 [2025-10-21] (中文(中国大陆)). 
  39. ^ 夜思林谋盛. www.zaobao.com.sg. [2025-10-21] (中文(简体)). 
  40. ^ 篠崎護『シンガポール占領秘録-戦争とその人間像』原書房、1976年。
  41. ^ Remembering Operation Jaywick: Singapore’s Asymmetric Warfare - RSIS. rsis.edu.sg. [2025-10-21] (美国英语). 
  42. ^ Park, Keith (August 1946). Air Operations in South East Asia 3rd May 1945 to 12th September 194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War Office. published in "No. 3920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ondon Gazette (Supplement). 13 April 1951. pp. 2127–2172.
  43. ^ 新加坡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一瞥 - 英国审判 - 抗日战争纪念网. m.krzzjn.com. [2025-10-21]. 
  44. ^ Singapore – Aftermath of War. countrystudies.u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5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45. ^ 二戰展覽館名 新加坡改稱日據時期. 中央社. 2017-02-18 [202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