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簡稱新科工程英文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Ltd,簡稱ST Engineering Ltd),於1997年由多家公司合並而成,最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為新加坡一間負責電子工程國防工業(亦包括國防承包)及航空航天工程等的公司,該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1][2][3]。該公司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的淡馬錫控股擁有其51.69%的股份。

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Ltd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SGXS63
ISINSG1F60858221 编辑维基数据
成立
  • 1967年1月27日,​58年前​(1967-01-27 (CIS)
  • 1997年8月27日,​28年前​(1997-08-27 (新科工程)
代表人物Vincent Chong 编辑维基数据
總部新加坡
業務範圍全球
产业
營業額 S$11.28 亿(FY2024)
息税前利润 S$1.08 亿 (FY2024)
净利润 S$702 万 (FY2024)
所有權者淡马锡控股 编辑维基数据
員工人數 27,000 (2024)
母公司
网站www.stengg.com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国防和工程集团,业务涵盖航空航天、智慧城市、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2024年营收超过110亿新元,為新加坡交易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新科工程是MSCI新加坡指数、富时海峡时报指数和道琼斯亚太精选指数的成分股。 [4]

新科工程拥有超过 27,000 名具有不同背景和技能的员工,其中包括超过 19,000 名工程和技术人才。 [5]

历史

[编辑]

新科工程的历史源于新加坡国防工业的基础,最早起源于1967年成立的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它与旗下几家主要国防相关实体有着共同的历史,这些实体构成了其运营部门。这些主要公司均由成立于 1974 年 1 月 3 日的胜利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管理。胜利控股通过与新加坡财政部进行股份交换,成为八家与新加坡国防部相关公司的控股实体。 [6] [7] [8]

新加坡科技公司 (Singapore Technology Corporation,STC) 成立于 1983 年,曾短暂地作为一家控股公司,整合与军械相关的公司的制造和服务能力,但与博福斯合资的新加坡联合军械公司 (AOS) 除外,后者后来于 1988 年成为 CIS 的子公司。 [9] [8]经过一系列重组和重组,胜利控股公司于 1990 年 5 月 11 日更名为新加坡科技控股公司 (Singapore Technology ,简称ST) ,并于 1989 年 4 月 19 日推出了新的形象和标志性的旭日企业标志。 [10] [11] [12]

以下公司对 ST Engineering 的成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CIS)

[编辑]

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CIS)成立于1967年,最初是一家军火制造商,旨在满足新独立新加坡的国防装备需求。该公司的第一家工厂位于裕廊沼泽地区,最初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弹药厂,后来发展成为新加坡造币厂。最初,CIS为新加坡武装部队(SAF)生产5.56毫米口径弹药,同时为新加坡货币专员委员会(BCCS)铸造流通硬币。两家公司共用一个工场,同时支持军用和民用市场。 [13]

CIS 早期专注于为外国军械生产商提供授权制造和分包服务。在此期间,公司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各种口径弹药的研发和生产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14]

到1996年,CIS通过其子公司扩大了业务范围,为新加坡武装部队和国际出口生产各种军械。值得注意的子公司包括:

  • 特许弹药工业公司(CAI) ,生产小、中、大口径弹药、炸药、烟火制品和反坦克武器。 [14]
  • 械彈開發工程公司(ODE)成立于 1973 年,其目标是实现本土设计和制造中型至大口径武器系统,包括迫击炮、加农炮(如FH88FH2000 )。 [14]
  • 特许枪械工业公司 (CFI) ,制造步兵和班组操作武器,包括 SR88A 突击步枪、Ultimax 100 轻机枪、7.62 毫米通用机枪 (GPMG)、40 毫米榴弹发射器和 40/50 圆顶武器系统。 [14]
  • 新加坡联合军械公司(AOS)提供了先进的低空防空系统,包括 40 毫米 L70 防空炮及相关导弹和光电火控系统。 [14]

1973年,CIS与瑞典博福斯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加坡联合军械公司(AOS),生产速射防空炮(40毫米)和舰载炮(57毫米),以及相应的弹药和引信。1988年博福斯退出合资企业后,AOS成为CIS的全资子公司。 [14]

新加坡汽车工程公司(SAE,新科汽车工程前身)

[编辑]

新加坡汽车工程公司(SAE)于1971年在新加坡武装部队位于亚逸拉惹的一个车辆维修基地注册成立,旨在为新加坡武装部队提供汽车相关服务。其首要任务是为一支V200装甲运兵车车队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以及为1972年从英国军队继承的贝德福德卡车车队提供维修和大修服务。 [14] [15][16]

到 1982 年,凭借其在汽车维修和质量标准方面日益增长的专业知识,以及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汽车工程公司 (SAE) 在商业领域发现了机遇。这促成了 SAE 检测中心的成立,该中心为军事和民用客户提供车辆检测和维修服务。 [17] 1983 年,SAE 进一步扩展到交通运输领域,成立了出租车服务运营商新加坡通勤 (Singapore Commuter)。1995 年 4 月,新加坡通勤 (Singapore Commuter) 与新加坡机场服务有限公司 (SABS Taxi Ltd) 和新加坡巴士服务出租车私人有限公司 (SBS Taxi Pte Ltd) 合并,成立了CityCab[18]

在国防领域,新科汽车工程因其在军用车辆升级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广为人知,例如新加坡和海外的 AMX-13-SM1 轻型坦克,以及 1993 年为新加坡武装部队翻新了 M113 装甲运兵车。 [19] [20]

新加坡汽车工程公司于 1991 年 8 月 27 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发行 3000 万股,发行价为 1.20新元[21] [22] 1992 年,该公司与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合作,获得了德国欧宝汽车的独家经销权。 [23]

1994 年 12 月 29 日,新加坡汽车工程公司更名为新加坡科技汽车工程有限公司(简称 新科汽车工程或 ST Auto,STA),同时宣布新加坡科技集团旗下其他三家主要子公司也更改名称。 [24]继新加坡科技集团于同年早些时候转让给淡马锡控股后,随着集团向海外扩张,这一更名是为了响应提升“新加坡科技”身份全球知名度的呼声。 [25]

1995 年底,STA 底特律柴油机-艾里逊公司成立,主要负责 Bionix 卡车上使用的底特律柴油发动机和艾里逊变速箱的维护,以及在亚洲地区分销底特律柴油机零件。 [26] [27]

新加坡电子工程有限公司(SEEL,新科电子工程前身)

[编辑]

新加坡电子工程有限公司(SEEL)成立于1969年,此前英国皇家海军撤出新加坡,斯旺·亨特(Swan Hunter)收购了三巴旺海军船厂。SEEL接管了皇家海军以前使用的固定资产、武器和全面运营的电子车间。它还继承了一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包括武器维护专家、借调的文职人员和皇家海军人员。这些车间最初由飞利浦澳大利亚公司管理。 [14]

SEEL 继续为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提供维护服务,随后又为部署在越南的美国军队以及新加坡武装部队 (SAF) 提供维护服务。为了适应英国皇家海军撤离后需求的减少和美国海军合同的缓慢增长,SEEL 在其一般工程业务旁边建立了航空电子服务部门。这种多元化使该公司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包括私人、包机和军事运营商。尽管进行了扩张,SEEL 在早期仍难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14]

到1974年,财务困难导致员工裁员和部分资产出售。为了保持生存,SEEL短暂地将业务多元化,涉足商用电子产品的分销和维护,为其未来的系统集成能力奠定了基础。随后,工程部内设立了系统部门,并在实里达空军基地设立了飞机电气大修车间。[14]

到1977年,SEEL已恢复盈利。由于其广泛的航空相关能力,SEEL于1980年被置于新加坡飞机工业公司(SAI)之下,之后于1991年7月上市。 [14] [28]

SEEL 从 1970 年代开始涉足商业领域。1978 年 9 月,SEEL 与美国ITT公司西德子公司 ITT Regelungstechnik 赢得了为樟宜国际机场 1 号航站楼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合同。 [29] [30] 1982 年,它通过新加坡 - 德国合资企业 Systems Union Pte Ltd 获得合同,为樟宜国际机场第二条 3.35 公里长的跑道提供新的控制和自动化系统。 [31]它继续为本地和海外地铁项目签订综合通信和控制系统合同,包括 1992 年的新加坡地铁和 1993 年的台北地铁[32] [33]

在国防工业方面,SEEL 于 1981 年获得了新加坡国防部电子供应与维护基地的外包业务合同,并于 1983 年获得了中央导弹供应基地的外包业务合同。 [14]

SEEL 的航空部门于 1982 年 8 月与 SAMCO 的飞机部件维修厂合并,成立了新加坡航空部件大修公司 (SACO)。 [34] [35]在母公司 SAI 的领导下,SEEL 将专注于陆基电子系统。 [14] [36]

1986年,SEEL与瑞典公司爱立信无线电系统公司(Ericsson Radio Systems AB)成立了合资企业新加坡工程软件(SES)。该合资企业的目的是增强工程能力,特别是在实时指挥和控制软件开发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它将为SEEL提供进入爱立信全球市场的机会。 [14]

1994 年 12 月 29 日,新加坡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更名为新加坡科技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简称 新科电子工程,ST E&E),同时新加坡科技集团旗下其他三家主要子公司也宣布更名。 [37]

新加坡造船工程公司(SSE,新科造船工程公司前身)

[编辑]

新加坡造船工程公司(SSE)成立于1968年5月,是一家私营公司,新加坡政府持有少数股权。最初,SSE专注于为新加坡共和国海军(RSN)及其商业运营商建造舰船。 [14]

该公司成立初期曾面临财务困境。尽管新加坡海军订购了几艘后勤船只,但资金重点转向了新加坡防空司令部的扩建,新加坡海军没有再为SSE提供任何重要的项目。这导致业务下滑,加之持续不断的管理和劳工问题,SSE的业务也因此受到重创。1978年,SSE在以低于某个欧洲船东财团的出价获得一系列10艘集装箱船的合同后,遭遇了重大挫折。结果,该公司面临着贷款违约的风险。 [14]

为了避免倒闭,母公司胜利集团向SSE注入了新的资本。在此期间,来自新加坡海军的关键人员也加入了SSE,带领公司扭亏为盈。他们的努力最终使SSE在一年内实现了显著复苏。 [14]

重组后,SSE开始更加积极地进军商业市场,提供专有船舶设计。公司投资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团队,并引入了浮动奖金制度,以提高生产力和员工敬业度。到1981年,SSE获得了一份重要合同,为希腊航运公司Hellenic Lines建造三艘120米长的集装箱船。 [38] [39]这些船舶提前交付,标志着公司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就。 [14] [40]

新加坡造船工程公司也是采用新技术的先驱,成为亚洲首家引进CAD/CAM系统的造船厂。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该公司不断创新,生产出先进的船舶,例如新加坡建造的第一艘气垫船Tiger 40。 [14] [41] [42] [43]

1991 年,SSE 获得英国劳氏质量保证有限公司(LRQA) 颁发的ISO 9001 认证,从而获得了全球认可,成为西欧以外第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造船厂。 [14] [44] [45]

该造船厂最初专注于为新加坡和国际客户制造海军和准军事舰艇,但也拓展了民用领域。到1996年,SSE 45%的收入来自军事合同,其余则来自商业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地震勘探船的改装、豪华游艇的翻新、补给船上消防系统的设计和安装,以及化学品船和疏浚船的维修。 [46]

1994 年 12 月 29 日,新加坡造船工程公司更名为新加坡科技造船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新科造船工程),同时新加坡科技集团旗下其他三家主要子公司也宣布更名。 [47] [48]

新加坡航太(新科航太前身)

[编辑]

新加坡航太(Singapore Aerospa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75 年成立的新加坡航太維修公司 (SAMCO),当时该公司负责新加坡防空司令部的维修和支持服务。 [49]随着美国退出越南战争,洛克希德公司的规模缩小,SAMCO 成立的背景下,公司希望利用区域航空航天业的潜力,成为一家商业服务提供商。1976 年 4 月 1 日,SAMCO 在实里达西军营的机库设施正式开始运营。 [50] SAMCO 的初始资本为 300 万美元,由从洛克希德飞机服务公司聘请的关键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构建其初始能力。 [14]

1977 年,胜利控股与新加坡航空公司合资成立了新加坡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 (SAEOL),为新加坡航空和新加坡共和国空军 (RSAF) 的飞机发动机提供大修服务。这家合资公司以新加坡航空发动机大修基地的能力为基础,该基地于 1974 年启动,为这家旗舰航空公司的客机队提供发动机维护服务。 [14] [51] 1977 年,法国国家工业航空航天公司 (SNIAS) 与 SAMCO 合资成立了 SAMAERO Co Pte Ltd。 [52] SAMAERO 的工作是销售直升机备件和工具,支持 SNIAS 产品并分销超级美洲豹和小松鼠直升机。 [53] [54] 2000 年,SAMAERO 更名为欧洲直升机公司东南亚分公司 (ESEA)。 [14]

1980 年,控股公司新加坡航空工业公司 (SAI) 成立,担任胜利控股航空相关子公司的控股公司,其中包括新加坡航空部件大修公司 (SACO)、SAMCO、SAMAERO 和新加坡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 (SAEOL)。鉴于其航空能力,新加坡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被列为新加坡飞机工业公司 (SAI) 的子公司。 [14] 1982 年中期,为了合理化国防工业,SEEL 的航空部门与 SAMCO 的飞机部件维修业务整合为 SAI 旗下的新公司新加坡航空部件大修公司 (SACO)。 [55] [56] 1985 年,新加坡航空公司出售其持有的股份,使 SAEOL 由 SAI 全资拥有。 [57]

新加坡航空工业公司于 1990 年上市,更名为新加坡航太。 [58] [59]同年,公司与新加坡航空和日本航空合作,成立了新加坡航空服务公司 (SASCO),作为当地的商用飞机维护子公司,开始商业运营。这也是新加坡宇航在新加坡的第一家商用机身制造、维修和大修工厂。 [60] [61] SASCO 进军海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成立了新加坡航空移动航天工程公司,该公司从事重型维护工作,并将客机改装为货机。 [14] [62] 20 世纪 90 年代,新加坡宇航的大部分利润和销售增长严重依赖于商用飞机合同。美元疲软和全球飞机维修设施过剩打击了这家航空航天部门。1995 年上半年,SASCO 报告亏损至少 1,700 万美元。 [63] 1996年,SASCO商业部门的营业额增长了24%,而军用部门的营业额则小幅增长了2%。 [62]新加坡航太于1991年获得了GMP认证。 [64]

1994年12月29日,新加坡航太更名为新加坡科技航太有限公司(简称新科航太),同时宣布新加坡科技集团旗下其他三家主要子公司也随之更名。 [65]

新科工程集团成立

[编辑]

1997 年 8 月 28 日,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ST Engineering Limited)宣布成立,这是一家由新加坡科技航空航天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汽车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造船与工程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科技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单一上市控股实体。 [66]合并将根据 1967 年《新加坡公司法》第 210 条通过股份交换的方式进行,四家公司各自的现有普通股将被注销,换取新加坡科技工程将按以下比率发行的全额缴足的普通股,以及新加坡科技工程将发行的任何新普通股。 [67] [68]

前上市实体 新科工程股份数量

每1,000股现有股份

新科航太有限公司 4,505
新科汽车工程有限公司 5,137
新科造船工程有限公司 2,863
新科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2,568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宣布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69]代表新加坡科技集团的新加坡科技私人有限公司将持有新成立的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65.9% 的已发行股本(包括 53.2% 的直接权益)。 [70]新加坡科技工程的股票于 1997 年 12 月 8 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首次亮相,当时成为在主板上市的最大工业公司。 [71] [72] [69]整合各成员公司的能力使新加坡科技工程在财务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有能力承担更多重大和复杂的项目,并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包括更大规模的零部件采购整合。这也使集团能够避免在构建跨多个专业业务领域的能力时重复努力。 [14]

2004 年 10 月,作为新加坡科技私人有限公司解散的重大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新加坡科技工程的资产连同母公司新加坡科技私人有限公司旗下的所有公司一起转移到淡马锡控股旗下。此举将为淡马锡控股带来约 2000 万新元的成本节约,降低债务成本,并作为中间控股公司直接关注新加坡科技私人有限公司之前持有的上市公司。 [73] [74] STPL 的重组于 2024 年 12 月 31 日宣布完成,STPL 之前持有的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所有股权及其他资产已全部转让给淡马锡控股。 [75]

自那时起,新科工程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防和工程集团之一,为多个行业的商业和国防组织提供服务。 [76] 2007 年 3 月,新科工程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航空航天和国防行业中排名第 19 位,在全球 2,000 家最大上市公司中排名第 1,661 位。 [77]

CIS与新科汽车工程合并成立新科动力

[编辑]

1999 年 10 月,新科工程以 7800 万新元收购了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 [78]。新科汽车工程和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于 2000 年 2 月合并,成立新科动力 (新加坡科技動力,ST Kinetics) 。 [79]次年,新科动力重组为 3 个部门,即汽车部门;军需品和武器部门;以及服务、贸易和其他部门。 [80]到 21 世纪初,公司开发了一系列旗舰产品,包括 SAR21 突击步枪、Primus 155 毫米自行火炮、Pegasus 155 毫米轻型榴弹炮、Bronco 全地形履带式运输车和 Terrex 8×8 装甲运兵车。

VT Systems 成立于 2000 年,主要为美国市场提供商业和国防解决方案。2002 年,该公司收购了 VT Halter Marine,以便能够在美国建造符合《琼斯法案》要求的船舶,该法案要求在美国港口之间航行的商船必须由本土建造和配备船员。 [14]

新科动力随后投资多家海外公司,以增强其工程能力。例如,该公司于 2006 年 7 月收购了一家专门生产林业设备的加拿大公司 Silvatech Industries Inc,并于 2006 年 8 月将其更名为 Kinetics Drive Solutions (KDS) [81] ,专注于 Silvatech 为其林业设备开发的无级变速器(IVT)。

2003年,新科动力决定进军商用车业务,以利用其在军用车辆项目中积累的工程和制造能力。同年,新科动力与北京重型汽车厂(BHDTP)成立了一家各占一半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了北京中环动力重型汽车有限公司(BZK)。 [82]

2005 年,新科动力收购了美国特种车辆公司 (Specialized Vehicles Corporation) 及其 Hackney 和 Kidron 品牌,这两大品牌是美国饮料卡车车身市场的领导者。 [83]同年,新科动力与贵阳市工业投资控股公司 (GIIHC) 签署了 60:40 的合资协议,成立了贵州詹阳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GJK),生产挖掘机, [83]并成立了星河广州和星河杭州。

2006年6月,新科动力通过新科工程的美国子公司VT Systems全资收购了Leeboy。Leeboy是美国商用沥青摊铺机行业的领导者。 [84]

2012年,新科动力重组为两个业务集团。国防业务集团负责所有军事业务,商业业务集团则管理商业业务。 [85]

2012 年 3 月 5 日,新科动力 是被印度国防部列入黑名单长达十年的六家公司之一。 [86] [87]该公司在被列入黑名单之前曾收到过一份理由说明通知。 [88] 2012 年 5 月 25 日,新科动力 向德里高等法院起诉印度国防部和印度军械工厂委员会,对禁令提出质疑。 [89] [90]

2013年2月,新科动力任命塔塔国际为其在非洲的分销商,从而扩大了其LeeBoy和TRXBUILD品牌在其他13个国家的分销和客户支持网络。 [91]同年,新科动力在巴西和缅甸设立了两家新的海外子公司。7月,该公司以104万巴西雷亚尔收购了Technicae Projetos e Servicos Automotivos。此次收购将扩大该公司在巴西日益增长的国防业务中的影响力。 [92]

新科动力汽车及特种设备有限公司 (KASE) 成立于2013年11月,是一家位于缅甸仰光的全资子公司。作为新科动力在缅甸蓬勃发展的经济中推广和支持其汽车及特种车辆产品和服务的平台,这也是其在缅甸拓展商业业务计划的一部分。 [93]

整合新科工程品牌

[编辑]

2018年,新科工程集团将旗下所有部门的品牌统一,以“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作为主品牌。 [94]通过品牌重塑,新科宇航(ST Aerospace)更名为新科工程宇航(ST Engineering Aerospace),新科电子(ST Electronics)更名为新科工程电子(ST Engineering Electronics),新科动力更名为新科工程陆地系统(ST Engineering Land Systems),新科海事(ST Marine)更名为新科工程海事(ST Engineering Marine)。 [95] [96]

2021年1月1日,新科工程重组,划分为商业、国防及公共安全集群,取代了之前基于航空航天、电子、陆地系统和海洋的行业结构。商业集群将专注于商业航空航天、城市解决方案和卫星通信等商业业务,而国防及公共安全集群将专注于数字系统与网络、陆地系统、海洋和国防航空航天等国防业务。因此,集团的财务报告进行了重新调整,以反映这些新的运营分部,这些变化已纳入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上半年财务业绩。 [97]

业务领域

[编辑]

新科工程拥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网络遍布亚洲、欧洲、中东和美国[98]

其商用航空部门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机身维护、大修 (MRO) 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 CFM LEAP 发动机的顶级维护、大修 (MRO) 提供商。 [99]该业务部门为飞机运营和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合作伙伴提供航空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或整体产品,几乎涵盖飞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100]

2024年,新科工程城市解决方案业务获得一份价值6000万新元的合同,为卡塔尔路萨尔城设计、建造和运营一个先进的智慧城市平台,该平台将实现全市网络连接。新科工程城市解决方案的Agil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将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提供支持,成为路萨尔城的数字骨干。 [101]

新科工程是国防和军事工业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3年全球百强国防制造商榜单中,该公司位列第58位。 [102]除新加坡外,该公司还向100多个国家/地区销售国防产品, [103]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阿联酋、巴西、瑞典、印度、泰国和芬兰。 [104]新科工程不设计、生产或销售杀伤人员地雷、集束弹药、白磷弹药及其相关关键部件。 [105]

2024 年 12 月 12 日,新科工程与哈萨克斯坦派拉蒙工程公司签署了一项战略协议,以在国内建立新型 8x8 装甲车的生产能力。 [106]

新科工程于 2001 年进军美国市场,其美国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赫恩登。目前,其业务遍及美国 21 个州的 52 个城市。 [107]该公司最初名为 VT Systems(VTS,前身为Vision Technologies Systems ),直至 2019 年 7 月 1 日更名为 ST Engineering North America,作为集团 2018 年品牌协调工作的一部分。 [108]

核心能力

[编辑]

新科工程的业务遍及航空航天、智慧城市、国防和公共安全领域。

航天

[编辑]

新科工程的商用航空业务提供飞机设计与工程、原始设备制造、全方位售后市场和维护服务,以及资产管理和租赁。此外,还提供客机改货机或翻新服务。该公司在亚太地区欧洲美国的航空枢纽设有国际办事处和设施。

新科工程的航空航天部门为商业航空公司、空运运营商[109]和军事运营商[110]提供航空资产管理[111]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机身维护、维修和运营(MRO) 公司,也是少数拥有内部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的公司之一。 [112]除了 MRO 能力之外, [113] 新科工程还拥有作为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的专业知识,专攻发动机短舱[114]和复合材料面板。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使用 OEM 数据提供空客货机改装服务的公司[115]

新科工程是Skyports的主要投资者,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提供无人机服务。 [116]

据报道,截至2021年,新科工程航太在全球拥有超过8500名认证工程师和行政专员,客户遍布全球,包括各大航空公司和货运公司。 《航空周刊》将这家航空航天公司评为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机身MRO提供商,2018年商用机身维护、修理和大修(MRO)能力超过1300万工时[117]

智慧城市

[编辑]

新科工程的智慧城市能力涵盖城市的连通性、 [118]移动性、 [119]安全性、 [120]基础设施[121]和环境[122]需求。其产品涵盖铁路和公路、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移动支付系统、楼宇门禁和安防系统,以及用于照明、水和能源管理的物联网产品。 [123]

2022 年 3 月,新科工程完成对 Transcore 的收购,以通过 TransCore 的收费和拥堵收费业务增强其智慧城市产品。 [124]

国防与公共安全

[编辑]

新科工程的国防业务提供涵盖数字、 [125]空中、 [126]陆地[127]和海上[128]领域的综合国防技术和关键系统。该公司在军事技术开发方面拥有超过40年的经验,涵盖飞机和航空电子设备升级,以及战场机动平台、士兵系统、弹药和海军舰艇的设计和建造。

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能力涵盖关键基础设施、 [129]情报行动、 [130]国土安全应用[131]和海事系统[132] ,这些应用已在全球 100 多个城市实施。

商用设备

[编辑]

新科动力 于 2004 年开始进军商用车业务,尽管其子公司在各自国家都是知名品牌,但尚未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引用] 2008 年,新科动力 开始将精选商用车和混合动力驱动解决方案作为生态产品进行营销。

工程车辆

[编辑]

新科动力在中国的合资公司BZK生产20吨至52吨的固定式和铰接式非公路自卸卡车。BZK还生产配套产品,例如水泥运输车、搅拌车以及用于集装箱港口运营的码头港口牵引车。詹阳挖掘机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运营超过30年,生产轮式和履带式液压挖掘机。自1964年以来,LeeBoy一直是美国领先的商用沥青摊铺机和平地机制造商。

配送车辆

[编辑]

Hackney 和 Kidron 分别是美国的铝制和冷藏卡车车身制造商。Hackney 饮料卡车一直致力于推广其优化的隔间设计和轻量化铝制车身,以降低运营商的生命周期成本。Kidron 率先推出了可调隔间多温度系统 (ACMT),该系统由可移动隔板组成,实现了多温度分配。ACMT 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不同温度和隔间尺寸的货物。 [需要引用]

城市和紧急车辆

[编辑]

Hackney Emergency 还为美国市场设计紧急车辆,例如消防车和危险品处理车辆。新科动力 本身也生产一系列城市车辆,例如救护车危险品处理车辆、消防车和本地使用的终端牵引车,主要供新加坡民防部队新加坡警察部队使用。 [需要引用]

此外,新科动力也是是曼恩商用车新加坡境内的独家进口商和经销商。 [133]

汽车服务

[编辑]

汽车服务自 SAE 时代起便一直延续,如今已成为 新科动力 的全面支持与服务部门。新科动力 继续为军事、商业和普通客户提供 MRO 服务。 [需要引用]

军用车辆的MRO服务

[编辑]

作为主要平台综合物流支持系统的一部分,新科动力 已在其 Kinetics 综合服务 (KIS) 部门下设立了维护、大修 (MRO) 服务。KIS 还为新加坡武装部队现有的曼恩卡车车队提供维护服务。 [需要引用]

组件维修

[编辑]

SDDA 是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和艾里逊变速箱公司的亚洲配送中心,也是汽车发动机、艾里逊变速箱和燃油喷射泵大修以及电气、电子、液压和机械部件维修的服务中心。 [需要引用]

著名产品

[编辑]

航空航天项目

[编辑]

20 世纪 80 年代,新加坡航空工业公司开始对当时在新加坡空军(RSAF) 服役的道格拉斯 A-4S 天鹰攻击机进行重大升级项目。该项目被称为A-4SU 超级天鹰,升级包包括用较新的通用电气 F404 -GE-100D涡扇发动机的非加力型号替换原来的莱特 J65涡喷发动机,同时对航空电子设备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造,并安装附加设备,包括“铺路便士”激光导引头、惯性导航系统(INS)、战术空中导航系统(TACAN)、前后雷达告警接收机(RWR) 和箔条/红外干扰弹对抗装置[134] F404 发动机的推力增加了 29%,起飞时间缩短了 30%,可用载荷、航程和最大速度分别增加了610(1,130公里每小時;700英里每小時)海平面速度 。 [134] [135]新加坡总共采购了大约 150 架飞机(全部是 A-4B 和 C)。 [136]

2010 年,一架 EC120 悬停

自 1990 年代以来,新科航太一直是欧洲直升机公司 EC120 Colibri项目的合作伙伴。1992 年 10 月 20 日,该项目的三个主要合作伙伴,即新成立的欧洲直升机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CATIC) 和 新科航太签署了新型直升机联合研制合同。 [137]根据联合研制协议,欧洲直升机公司获得该项目 61% 的控股权和技术领导权,中航技获得 24% 的工作份额,新科航太获得 15% 的工作份额;中航技设计和生产座舱结构和燃油系统,新科航太生产尾梁、检修门和复合材料,而欧洲直升机公司生产动力组件,安装航空电子设备、电气和液压系统,并进行最后的组装活动。 [138]

从项目一开始,EC120 就打算与中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联合生产。 [139] [140] [141]到 1998 年 10 月,该型号直升机的订单已超过 100 架,生产率从每月 4 架增加到 6 架。 [142] 2002 年,欧洲直升机公司正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澳大利亚宇航工厂建立 EC120 的第二条装配线。 [143] 2004 年 6 月 11 日,双方签署了最终生产协议;根据协议,中航工业和黑龙江航空工业集团获得在中国的独家市场权利,欧洲直升机公司同意停止在中国大陆销售法国制造的 EC120。 [144] 2014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哈尔滨生产的 HC120 型直升机的启动用户,据报道已订购 8 架该型号直升机,另有 50 架可选。 [144]

军械

[编辑]

M16S1 5.56毫米突击步枪

[编辑]

M16S1是经STELS授权生产的M16A1步枪。它曾是新加坡武装部队的制式武器,目前大多数部队已被更新的SAR 21步枪取代。少数后方部队仍保留少量M16S1步枪。

Ultimax 100 5.56毫米自动武器

[编辑]

Ultimax 100 由L. James Sullivan设计,他之前曾重新设计了 Eugene Stoner 的 7.62 毫米 AR10 突击步枪变成更小的 5.56 毫米版本,M16。Ultimax 100 被专家认为是世界上最易于操控的轻机枪之一。Ultimax 100 采用了沙利文专利的反后坐装置,这使得 Ultimax 100“不仅是一款易于操控的全自动武器,更是一挺可以瞄准的机枪”。 [145] [146]

SAR 21 5.56毫米突击步枪

[编辑]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武装部队(SAF)决定自主研发一款步枪,以取代老旧的M16S1步枪,该步枪大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服役。另一个选择是采购更昂贵的新型武器,而M16A2则成为主要竞争者。于是,先进战斗步枪(Advanced Combat Rifle)应运而生,并最终发展成为SAR 21。SAR 21是同类产品中第一款标配内置激光瞄准装置(LAD ,由一节AA电池供电)的量产突击步枪。该步枪采用了多项专利安全功能,例如凯夫拉尔纤维贴腮板和过压通风口,可在发生枪膛爆炸或灾难性故障等罕见情况下保护射手。此外,它还配备了一个内置于提手的1.5倍光学瞄准镜,有助于瞄准目标。该瞄准镜已在工厂调零,只需少量额外调零即可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训练靶场归零武器的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实弹训练的时间。 [147] [148]

参见:

BR18(原名无托式多用途战斗步枪)

[编辑]
2014年新加坡航展上展出的无托式多用途战斗步枪

新加坡科技动力有限公司 (新科动力 Ltd) 在 2014 年新加坡航展上推出了无托式多用途战斗步枪 (BMCR)。 [149] BMCR 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托式步枪,枪管长 14.5 英寸,让士兵在狭小空间内操作起来轻松舒适。 [150] BMCR 设计用于发射北约 SS109 5.56 毫米弹药和 新科动力 的增程型 5.56 毫米弹药,并标配 MIL-STD-1913 皮卡汀尼导轨,位于三点钟、六点钟、九点钟和十二点钟位置。 [149]该步枪完全左右手通用,可灵活用于突击、精确射击和压制任务。 [151]该武器被重新命名为 BR18,计划于 2018 年投入生产。 [152]

常规多用途战斗步枪(CMCR)

[编辑]
2014年新加坡航展上展出的常规多用途战斗步枪

5.56毫米常规多用途战斗步枪 (CMCR) 于2014年新加坡航展期间发布。 [153] CMCR配备独特的可调节折叠式枪托,方便士兵在狭小空间内轻松舒适地操作。CMCR可发射北约SS109 5.56毫米弹药和新科动力的增程型5.56毫米弹药,并标配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分别位于3点钟、6点钟、9点钟和12点钟位置。 [154] [155]

紧凑型个人武器(CPW)

[编辑]

CPW 是一种轻型、多口径冲锋枪(SMG)/个人防卫武器(PDW),适用于近距离作战(CQB/CQC) 以及 150 米以内的交战。CPW目前提供9毫米帕拉贝鲁姆(9×19毫米北约口径)口径,其外观“类似于升级版/现代化的MP7A1 ”。 [156]主要区别在于CPW的倾斜式手枪握把,旨在增强人体工程学和自然瞄准,以及透明后弹匣,方便操作者查看剩余子弹。其他特点包括:镂空扳机;全长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用于安装光学瞄准镜和激光瞄准镜等配件);以及位于扳机护圈前方的较短底部导轨(用于安装垂直前握把)。CPW 重量仅为 1.5 公斤空/干(2 公斤,满载30发子弹的9 毫米弹匣),并采用独特的枪机杆凸轮后坐力缓解系统来控制后坐力和枪口上扬,从而提高命中率。全自动循环射速相对较高,为900至1100 转速。 [157]

40毫米武器和弹药系统

[编辑]

新科动力 是少数同时生产 40 毫米弹药和武器系统。 [158]射程为40 毫米弹药包括低速、高速、非致命、照相、 [159]自毁、空爆和增强型爆炸不敏感弹药。目前有三种武器系统可用,分别是.40 毫米榴弹发射器(40GL),40 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40AGL)和 40 毫米轻型自动榴弹发射器(40LWAGL,一种便携式版本,重量仅为传统AGL的一半)。40AGL于1990年生产,随后于2001年生产了40LWAGL(之前称为40 毫米超轻型AGL)。40AGL与新科动力的40/50炮塔武器系统中的12.7毫米50MG机枪组合安装,安装在M113和Bionix上。40AGL重33 不含支架或弹药,重量为20公斤。新科动力 设计 40LWAGL 的目标是将榴弹发射器的重量控制在 20 公斤以下。 公斤,相当于传统AGL重量的一半。原型武器重量约为14 公斤级和少量产品已销往包括瑞典在内的几个国家,主要用于评估。圣动力公司还与澳大利亚的Metal Storm和Electro Optics System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高速无后坐力40毫米榴弹炮。 毫米榴弹发射器,称为 Redback Lightweight。 [160]据报道,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 .40AGL 生产商,向新加坡武装部队和海外客户销售了 2,000 多挺 .40AGL。 [161] 2008 年,该公司与Electro-Optic Systems (EOS) 和Metal Storm (MS) 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名为3GL的三发枪管下榴弹发射器。3GL 旨在取代大多数军用步枪(包括M16AK-47SAR 21Steyr AUG)的 M203 枪管下榴弹发射器。它也可以拆卸下来作为独立武器使用。 [162]

2013年9月,泰雷兹公司与新科动力公司(新科动力)达成协议,将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开发、生产和销售新科动力的40毫米低速空爆弹药。 [163]新科动力公司还宣布,2013年10月,该公司已从加拿大和美国获得了总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的40毫米弹药国际订单。 [164]

50MG机枪

[编辑]
STK 50 重机枪

50MG 是 CIS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的重型机枪,用于取代12.7 mm(0.50英寸)新加坡武装部队(SAF)使用的勃朗宁M2HB机枪。CIS工程师汲取了美国“多佛魔鬼”通用高射炮(GPHMG)计划失败的教训,打造出一款适合现代战术理论和生产技术的模块化武器。他们成功了,并于1988年推出了这款新机枪,并将其简称为“CIS 50MG”。SAF在其步兵团以及装甲车辆和海军舰艇上都使用了50MG机枪。STK 50MG是一款导气式、风冷式、弹链供弹的武器。它拥有一根可快速拆卸的枪管,并配有提手。该枪采用双导气活塞操作,位于枪管两侧的两个导气管内。枪管通过旋转式枪机闭锁,该枪管带有多个径向凸耳,这些凸耳与枪管延长杆啮合,无需调整枪头间隙。 STK 50MG 采用与 Ultimax 100 相同的“恒定后坐”系统。50MG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弹链供弹系统,可快速轻松地在标准弹丸和穿甲弹(SLAP)之间切换。此类系统在现代自动火炮中更为常见。 [165] [166] [167]

120毫米超快速先进迫击炮系统(SRAMS)

[编辑]

120SRAMS 专为满足战场快速近距离作战需求而研发。其半自动弹药输送系统和后膛机构中的专利阀门系统可有效排出滞留空气,使炸弹“自由落体”进入枪管。这减少了射弹在膛内的行程,据称使 120SRAM 的最高连续射速达到每分钟 18 发,比每分钟最多 6 发的传统迫击炮系统快 3 倍。 [168]最近的产品信息显示,其射速仅为每分钟 10 发。 [169]专利冷却系统能够快速降低枪管内积聚的温度,从而实现无堵塞连续射击。专利爆炸扩散器可将爆炸过压降低约 8 至 10 分贝。 120SRAM 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后坐力小于 20 吨的火炮系统,这使得 120SRAM 可以安装在 4×4 轮式车辆上。120SRAM 配备导航定位系统、动力火炮驱动器,并集成了自动火控系统,只需 3 名操作人员即可操作该武器。 [168]

FH-2000野战榴弹炮

[编辑]

FH-2000 是一款 155 毫米52口径牵引榴弹炮,也是“第一门服役并批量生产的52口径野战榴弹炮”。 [170] FH-2000由新加坡CIS公司设计和制造,配备8名乘员,可使用低功率自行发动机以10英里/小时(约1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 公里/小时(无牵引)。它发射的射弹最大射程为 42 公里,使用在新西兰进行实地测试的特殊增程弹药。

飞骏马(Pegasus)自行驱动155毫米轻型榴弹炮

[编辑]

飞骏马(Pegasus)自行驱动155毫米轻型榴弹炮是世界上第一架可由直升机携带的 155 毫米39口径自行轻型榴弹炮,具备空中机动能力,可进行“打了就跑” 。飞马炮的自动弹药装填系统、先进的瞄准具、轻质材料和创新的后坐力管理技术,使其具有极强的生存力、快速部署和易于使用的特点。[171]

SSPH-1 教长(Primus)自行火炮

[编辑]
Primus 展出

SSPH-1 教长自行火炮(SSPH-1 Primus)是一种自行火炮部队,配备 155 毫米榴弹炮由新加坡武装部队、国防科技局(DSTA)和新科动力公司(新科动力)联合研发。Primus 自行火炮具备火炮的射程、火力和精度,同时重量不超过 30 吨,宽度不超过 3 米。其他自行火炮,例如美国( M109 圣骑士)、英国( AS90 勇敢之心)、日本(75 式)和俄罗斯(2S3M1)要么重量过重(超过 50 吨),要么宽度过宽(超过 3 米),不适合在热带雨林和沼泽地形上使用。该底盘基于久经考验的联合防御M109 155 毫米自行榴弹炮,配备与Bionix步兵战车(IFV)类似的新型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由底特律柴油机公司6V 92TIA柴油发动机组成,可输出550 马力,搭配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 HMPT-500-3EC 全自动变速箱。Primus 的最大公路速度为 50 公里/小时,续航里程为 350 其战斗全重28.3吨,使其能够使用新加坡武装部队现有的军用桥接系统。Primus可由未来的空客A400M运输机部署。

Bionix装甲运兵车

[编辑]

Bionix装甲运兵车是新加坡第一款本土装甲战车,由新科动力公司(新科动力)设计和研发。它是一款中型履带式车辆,重22至28吨,用于取代老化的M-113A2装甲运兵车。彼欧尼斯于1997年9月入伍新加坡武装部队(SAF),并由新加坡装甲团第42营( 42 SAR )服役。在1999年7月的入伍阅兵式上,时任新加坡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陈庆炎博士宣称,彼欧尼斯步兵战车是“一款高效的本土装甲车”。 [172]彼欧尼斯最终被彼欧尼斯II取代,后者由新加坡武装部队、国防科学技术局(DSTA)和新科动力公司联合研发。 [173]

骏马全地形履带式运输车

[编辑]

骏马全地形履带式运输车(Bronco)由新科动力公司 (新科动力) 为新加坡陆军生产,另有少量作为 UOR 提供给驻阿富汗的英国陆军。该公司还在其美国子公司 Hackney [174]生产 ATTC 的消防型和其他民用型,该型车辆被定位为灾难恢复车辆,能够在地震、洪水或其他重大城市灾难后通过普通车辆无法通行的不平坦和松软地形。其中国子公司 GJK 也在研发另一种商用型全地形履带式应急工程车[175] ,以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竞争对手包括俄罗斯的 Vityaz DT-(10/20/30)P 型[176]和 BAe Hagglunds 的BVS10

AV-81泰瑞克斯装甲车

[编辑]

AV-81泰瑞克斯装甲车(Terrex)是一种装甲战车,重 25 至 30 吨,采用 8×8 轮式底盘和现代装甲。支持多种武器平台,包括遥控和高架武器站。Terrex 的模块化设计允许使用不同级别的装甲防护和武器系统。它设计为可通过C-130或同等货机空运。Terrex 使用获得专利的独立双叉臂悬架,大大提高了在崎岖地形上行驶时的机动性和舒适性。自动牵引力控制的使用和大轮胎接地能力使 Terrex 能够在松软地面上达到高速。该车辆采用双层船体和外部V 型船体,提高了防地雷爆炸的能力。附加装甲为部队提供进一步的保护。它还能够在极端作战条件下提供全面的化学、生物和核防护。基线配置是完全两栖的。船体后部两侧各安装有两个喷水器,以 10 公里/小时。该车最初为出口销售而开发,源于当时新兴的轮式装甲车辆需求,其中包括美国临时旅级战斗队(IBCT)的概念,该概念要求使用轮式装甲战车(AFV),而非履带式装甲战车。2006年,新加坡武装部队(SAF)决定采购135辆Terrex,以替换其老化的V-200装甲车。印尼陆军也表示计划采购420辆Terrex,并在当地获得许可生产。 [177] [178]

猎人装甲战车

[编辑]

猎人装甲运兵车(Hunter)由国防科技局新加坡陆军联合研发,旨在取代新加坡陆军老旧的M113装甲运兵车,并于2019年投入使用。它是新加坡陆军首个完全数字化的平台,旨在增强装甲部队在军事行动各个阶段的作战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更高效地开展行动。

其他军事和准军事产品

[编辑]

弹药:

小型武器:

平台:

国土安全方案:

  • 快速部署解决方案
  • 安全防篡改袋 (STEB)
  • Demul X 生物和化学净化系统 (BCDS)
  • 综合邮件筛选系统(IMSS)
  • 非军事化服务(Demil)
  • 分析、测试和评估(AT&E)
  • 先进物流主动解决方案(ALPS)

參考注釋

[编辑]
  1. ^ Boey, Dylan. From bullet maker to defence tech giant. AsiaOne. 30 December 2007.
  2. ^ Lee Xin En. Tanks for the memories: ST Engineering turns 5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raits Times. 27 January 2017.
  3.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News - ST Engineering Delivers Record Revenue and Net Profit in 2024. www.stengg.com. 27 February 2025. 
  5. ^ About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6. ^ Cheong, Colin. Under one sun (PDF). Singapore: SN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7: 19-63, 131-1332007. ISBN 978-981-248-168-9. 
  7. ^ 2024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 (PDF). 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 2025-01-08: 111-140. 
  8. ^ 8.0 8.1 Towards tomorrow: The Singapore Technologies story (PDF). Singapore: Singapore Technologies. 1997: 176, 178-179, 236. 
  9. ^ Cheong, Colin. Under one sun (PDF). Singapore: SN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7: 19-63, 131-1332007. ISBN 978-981-248-168-9. 
  10. ^ Chew, Sim Wai. Name change for Sing Technologies units. The Straits Times. 1994-12-29: 32 [2025-09-03]. 
  11. ^ Menon, Jayaram. New corporate image planned for Sheng-Li. The Business Times. 1989-04-04: 1 [2025-09-03]. 
  12. ^ Tsang, Jeffrey. Sheng-Li restructured and given new corporate identity. The Business Times. 1989-04-20: 22 [2025-09-03]. 
  13. ^ Kuah, Adrian, Wee Jin. UnChartered Territory - DR GOH KENG SWEE AND THE ST ENGINEERING STORY (PDF). Singapore: SN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7: 15. ISBN 978-981-248-169-6.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14.18 14.19 14.20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Cheong, Colin. Under one sun (PDF). Singapore: SN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7: 19-63, 131-1332007. ISBN 978-981-248-168-9. 
  15. ^ Refer to Year 1970. NUS. [3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December 2007). 
  16. ^ Refer to Year 1970. NUS. [3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December 2007). 
  17. ^ FH2000.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7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October 2006). 
  18. ^ Company Profile. CityCab. [31 Dec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December 2007). 
  19. ^ SAE wins largest upgrading contract. The Business Times. 1993-08-25: 10 [2025-09-05]. 
  20. ^ SAE lands AMX-13 deal. The Straits Times. 1994-05-10: 39 [2025-09-05]. 
  21. ^ Milestones. ST Engineering. 2006 [26 Dec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anuary 2008). 
  22. ^ Lim, Kelvin. SAE offers 30m shares at P-E ratio of 18.2. The Straits Times. 1991-08-27: 40 [2025-09-05]. 
  23. ^ SAE to distribute Opel cars. The Straits Times. 1992-02-11: 34 [2025-09-05]. 
  24. ^ Chew, Sim Wai. Name change for Sing Technologies units. The Straits Times. 1994-12-29: 32 [2025-09-03]. 
  25. ^ By Generations, For Generations: Fifty Years of Temasek as Told by The People who Shaped it. SlideShare. [2025-09-04] (英语). 
  26. ^ Company profile SDDA. ST Engineering.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27. ^ DETROIT DIESEL FORMS VENTURE IN SINGAPORE. www.autonews.com. [2025-09-05] (英语). 
  28. ^ Lim, Carolyn. SEEL expected to launch offer of over 20m shares today. The Business Times. 1990-07-15: 3 [2025-09-05]. 
  29. ^ SEEL launches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trol system. The Business Times. 1990-07-17: 13 [2025-09-05]. 
  30. ^ Keeping heads cool at new Changi airport. The Business Times. 1978-09-16: 12 [2025-09-05]. 
  31. ^ New company to provide control system for runway. The Business Times. 1982-08-18: 1 [2025-09-05]. 
  32. ^ Seel bags $30m telecom contract for Taipei MRT line. The Straits Times. 1993-03-03: 40 [2025-09-05]. 
  33. ^ Seel-led consortium clinches MRT deal. The Straits Times. 1992-05-30: 47 [2025-09-05]. 
  34. ^ Wang, Look Keah. New company for overhauling of aircraft parts. The Business Times. 1982-08-09: 1 [2025-09-05]. 
  35. ^ Aircraft components overhaul unit set up. The Straits Times. 1982-08-09: 17 [2025-09-05]. 
  36. ^ Subsidiary. The Business Times. 1983-09-10: 3 [2025-09-05]. 
  37. ^ Chew, Sim Wai. Name change for Sing Technologies units. The Straits Times. 1994-12-29: 32 [2025-09-03]. 
  38. ^ Chee, Linda. SSE wins order for three vessels from Hellenic. The Business Times. 1980-09-26: 13 [2025-09-06]. 
  39. ^ Yard wins $70m order for three container ships. The Straits Times. 1980-09-26: 13 [2025-09-06]. 
  40. ^ Goh, Eng Kee. Greek line's plan to increase fleet. The Business Times. 1981-12-19: 3 [2025-09-06]. 
  41. ^ Soong, Martin. Locally designed and built prototype hovercraft makes wave today. The Business Times. 1987-01-14: 16 [2025-09-06]. 
  42. ^ Tiger 40 shows off its capability to prospective customers. The Business Times. 1987-01-15: 16 [2025-09-06]. 
  43. ^ Tang, K.F. First hovercraft to be built here takes to the sea. The Straits Times. 1987-01-15: 32 [2025-09-06]. 
  44. ^ Kumar, Selva. SSE awarded ISO 9001 cert. The Business Times. 1991-11-29: 33 [2025-09-06]. 
  45. ^ Three local companies get ISO certification. The Straits Times. 1991-11-30: 47 [2025-09-06]. 
  46. ^ Sabhlok, Anisha. THE EVOLUTION OF SINGAPORE BUSINESS: A CASE STUDY APPROACH (CASE STUDIES) (PDF). IPS WORKING PAPERS. 2001-10-31: 45-69 –通过The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47. ^ Chew, Sim Wai. Name change for Sing Technologies units. The Straits Times. 1994-12-29: 32 [2025-09-03]. 
  48. ^ ST Shipbuilding's profit up 37% to $22.6m. The Business Times. 1995-08-04: 15 [2025-09-03]. 
  49. ^ SINGAPORE AEROSPACE MAINTENANCE CO PTE LTD (SAMCO). The Straits Times. 1975-12-05: 25 [2025-09-06]. 
  50. ^ Koh, Nancy. Aircraft service ...by new company. New Nation. 1976-02-03: 4 [2025-09-06]. 
  51. ^ MINDEF, SIA SET UP REPAIR FIRM. The Business Times. 1977-03-08: 12 [2025-09-06]. 
  52. ^ First support centre for aero giant. The Business Times. 1978-10-17: 1 [2025-09-06]. 
  53. ^ Govt to set up new copter repair and sales company. The Straits Times. 1977-10-05: 15 [2025-09-06]. 
  54. ^ The aerospace industry grows - Setup of copter repair firm. The Business Times. 1977-10-05: 1 [2025-09-06]. 
  55. ^ Wang, Look Keah. New company for overhauling of aircraft parts. The Business Times. 1982-08-09: 1 [2025-09-05]. 
  56. ^ Aircraft components overhaul unit set up. The Straits Times. 1982-08-09: 17 [2025-09-05]. 
  57. ^ SIA sells stake in Singapore Aero-Engine Overhaul. The Business Times. 1985-04-09: 16 [2025-09-05]. 
  58. ^ SES queries Singapore Aerospace. The Business Times. 1990-11-20: 3 [2025-09-05]. 
  59. ^ Abdul Hadhi. S'pore Aerospace likely to make share offer soon. The Business Times. 1990-06-20: 1 [2025-09-05]. 
  60. ^ Boey, Dylan. From bullet maker to defence tech giant. AsiaOne. 30 December 2007.
  61. ^ Lee Xin En. Tanks for the memories: ST Engineering turns 50. The Straits Times. 27 January 2017.
  62. ^ 62.0 62.1 Sabhlok, Anisha. THE EVOLUTION OF SINGAPORE BUSINESS: A CASE STUDY APPROACH (CASE STUDIES) (PDF). IPS WORKING PAPERS. 2001-10-31: 45-69 –通过The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63. ^ Sabhlok, Anisha. THE EVOLUTION OF SINGAPORE BUSINESS: A CASE STUDY APPROACH (CASE STUDIES) (PDF). IPS WORKING PAPERS. 2001-10-31: 45-69 –通过The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64. ^ Kumar, Selva. SSE awarded ISO 9001 cert. The Business Times. 1991-11-29: 33 [2025-09-06]. 
  65. ^ Chew, Sim Wai. Name change for Sing Technologies units. The Straits Times. 1994-12-29: 32 [2025-09-03]. 
  66. ^ Home-grown firm in forward march. The Straits Times. 1998-02-24: 12 [2025-09-03]. 
  67. ^ 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Ltd. www.stengg.com. [202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2). 
  68. ^ Lee, Han Shih. SingTech to merge 4 listed units, abolish foreign limit. The Business Times. 1997-08-29: 1 [2025-09-03]. 
  69. ^ 69.0 69.1 Lee, Han Shih. SingTech to merge 4 listed units, abolish foreign limit. The Business Times. 1997-08-29: 1 [2025-09-03]. 
  70. ^ 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Ltd. www.stengg.com. [202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2). 
  71. ^ STE to be part of benchmark STII when listed on Monday. The Straits Times. 1997-12-04: 75 [2025-09-03]. 
  72. ^ Tan, Tammy; TEN, CHUNG PING. ST Engg looks set to post first-day premium of 10%. The Straits Times. 1997-12-08: 61. 
  73. ^ Chua, Val. S'pore Technologies restructured. Today. 2004-10-14: 19 [2025-09-03]. 
  74. ^ Temasek to take over STPL assets. The Business Times. 2004-10-14: 1. 
  75. ^ Temasek Completes Restructuring of Singapore Technologies Pte Ltd. temasek.com.sg. 2004-12-31 [2025-09-03]. 
  76. ^ Nikkei Asian Review: 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Ltd.. The Nikkei.
  77. ^ The World's 2,000 Largest Public Companies. Forbes. 2007 [2008-01-10]. 
  78. ^ ST Engg Acquires Chartered Industries of Singapore (CIS) (新闻稿). ST Engineering. 22 October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79. ^ ST Engg Positions for Land Systems Market (新闻稿). 18 February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80. ^ Retrospective: Land System, see page 26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6 February 2007). 
  81. ^ Change of Subsidiary Name (新闻稿). ST Kinetics. 4 August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April 2013). 
  82. ^ Beijing JV Company Obtains Regulatory Approvals (新闻稿). ST Kinetics. 26 March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83. ^ 83.0 83.1 ST Engineering Acquires Specialized Vehicles Corporations (新闻稿). ST Kinetics. 1 August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84. ^ Company Profile. Leeboy. (原始内容存档于1 February 2008). 
  85. ^ ST Kinetics Organisation Chart. ST Kinetics.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uly 2013). 
  86. ^ India Blacklists Four International Defence Suppliers Over "Scam". Eurasia Review. 5 March 2012 [5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6 March 2012). 
  87. ^ Ordnance scam: Six firms barred from business for 10 yrs. The Indian Express. 5 March 2012. 
  88. ^ Bribery scandal: Defence ministry blacklists six companies. The Times of India. 5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3 January 2013). 
  89. ^ Malminderjit Singh. ST Kinetics files writ petition against Indian authorities to challenge ban. Business Times. 28 May 2012. 
  90. ^ ST Engg maintains innocence over ST Kinetics debarment in India. Singapore Business Review. 28 May 2012. 
  91. ^ ST Kinetics appoints TATA Engineering as distributor in Africa. Singapore Business Review. 13 February 2013 [6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13). 
  92. ^ STK moves into Brazil. Shephard Press Limited. 23 July 2013 [6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13). 
  93. ^ ST Engineering: ST Kinetics Sets Up Subsidiary in Yangon, Myanmar.. Business Times. 19 November 2013 [6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December 2013). 
  94. ^ News - ST Engineering Adopts Masterbrand for its Subsidiaries to Drive Growth in Key Global Markets. www.stengg.com. 
  95. ^ ST Engineering to rename corporate brands. The Business Times. 2018-05-30 [2025-09-03] (英语). 
  96. ^ Isaac, Danielle. ST Engineering rebrands business units on 1 June | Singapore Business Review. sbr.com.sg. 2018-05-31 [2025-09-03] (英语). 
  97. ^ News - ST Engineering Reorganises for Global Growth and Success. www.stengg.com. [2025-09-03] (英语). 
  98. ^ About Us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99. ^ EDB - ST Engineering expands airframe MRO capacity with new hangar facility in Singapore. www.edb.gov.sg. [2 May 2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y 2025).  无效|url-status=bot: unknown (帮助)
  100. ^ Aerospa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01. ^ ST Engineering to provide smart city platform for Lusail City. www.smartcitiesworld.net. 14 October 2024. 
  102. ^ The SIPRI Top 100 arms-producing and military services companies in the world, 2023 | SIPRI. www.sipri.org. [2024-12-31] (英语). 
  103. ^ ST Engineering: Global Presen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16). 
  104. ^ Jaipragas, Bhavan. Singapore gains toehold in world arms industry. Yahoo! News. 19 March 2012.
  105. ^ ST Engineering Sustainability Report. 
  106. ^ ST Engineering adds Terrex facility in Kazakhstan. APDR. 2024-12-11 [2025-02-13] (澳大利亚英语). 
  107. ^ US Presen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08. ^ News - VT Systems Changes Name to ST Engineering North America and Adopts the Group Corporate brand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09. ^ Aerostructures & Systems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10. ^ Corporate profile (ST Engineering).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111. ^ Aviation Asset Management - Aerospa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12. ^ Tegtmeier, Lee Ann. "Aviation Week Ranks Biggest MRO"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 November 2013., 26 June 2013
  113. ^ Aerospace MRO - Aerospa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14. ^ Nacelles Aerospace|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15. ^ Freighter Conversions - Aerospace|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16. ^ Singapore Trio Trials Shore-To-Ship Drones.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117. ^ ST Engineering Press release.
  118. ^ Satellite Solutions - Smart C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19. ^ Smart Mobility - Smart C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0. ^ Smart Security and Automation - Smart C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1. ^ Smart Ut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 Smart C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2. ^ Urban Environment Solutions - Smart C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3. ^ Driving the Next Bound of Growth (PDF). 
  124. ^ News - ST Engineering Completes Acquisition of TransCor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5. ^ Digital Tech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6. ^ Air - Defen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7. ^ Land - Defen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8. ^ Sea - Defenc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29. ^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 Public Secur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30. ^ Smart Facilities Singapore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31. ^ Homeland Security - Public Security | ST Engineering. www.stengg.com. 
  132. ^ ST Engineering | Marine. www.stengg.com. 
  133. ^ ST Engineering – MAN Truck and Bus. [9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ly 2019). 
  134. ^ 134.0 134.1 Frawley 2002, p. 155.
  135. ^ "A-4 Technical data." Skyhawk.org. Retrieved: 21 July 2011.
  136. ^ Douglas A-4 Skyhawk Production History : Singapore A-4S/A-4SU. a4skyhawk.org. 2012 [8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March 2012). 
  137. ^ "History: From Eurocopter to Airbus Helicopte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6 September 2015. Airbus Helicopters,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15.
  138. ^ Grey, Peter. "Light fli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8 December 2015. Flight International, 13 May 1998.
  139. ^ "History: From Eurocopter to Airbus Helicopte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6 September 2015. Airbus Helicopters,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15.
  140. ^ "Australia pulls out of Aerospatiale P120."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8 December 2015. Flight International, 5 December 1989.
  141. ^ "Aerospatiale to build light helicopters with China and Singapore. (P-120 helicopter)." Defense Daily, 3 July 1991.
  142. ^ Moxon, Julian. "'Growing demand' for Colibri prompts production increas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8 December 2015. Flight International, 21 October 1998.
  143. ^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Inspects Eurocopter Helicopters during his State Visit to German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8 December 2015. Airbus Helicopters, 4 July 2002.
  144. ^ 144.0 144.1 Sobie, Brendan. "Chinese army ready to launch HC120 after production deal."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8 December 2015. Flight International, 22 June 2014.
  145. ^ Richard J (2008), page 399.
  146. ^ Andrew C (August 1989).
  147. ^ Richard J (2008), page 316.
  148. ^ SAR 21 Product Brochure (PDF). ST Engineering. [11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4 April 2008). 
  149. ^ 149.0 149.1 ST Kinetics' Solutions Put Warfighters Ahead of Their Game. ST Engineering.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February 2015). 
  150. ^ EUROSATORY 2014: Singapore Technologies Kinetics introduces in Europe the BMCR bull-pup modular combat rifle!. All4Shooters.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14). 
  151. ^ Singapore Airshow Photoblog: ST Engineering and Subsidiaries Exhibiting Innovation. MilitaryTechnology. 2014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ugust 2014). 
  152. ^ Singapore Airshow 2018: ST Kinetics launches BR18 5.56 mm assault rifle – Jane's 360. www.janes.com. [25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April 2018). 
  153. ^ ST Kinetics' Solutions Put Warfighters Ahead of Their Game. ST Engineering.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February 2015). 
  154. ^ Singapore Airshow Photoblog: ST Engineering and Subsidiaries Exhibiting Innovation. MilitaryTechnology. 2014 [23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ugust 2014). 
  155. ^ ST Engineering Parades New Defense Products and Deals at Air Show. DefenseNews.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ly 2014). 
  156. ^ David Crane. ST Kinetics CPW (Compact Personal Weapon) Submachine Gun/PDW. Defense Review. [永久失效連結]
  157. ^ CPW Brochure. ST Engineering. [28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December 2008). 
  158. ^ Singapore Pushes To Dominate 40mm Grenade Market. Defense News. [失效連結]
  159. ^ 40mm SPARCS Product Brochure (PDF). ST Engineering. [11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9 March 2006). 
  160. ^ Automatic grenade launchers. Armada International. [10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May 2008). 
  161. ^ From bullet maker to defence tech giant, The Sunday Times, 30 December 2007, page 26
  162. ^ Metal Storm Sets Weapons Commercialisation Path With ST Kinetics. Market Wire. 2008 [15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December 2008). 
  163. ^ DSEI 2013: Australian Munitions announces tie-ups with Diehl, ST Kinetics. IHS Jane's. 2013 [6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13). 
  164. ^ AUSA 2013: ST Kinetics secures ammo contracts. Land Warfare International. 2013 [6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13). 
  165. ^ Richard J (2008), page 398.
  166. ^ Andrew C (October 1989).
  167. ^ 50MG Product Brochure (PDF). ST Engineering. [12 April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9 February 2009). 
  168. ^ 168.0 168.1 ST Kinetics unveil 120mm SRAMS and 40mm SLWAGL at DSEi. Defence Systems Daily. 12 September 2001 [6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169. ^ 120SRAM Product Brochure (PDF). ST Engineering.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7 July 2011). 
  170. ^ FH2000.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7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October 2006). 
  171. ^ 新加坡和印度举行联合炮兵演习 (PDF). 新加坡国防科技局. 2008-11-25 [2025-09-06]. 
  172. ^ SAF's First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Armoured Battle Group is Operational (新闻稿). Ministry of Defence, Singapore. 30 July 1999 [31 Dec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December 2018). 
  173. ^ About Bionix II. Ministry of Defence (Singapore). 30 November 2006 [6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6 October 2007). 
  174. ^ Hackney Emergency Vehicles. www.rescueleader.com. [28 Dec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 January 2008). 
  175. ^ Product introduction-All terrain tracked emergencyengineering car-Products-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anuary 2008). 
  176. ^ Cardatabase.net – Car photo search – Vityaz. www.cardatabase.net. [28 Dec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8). 
  177. ^ 新加坡研制"特拉克斯"AV81装甲步战车. 中国国防报. 20 March 2006 [2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April 2006). 
  178. ^ Terrex the Terrific. Strategy Page. 22 September 2009 [15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une 201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