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枝主日龍捲風爆發
| 棕枝主日龍捲風爆發 | |
|---|---|
| 氣象歷史 | |
| 持續時間 | 1965年4月10-12日 |
| 整體影響 | |
| 死亡人數 | 266人死亡 |
| 受傷人數 | 3,662人受傷 |
| 財產損失 | 12.17億美元(1965年美元)[nb 1][1] $121億(2024美元) |
| 影響地區 | 美國南部和美國中西部(上南部、無漂移區和五大湖區,主要是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和密西根州) |
1965年龍捲風和龍捲風爆發的一部分 | |
1965年棕櫚主日龍捲風爆發是1965年4月10-12日影響美國中西部和東南部的歷史性惡劣天氣事件。這次龍捲風爆發在1天16小時內產生了55個確認的龍捲風。爆發的最嚴重部分發生在4月11日下午時段至4月12日夜間時段。這是當時記錄上第二大的龍捲風爆發,這一系列致命龍捲風造成的破壞範圍從愛荷華州塞達縣到俄亥俄州凱霍加縣,以及從密西根州肯特縣到印第安納州蒙哥馬利縣長達450英里(724公里)的破壞帶。爆發的主要部分持續了16小時35分鐘,就龍捲風強度而言,是有記錄以來最激烈的爆發之一,包括至少四個「雙重/雙胞胎漏斗」龍捲風。總計這次爆發造成266人死亡,3,662人受傷,造成12.17億美元(1965年美元)的損失。[nb 2][nb 3][nb 4]
2023年,龍捲風專家托馬斯·P·格拉祖利斯創建了爆發強度評分(OIS)作為對各種龍捲風爆發進行排名的方法。1965年棕櫚主日龍捲風爆發獲得了238分的OIS,使其成為有記錄歷史上第四嚴重的龍捲風爆發。[11]
氣象概要
[编辑]一個活躍的溫帶氣旋中心位於美國東北部高平原,在達科他州地區,是1965年4月11日廣泛惡劣天氣的主要催化劑。早在前一天,對流層上三分之二的強噴流穿越南部大平原,並造成從堪薩斯州-密蘇里州邊界到阿肯色州中部的龍捲風爆發,包括一個劇烈的F4龍捲風襲擊了阿肯色州福克納縣的康威鎮,造成6人死亡,200人受傷。[12][13] 次日上午,中部時間上午7:00(12:00UTC),來自無線電探空儀的數據顯示,在索諾蘭沙漠-奇瓦瓦沙漠和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山脈生態區上空18,000—30,000英尺(5,500—9,100米)高度之間的風速為120—150 kn(140—170 mph;220—280 km/h)。同時,在10,000英尺(3,000米)高度,70 kn(81 mph;130 km/h)的風影響南部大平原。向北撤退的暖鋒與短波相互作用,從密蘇里州北部和伊利諾州中部到密西根州下半島產生了孤立的雷暴。[13][14]

高平原上空定義明確的地面氣旋在向愛荷華州移動時加強,其中心氣壓在中部時間下午1:00(18:00 UTC)前從990至985 mb(29.23至29.09 inHg)下降。當暖鋒面橫貫愛荷華州中部並延伸到伊利諾州和印第安納州時,一個冷鋒和高空非常乾燥的空氣——表明強烈的高架混合層——從堪薩斯州東部離開。[14] 強風將高架混合層內的陡峭遞減率向東輸送穿越大平原。由於高架混合層的充足陽光,暖區上空發生了伴隨的大氣不穩定。[12][13] 從芝加哥到聖路易斯的高溫範圍為83至85 °F(28至29 °C)。[14][15] 同時,強烈的低層噴流將濕潤氣團向北帶來:至少60 °F(16 °C)的露點在中部時間上午10:00(15:00 UTC)前到達伊利諾州和印第安納州最南部。[12][13][14] 同時,冷鋒附近明顯的乾線狀邊界移入阿肯色州和密蘇里州東部。[14] 從堪薩斯州托皮卡到伊利諾州皮奧里亞的氣象站顯示非常強的垂直切變,有利於強烈的低層輻合——結合暖區的濕潤露點,形成了有利於超級胞雷暴的環境。[14]

從堪薩斯州道奇城發射的氣象氣球記錄到高空185 mph(298 km/h)的風速;伊利諾州皮奧里亞的另一個隨後測量到135 kn(155 mph;250 km/h)。[16][12] 到下午中段,至少60 °F(16 °C)的最低露點到達密西根州南部。不穩定的大氣條件導致愛荷華州東部在中部時間下午1:40-48(18:40-48 UTC)出現雷暴活動,其中第一個超級胞產生了當天的第一個龍捲風。[13][12][17] 到中部時間下午6:00(23:00 UTC),不穩定性在廣大地區達到了該年度時間的記錄比例,印第安納州大部分地區和密西根州最南部的混合層中的對流有效位能(CAPE)至少為1,000 J/kg。大氣最低6 km(3.7 mi;20,000英尺;6,000米)中破記錄的環境垂直風切變促進了長壽命中氣旋的爆炸性發展,從而形成長路徑龍捲風家族。非常強的切變和風暴的快速前進速度——在某些情況下高達70 mph(110 km/h)——可能增強了週期性超級胞的形成,並可能解釋了多個中氣旋和雙龍捲風的眾多報告,包括印第安納州埃爾克哈特附近著名的「雙龍捲風」;類似條件在1925年3月18日產生了美國歷史上路徑最長、最致命的三州龍捲風。[12][18]
4月11日中部時間上午11:45(16:45 UTC),位於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嚴重局地風暴單位(SELS)發布了一個對流展望,提到從密蘇里州東北部到印第安納州北部三分之二地區可能出現龍捲風。[nb 5] 中部時間下午2:00(19:00 UTC)——第一個龍捲風被發現十五分鐘後——當天第一個龍捲風監視發布,覆蓋伊利諾州北部和威斯康星州南部部分地區。[12][20] 4月11-12日總共發布了四個監視。[nb 6][25] [來源請求] 在美國氣象局歷史上第一次,整個氣象局辦公室的管轄區,在印第安納州北部,都處於龍捲風警報之下;這被稱為「全面龍捲風警報」,後來在1974年4月3日被幾個國家氣象局(NWS)辦公室使用。[26][15][27]
注釋
[编辑]- ^ 除非另有說明,所有損失均以1965年美元計算。
- ^ 龍捲風爆發通常定義為一組至少六個龍捲風(數量有時根據當地氣候學略有變化),個別龍捲風之間間隔不超過六小時。龍捲風爆發序列,在1950年現代記錄開始之前(之後),定義為不超過兩個(一個)連續日無至少一個顯著(F2或更強)龍捲風的時期。[2]
- ^ 藤田級數是在1970年代初期在科學家藤田哲也的主持下制定的。在1971年該級數出現之前,美國的龍捲風正式上沒有評級。[3][4] 雖然藤田級數自2007年2月1日起在美國已被增強藤田級數取代,[5] 加拿大直到2013年4月1日才停用舊級數;[6] 其他地方的國家,如英國,採用其他分類如TORRO級數。[7]
- ^ 歷史上,全球和美國的龍捲風數量可能被低估:格拉祖利斯對年度龍捲風活動的研究表明,截至2001年,美國每年只有53%的龍捲風被正式記錄。美國以外龍捲風的記錄歷史上不夠詳盡,這是由於許多國家缺乏監測器,在某些情況下,還由於對公共信息的內部政治控制。[8] 大多數國家只記錄造成嚴重損害或生命損失的龍捲風。[9] 美國龍捲風統計中的顯著低估偏差可能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當時先進的NEXRAD首次安裝,國家氣象局開始全面驗證龍捲風發生。[10]
- ^ 這在當時被稱為惡劣天氣預報。[19]
- ^ 當時龍捲風監視被稱為龍捲風預報;SELS直到1966年棕櫚主日事件後才開始使用前一個術語。事後調查的受訪者指出他們將龍捲風警報與龍捲風預報混淆;反過來,這導致了4月11-12日的高死亡人數。[21][22][23][24]
參考資料
[编辑]- ^ Storm Data Publication 1965,Events reported between 04/10/1965 and 04/12/1965 (3 days)
- ^ Schneider, Russell S.; Brooks, Harold E.; Schaefer, Joseph T. Tornado Outbreak Day Sequences: Historic Events and Climatology (1875–2003) (PDF). 22nd Conf. Severe Local Storms. Hyannis, Massachusetts: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4 [September 17, 2019].
- ^ Grazulis 1993,第141頁.
- ^ Grazulis 2001a,第131頁.
- ^ Edwards, Roger. Enhanced F Scale for Tornado Damage. The Online Tornado FAQ (by Roger Edwards, SPC). Storm Prediction Center. March 5, 2015 [February 25, 2016].
- ^ Enhanced Fujita Scale (EF-Scal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 June 6, 2013 [February 2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3, 2016).
- ^ The International Tornado Intensity Scale. Tornado and Storm Research Organisation. 2016 [February 2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5, 2016).
- ^ Grazulis 2001a,第251–4頁.
- ^ Edwards, Roger. The Online Tornado FAQ (by Roger Edwards, SPC). Storm Prediction Center: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ornadoes. Storm Prediction Center. March 5, 2015 [February 25, 2016].
- ^ Cook & Schaefer 2008,第3135頁.
- ^ Grazulis, Thomas P. Significant Tornadoes 1974–2022. St. Johnsbury, Vermont: The Tornado Project. 2023: 637. ISBN 978-1-879362-01-7.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Blake Naftel; Jon Chamberlain; Becky Monroe; Ed Lacey Jr.; Dick Loney. April 11th 1965 Palm Sunday Tornado Outbreak. Northern Indiana Weather Forecast Office. Syracuse, Indiana: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5 [14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4 April 2015).
- ^ 13.0 13.1 13.2 13.3 13.4 Deedler, William R. Palm Sunday Tornado Outbreak April 11th, 1965. Detroit/Pontiac, MI Weather Forecast Office. White Lake, Michigan: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April 2015 [2005] [14 December 2020].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Fujita & Bradbury 1970,第30–1頁.
- ^ 15.0 15.1 Naftel, Blake. The Palm Sunday Tornado Outbreak - April 11, 1965. The Palm Sunday Outbreak. Kalamazoo, Michigan: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3 April 2005 [16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8 April 2005).
- ^ Kutschenreuter & Fox 1965,第1頁.
- ^ Fujita & Bradbury 1970,第52頁.
- ^ Fujita & Bradbury 1970,第33頁.
- ^ Heidorn, Keith C. 1965 Palm Sunday Tornado Outbreak Part I: The Beginning. The Weather Doctor. Valemount, British Columbia: Islandnet.com. 14 September 2010 [2007] [14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uly 2019).
- ^ Kutschenreuter & Fox 1965,第2頁,Annex 2.
- ^ Kutschenreuter & Fox 1965,第6頁.
- ^ The Palm Sunday Tornado Outbreak of 1965 in West Michigan. Grand Rapids, MI Weather Forecast Office. Grand Rapids, Michigan: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16 December 2020].
- ^ Grazulis 2001a,第91頁.
- ^ Heidorn, Keith C. 1965 Palm Sunday Tornado Outbreak Part III: Last Strikes and Aftermath. The Weather Doctor. Valemount, British Columbia: Islandnet.com. 14 September 2010 [2007] [17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rch 2016).
- ^ Eagan, Shan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1965 Palm Sunday Outbreak. Chicago, IL Weather Forecast Office. Romeoville, Illinoi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April 2015 [16 December 2020].
- ^ Kutschenreuter & Fox 1965,第6頁,Annex 2.
- ^ NWS 1974,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