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顾氏
吴郡顾氏是中国一个以吴郡为郡望的顾姓家族,曾与吴郡陆氏、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并称“吴郡四姓”[1]:289。明代以后,又称武陵顾氏,顾姓人士多自称武陵顾氏[2]。
历史
[编辑]相传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越王勾践裔孙摇因灭秦之功,受封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东海王摇封其子为顾余侯,遂“显迹吴郡”。后世子孙逐渐以爵名为姓氏。顾余侯亦被吴郡顾氏追溯为祖先[3]:131。
汉朝时,门阀士族兴起。吴郡最知名的士族,即吴郡四姓——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吴郡顾氏、吴郡陆氏为首。与之类似,有“会稽四姓”之说,地位与吴郡四姓相当。在九品中正制中,两者是乡品二品以上的“高门”[1]:288—289。
吴郡顾氏等吴郡士族的兴起,被认为是因东吴建国之故。东汉末年、孙策、孙权以吴郡为基地,创建基业。吴郡士族因此“早参霸业,而得以接近权力中心,且分享政权。”[1]:303四姓并称,始于孙权执政的黄武年间[4]:36。
东吴丞相顧雍,是吴郡顾氏兴起的关键人物[3]:131。顧雍是东汉明帝时人顾综的裔孙[5]、顾奉的曾孙。顾奉做到二千石的地方大员——颍川郡太守。顧雍在丞相任上,执政十九年,其家族势力达到顶峰,为家族传衍六朝奠定基础[4]:26—27。
晉滅吳之戰之后,吴郡四姓失去政治依附,势力消退。当代研究者指出,一是,西晋初定孫吳,为孙吴旧人“甚为提防,慎加任用”;二是,孙吴旧人有失国之痛,对入仕西晋有所排斥。虽然入仕西晋的孙吴旧人不多,但吴郡四姓仍有北上为官者。顧雍之孙、顧榮是吴郡顾氏北上为官的代表人物[4]:40。
顧榮、陆机、陆云等吴郡士族入仕西晋,受到北方士族的歧视、排挤。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东晋时,士族分为源于北方的僑姓世族和南方的吴姓士族。王、谢等僑姓世族与皇帝分享政权。顾荣虽迎接晉元帝南渡,但在生前官职不显。有研究者认为,王谢等士族打压本地吴人有关[4]:42。日后,李善在注解吴郡四姓的代表人物时,以顧榮为吴郡顾氏的代表[1]:289。顧眾、顧和之后,吴郡顾氏再无出其右者,基本是中下层官员[4]:45。
刘裕建立刘宋,中下层士族和武将阶层成为南朝政权的统治基础。吴郡四姓也受此影响,有不同发展。顧憲之、顧協、顧野王是齐、梁、陈时期最为知名的吴郡顾氏人物[4]:46。日后,江南地区的顾氏多自认为是顾野王后裔[3]:131。顾子乔、顧歡、顾黯等人则以儒学或文字知名。有研究者指,“整个南朝时期,吴郡顾氏家族再也没有出现们高权重的人物,州郡大臣已属罕见,遑论省閤重臣了。”[4]:47
至明朝,吴郡顾氏已称武陵顾氏。“武陵”被误为是郡望,错误的解释为武陵郡。有研究者指,“武陵”实是今苏州市吴江区蘆墟鎮的武陵溪[3]:130。
相关
[编辑]注释
[编辑]- ^ 1.0 1.1 1.2 1.3 劉淑芬. 六朝會稽士族.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二分 (中华民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5, (1960年): 285–327 [2025-08-25] (繁体中文).
- ^ 清錢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郡望 自魏晋以门第取士[……]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士既贵显多寄居它乡.不知有郡望者.盖五六百年矣.唯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琅邪.言李必陇西.言张必清河.言刘必彭城.言周必汝南.言顾必武陵.言朱必沛国.其所祖何人迁徒自概置弗问.此习俗之甚可笑者也
- ^ 3.0 3.1 3.2 3.3 段逸山. “武陵顾从德”族望家世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京市: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2018, (2018年第2期): 129–133 [2025-08-24]. ISSN 1004-3241 (繁体中文).
- ^ 4.0 4.1 4.2 4.3 4.4 4.5 4.6 付义强. 《六朝吴郡四姓之盛衰与嬗变》 (硕士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2025-08-25] (简体中文).
- ^ 《吴郡图经续记·卷下》顧三老墳,在婁門外塘北,蓋顧綜墳也。綜字文緯,吳人,辟有道,歷御史大夫、尚書令、殿上三老。漢明帝襲三代之禮,正月上日踐辟雍,嚴設几杖,乞言受誨焉。吳丞相雍,其裔孫也。綜於《東漢書》無傳,事見顧況所撰《廟庭碑銘》,云:「刊石婁門,德輝不滅。」碑亡。右十二 史惟則,葬吳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