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氯痤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氯痤瘡
烏克蘭前總統尤申科的臉部長出氯痤疮
类型toxic dermatosis[*]Halogen acne[*]
病因類戴奧辛物質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皮肤病学
ICD-11ED81.1
ICD-10L70.8
DiseasesDB31706
eMedicinetopic/620
(Acneiform Eruptions)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氯痤疮(英語:chloracne)是由氯化多环芳烃化合物[1][2]氯苯酚多氯联苯等)所致的囊状皮疹,表现与寻常痤疮类似,亦可并发肝毒、神经病变、血脂异常[3]。也有因二噁英引发的病例[4]

氯痤疮皮疹好发部位在脸部、耳轮、耳后、颈、肩、手臂、胸部、腹部甚至陰囊。皮疹初起时呈小粉刺状或囊状,以后发展为硬囊状隆肿,有些还可能化脓。损伤开始时出现小囊,类似粉刺和痤疮的小脓泡。氯痤疮在某些方面与一般痤疮不同,前者皮肤干燥,后者常含较多油脂。氯痤疮的丘疹为非炎症型,而一般痤疮则常伴炎症损伤。形成氯痤疮所需的接触时间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可以从数周至约一年不等。

1897年第一次描述了因二噁英生氯痤疮的病例[5]。1930年代,成为多氯联苯农药制造工人的职业病,1960年代得到确证。

实验动物研究显示,当二噁英量达到23-13900ng/kg时就发生氯痤疮,人体则仅需96-3000ng/kg。

乌克兰亲西方的总统尤先科曾被疑似俄罗斯特工以二噁英下毒,導致臉部長滿氯痤疮並終身留下疤痕,是世上暫時唯一一宗已知的大量二噁英中毒個案。

註釋

[编辑]
  1. ^ 左厚声,汤乃军,曹树义,郝志辉,张草凡,韩伟.二噁所致氯痤疮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8(4).
  2. ^ 北京大学环境保护办公室. 环境知识百宝箱.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8: 38. ISBN 9787800101151. 
  3. ^ Gawk.,DJ,周展超.氯痤疮:病因,诊断及治疗[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2, 18(4):3.
  4. ^ 鞠强,项蕾红,Christos C.Zouboulis,等.氯痤疮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 41(6):3.DOI:10.3321/j.issn:0412-4030.2008.06.028.
  5. ^ Siegfried Bettmann (1869–1939),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相關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氯痤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