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納協議
於1932年簽署的浦納協議 (英語:Poona Pact) 是聖雄甘地與B.R.安貝德卡之間的一項協商和解,為的是增加當時的"受壓迫階級" (depressed classes),也就是現在的"表列種姓" (Scheduled Castes, SCs)在政治上的代表權。[1]這份協議是在"名義上的印度教徒"(泛指受壓迫階級以外,其他所有被視為印度教徒的群體)與"受壓迫階級"之間所達成,由代表印度教徒和甘地的M.M.馬拉維亞(當時甘地正在絕食,因此委由M.M.馬拉維亞作為代表),以及代表"受壓迫階級"的安貝德卡在內的23人共同簽署。[2]
背景
[编辑]根據1909年印度議會法案首次依個人身分在立法機構中分配席位(當時僅將穆斯林及其他特殊利益團體,如大學、商業團體(如商會)以及地主列入。)。受壓迫階級在1919年取得一些席位,之後在1925年又進一步增加一些。[3]
《浦納協議》的背景可追溯至1932年8月頒佈的《社群裁決》,這項裁決為受壓迫階級在中央立法機構中保留71個席位。在第二次印度圓桌會議中,英國殖民政府根據《社群裁決》為印度次大陸受壓迫階級、穆斯林、錫克教徒、印度基督徒及其他人提出單獨選區制,隨後導致《浦納協定》的簽署。甘地所採的立場是不同意為受壓迫階級設立單獨選區,但他不反對為其他群體設立。他發起絕食至死(fast unto death)行動[4]以強烈反對這項裁決,認為這是英國人試圖分化印度教徒的陰謀。
談判與妥協
[编辑]當緊張局勢升級,迫使甘地與安貝卡之間必須展開談判。兩造爭議的核心是安貝德卡要求為受壓迫階級設立單獨選區,甘地對此提議堅決反對。甘地反對的原因源於他認為這種分離將導致印度教社會內部永久分裂。[2]
轉捩點發生在1932年9月24日,當時由23名代表參與《浦納協議》的簽署,(其中包括代表印度教徒的M.M.馬拉維亞 ,以及代表受壓迫階級的甘地和安貝德卡。該協議與《社群裁決》不同的是,為受壓迫階級在立法議會中分配有148個席位,遠多於裁決原先指定的80個。[2]
安貝德卡本身贊成《社群裁決》,但他仍同意簽署《浦納協議》。協議於1932年9月24日下午5點,在印度浦納的葉爾瓦達中央監獄簽署。甘地並非《浦納協議》的簽署人之一,但他的兒子戴夫達斯·甘地則是參與簽署者之一。[5]
當時受英國人囚禁的甘地,為抗議時任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的決定而開始絕世致死的抗議。前述決定採納安貝德卡在圓桌會議中的主張,即為受壓迫階級在英屬印度省級立法議會的成員選舉中設立單獨選區。甘地寫道,單獨選區會"肢解與分裂"印度教社會。安貝德卡則認為上層種姓的改革者無法代表受壓迫階級,況且受壓迫階級需要自己的領袖。[6]
此協議最終確定147個選舉席位。[7]根據《浦那協議》,為受壓迫階級保留的席位幾乎是所提的單獨選區提供席位的兩倍。1933年1月8日被視為"寺廟開放日"(一種社會運動,目的是要打破印度教中對受壓迫階級(印度種性制度中的"不可接觸者",現稱達利特)的歧視性傳統,允許他們進入原本被禁入的印度教寺廟)。
《浦那協議》中的條款
[编辑]於1932年簽署的《浦那協議》是聖雄甘地與安貝德卡之間的一項關鍵協議,它為受壓迫階級的政治代表權立下重要規定,這個階級現被印度政府稱為表列種性(Scheduled Castes)。[8]
保留席位
[编辑]該協議規定在各省的普通選民中,為受壓迫階級分配保留席位,具體分配如下:
這些席次是根據拉姆齊·麥克唐納決議中所規定的省級議會總席次來確定的。
聯合選區與初選
[编辑]這些保留席位的選舉將透過聯合選區進行,但程序上有一項獨特的區別:一個選區中所有登記在普通選民名冊上的"受壓迫階級"成員將共同組成一個選舉人團。[9]這個選舉人團會透過單一選票制,為每個保留席位選出四名候選人。初選中得票最高的前四名候選人,將成為最終供普通選民考慮的候選人。[10]
聯合選區和初選的原則同樣適用於中央立法機關中受壓迫階級的代表權。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立法機關分配給英屬印度普通選民的席次中,有18%為受壓迫階級保留。[8]
協議期限與終止
[编辑]協商期間的一個主要爭議點是初選制度和保留席位的期限。安貝德卡提議十年後自動終止,並在十五年後就保留席位舉行公投。甘地則建議將公投時程縮短為五年。[11] 商定的妥協方案指出,為候選人小組舉行的初選制度將在首十年後終止,除非參與協商的社群在早些時候經雙方同意而提前結束。[10]
選舉權與非歧視
[编辑]該協議確保中央和省級立法機關中受壓迫階級的選舉權,與羅錫安委員會(Lothian Committee)報告(於1930年由羅錫安勳爵領導的選舉權委員會提出的報告)的建議一致。[12]重要的是它保障個人不會因其屬於受壓迫階級的身分,而在地方機構選舉或公共服務任用方面受到任何歧視。該協議要求應努力確保受壓迫階級在這些領域獲得公平代表權,並將其教育資格納入考量。[8]
教育設施
[编辑]教育撥款在每個省份中都有一部分被指定用於專門為"受壓迫階級"成員提供足夠的教育設施。[10]
期限與彈性
[编辑]透過保留席位和初選的代表制度將持續,直到相關社群透過雙方協議另作決定為止。這項條款的目的在依據不斷變化的情況或相關各方共識所作出的可能的調整,保有彈性。[10]
影響與遺緒
[编辑]《浦納協議》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之間的衝突:甘地強調透過社會和精神手段進行種姓改革,而安貝德卡則堅持將種姓問題視為一個政治議題來處理。安貝德卡認為如果沒有"受壓迫階級"的平等參與,政治民主將毫無意義。[11] 《浦納協議》的遺緒在印度的政治版圖中持續存在。國會和議會中的保留席位是根據表列種姓的人口數而分配,以提供政治代表權。然而,目前的制度因稀釋達利特議員的影響力而受到批評,因為他們所代表的選區中,達利特人口通常是少數。[8]
爭議與觀點
[编辑]圍繞著《普那協議》的爭議包括甘地是否脅迫安貝德卡而達成簽署協議的目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佩里·安德森和印度知名作家阿蘭達蒂·羅伊伊等學者曾對這次協商過程中的互動與角力提出質疑。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項協議鞏固安貝德卡在"受壓迫階級"中的領導地位,並讓他們成為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2]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UGGC NET/SET/JRF History, page 241
- ^ 2.0 2.1 2.2 2.3 gandhi-ambedkar-and-the-1932-poona-pact.
- ^ Boris, E.; Janssens, A. Complicating Categories: Gender, Class, Race and Ethnicit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Supplemen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9. ISBN 978-0-521-78641-6.
- ^ The Epic Fast (PDF).
- ^ Guha, Ramachandra. Gandhi: The Yea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15–1948. Penguin. 2018. ISBN 978-0-141-04423-1.
- ^ Guha, Ramachandra. Gandhi: The Yea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15–1948. Penguin. 2018: 428–429. ISBN 978-0-141-04423-1.
- ^ Original text of the Poona pact. ambedkar.org. [29 November 2017].
- ^ 8.0 8.1 8.2 8.3 Balakrishnan, Uday. Ambedkar and the Poona Pact. The Hindu-IN. 2020-04-13 [2024-01-30]. ISSN 0971-751X.
- ^ Kumar, Ravinder. Gandhi, Ambedkar and the Poona pact, 1932
. 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June 1985, 8 (1-2): 87–101. ISSN 0085-6401. doi:10.1080/00856408508723068.
- ^ 10.0 10.1 10.2 10.3 Poona Pact 1932 (B.R Ambedkar and M.K Gandhi) Archives. Constitution of India. [2024-01-30].
- ^ 11.0 11.1 Basu, Swaraj. The Poona Pact and the Issue of Dalit Represen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dian History Congress. 2000, 61: 986–998. ISSN 2249-1937.
- ^ Kumar, Ravinder. Gandhi, Ambedkar and the Poona pact, 1932
. 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June 1985, 8 (1-2): 87–101. ISSN 0085-6401. doi:10.1080/0085640850872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