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澳大利亞世界遺產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洲世界遺產分佈圖。紅點為文化遺產,藍點為自然遺產,橙點為複合遺產。監獄遺址有四處位於悉尼地區,五處位於塔斯馬尼亞諾福克島的監獄遺址以及豪勳爵島麥覺理島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未顯示於地圖上。岡瓦納雨林包含澳洲東部的41處地點,亦未單獨標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是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常見文化遺產包括古蹟(如建築、雕塑、題字)、建築群、遺址(如考古遺址);自然遺產通常是具備特殊物質和生物價值的自然地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如瀕危動植物棲息地),或在科學、保育、自然美角度極具價值[2][3]澳大利亞於1974年8月22日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自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截止2025年,澳大利亞共有21處世界遺產,另有8處列入預備名單[4]

澳大利亞首批入選的世界遺產為大堡礁卡卡杜國家公園威蘭德拉湖區,於1981年在悉尼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五屆會議上入選[5]。最近一處入選的是穆魯賈加英语Murujuga文化景觀,於2025年7月獲批。在這21項世界遺產中,5項為文化遺產,12項為自然遺產,4項為複合遺產(同時具備文化與自然價值)[4]。澳大利亞曾五次擔任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任期分別為1976—1983年、1983—1989年、1995—2001年、2007—2011年和2017—2021年[4]

世界遺產

[编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項目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则称为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6]

名稱 圖像 位置 入選年份 教科文組織數據 簡介
卡卡杜國家公園
Kakadu National Park
瀑布從岩石懸崖上傾瀉而下 北領地 1981年 147quater;i、vi、vii、ix、x(複合) 卡卡杜作為澳洲原住民的家園已超過50,000年,公園內眾多的岩畫遺址可追溯至數千年前。這些岩畫提供了上一個冰河時期之前人類文明的窗口,細緻的繪畫揭示了從更新世至今,原住民社會的狩獵採集實踐、社會結構與儀式慶典。作為澳洲最大的國家公園,也是全球最大的熱帶地區之一,卡卡杜保存了澳洲大陸上最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公園內植物種類極其多樣,同時也是澳洲北部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區域之一。其壯觀景緻包含令人驚嘆的美麗地貌,高達330米的懸崖斷層延伸數百公里,形成鋸齒狀且連綿不絕的天際線。圖為吉姆吉姆瀑布英语Jim Jim Falls[7]
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在水下拍攝的照片,內有不同種類的珊瑚 昆士蘭州 1981年 154;vii、viii、ix、x(自然) 作為全球最廣闊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堡礁是全球傑出且重要的自然實體。大堡礁包含廣泛的跨陸架多樣性,從大陸海岸的低水位線延伸至離岸250公里處。此寬廣深度範圍涵蓋廣闊的近岸淺水區、中陸架與外緣礁群,並跨越大陸棚至超過2,000公尺深的海洋水域。大堡礁內有約2,500座大小形狀各異的獨立礁體,以及超過900座島嶼,這些陸地與海洋景觀共同構成全球最壯觀的海上景緻之一。緯度與跨陸架多樣性,加上水體縱深的變化,孕育出全球獨特的生態群落、棲息地與物種組合。此種物種與棲地的多樣性及其相互連結性,使大堡礁成為地球上最豐富複雜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這種多樣性使大堡礁具備極高科學與內在價值,同時也包含大量受威脅物種。如今,該礁正受到侵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8]
威蘭德拉湖區
Willandra Lakes Region
沙丘與岩石露頭 新南威爾士州 1981年 167;iii、viii(複合) 威蘭德拉湖區位於新南威爾士州西南部的半乾旱地帶,包含一個遺留的湖泊系統,其沉積物、地貌和土壤完整記錄了低海拔非冰川化的更新世景觀。約18,500年前停止湖泊生態功能的威蘭德拉湖,為記錄更新世時期的生命活動提供了絕佳條件。未受擾動的地層結構容許考古學家清晰地了解智人的經濟生活。考古遺存如爐灶、石器與貝塚,展現了對當地資源的非凡適應力,以及人類文化與變遷中自然環境的迷人互動。此處還發現了多具保存完好的巨型有袋類動物化石。威蘭德拉保存了非洲以外最早期智人活動的部分證據。居住層證據證實澳洲早在4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該地區遺址還展示了極古老的人類墓葬。圖中為乾涸的蒙哥湖英语Lake Mungo湖床[9]
塔斯曼尼亞荒野
Tasmanian Wilderness
山脈與灌木景觀 塔斯馬尼亞州 1982年 181quin;iii、iv、vi、vii、viii、ix、x(複合) 最初以「西塔斯曼尼亞荒野國家公園」之名列入,歷經四次邊界調整(最近一次於2013年),該遺產涵蓋塔斯馬尼亞島面積的五分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溫帶荒野地區之一,也是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珍貴的文化景觀,他們在此生活了約40,000年。塔斯馬尼亞原住民通過完整的冰期-間冰期氣候循環,適應了變化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並在末次冰期期間成為世界上最南端的人類。他們的文化證據至今仍存留於此地,展現了全球同類環境中罕見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洞穴中的岩畫標記與他們的思想和信仰形成了非凡的連結。該廣闊荒野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因其卓越的自然美景、獨特的地貌和古特有物種及群落而具有突出意義[10][11]
豪勳爵島
Lord Howe Island Group
金字塔形狀的小島 新南威爾士州 1982年 186;vii、x(自然) 這組火山島嶼和小島位於距澳洲大陸約570公里處,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多種特有物種的家園,例如森秧雞豪勳爵島竹節蟲曾被認為已滅絕,但2001年於柏爾的金字塔(圖)被重新發現[12]。這些島嶼是海鳥的重要築巢地,包括白腹穴鳥紅尾熱帶鳥。島嶼周圍水域支持全球最南端的真珊瑚礁,並成為熱帶與溫帶物種的交匯點[13]
澳洲的岡瓦納雨林
Gondwana Rainforests of Australia
雨林中的瀑布 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 1986年 368bis;viii、ix、x(自然) 該遺址包含41個保護區(圖為拉明頓國家公園英语Lamington National Park),主要沿大陡坡英语Great Escarpment, Australia分佈。從地質角度而言,該地區展現了岡瓦納超大陸分裂後形成新大陸邊緣的過程。其亞熱帶雨林孕育了諸多植物物種,例如在石炭紀繁盛的蕨類、或起源於侏羅紀南洋杉屬。由於雨林呈碎片化分佈,各區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動植物物種的持續分化[14]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
Uluṟu-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
烏魯魯與卡塔丘塔岩層的空拍照片 北領地 1987年 447;v、vi、vii、viii(複合) 該文化景觀以砂岩巨岩烏魯魯(圖前景)與岩層卡塔丘塔(圖背景)為主,對阿南古族英语Anangu具有深遠的精神意義,並屬於“楚庫帕”信仰體系的一部分。兩座岩層亦以其風景之美聞名。從地質角度來看,兩者皆展現了緩慢的地質過程。此地原名為「烏魯魯國家公園」[15]
昆士蘭濕熱帶地區
Wet Tropics of Queensland
茂密的熱帶雨林景觀,周圍有蕨類植物和覆滿苔蘚的岩石環繞的小水池 昆士蘭州 1987年 486;vii、viii、ix、x(自然) 該地區由沿大分水嶺分布的熱帶雨林組成,長約450公里。這些自岡瓦納大陸時期存續至今的森林擁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包括500多種特有物種,以及全球最高密度的原始植物類群(如蕨類與蘇鐵)。儘管該區域僅佔澳洲極小部分,卻孕育了30%的有袋類、60%的蝙蝠類及40%的鳥類物種。通過紅樹林,此地與大堡礁形成陸地生態連續體。圖為丹翠國家公園[16]
西澳大利亞州鯊魚灣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散佈於淺海區的小型黑色丘狀物 西澳大利亞州 1991年 578;vii、viii、ix、x(自然) 鯊魚灣的海床擁有全球最大且最豐富的海草草甸區域,為瀕危物種儒艮的棲息地。其高鹽湖泊哈梅林池英语Hamelin Pool Marine Nature Reserve(圖)孕育著全球最多樣且數量最多的活體疊層石群落,這些結構揭示了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可能樣貌。陸域部分則呈現乾旱埃里米恩英语Eremaean province植被(以金合歡屬為主)與溫和西南植被(以桉屬為主)的交會帶。此區域棲息多種受威脅物種,包含短鼻袋狸英语Boodie蓬毛兔袋鼠紋兔袋鼠古氏擬鼠條紋袋狸[17]
弗雷澤島
K’gari (Fraser Island)
從印度頭俯瞰的草叢山頂,背景是茂密的森林與淺沙灘 昆士蘭州 1992年 630;vii、viii、ix(自然) 弗雷澤島全長122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沙島。島上擁有眾多淡水湖及高達240米的沙丘,亦是世上唯一能在沙地上生長高大雨林的地區。其獨特的灰化土形成過程,部分土層厚達25米,亦屬舉世罕見[18]
澳洲哺乳動物化石地(里弗斯利納拉寇特
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
納拉寇特洞穴內袋獅骨骼直立重建模型,其影子投射於洞穴牆上 南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 1994年 698;viii、ix(自然) 這兩處遺址提供了最完整的化石群,展現澳洲哺乳動物演化英语Evolution of mammals的獨特歷程,源於其近3500萬年的完全孤立環境。較古老的里弗斯利遺址包含3000萬至1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的化石,記錄了從潮濕熱帶森林到乾燥森林與林地的變化。納拉寇特遺址則保存更新世巨型動物群化石,包括圖中的袋獅袋狼(後者於20世紀宣告滅絕)[19]。這些化石紀錄與人類抵達澳洲的時間重疊[20]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
衛星圖像顯示一座被雪覆蓋的火山峰,冰川直接延伸入海洋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1997年 577rev;viii、ix(自然) 這兩座島嶼是亞南極地區英语subantarctic唯二的活火山,因其對冰川學與地貌過程研究的價值,尤其熱柱火山活動及海洋與大陸地殼的形成而列入。赫德島主要被冰川覆蓋(如圖所示)。由於地處偏遠,該生態系統保持原始狀態,未有顯著人類影響或任何外來物種引入的記錄[21]
麥覺理島
Macquarie Island
大型國王企鵝繁殖地,成年與幼年企鵝群聚於卵石海灘上,背景為長滿草的山丘 塔斯馬尼亞州 1997年 629rev;vii、viii(自然) 該島位於麥覺理斷裂帶英语Macquarie fault zone上,大致處於澳洲與南極洲之間的中點,是地球上唯一一處因持續板塊構造作用而讓地函岩石持續暴露於海平面之上的地方。此特殊地質現象使研究人員得以觀察通常位於海床下約6公里的完整地殼層序。該島同時是國王企鵝皇帝企鵝(圖)、四種信天翁象海豹的重要繁殖地[22]
大藍山區
Greater Blue Mountains Area
崎嶇的砂岩崖面,上有三座大型尖峰,周圍環繞著森林覆蓋的山谷 新南威爾斯州 2000年 917;ix、x(自然) 這片砂岩高原被桉樹森林覆蓋,展示了該屬植物對不同棲息地的演化適應,包括濕潤和乾燥的硬葉林、沼澤、濕地、草原以及馬利植被英语Mallee (habit)。該地區擁有澳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部分,涵蓋動植物物種。同時,此地也是古老孑遺物種藍山松英语Pherosphaera fitzgeraldii」與「瓦勒邁杉」的唯一生長地[23]。圖中為三姊妹峰地貌。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
Purnululu National Park
大型紅色砂岩岩層,周圍環繞著灌木叢和開闊平原 西澳大利亞州 2003年 1094;viii、ix(自然) 這座位於偏遠地區的國家公園以原野方式管理,包含班古魯班古魯山脈英语Bungle Bungle Range(圖),是一個泥盆紀高原,經嚴重侵蝕後形成壯觀的錐形砂岩塔群。此處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砂岩喀斯特地形網絡,對於理解風化過程及錐狀喀斯特的形成極為重要。高原最高處比周圍的熱帶草原草地高出250米[24]
皇家展覽館卡爾頓花園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Carlton Gardens
大型奶油色建築,中央有圓頂和宏偉的拱形入口,前方是花園和階梯式噴泉 維多利亞州 2004年 1131bis;ii(文化) 皇家展覽館(圖)及周邊花園為舉辦1880年世界博覽會而建,代表了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國際展覽運動,展示了各國的技術創新與發展。該建築群由約瑟夫·里德英语Joseph Reed (architect)設計,並曾舉辦1888年墨爾本百年展覽會英语Melbourne Centennial Exhibition。這兩場活動是殖民時期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國際盛事。2010年進行了小幅邊界調整[25]
雪梨歌劇院
Sydney Opera House
米色和白色建築,有七個尖頂,坐落在被水環繞的半島上 新南威爾斯州 2007年 166rev;i(文化) 歌劇院是20世紀建築的傑作,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設計,並於1973年啟用。該建築因其無與倫比的設計和施工期間的技術創新而具有重要意義。建築群由三組相互交鎖的殼狀結構組成,設有兩個表演廳和一個餐廳[26]
澳洲監獄遺址
Australian Convict Sites
一座大型白色監獄建築,設有許多窗戶 新南威爾斯州諾福克島塔斯馬尼亞州西澳大利亞州 2010年 1306;iv、vi(文化) 18至19世紀間,大英帝國將約16.6萬名男女及兒童流放至澳大利亞的流放地。除懲罰與改造外,這些罪犯被迫從事強制勞動,以建設殖民地基礎設施,同時也成為歐洲裔人口的重要來源。此過程導致澳洲原住民被驅趕至內陸地區。共計11處監獄遺址列入名錄[27]。圖為珀斯弗里曼特爾監獄
寧格魯海岸
Ningaloo Coast
側面視圖,一隻斑點鯨鯊在混濁的藍色海水中 西澳大利亞州 2011年 1369;vii、x(自然) 這片沿海水域擁有其中一個最長的近岸珊瑚礁。除了300多種珊瑚外,這裡還有眾多的魚類、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物種。每年,數百隻鯨鯊(圖)會在珊瑚大規模產卵及季節性局部生產力增強期間聚集在此覓食。該地點的陸地部分以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為特色,並有洞穴為多種地下動物物種提供棲息地[28]
布吉必姆文化景觀
Budj Bim Cultural Landscape
湖岸邊有樹木生長的湖泊 維多利亞州 2019年 1577;iii、v(文化) 布吉必姆火山的文化景觀由岡迪傑瑪拉人英语Gunditjmara歷經六千多年塑造而成。火山噴發產生的熔岩流形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產養殖範例之一。人們建造了一系列堰、水壩和渠道,將湖水引導至河流系統,以捕捉和收穫每年洄游的澳洲鰻鱺[29]
穆魯賈加英语Murujuga文化景觀
Murujuga Cult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with a stream and piles of rocks 西澳大利亞州 2025年 1709;i、iii、v(文化) 位於皮爾布拉地區的文化景觀約5萬年前已有人類居住。數千年來,原住民社群在此創造了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密集的岩刻群,有超過一百萬幅圖像。這些圖像包括靜態或動態的人形,以及陸地和海洋動物,其中一些物種現已滅絕,例如一種肥尾袋鼠[30][31]

預備名單

[编辑]

除了已入選項目外,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成員國還可以把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任何遺產在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前都必須入選預備名單[32]。截至2025年,澳洲的預備名單共有8個項目[4]

* 跨國遺產
名稱 圖像 位置 入選年份 教科文組織基準 簡介
大桑迪世界遺產區英语Great Sandy Biosphere Reserve
Great Sandy World Heritage Area
海岸與沙灘及樹木 昆士蘭州 2010年 vii、viii、ix(自然) 此為對弗雷澤島世界遺產(圖)的擴展提案,旨在納入大陸上的多個地點,包括寬灣軍事保護區英语Wide Bay Military Reserve大桑迪海峽英语Great Sandy Strait、鴨嘴獸灣(Platypus Bay)以及布雷克西沙嘴(Breaksea Spit)。該區域以一系列沙丘為特色,有超過70萬年歷史,並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植被包含熱帶雨林、紅樹林以及林地,同時記錄有超過350種鳥類[33]
澳洲岡瓦納雨林世界遺產區
The Gondwana Rainforests of Australia World Heritage Area
雨林中的小徑與長椅 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 2010年 viii、ix、x(自然) 此為岡瓦納雨林世界遺產的擴展提案,涵蓋多處擁有溫帶雨林的保護區。新增範圍包括多里戈國家公園英语Dorrigo National Park部分區域(圖)、曼寧河沿岸及特威德山脈英语Tweed Range等地[34]
弗林德斯山脈
Flinders Ranges
標示埃迪卡拉紀地層的岩石與青銅標記 南澳大利亞州 2021年 viii(自然) 該項目包含七處地點,展示了動物生命發展早期主要階段的地質序列。化石與地質記錄橫跨3.5億年,從新元古代(8.5億年前)延續至寒武紀(5億年前)。岩層記載的重大事件包括全球冰河時期(雪球地球)、微生物形成的堡礁出現(6.5億年前)、埃迪卡拉紀(6.35—5.42億年前,圖中金釘子標記)及其埃迪卡拉生物群——該紀最後2000萬年間出現的已知最早複雜多細胞生物。記錄的最晚地質時期是寒武紀,見證了動物生命快速多樣化的寒武紀大爆發[35]
帕拉瑪塔女子工廠及機構區英语Parramatta Female Factory and Institutions Precinct
Parramatta Female Factory and Institutions Precinct
公園中的磚砌建築 新南威爾士州 2023年 iv、v(文化) 此提名強調了關於女性被迫制度化的觀念演變。帕拉瑪塔女子工廠英语Parramatta Female Factory成立於1821年,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女子監獄,用以收容被送往澳洲的女性罪犯。當時這裡設有全國唯一的女性醫院。隨著1840年罪犯運輸的終止,該機構於1848年關閉,後改為精神病院(收容所)。場內其他建築包括女子孤兒學校英语Rydalmere Hospital(圖)及新南威爾士州首座低度設防女子監獄——諾瑪·帕克中心(Norma Parker Centre[36]
工人集會大廳(澳洲)*
Workers’ Assembly Halls (Australia)
一棟大型建築,入口上方寫有「TRADES HALL」字樣 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 2023年 iii、iv、vi(文化) 此跨國提名包含澳洲、阿根廷與丹麥等地,與1850年起國際民主勞工運動及工人大規模組織相關的建築。這些建築專為集會用途而建,設有多個會議室供集會、政治與社區活動使用,並常設辦公室、廚房、印刷廠及商業設施。澳洲提名了兩棟建築。位於墨爾本維多利亞工會大廈英语Victorian Trades Hall(圖)最初建於1859年,後經多次重建、擴建與翻新;布羅肯希爾工會大廈英语Broken Hill Trades Hall則於1905年完工[37]
約克角半島文化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s of Cape York Peninsula
原住民岩畫,描繪人形圖案 昆士蘭州 2024年 i、v、vi、vii、viii、ix、x(複合) 此提名包含約克角半島上的多處遺產。該地區地質年代古老,土壤高度風化,裸露地層橫跨前寒武紀新生代。景觀類型包括熱帶季風稀樹草原、雨林、草原、沙灘、紅樹林及近海珊瑚礁。此區域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僅佔澳洲3%的陸地面積卻孕育了全國18.5%的植物物種。此高生物多樣性與毗鄰的新幾內亞有關,兩地曾於海平面下降的時期相連。澳洲原住民在此生活數萬年,並塑造了該地景觀,存有大量岩畫英语Indigenous Australian art遺址,圖為昆坎岩畫英语Quinkan rock art一例[38]
澳洲康沃爾礦業遺址:伯拉英语Burra, South Australia蒙塔英语Moonta, South Australia
Australian Cornish Mining Sites: Burra and Moonta
兩座石造建築,其中一座部分傾頹,背景為露天礦坑
南澳大利亞州 2024年 ii、iii、iv(文化) 此提名包含19世紀環繞伯拉(圖)與蒙塔鎮的兩處礦業地景。採礦技術源自康沃爾德雲郡西部(參見英國世界遺產康沃爾和西德文礦區景觀),相關文化傳統亦隨之傳入澳洲。金屬礦開採主要聚焦銅礦英语Copper extraction,使澳洲於1850年代成為全球第三大產銅國。另一方面,採礦業對當地原住民(傳統所有者)造成負面影響[39]
維多利亞州黃金礦區英语Goldfields (Victoria)
Victorian Goldfields
森林中的湖泊全景,背景有幾座建築物
維多利亞州 2025年 iv、vi(文化) 該提名包含六處與19世紀下半葉維多利亞淘金潮英语Victorian gold rush相關的遺址(圖為克雷斯威克英语Creswick, Victoria)。黃金的發現引發了大規模移民潮,並透過礦井建設、配套基礎設施以及城市擴張徹底改變了當地景觀;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了對原住民的驅逐與歧視[40]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2.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PDF).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3). 
  3. ^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4. ^ 4.0 4.1 4.2 4.3 4.4 Austral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16). 
  5. ^ Report of Rapporteur.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6. ^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7. ^ Kakadu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8. ^ Great Barrier Ree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 
  9. ^ Willandra Lakes Reg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8). 
  10. ^ Tasmanian Wildernes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1. ^ Tasmanian Wilderness, WHC Nomination Documentation (PD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9). 
  12. ^ Priddel, D.; Carlile, N.; Humphrey, M.; Fellenberg, S.; Hiscox, D. Rediscovery of the 'extinct' Lord Howe Island stick-insect (Dryococelus australis (Montrouzier)) (Phasmatodea)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3-07, 12 (7): 1391–1403. S2CID 20545768. doi:10.1023/A:1023625710011. 
  13. ^ Lord Howe Island Group.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14. ^ Gondwana Rainforests of Austral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15. ^ Uluṟu-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16. ^ Wet Tropics of Queensland.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17. ^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18. ^ K’gari (Fraser Island).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19. ^ Burbidge, A. A.; Woinarski, J.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 e.T21866A21949291 [2025-07-20]. doi:10.2305/IUCN.UK.2016-2.RLTS.T21866A21949291.en可免费查阅. 
  20. ^ 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 (Riversleigh / Naracoort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21. ^ 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7). 
  22. ^ Macquarie Island.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1). 
  23. ^ Greater Blue Mountains Are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9). 
  24. ^ Purnululu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5). 
  25. ^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Carlton Garden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9). 
  26. ^ Sydney Opera Hous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4). 
  27. ^ Australian Convict Sit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0). 
  28. ^ Ningaloo Coa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14). 
  29. ^ Budj Bim Cultural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3). 
  30. ^ Murujuga Cultural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31. ^ Murujuga Cultural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0). 
  32. ^ Tentative List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33. ^ Great Sandy World Heritage Are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34. ^ The Gondwana Rainforests of Australia World Heritage Area (extension to existing property).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35. ^ Flinders Rang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36. ^ Parramatta Female Factory and Institutions Precinc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37. ^ Workers’ Assembly Halls (Austral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4). 
  38. ^ Cultural Landscapes of Cape York Peninsul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06-18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7). 
  39. ^ Australian Cornish Mining Sites: Burra and Moont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09-03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0). 
  40. ^ Victorian Goldfield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01-28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