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參見英文:research question / RQ)係研究嘅起點。簡單講,研究問題就係一條條明確、具針對性、值得解答嘅問題,旨在引導成個研究過程。學者、科學家等嘅人做親咩研究,都實要搞清楚自己條研究問題係乜先,亦要喺研究計劃書嗰度向人講明自己嘅研究問題[1]。
研究問題之所以咁重要,係因為佢哋會影響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方法、數據分析策略,甚至連結論都會受制於當初問咩問題。研究問題清晰,後續分析就會聚焦,成果就會有說服力。相反,如果研究問題含糊得滯,或者本身問得唔切題,就算技術做得幾好,出嚟嘅結論都可能唔夠說服力[2]。
例子
[編輯]唔同學科有唔同形式嘅研究問題[3]。例如
- 喺經濟學入面,研究問題可以係:「最低工資提升會唔會令青年嘅失業率上升?」呢條問題有因果關係、有政策上嘅意義,亦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回答。
- 喺地理學,問題可能係:「過去十年嘅城市擴張對綠化地帶有咩影響?」研究者可以用空間數據去分析土地嘅變化。
- 喺生態學,問題可能係:「引入外來物種會唔會降低本地物種嘅多樣性?」
計劃
[編輯]寫研究計劃書嗰時,做研究嘅人要講清楚自己想探究乜嘢研究問題。類似噉:
例子: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階層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嘅影響。雖然過往已有研究指出,家庭背景會影響學生喺教育制度中嘅表現,但針對本地高等教育環境中,社會階層點樣影響學習動機,仍然缺乏系統性分析。現時學界對「學習動機」嘅研究多集中喺心理因素層面,例如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取向等,但對社會結構因素例如家庭收入、家長學歷、社會資本等點樣影響學生嘅內在學習動機,了解仍然有限。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在港嘅大學生當中,社會階層因素(例如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會唔會顯著影響學生嘅學習動機?如果會,影響具體體現喺邊啲層面?呢個研究問題唔單止有助我哋理解學習動機背後嘅社會條件,亦可以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實證參考。
假說
[編輯]研究問題通常會同假說(參照英文:hypothesis)一齊出現,但兩者並唔一樣。研究問題係「想問啲乜」而假說就係針對研究問題作出嘅預測或者初步答案。例如若果研究問題係
噉假說就可能會係
- 「氣候變暖會令候鳥提早遷徙。」
研究過程入面,研究者會檢驗假說係咪同證據相符,從而回應當初嘅問題。
又例如
- 喺心理學研究,研究問題可以係:「性格特質會唔會影響一個人嘅主觀幸福感?」
- 對應嘅假說可能係:「外向度高嘅人傾向報稱較高嘅幸福感。」研究者可以用標準化人格問卷同幸福感評估量表嚟進行量化分析。
- 喺公共衛生,研究問題可以係:「空氣污染程度同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之間有冇關係?」
再睇
[編輯]引述
[編輯]- ↑ Mattick, Karen; Johnston, Jenny; de la Croix, Anne (2018). "How to…write a good research question". The Clinical Teacher (英文). 15 (2): 104–108. doi:10.1111/tct.12776. PMID 29575667. S2CID 4360924.
- ↑ Ord, Toby (2020). The Precipice: Existential Risk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United Kingdom: Bloomsbury Publishing. p. 200. ISBN 978-1526600219.
- ↑ Bhattacharya S. Journal club and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dian J Plast Surg. 2017 Dec;50(3):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