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destructive testing,或称破坏性物理分析,destructive physical analysis,DPA),是对试样施加载荷直至其失效,以便理解试样在不同载荷下的性能或材料的行为。与无损检测相比,此类试验通常更易实施、能提供更多信息且更易解释。
应用
[编辑]破坏性试验最适合且经济用于将要大量生產的物品,因为摧毁少量试样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仅生产一件或极少数件(例如某座建筑)的情况,破坏性试验通常不划算。
破坏失效模式的分析与记录
[编辑]破坏失效模式的分析与记录常通过高速攝影機连续录像(循环录制)直到检测到失效为止来完成。失效的检测可用声音探测器或应力/应变传感器触发高速摄像机的录制。这些高速摄像机具备先进的录制模式,能够捕捉几乎任意类型的破坏性失效。[1]失效发生后,高速摄像机会停止录制。所捕获的影像可用慢动作回放,逐帧显示破坏事件发生前、中、后的精确过程。
方法和技术
[编辑]大型结构测试
[编辑]
建筑结构或大型非建筑结构(如水坝与桥梁)很少进行破坏性试验,因为仅为摧毁而建造一座建筑或其缩尺模型成本过高。
地震工程需要准确了解结构在地震时的表现。对拟建于地震带的结构更常进行破坏性试验。此类试验有时称为“碰撞试验”(crash test),用于验证新建筑的设计抗震性能或现有建筑的实际抗震表现。试验通常在称为地震振动台的平台上进行,该平台模拟地震的振动方式。试验结果常包括相应的振动台视频。
对地震中结构的试验越来越多地通过专用的有限元软件对结构进行建模来完成。
软件测试
[编辑]破坏性软件测试是一种软件测试方法,旨在使软件以不可控的方式失效,以测试其稳健性并帮助确定软件在何种范围内能稳定可靠地运行。
汽车测试
[编辑]
汽车既由制造商也由各种机构进行碰撞测试。个别制造商还会通过超声检测等方法对样车进行抽样测试,以验证生产线旁的无损检测结果。
飞机测试
[编辑]客机与军用飞机也进行了大量破坏性试验,由飞机制造商及诸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组织执行。2012年波音727坠毁实验由探索頻道进行并拍摄。现行标准程序是对新飞机的最初几架生产样机进行破坏性试验,通过加载各组件直至失效来检验其性能。1951年的电影《天空无路》[2](主演詹姆斯·史都華与瑪琳·黛德麗)讲述了一位古怪工程师在极大怀疑声中率先开展对完整部件进行破坏性试验的研究。
材料测试和工艺
[编辑]材料成形后,可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其强度、延展性、耐久性及其他重要性能。其中一些测试方法在工程中常用于判断材料是否适合某项目,或是否需考虑替代材料。
材料测试可包括拉伸试验以评估弹性以及材料在变形后恢复形状的能力。这有助判断材料在遭受变形后能否在重大损伤前回到原状。此外,这些试验还评估材料在断裂前能承受多大严苛条件,从而提供其整体强度与硬度的信息。
材料测试亦可利用电流来评估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耐过热性以及在电应力下的耐久性。这类信息对于确定用于电力杆塔与电力系统的材料是否合适至关重要,并能保障效率与作业人员安全。
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Bridges, Andrew. Video imaging puts high-speed production line/automation faultfinding into tiny camera heads. APPLIANCE Magazine. [December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4, 2013).
- ^ 天空无路 No Highway in the Sky. [2025-10-15] –通过movie.douban.com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