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福建协和大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其他名字福建协大、协大
老校名福建协和大学(1915-1929)
私立福建协和學院(1930-1942)[1]
校训博愛、犧牲、服務
创办时间1915年9月
 中華民國福建省閩侯縣倉前山[1]
福建協和大學
停办时间1951年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成立福州大学[註 1]
学校类型私立大学教會大學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美以美会公理会归正会圣公会
校长詳見校長列表
校址 中華民國福建省閩侯縣倉前山(1916-1922)
 中華民國福建省閩侯縣魁岐校園(1922-1951)
校刊《福建文化》、《協大農報》及《協大生物學報》[2]
藏書數量135857冊(1947年)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英語: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简称福建协大协大,1915年9月由基督新教福建六公會[註 2][1]福建省閩侯縣倉前山(今屬福州市倉山區)創辦,莊才偉(Aduin C.Jones)被推舉為首任校長。其由高等教育筹备会會長高約翰[註 3]博士籌辦,並希望將協大作為「閩中最高學府」[1]。學校為福建省兩所教会大学之一、福建省第一所现代化大学[3],1916年至1951年实际办学35年[4]

其主體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成立福州大学,後幾經輾轉演變為今福建师范大学[5];其農科後由福州大学[註 1]農學院與廈門大學農學院(原福建省立農學院)合併,演變為今福建农林大学[6]

历史沿革

[编辑]

籌備階段

[编辑]

初創時期

[编辑]
  • 1915年5月25日,由美国归正会、美以美会、公理会和英国圣公会等基督教四差会联合组成的”福建协和大学理事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10月21日,「福建协和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首任董事长裨知益。董事会推举庄才伟为首任校长,确定中文校名为“福建协和大学”。租用福州倉前山南臺观井路青年會舊址(後改為福建美豐銀行行址)为临时校舍。
  • 1918年,正式确定英文校名为“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6月18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福建协大临时特许证,准许和授权颁发该校学士学位
  • 1919年1月,美国罗氏基金会捐资助福建协大增设自然科学和医学教育学科及教学设施。10月,聘请建筑师对魁岐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
  • 1922年,学校迁入由亨利·墨菲設計的魁岐新校園,占地一千畝。
  • 1923年,首任校长庄才伟因病辞职返美,高智出任第二任校长。
  • 1924年,前校長莊才偉之胞兄羅伯先生與其夫人慷慨捐贈十五萬設立「莊氏科學館」,以紀念其胞弟[1]
  • 1925年,文學院、理學院校舍竣工。
  • 1926年,确定校歌。
  • 1927年,校董事会改组,新组成的校董事会董事15人,其中中国人10人,外国人5人。4月,校董事会接受第二任校长高智辞职,任命五人委员会接替校长主持校务,选举福建协大第二届毕业生林景润为第三任校长。[9]

私立学院時期

[编辑]
  • 1931年,向中華民國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由于只有文科和理科,不符合当时一般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故仅准予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学院”。开始同时授予毕业生美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
  • 1936年,在福建省政府补助下,添设“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並開辦農業試驗場。
  • 1937年,復設閩北農林試驗場於邵武,為福建作發展農林業之準備;停止颁发美国的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4]
  • 1940年,擴充農學系為農藝學系,與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學院,並將文史學系擴充為中國文學系及歷史學系,數理學系改為物理學系,合成三學院十學系(其餘為外文、教育、化學、生物四學系)。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文学系、教育学系(附设实验小学);理学院下设物理学系(附设工场)、化学系、生物学系;农学院下设农艺学系、园艺学系、农业经济学系(附设农业试验场)。
  • 1941年5月25日,私立福建協和學院举行建校25周年纪念活动。[4]

私立大学時期

[编辑]
  • 1942年4月6日,中華民國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自暑期起正式改名“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并颁发“私立协和大学钤记”校印,10月16日正式启用。
  • 1942年10月16日,福建協和大學“文学院”、“理学院”和“农学院”正式启用。
  • 1944年,復將教育學系改為農業教育學系,划歸農學院。至此,全校共有3个学院11个学系。
  • 1945年5月,日军撤离福州。學校于11月筹备复员迁回福州。[10]
  • 1945年11月至1946年2月,第一批教学图书及仪器一千多箱运回福州魁歧。4月,第二批五千多件校具运回。
  • 1946年5月1日,在福州魁歧重新开学。
  • 1946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陈锡恩受聘就任代理校长。
  • 1948年,战后物质供应紧张、通货膨胀,为了维持正常教学活动,陈锡恩筹资解决物质供应问题,辞职赴美。
  • 1948年,校董事会邀请福建神学院院长杨昌栋博士出任代理校长。10月,杨昌栋辞职。
  • 1948年12月,由校政委员会主持校务,先后有林冠彬、郑德超、王调馨等担任委员会主席。
  •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宣布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资金,福建協和大學的经费来源因此断绝。[4]

併校以後

[编辑]
  • 1951年4月12日,福州大学在福建协大旧址魁岐正式成立。
  • 1952年8月,福州大学农学院脱离本校,与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福建省立農學院)合并为“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院址不变。
  • 1953年9月,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
  •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影响下,福建农学院迁址到福州西郊,原院址则改办工厂。
  • 1958年11月,福建农学院“森林系”被单独分出,以设立福建林学院
  • 1972年5月,福建师范学院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 2000年10月,福建农学院與福建林学院合併,成立「福建農林大學」。

校園文化

[编辑]

校歌

[编辑]

英文校歌

[编辑]

校园

[编辑]
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魁岐村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21—1932年
编号8-197
认定时间2013年

1919年,福建协和大学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为位于东郊9千米外的魁岐村的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校园占地1000亩,背倚鼓山,面临闽江,数年间在山脚和山腰陆续建造了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都采用中国古典大屋顶式样。如科学馆(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文学院等。

2006年,魁岐原协和大学的建筑现存建筑达14座,其中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7座,是福州现存最大的近代建筑群。如今,这些建筑有些闲置,有些则成了福州制药厂的厂房和工人宿舍。福建协和大学是过去的教会大学中唯一今天校园未作教育用途的。

校慶紀念歌

[编辑]

為協和大學師生慶協和大學25週年校慶而作。

協和大學賦

[编辑]

原題為《欣逢協和大學二十五周年紀念謹賦祝》。

校園環境

[编辑]

教職員

[编辑]

1932年,學校有教员42名,职员26名。

1937年,学生有124人。

1947年,學校有教员63人,职员51人,学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共藏有图书135857册。

在该校任职的传教士和外籍人士先后不少于55人,包括11对夫妇,其中有20人服务10年以上,其中其中理学院创办人克立鹄在校任职30年[11]

院系

[编辑]

福建協和大學共设4院16系,办学35年共培养毕业生1300多人,有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自该校,詳見校友一覽

文学院

[编辑]

文學院初設4系所,改制學院後共設7系1專修科,改制大學後再度改為4系所[1]

  • 中国文学系
    • 附設國學專修科[1]
  • 历史学系
  • 外国语文学系
  • 教育学系(改設學院後改辦為教育科,改制大學後又改回教育學系)[1]
  • 政治經濟學系
    • 附設農村服務實驗區[1]
  • 歷史社會學系
  • 哲學系
    • 附設音樂藝術課程[1]

理学院

[编辑]

理學院共設3系1先修科[1]

  • 化学系
    • 附設農業試驗場[1]
  • 生物系
  • 數理學系(後改為物理學系)[1]

凡修毕医学先修科1年者,可投考国内公私立医学院;修毕2年者,可投考湘雅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修毕3年者可投考北平协和医学院;修毕医预4年者,参加统考及格后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士学位。

农学院

[编辑]

農學院共設3系:

  • 农艺系
  • 园艺系
  • 农业经济系

教育學院

[编辑]

改設學院後改教育学系為教育科,後又改為教育學院,改制大學後又改回教育學系,下設4系1專修科[1]

  • 教育原理学系
  • 教育心理學系
  • 教育行政学系
  • 教育方法学系
    • 師範專修科

历任首长

[编辑]

福建協和大學

[编辑]

董事會主席

[编辑]

校长

[编辑]
  • 庄才伟(Edwin C. Jones):1915年—1923年
  • 高智(John Gowdy):1923年—1927年
  • 林景润:1927年—1929年2月

私立福建協和學院

[编辑]

校长

[编辑]
  • 林景润:1929年2月—1942年3月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编辑]

校长

[编辑]

校政委员会主席

[编辑]

[12]

知名校友

[编辑]

福建莆田人,福建協和大學第三屆畢業生,協和大學首任華人校長。

福建福州人,中國現代鳥類學、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福建福州人,中國生物學家。

福建南安人,中國園藝學家。

福建莆田人,中國物理學家。

福建莆田人,中國有機化學家。

福建福州人,中國寄生蟲學家。

福建邵武人,中國農學家。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952年,福州大學與福建師範學院合併;1953年,易名「福建師範學院」,後演變為今之「福建师范大学」。現今之福州大学前身乃1958年籌建的「福建工學院」。
  2. ^ 實際僅有四公會參與辦學,分別為基督新教美以美会公理会归正会圣公会英国长老会伦敦会原有參與,後退出
  3. ^ 3.0 3.1 3.2 或譯為「高綽」、「高綽約翰」
  4. ^ 嚴復之子、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教授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私立福建協和學院一覽 (PDF) (中文). 
  2. ^ file:///C:/Users/user/Downloads/2156-Article_Text-2521-1-10-20220824.pdf
  3. ^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楼修缮后 将作为博物馆开放 - 福州 - 东南网. fz.fjsen.com. [2025-03-02]. 
  4. ^ 4.0 4.1 4.2 4.3 学校简史--世纪回眸2. xyzh.fjnu.edu.cn. [2025-03-02]. 
  5. ^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xyzh.fjnu.edu.cn. [2025-03-02]. 
  6. ^ 历史沿革. www.fafu.edu.cn. [2025-03-02]. 
  7. ^ 吴义雄. 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 466. ISBN 9787208088016. 
  8. ^ 8.0 8.1 8.2 8.3 8.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File:NLC416-10jh004981-66523_%E7%A6%8F%E5%BB%BA%E5%8D%94%E5%92%8C%E5%A4%A7%E5%AD%B8%E5%BB%BF%E4%BA%94%E5%91%A8%E5%B9%B4%E6%A0%A1%E6%85%B6%E7%B4%80%E5%BF%B5%E7%89%B9%E5%88%8A.pdf&page=4
  9. ^ 学校简史--世纪回眸1. xyzh.fjnu.edu.cn. [2025-03-02]. 
  10. ^ 福建协和大学史略. xyzh.fjnu.edu.cn. [2025-03-02]. 
  11. ^ 徐光荣(Roderick Scott,1885年-1971年).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AHistorical Sketch (New York: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12. ^ 七所前身校当时主事人. xyzh.fjnu.edu.cn. [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