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茶草场农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採用茶草場農法種植的茶園

茶草场农法(日语:茶草場農法,Chagusaba Method)是起源于日本静冈县的传统茶园生态耕作方式,结合人工种植茶树与周边自然草地共生,通过割草、铺草等方式提升土壤质量和茶叶风味。该方法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13年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之一[1]

方法概述

[编辑]

茶草场农法强调将茶园与周围草地协同管理。农民会在茶园附近种植或保留原生草种(如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竹叶草〈Sasa spp.〉等),定期收割并晒干后,将其作为覆盖物铺在茶树行间,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2]

功能与生态效益

[编辑]

茶草覆盖有以下功能:

  • 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活性;
  • 提升地温、减少杂草、抑制病虫害;
  • 保持春季湿度,有利新芽萌发;
  • 提升 L-茶氨酸含量,降低儿茶素比例,增强鲜味;
  • 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

研究指出,茶草覆盖可提升 L-茶氨酸含量并降低苦涩物质,有利于制作高等级抹茶。[3]

地域特色

[编辑]

该农法主要分布于静冈县掛川市及周边高地(如大林高原),尤以大井川以西的雾气山坡为代表。当地茶农世代维持此农法,如大塚製茶园等保有完整的茶草循环系统[4]

对抹茶生产的影响

[编辑]

茶草覆盖改善土壤结构,使遮阴(kabuse)种植效果更稳定,有助于生产高等级一番茶原料(Tencha)。茶草暖化早春土壤,使茶树在遮光阶段保持更好生理状态,有助于提升氨基酸与叶绿素含量,减弱苦涩,增强颜色[5]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价值

[编辑]

该农法兼顾传统与生态,在现代农业机械化趋势下仍保留人力维护体系。其低农药、低肥料的自然循环方式,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土壤退化的农业智慧之一。

农户报告使用茶草场农法可降低 30–50% 肥料使用量,茶园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且在全国茶竞赛中更频繁获得高分。

国际认定

[编辑]

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静冈县的茶草场农法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其理由包括:

  • 人与自然共生;
  • 世代传承的知识体系;
  • 对生态多样性与土壤可持续性有显著贡献[6]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