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蘇軾無爪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軾無爪蜉
蘇軾無爪蜉的正模標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亚目: 纓鰓蜉蝣亞目 Furcatergalia
科: 無爪蜉科 Behningiidae
属: 無爪蜉屬 Behningia
种:
蘇軾無爪蜉 B. sushii
二名法
Behningia sushii
Zheng & Zhou, 2024
模式產地監利市在湖北的位置

蘇軾無爪蜉學名Behningia sushii[1]:536),是一種在中國湖北長江流域發現的蜉蝣目底棲生物,可適應渾濁、缺氧的長江中游底沙環境[2]:2,屬無爪蜉科英语Behningiidae無爪蜉屬英语Behningia,以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命名。該物種於2024年被首次描述,是繼怒江無爪蜉[3]:147Behningia nujiangensis)之後,中國境內發現的第二例無爪蜉蝣[4]

發現與命名

[编辑]

2019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长发從武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一隻無爪蜉稚蟲標本。2023年,鄭徐弘毅等周長發的學生先後四次前往長江監利段及其周邊區域考察,採獲數十隻稚蟲,得以詳加研究[5]。實驗室中,研究團隊飼養出蘇軾無爪蜉的雌性亞成蟲,通過進一步與同屬其它物種的形態對比,他們確定這是無爪蜉屬的一種新物種[1]:556。經公眾與專家投票,《生物多樣性》雜誌將該物種列入「2024年度中國十大昆蟲新物種」之中[2]:2

蘇軾無爪蜉的模式產地為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的長江左岸[註 1],海拔20米。另在同省仙桃市漢江[註 2]亦採集到5只同種稚蟲,作為副模標本的一部分。[1]:548

該物種的種加詞「sushii」意為「蘇軾的」。命名者鄭徐弘毅稱,公眾意識中,「蜉蝣」一词常與蘇軾所作《前赤壁賦》名句相聯繫:

寄蜉蝣於天地,渺浮[註 3]海之一粟。

且無論文、武赤壁,新物種的發現地都距之不遠,故有此名[4]。這一命名方式在中國大陸引發了爭議,面對「對古人失敬」等網絡批評,鄭回應稱,「我没有抱着炒作的心来起这个名字,但通过争论能让大家了解到这个物种,也算一种科普了。[7]

形態描述

[编辑]

截止描述蘇軾無爪蜉的論文發表,研究團隊尚未在野外或實驗室觀察到成功羽化的該物種雄成蟲[5]。此處介紹其成熟稚蟲、雌亞成蟲,以及卵的形態:

上左:蘇軾無爪蜉稚蟲的側面觀、背面觀與腹面觀;上右:稚蟲的前足、中足與後足,可見其無爪之特徵;下左:雌亞成蟲的背面觀(左)與腹面觀(右);下右:卵。

成熟稚蟲

[编辑]

雌蟲體長約17–23毫米,雄蟲約15–20毫米,體色淡黃褐色。頭部近矩形,具黑色複眼與三個單眼英语Simple eye in invertebrates,雄蟲複眼較大。觸角位於頭前外側,與頭寬近等長。口器具明顯的鋸狀大顎與具剛毛的下顎、下唇鬚有三節。前胸背板前缘幾近平直,前侧角前突超過复眼,後角後伸,呈尖刺狀;中胸背板與後胸背板與前胸背板寬度近似。翅芽於成熟稚蟲時轉為暗灰色,後翅芽約為前翅芽的一半。

足部特化,利於在沙中掘穴:前足退化,似鬚狀,具剛毛;中足短而膨大;後足最為發達。股骨寬扁並密布剛毛,脛節縮短,可隱於股骨末端凹陷內,跗節狹長並具尖端。所有足均無爪。腹部背板灰紫色,側緣具剛毛,後緣多延伸成尖突;第一至七節具鰓,腹部第一至七節均具鰓,第一對狹長單葉,其餘為二葉構造,葉緣密佈絲狀分枝。尾鬚英语Cercus與副尾鬚共三條,長約體長的2/3,並具剛毛。[1]:548-552

雌亞成蟲

[编辑]

體長約20–26毫米,頭部深褐色,複眼為黑色、呈球形,複眼間具三個單眼。觸角為淡灰色,口器退化。胸部顏色存在個體差異,前胸背板略窄於頭部,前後翅灰色半透明,前翅近身長,後翅具尖突。足高度退化,無爪,各節彎曲或扭曲,後足最長。腹部黃褐色,背面具深褐色花紋並帶淺色斑紋,腹板英语Sternum (arthropod anatomy)I–VII具一對對稱的斜嵴,第IX節後緣縮窄。尾鬚接近體長,副尾鬚略短,基部布短剛毛,遠端布長剛毛。[1]:553-555

[编辑]

呈橢圓形,寬約0.6毫米,表面不均散佈有數個乳突狀小突起,每個突起周圍略微凹陷。[1]:555

參見

[编辑]

更多以中國古代人物命名的分類單元

註釋

[编辑]
  1. ^ 地理坐標:29°45′32.45″N 112°55′53.93″E / 29.7590139°N 112.9316472°E / 29.7590139; 112.9316472[1]:548
    對岸為湖南省華容縣
  2. ^ 地理坐標:30°26′53.44″N 113°10′47.72″E / 30.4481778°N 113.1799222°E / 30.4481778; 113.1799222[1]:548
    鄰近天門市彭市鎮
  3. ^ 「浮」,在趙孟頫傳世書法《書前赤壁賦》中另作「滄」。[6]
  4. ^ 此處紀念的是杜甫工部拾遺皆為杜甫曾任官職。「拾遺」又對應恐龍化石整理的過程。[8]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Zheng, Xuhongyi; Gong, Dewen; Qiang, Xinhe; Zhou, Changfa. "A new genus and a new species of Behningiidae from China contributing new insight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family (Insecta: Ephemeroptera)". Oriental Insects. 2024-02-06, 58 (3): 536–567. doi:10.1080/00305316.2024.2312271 (英语). 
  2. ^ 2.0 2.1 王彦卿; 周青松; 白明; 陈军; 朱朝东; 刘星月. 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 生物多樣性. 2025, 33 (3): 1–3. doi:10.17520/biods.2025107 (中文). 
  3. ^ 周雄冬. Behningia nujiangensis的形态和系统分类研究. 青藏高原底栖动物对河流地貌的响应研究 (博士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21. doi:10.27266/d.cnki.gqhau.2019.000089. CNKI 1020828797.nh (中文). 在怒江发现的无爪蜉新种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道的无爪蜉科物种,⋯⋯命名为怒江无爪蜉,Behningia nujiangensis Zhou and Bisset。 
  4. ^ 4.0 4.1 鄭徐弘毅. 长江首次发现无爪蜉!“寄蜉蝣于天地”,新物种取名“苏轼”. 封面新聞. 與李慶的访谈. 2025-01-27 [202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6) (中文). 
  5. ^ 5.0 5.1 王隽杰. 长江中的蜉蝣 缘何名为“苏轼” (PDF). 羊城晚報. 2025-03-08: A6 [2025-08-25] (中文). 
  6. ^ 易之. 沧海一粟应为浮海一粟?要纠错吗?. 澎湃新聞. 2023-12-01 [202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中文). 
  7. ^ 赵敏. 彭冲 , 编. 一只蜉蝣,名叫“苏轼”. 新京報. [202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8) (中文). 
  8. ^ 董枝明; 周世武; 张奕宏. Dinosaurs from the Jurassic of Sichuan (PDF). 由Downs, Will; Jin, Suojin翻译. : 9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12-03) –通过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英语)原作為《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第23号·总号第162册·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化石》,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