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娘娘
傩舞 (跳娘娘) | |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扬州市邗江区 |
分类 | 传统舞蹈 |
序号 | 27 |
编号项目 | JSⅢ-4 |
登录 | 2007年 |
跳娘娘,又称跳二郎神、花香鼓舞,是流行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北乡邵伯湖南部沿岸(大致在邗江区北部与江都区西北部[1])的傩舞,核心地带在邗江区黄珏一带,源自明清时期香火会中的祭祀舞蹈,2007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其舞具使用花香鼓,最开始是由香童扮作娘娘神或二郎神,因此得名[3]。
香火戏是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即有「文香火」和「武香火」记载,扬州文人焦循在《北湖小志》中亦有对香火戏的记载[2]。扬州一带的香火会大致分分布在东部(一说为高邮以北[3])的「五岳派」、分布在西南部的「洪山派」[4]和分布在邗江北部的「洪山串五岳派」。其中「五岳派」偏重说唱,后两者皆偏重舞蹈。「洪山派」以男舞为主,扮演天神,步法跳动,击鼓时臂部与肘部频繁张合抖动,动作矫健。而「洪山串五岳派」则男扮女装,以女舞为主,扮演天仙,步法悠颤,击鼓时垂肘齐眉,有扭腰、摆胯、摇肩、颤膝等动作[2],娇柔优雅。因为「洪山串五岳派」舞蹈以女性身份起舞,舞姿模仿凤凰,因此也称作「跳娘娘」或「凤舞」。[3]
香火戏先用「大开口」曲牌唱开坛词、和类似咒语的诀术歌,然后按照启告、上香、子孙娘娘临坛、扫地娘娘临坛等顺序起舞,再诵唱鼓儿词保佑祝福,最后完成祭祀法事并退下。晚清黄惺庵的《望江南百调》其中一首即描绘了跳娘娘的情景。[2]
扬州好,古礼有乡傩。面目乔装神鬼态,衣裙跳唱女娘歌。逐疫竟如何?
跳娘娘的舞蹈者所穿的衣服以青色的布制作,包括盖头、衫裙、布鞋等,扮演男神的舞者需要用纸马插于额前,扮演女神的舞者需要佩戴凤冠。舞蹈使用的花香鼓原先为祭祀用的法器,重约三斤,鼓声清脆,可传数里。花香鼓演变至今成为轻巧的单面鼓,用羊皮薄木框制成,不追求声响。舞蹈者一边舞蹈,一边敲鼓并念鼓儿词,还要翻各种坛子功、写大小榜文、画神像、戳各种图像、剪贴纸扎等。舞蹈伴奏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器为主,配合舞蹈者的动作节奏和鼓点。[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