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莱特计划
达莱特计划 | |
---|---|
第一次中东战争与巴勒斯坦人大逃亡的一部分 | |
达莱特计划实施前后依舒夫控制的区域 | |
行动种类 | 种族清洗 |
地点 | 巴勒斯坦托管地 |
目标 | 巴勒斯坦阿拉伯村庄和城市 |
作战单位 | ![]() |
计划者 | 以色列犹太事务局 哈加拿 |
指挥者 | 大卫·本·古里安 |
日期 | 1948年3月10日至1949年初 |
结果 |
|
达莱特计划(希伯來語:תוכנית ד')是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錫安主義者為征服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人國家而实施的一项军事计划。[1] 该计划最初由犹太机构领导人、以色列首任总理大维·本-古里安提出,并由犹太武装组织哈加纳组织起草,于1948年3月10日最终定稿。学界普遍认为,达莱特计划的实施意味着犹太复国主义武装力量由防御转向进攻,其出台标志着第一次中东战争进入新阶段。
达莱特计划(以下简称D计划)实质上构成一套战略指导方针,旨在控制整个巴勒斯坦托管地,宣布建立犹太国家,并在“阿拉伯国家正规军入侵之前及预期之中”对疆域与民众予以防卫,其中亦包括边界之外的犹太人口。该计划旨在讓猶太人新政權控制所有伊舒夫,若該伊舒夫地處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規定的猶太國以外的領土,猶太人新政權也要控制該伊舒夫。 [2]在战术层面,该计划包括:围困巴勒斯坦人的村落、轰炸城市街区、强制驱逐居民、纵火焚毁农田与房屋并通阻止被驱逐者的巴勒斯坦人返回。[3]当时,犹太复国主义军事部队已掌握详尽的清单,具体列明应予摧毁的村镇与街区,以及需被驱逐的阿拉伯居民。
对于该战略,学界存在持续争论。一部分支持以色列的历史学者将D计划界定为防御性举措;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乃系统性驱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被视为对该地区原住民的“种族清洗”。
背景
[编辑]阿夫尼尔计划
[编辑]1937年夏,根据哈加纳的官方史料记载,其特拉维夫地区部队指挥官埃利梅莱赫·斯利科维茨(Elimelech Slikowitz,绰号“阿夫尼尔”)接到本–古里安的命令。本–古里安在皮尔委员会报告公布后,预见到英国终将撤出巴勒斯坦,因而要求他制定一项旨在全面军事征服巴勒斯坦的计划。该“阿夫尼尔计划”事实上为日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一系列军事方案提供了蓝本。在其后不断的修订(即A、B、C版本)中,这一计划逐渐被完善,最终在十年后以D计划的形式定型。[4][5]
四项修订方案
[编辑]自1945年起,哈加纳陆续制定了四个军事计划,其最终版本的实施直接使得以色列建国与大规模巴勒斯坦人被迫流亡:[6]
- 阿莱夫计划(Plan Aleph / A计划):制定于1945年2月,旨在配合犹太复国主义方面单方面宣布独立。其主要目标是镇压巴勒斯坦人对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接管部分巴勒斯坦地区反抗。[7]
- 贝特计划(Plan Bet / B计划):起草于1945年9月,并在1947年5月实施,要求预防阿拉伯国家军队入侵。其背景为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以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反对日益加剧。[8]
- 吉梅尔计划(Plan Gimel / C计划,又称五月计划):最初拟于1946年5月,并在1947年11月至12月间实施,紧随联合国分治决议之后。其目的在于加强犹太复国主义的军事与警备动员以应对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敌意,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9][10]
- 达莱特计划(Plan Dalet / D计划):1948年3月拟定,被认为最为重要的方案。该计划基于一系列具体作战方案,其目标在于扩展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控制的地区,使之超越联合国分治方案分给犹太人建国的范围。总体目的在于在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前,尽可能占领更多领土,以便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宣告建国。[11][12]
联合国分治方案
[编辑]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投票表决批准了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建议终止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并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联合国通过该方案后,犹太社群普遍表现出极大欢欣,而阿拉伯社群则反应强烈不满。[13]次日,巴勒斯坦人在特拉维夫展开袭击,造成至少八名犹太人死亡,袭击者声称这是对十天前莱希袭击巴勒斯坦人的报复。[14]
自1948年1月起,巴勒斯坦局势日益恶化化。由阿拉伯各国志愿者组成的阿拉伯解放军进入巴勒斯坦,并在不同的沿海城镇周边地区展开军事行动,逐步巩固了其在加利利和撒马利亚的控制。阿卜杜勒·卡迪尔·侯赛尼则自埃及率领巴勒斯坦圣战军进入巴勒斯坦,并围攻耶路撒冷。为应对阿拉伯军队的封锁,犹太当局试图通过车队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输送粮食,每次车队多达一百辆装甲车辆。[15]然而,随着护送车队伤亡不断上升,这一行动逐渐变得难以为继。到3月时,侯赛尼的封锁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几乎所有哈加拿的装甲车被阿拉伯军队摧毁,损失超过一百名士兵。以色列历史学家本尼·默里斯指出,那些孤立地处于内盖夫和加利利北部的犹太定居点居民,其处境同样危急。[16]
这一形势导致美国撤回了对分治方案的支持, 从而使阿拉伯联盟认为,在阿拉伯解放军的帮助下,巴勒斯坦人有能力阻止两国方案的实现。[17]与此同时,英国于1948年2月7日决定支持外约旦吞并分配给阿拉伯国家的巴勒斯坦部分。[17]
达莱特计划
[编辑]1947年,大卫·本-古里安对哈加拿进行了重组,并实行义务兵役制度,要求全国所有犹太男女都必须接受军事训练。其武器装备则主要来自二战遗留的武器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援助,并通过“巴拉克行动”秘密运入。[18]关于D计划的起草者,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计划是哈加纳临时负责人伊加尔·雅丁在得到本·古里安授权后,为应对阿拉伯国家即将干预而制定的战略方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计划由一个被称为“咨询小组”的核心团队制定,该团队由十余名军事与安全人员以及阿拉伯事务专家组成,并在本·古里安的主导下完成。D计划最终在1948年3月初确定下来,并通知给各个哈加拿部队。[19]计划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总体纲领,另一部分是各军事单位的具体作战命令,明确指示袭击哪些村庄以及其他具体军事任务。计划的总体纲领同时也提交给了当时的犹太社群政治领导层。[20]
D计划的希伯来文原文最早于1972年公开,收录在《哈加拿史》第三卷第三部分的附录中。[21]其英文译文则首次发表于1988年,由巴勒斯坦学者哈立迪将其作为《征服巴勒斯坦的总纲计划》的附录重新刊登在巴勒斯坦研究杂志上。
目的
[编辑]在D计划中,哈加拿开始了由地下武装向正规军队的转变。重组内容包括建立旅级部队和战区指挥部。计划的目标不仅是完成组织上的整编,还包括掌控拟建犹太国的领土以及犹太国边界之外的犹太定居点地区。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应通过加固周边据点与交通要道、攻占靠近犹太定居点的阿拉伯村庄以及占领正在撤离的英国军营与警察局来实现。[22]
D计划导言中介绍:
a. 该计划旨在掌握未来犹太国家的领土并保卫其边界,同时确保对边界之外的犹太人聚居区的控制,以抵御可能来自国内外的正规、半正规或小规模部队的攻击。
b. 本计划的制定以此前三个计划为基础:1945年的B计划、1946年5月的C计划与1948年的“耶和书亚计划”(以在1947年12月阵亡的哈加纳指挥官耶和书亚·格洛伯曼命名)。
c. 由于前三个计划分别着眼于国内冲突的初期局势及周边邻国正规军可能的入侵,D计划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些(前三个计划)不足,使方案更契合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的预期局势。
后来,还计划继续指出:
f. 总体而言,本计划并非旨在越出犹太国家边界实施占领。然而,对于紧邻边界、可能被用作渗透跳板的敌方据点,必须采取临时占领与清剿行动并将其纳入防御体系,直至战事结束。
据当时的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霍沙法特·哈卡比的说法,D计划要求夺取联合国分治方案中划定的拟建犹太国境内及边境地带的阿拉伯城镇与村庄,以确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23]
据以色列历史学家大衛·塔尔的观点,D计划的战略意图在于加固和稳定一条由犹太人控制的连续防线,该防线覆盖拟建犹太国的核心区域及其预设边界。同时,该战略还要求在阿拉伯军队入侵时对其实施骚扰与阻截。其成功依赖三个要素:一是“清除”犹太国边界沿线的阿拉伯人,二是加强位于阿拉伯部队推进方向上的犹太定居点的防守,三是对推进中的阿拉伯军队发动“打了就走”的突袭行动。
以色列历史学家伊兰·帕佩则区分了D计划的总体纲领与下发给部队的作战命令。在他看来,分发给政治领导人的纲领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哈加拿的真实意图,真正的计划以明确的作战命令下达到各旅指挥官手中,而非模糊的指导方针。每位旅指挥官都会收到一份清单,上面列明了必须占领、摧毁的村庄或城区,以及需要驱逐的居民。[24]
战术内容
[编辑]在D计划的第三部分“防御体系与工事的巩固(Consolidation of Defense Systems and Fortifications )”中,明确提出应当占领警察局、控制政府设施并保护次要交通要道。在这一部分的第四条中,包含了一些具有高度争议性的内容:
首先,计划要求对位于防御体系内部或附近的敌方居民点发动行动,以防其成为敌军的军事据点。具体行动分为以下几类:
- 摧毁村庄:包括纵火焚毁、爆破拆毁并在废墟中埋设地雷,尤其针对那些难以长期控制的居民点。
- 搜索与控制行动:包括对村庄进行包围和搜查。如果遇到抵抗,则必须歼灭武装力量,并强制将居民驱逐出国界。
- 纳入防御体系:按照上述方式清空的村庄,应被编入固定防御体系,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固。
- 无抵抗的处理方式:若村庄未有抵抗,部队应驻扎进村,或占据能够实现全面战术控制的位置。指挥官须没收村内全部武器、无线电设备和交通工具,并拘留所有具有政治嫌疑的个人。随后,在与以色列犹太事务局协商后,需在村内委任管理机构,由当地人负责内部事务。同时,每一区域必须指派一名犹太人,负责该地区所有被占领的阿拉伯村庄与居民点的政治和行政安排。
在第七条“境内外的反击行动(Counterattack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rders of the State)”中,计划进一步指出:
反击通常由一个营规模的部队实施,采取深入渗透的方式,集中攻击敌方居民点和军事据点,目的在于连同驻守的敌军一并予以彻底摧毁。
行动
[编辑]
D计划于1948年4月初首次行动,从拿顺行动开始。这标志着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根据本尼·莫里斯的分析,哈加拿已由防御转为进攻。拿顺行动的主要目标是解除阿拉伯军队对耶路撒冷的封锁。[25]哈加纳的吉瓦蒂旅和帕拉玛赫的哈雷尔旅共约一千五百人,在4月5日至20日期间发起突击行动,以打通通往城市的道路。[25]行动取得成功,哈加纳与帕拉玛赫成功突破阿拉伯军队的封锁,建立了博马之路并成功运来粮食进入耶路撒冷,分发给犹太居民。[25]
这一行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阿卜杜勒·卡迪尔·侯赛尼的阵亡对阿拉伯军队的打击。与此同时,从4月4日至14日,阿拉伯解放军首次大规模行动以惨败告终,在米什马尔哈埃梅克遭遇重创。同时伴随其德鲁兹盟军的叛变,阿拉伯军队失去了重要支援。[26]
1948年4月9日,由伊尔贡和莱希等准军事组织发起、并得到哈加纳和帕尔马赫支持的代尔亚辛村大屠杀发生,造成至少107名阿拉伯村民死亡,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该事件被广泛报道,对阿拉伯人的士气造成严重打击,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巴勒斯坦人的驱逐与逃离。以色列历史学者伊兰·帕佩在其著作《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中指出,大屠杀的发生体现了D计划的系统性特征:这是一个以和平、和睦著称的村庄,曾与哈加纳达成不侵犯协议,但由于位于计划中预定清理的区域内,最终注定被消灭。[25]
作为D计划的一部分,哈加纳、帕尔马赫和伊尔贡占领了提比里亚、海法、采法特、贝特谢安、雅法和阿卡等城市中心,并以暴力手段驱逐了超过25万名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当时,英国军队基本已撤离。邻近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虽尝试干预,但其军事准备尚未完成,无法组建足够兵力扭转战争局势。许多巴勒斯坦人的希望寄托于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及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但他并无意建立一个巴勒斯坦控制的国家,而是希望尽可能吞并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领土。[25]为了保障犹太人在加利利地区的定居点安全,哈加纳发起了“伊夫塔赫行动”和“本-阿米行动”,同时通过“基尔松行动”在耶路撒冷周边形成统一防线。[25]
行动 | 开始时间 | 目标 | 地点 | 结果 |
---|---|---|---|---|
拿顺行动 | 1948年4月1日 | 开辟一条连接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走廊,将联合国提议的阿拉伯国家的主要部分一分为二。 | 阿拉伯国 | 失败,但成功建立了博马之路 |
哈雷尔行动 | 1948年4月15日 | 拿顺行动的延续,更关注于拉特伦附近的阿拉伯村庄。 | 失败 | |
海法战役 | 1948年4月21日 | 占领海法市中心并驱逐城内的阿拉伯人。 | 犹太国 | 成功 |
叶武西行动 | 1948年4月27日 | 摧毁耶路撒冷周围的阿拉伯村庄,控制从耶路撒冷到拉姆安拉、杰里科、伯利恒的道路。 | 分离实体 | 失败,但成功驱逐居住在附近的阿拉伯人 |
哈梅茨行动 | 摧毁雅法附近的阿拉伯人村庄。 | 阿拉伯国 | 成功 | |
伊夫塔赫行动 | 1948年4月28日 | 驱逐阿拉伯人并巩固对整个加利利东部的控制。 | 犹太国 | |
玛塔赫行动 | 1948年5月3日 | 摧毁阿拉伯村庄并击败提比里亚和加利利东部之间的阿拉伯军队。 | ||
拉特伦战役 | 1948年5月7日 | 摧毁阿拉伯村庄并击败拉特伦附近的阿拉伯军队,渗透进拉姆安拉。 | 阿拉伯国 | 失败 |
基甸行动 | 1948年5月11日 | 击败阿拉伯军队,驱逐半定居的贝都因人社区,占领贝特谢安。 | 犹太国 | 成功 |
巴拉克行动 | 1948年5月12日 | 摧毁内盖夫到伯莱尔之间的阿拉伯村庄。 | 部分成功 | |
本-阿米行动 | 1948年5月14日 | 占领阿卡,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加利利西部。 | 阿拉伯国 | 成功 |
干草叉行动 | 驱逐耶路撒冷新城的阿拉伯人并占领阿拉伯人居住区。 | 分离实体 | 成功 | |
施菲丰行动 | 打破耶路撒冷的犹太区的围困并占领耶路撒冷老城。 | 失败 |
一直到战争结束,总共约有8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数百个巴勒斯坦村庄被摧毁。[19]
参考文献
[编辑]- ^ Khalidi, Walid. Plan Dalet: Master Plan for the Conquest of Palestine
.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1988-10-01, 18 (1): 4–19. ISSN 0377-919X. JSTOR 2537591. doi:10.2307/2537591 (英语).
- ^ Robbie Sabel, [’https://www.google.com/books/edition/International_Law_and_the_Arab_Israeli_C/f_xpEAAAQBAJ?hl=en&gbp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8-80798-2 2022 p.131:'The objective of this plan is to gain control of the areas of the Hebrew state and defend its borders. It also aims at gaining control of the areas of Jewish settlement and concentration which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borders (of the Jewish state in the Partition Plan) against regular, semi-regular, and small forces operating from bases outside or inside the state.’ .'
- ^ Pappé 2017,第9頁.
- ^ Khalidi, Walid. Revisiting the UNGA Partition Resolution.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1997, 27 (1) [2025-09-01]. ISSN 0377-919X. doi:10.2307/2537806.
- ^ Sa'di, Ahmad H.; Abu-Lughod, Lila. Nakba: Palestine, 1948, and the Claims of Mem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231-13579-5 (英语).
- ^ Continuing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Guatemala: making reparations a reality in the Chixoy Dam case. Mission report. Geneva: COHRE. 2004: 29. ISBN 978-92-95004-29-0.
- ^ Safty, Adel. Might Over Right: How the Zionists Took Over Palestine. Garnet Publishing Ltd. 2022-07-01. ISBN 978-1-85964-352-5 (英语).
- ^ n2:0377-919X - 搜索结果. search.worldcat.org. [2025-09-01].
- ^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 2025-08-17 [2025-09-01] (英语)
- ^ Davidson, Lawrence. Cultural Genocid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2-03-08: 78-79. ISBN 978-0-8135-5344-3 (英语).
- ^ Davidson, Lawrence. Cultural Genocid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2-03-08. ISBN 978-0-8135-5344-3 (英语).
- ^ Plan Dalet: Master Plan For The Conquest of Palestine by Walid Khalidi | PDF | Zionism | Mandatory Palestine. Scribd. [2025-09-01] (英语).
- ^ The Windsor Daily Star - Google 新闻归档搜索. news.google.com. [2025-09-01].
- ^ Benny Morris. 1948. Internet Archi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04-28: 76. ISBN 978-0-300-12696-9.
- ^ Troen, Selwyn Ilan; Lucas, Noah. Israel: The First Decade of Independence. SUNY Press. 1995-01-01: 405. ISBN 978-0-7914-2259-5 (英语).
- ^ Laurens, Henry. Benny Morris. The birth of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problem revisit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642 p..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 2005-02, 60 (1) [2025-09-01]. ISSN 0395-2649. doi:10.1017/s0395264900019089.
- ^ 17.0 17.1 Hacohen, Dvora. Immigrants in Turmoil: Mass Immigration to Israel and Its Repercussions in the 1950s and After.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3-04-01: 13. ISBN 978-0-8156-2969-6 (英语).
- ^ Collins, Larry; Lapierre, Dominique. O Jerusalem!. Simon and Schuster. 2007-09-04. ISBN 978-1-4165-5627-5 (英语).
- ^ 19.0 19.1 Pappé, Ilan.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 Internet Archive. Oxford : Oneworld. 2006: 81. ISBN 978-1-85168-467-0.
- ^ Pappé, Ilan.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 Repr. Oxford: Oneworld Publ. 2007: 83. ISBN 978-1-85168-555-4.
- ^ Vol.3,pt.3. rosetta.nli.org.il. [2025-09-03].
- ^ Khalidi, Walid. Plan Dalet: Master Plan for the Conquest of Palestine.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1988-10-01, 18 (1) [2025-09-03]. ISSN 0377-919X. doi:10.2307/2537591.
- ^ Harkabi, Yehoshafat. Arab Attitudes to Israel. John Wiley & Sons. 1974: 366. ISBN 978-0-470-35203-8 (英语).
- ^ Pappé, Ilan.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 Repr. Oxford: Oneworld Publ. 2007. ISBN 978-1-85168-555-4.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Morris, Benny. 1948: A History of the First Arab-Israeli W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300-12696-9 (英语).
- ^ Benny Morris. The Birth of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Problem Revisit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