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连音R与插入R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连音R插入R(英語:Linking and intrusive R)是两种连音现象:[1]当两个元音相连时,为了避免出现元音间隙,人们会在中间发出一个R音。例如在短语tuner amp中,为了顺畅衔接,会读出一个/r/,尽管单独的tuner非R性英语Rhoticity in English英语变体中读音与tuna /ˈt(j)uːnə/相同。这种现象出现在许多方言中,例如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部分地区、美国的部分地区,以及南半球所有英语社会(南非除外)。在这些变体中,/r/只有在后面紧跟元音时才会被读出来。

连音R和插入R也可能出现在词根与某些后缀(如-ing-al)之间。例如在draw(r)ing)withdraw(r)alKafka(r)esque这样的词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现象在英语中最早出现在1700年之后。[2]

非R性变体

[编辑]

按照定义,非R音的英语变体只在/r/[a]音紧接着元音时才会发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r元音化、r消失、r省略、r脱落、无r音,或统称为非R性。[3]

例如,虽然tuner这个词的拼写中带有字母r(反映出它过去曾发/r/[4]),但在非R音的口音中,如果后面没有元音,就不会发出/r/音。相反,在R音方言中(如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北美的大部分地区——美国东北部南部的部分地区除外),人们在tuner中总会发出/r/音,而在tuna中则不会,因此这两个词即使单独发音也始终能区分开来。[5][6]非R性的迹象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而到了18世纪初,这一特征(至少在伦敦)已十分普遍。[7]

连音R

[编辑]

在许多非R音口音中,原本以/r/结尾的单词(从拼写中的字母r可以看出其历史上有/r/音)在紧接着一个以元音开头的语素时,可能会发出/r/音。例如,tuner amp可以读作[ˈtjuːnər æmp][b]在这种口音中,即使单独的tuner本不发/r/音,只要后面紧跟以元音起始的词,就会出现这种连读。这里的“紧跟”指的是两个词处于同一个韵律单位中(也就是说,中间没有停顿)。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音Rlinking R)。并非所有非R音口音都有连音R。比如南非英语非洲裔美国人白话英语以及美国南部英语英语Southern American English的非R音变体,都明显不使用连音R。[8][9]

插入R

[编辑]

所谓“插入R”(Intrusive R)现象,是对连音R的一种重新解释[10][11]——它变成了一条“插入R的规则”。这条规则会影响所有以非高元音/ə//ɪə//ɑː/,或/ɔː/结尾的词:[12]当这些词后面紧跟一个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时,即使历史上结尾并没有/r/音,也会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r/[13]例如,短语bacteria in it会被读作/bækˈtɪəriərˌɪnɪt/。这种插音性的/r/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元音间隙(即两个连续的元音音素直接相连)。[14]

在极端情况下,插入R甚至可能出现在一个弱化的中央元音之后。比如下面的例子:if you hafta[r], I'll help(如果你必须这样做,我会帮你),以及来自马萨诸塞州东部母语者的几句口语例子:I'm gonna[r] ask Adrian(我要去问艾德里安)、t[ər] add to his troubles(给他添麻烦了)、a lotta[r] apples(许多苹果),以及the[r] apples(那些苹果)。与此相关的还有另一种现象:在两个词相接时,原本的辅音会被省略,并用一个/r/来替代。有时这还伴随着第一个词末尾元音弱化为央元音的情况。比如:He shoulda[r] eaten(他本该吃的)。[15]


其他一些容易辨认的例子包括:披头士在1967年专辑《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中的歌曲《生命中的一天》里唱的“I saw-r-a film today, oh boy”;绿洲乐队在《香槟超新星英语Champagne Supernova》中的“supernova-r-in the sky”;比利·乔尔在《Scenes from an Italian Restaurant英语Scenes from an Italian Restaurant》中的“Brenda-r-and Eddie”;贾斯汀·比伯妮琪·米娜合唱的《美女与节奏》中的“eye out for Selena-r”;还有短语“law-r-and order”(法律与秩序)、“Victoria-r-and Albert Museum”(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甚至是名字“Maya-r-Angelou”(马娅·安杰卢)。这种现象在英格兰的某些地区如今已经十分普遍。到1997年,语言学家约翰·C·威尔斯英语John C. Wells已经认为它客观上属于标准英音的一部分,尽管他也指出,“那些注意自己说话的人往往不喜欢这种现象,并认为它不妥”。[16]在其他一些标准化的非R音口音中,这种发音同样曾经或仍然被视为不正确。威尔斯写道,至少在标准英音中,“连音/r/和插入/r/的区别只在历史和拼写上,而不是语音上的”。[17]

和连音R一样,插入R也可能出现在词根与某些后缀之间,例如draw(r)ing)withdraw(r)alKafka(r)esque等词。

说R音的使用者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避免元音间隙,例如在两个词之间插入喉塞音,以明确分界。那些具有连音R但没有插入R的口音(也就是说tuna oil读作[ˈtjuːnə (ʔ)ɔɪl])在音位上能够清楚地区分音节尾部有/r/和没有/r/的词。[18]

玛格丽特·撒切尔因为在任期间常把“law and order”(法律与秩序)读成带有插入/r/的“law-r-and order”,而被戏称为“Laura Norder”。[19]

流行度

[编辑]

卑尔根大学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约30位英国新闻播音员在21世纪初全国广播节目中的发音,这些播音员被认为使用的是“主流标准英音”。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他们朗读新闻稿的片段,同时也包括一些较为随意的采访内容。结果发现,所有播音员都使用了连音R,而其中90%(即30人中的27人)还使用了插入R。[20]

总体来看,连音R在可能出现的位置中使用率为59.8%,而插入R的使用率为32.6%。研究发现,影响连音R和插入R使用的因素是相同的。有利于出现R连音的因素包括:与短词相邻;与语法性或非词汇性的词相邻;语体较为口语化(如采访而非朗读稿)。而不利于出现R连音的因素包括:与专有名词相邻;出现在重读音节之前;附近已有其他/r/音存在;语体较为正式(如朗读稿而非采访)。至于连音R与插入R频率差异的原因,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释:[20]

  • 插入R明显带有社会污名,被视为“不正确发音”;
  • 说话者是职业新闻播音员,通常会高度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
  • 大多数情况下,播音员是照读书面稿件,拼写上的区分使连音R与插入R的差别格外显眼;
  • 英语中以可能形成连音R的短语法词(如fororare等)数量众多,而以可能形成插入R的词结尾形式几乎没有。

另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英语中的R音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音标写法,例如[r][ɹ][ɻ]。在本文中,将统一用/r/表示这一音,而不区分其具体发音方式,也不涉及它在音位上的具体归属。
  2. ^ /r/是否在语音上算作后一个词的音节起始(即一种“联诵”现象)仍有争议。Gick (1999:31頁) 提到这一点。例如,Vennemann (1972:216頁) 认为,连音R是一种“再音节化”R音素的情况。而 Wells 则认为,/r/不一定属于后一个音节的起始部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rudgill & Gordon (2006:236頁)
  2. ^ Peters (1996:49頁)
  3. ^ Gick (1999:30頁)
  4. ^ Wells (1970:240頁)
  5. ^ Wells (1970:240頁)
  6. ^ Trudgill & Gordon (2006:236頁)更明确的列出了R音方言和非R音方言。
  7. ^ Gick (1999:31頁)
  8. ^ Thomas, Erik R. Phonological and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4 September 2007, 1 (5): 450–475 [453–454] [4 May 2023]. doi:10.1111/j.1749-818X.2007.00029.x. 
  9. ^ Gick (1999:31頁), citing Kurath (1964)
  10. ^ Hartmann & Zerbian (2009:136頁)
  11. ^ Hock (2009:172頁)
  12. ^ Wells (1970:241頁)。在考克尼中,/aʊ/也是受到影响的元音。
  13. ^ Gick (1999:31–32頁)
  14. ^ Wells (1970:241頁), citing Gimson (1962:204頁) and Jones (1966:§§ 357–366頁)
  15. ^ Durand, Jacques. Linking r in English : Constraints,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or rules ?. Histoire Épistémologie Langage. 1997, 19: 43–72. doi:10.3406/hel.1997.2572. 
  16. ^ Wells, J.C. Whatever happened to Received Pronunciation?. 200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17. ^ Wells (1982:223頁)
  18. ^ Gick (1999:32頁)
  19. ^ Collins, B., & Mees, I. (2003). The Phonetics of English and Dutch (3rd ed.).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 ^ 20.0 20.1 Hannisdal, Bente Rebecca. R-sandhi (PDF).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received pronunciation: a study of six phonological variables in the speech of television newsreaders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Bergen: 158–181. 2006. 

参考书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Halle, Morris; Idsardi, William. r, hypercorrection, and the Elsewhere Condition. Roca, Iggy (编). Der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in phon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31–348. 
  • Heselwood, Barry. Final schwa and R-sandhi in RP English. Leed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11. 2006: 78–95. 
  • Mompean, Jose A.; Mompean-Guillamón, Pilar. /r/-liaison in English: An empirical study.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9, 20 (4): 733–776. S2CID 146163838. doi:10.1515/cogl.2009.031. 
  • Mompean, Jose A. /r/-sandhi in the speech of Queen Elisabeth II.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21, 52 (2): 1–32. doi:10.1017/S0025100320000213可免费查阅. 
  • Trudgill, Peter. Dialects in Contact. Oxford: Blackwell. 1986. 

外部链接

[编辑]